?

北海市銀灘土地利用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2016-02-21 09:56楊云川廖麗萍燕柳斌胡小川謝燕平
水土保持通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銀灘灘涂時段

楊云川, 廖麗萍, 燕柳斌, 胡小川, 肖 帥, 謝燕平

(1.廣西大學 工程防災與結構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廣西 南寧 530004; 2. 廣西大學 廣西防災減災與工程安全重點實驗室, 廣西 南寧 530004; 3.廣西大學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4)

綜合研究

北海市銀灘土地利用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楊云川1,2,3, 廖麗萍1,2,3, 燕柳斌1,2,3, 胡小川3, 肖 帥3, 謝燕平3

(1.廣西大學 工程防災與結構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廣西 南寧 530004; 2. 廣西大學 廣西防災減災與工程安全重點實驗室, 廣西 南寧 530004; 3.廣西大學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4)

[目的] 針對北海市銀灘海岸近些年土地利用巨變、生態環境退化的現象,分析區域土地利用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子,為該區可持續開發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基于長時間序列Landsat遙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動態度、轉移矩陣、強度及多樣性指數等指標分析北海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演變特征,并討論土地利用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 [結果] 1979—2013年的35 a間,銀灘濱海區建設用地、人工濕地面積顯著增加,并且主要是由耕地、林地轉入而來,從而導致耕地和林地面積顯著減少,草地、水域和灘涂面積增減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區域土地利用綜合程度先增大后減小,但開發強度卻一直在增大;多樣性指數在2000年年前較為穩定,之后顯著下降。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演變主要受氣溫、臺風、潮汐等氣候因子和城市化、圍墾、漁業、旅游業和規劃管理等人類活動因子綜合影響。 [結論] 近35 a來,銀灘海岸土地利用類型趨向單一化,開發速率減小但開發強度增大,空間分布破碎化,區域生態系統脆弱性增強。研究時段內,人類活動因子影響比氣候因子更顯著,各驅動因子影響物理機制及其定量化貢獻亟待進一步研究。

北海銀灘; 海岸帶; 土地利用; 影響因子

土地利用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現形式[1],是全球氣候、環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內容[2]。海岸帶作為人類經濟活動頻繁、生態系統脆弱、對全球變化響應極其敏感的區域,其土地利用變化特征更是全球變化背景下區域響應研究的極佳切入點[3]。目前,借助遙感和GIS技術對海岸帶土地利用進行研究已成為主要手段,以揭示其時空演變規律及驅動機制[4]。研究重點已呈現“從全球到區域”的轉變。通過對大量不同區域、不同尺度案例的分析與比較,探討土地利用的動力學機制[5]。區域研究強調對海岸帶人類活動及其環境效應的綜合研究,以求進一步深入理解海岸帶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的交互影響作用[6],注重考慮多種驅動因素的綜合影響途徑與機制[7]。銀灘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東南部沿海,屬典型的沙質平原海岸,其海灘總面積約50 km2,低潮位時,沙灘寬度在30~1 000 m之間,是中國最大、最理想的海濱浴場和休閑度假勝地。

近年來,由于其海岸缺乏統一的可持續開發規劃,造成土地利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態環境退化顯著,呈現出海岸侵蝕、沙灘面積萎縮、沙質變差的現象[8-9]。伴隨著銀灘濱海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亟需全面掌握該區域土地利用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確定該區域開發利用程度和進一步開發模式,這對保護北海銀灘這種稀缺的銀白色自然沙灘旅游資源,促進區域旅游業和經濟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本研究基于長時間序列Landsat衛星遙感影像,分析了近35 a來北海銀灘海岸土地利用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子,以期為該區域海岸帶資源管理與環境保護以及未來可持續開發規劃提供科學參考。

1 研究區域、數據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目前海岸帶空間范圍的認定因學科、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的不同而差異巨大,各國海岸帶調查的空間范圍多是指向海20 m等深線,向陸延伸10 km左右,中國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全國海岸帶和海灘資源綜合調查即參照這一標準[10]。在參考上述標準基礎上,結合北海銀灘海岸開發規劃的需求,確定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響應最為敏感的銀灘海岸濱海區域作為研究對象,該區域總面積約為47.58 km2,包括了北海銀灘旅游區整個海岸范圍。東起大冠沙,西至冠頭嶺,海岸帶全長24 km,呈弧型帶狀沿海岸分布的旅游資源區,并以白虎頭和僑港為界劃分為東區、中區和西區。

1.2 數據來源

在眾多遙感影像產品中,Landsat衛星遙感產品具有時間序列長、空間分辨率較高和易于獲取的特點,因此采用該遙感影像開展北海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演變研究。

Landsat衛星遙感產品包括Landsat MSS/TM/ETM+/OLI等多種傳感器遙感影像,數據來源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網站(http:∥glovis.usgs.gov/);數據時段為1979—2013年,在數據獲取時盡量選擇了無云、高清的影像年份和成像日,所獲取的影像都是經過精確幾何校正和地形校正的L1 T級產品,選擇典型的6個年份,具體產品屬性詳見表1。所有影像預處理采用Erdas 9.3軟件完成。

表1 北海銀灘Landsat遙感影像產品屬性

注:*1979年MSS傳感器采用了與其他產品的坐標參考系不同,故其軌道號不同;**表中空間分辨率專指組合波段。

1.3 研究方法

采用邸向紅等[11]提出的中國海岸帶土地利用遙感分類系統優化方案,對北海銀灘濱海區進行了土地利用的監督分類,并結合歷時土地利用調查資料進行了目視解譯校正。在土地利用演變特征分析方面主要采用了以下指標。

1.3.1 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1](Lc,%) 該指標是指研究區域內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整個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速度,是刻畫土地利用類型變化速度區域差異的指標,能夠反映區域內的社會經濟活動對土地利用變化的綜合影響,其計算公式為:

(1)

式中:LUi——研究期初第i類土地利用類型面積(km2); LUij——研究期內土地利用類型第i類轉化為j類(i≠j,j=1,2,…,n)的面積絕對值(km2);T——研究時間步長(a)。

1.3.2 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該指標能夠描述各種土地利用類型之間的轉換情況,它不僅可以反映研究期初、研究期末的土地利用類型結構,同時還可以反映研究時段內各土地利用類型的轉移變化情況,用來刻畫區域土地利用變化方向以及研究期末各土地利用類型的來源與構成[12-13]。

(2)

式中:S——轉移的面積(hm2);n——各類土地利用類型數;i,j——研究期初與期末的土地利用類型(i,j=1,2,…,n);Sij——土地利用類型從轉移前的i地類轉成轉移后的j地類的面積(hm2)。

1.3.3 土地利用強度指數(L)[1]該指標表示在區域土地利用程度分級表的基礎上進行數學綜合,形成一個在1~5之間連續分布的綜合指數,其值的大小綜合反映了某一地區土地利用程度??紤]到地理信息系統中處理的方便,在按分級賦值計算的基礎上乘上100,其計算公式為:

(3)

式中:Ai——研究區第i級土地利用程度分級指數;Ci——研究區內部第i級土地利用程度的面積百分率(%);n——土地利用程度分級數。

1.3.4 土地利用結構多樣性指數[14](H) 也即是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描述了土地類型的結構、功能隨時間變化的多樣性,反映出土地利用類型的復雜性和豐富程度;數值越大,表明土地利用類型復雜度越高。其計算公式為:

(4)

式中:Pi——研究地區第i級土地利用類型所占百分率(%);n——土地利用類型數量。

2 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演變特征

2.1 土地利用空間分布格局與面積變化

2.1.1 土地利用空間分布格局特征 將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類型劃分為建設用地、耕地、人工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灘涂等7大類,6個典型年份(1979,1991,1995,2000,2006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分類結果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近35a來,銀灘濱海區各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和空間分布格局均表現出了顯著的變化特征。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建筑用地類型,其表現為從20世紀80年代(1979年)主要集中在銀灘中西部沿岸呈帶狀分布,經歷了90年代和2000年后的約10a的城市化迅猛發展,至2013年已遍布整個銀灘東、中、西部區域,并由海岸向內陸擴展,并且呈更加破碎化的分布格局;與之相對應的耕地和林地在80年代(1979年)廣泛分布于銀灘海岸靠內陸的全部區域,而到2013年已基本被建筑用地和人工濕地占用殆盡,只留下了銀灘西部角的冠頭嶺區域留存有少量的林地。例外的是,2006年以來,銀灘白虎頭和東部沿海紅樹林面積反而有顯著的增加,這與近年來廣西沿海紅樹林保護的人類活動有直接關系。35a來,人工濕地的規模也有較為顯著的擴大,許多林地、耕地和潟湖水域被圍墾改造為人工濕地來發展漁業。銀灘海岸灘涂資源從1979—2013年雖然總面積減少不顯著,但在空間分布上連續性有所破壞,并在銀灘西區萎縮顯著。草地因其總面積較小,總體上看空間分布特征不明顯。水域空間分布總體上呈現萎縮趨勢變化,亦說明人類圍墾活動顯著。

2.1.2 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趨勢 銀灘濱海區各類型土地利用面積逐年時段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區域建設用地類型面積逐年顯著上升,其面積(比率)從1979年的5.01km2(10.53%)顯著增加至2013年的13.57km2(28.52%);人工濕地類型面積在1979—1995年時段變化不大,而在1995—2006年時段從7.88km2顯著增加到了16.22km2,面積比率達到了34.08%,隨后至2013年面積略有減小至13.86km2;耕地類型面積在1979—1991年時段略有增加,而自1991—2006年時段從10.42km2顯著減小到1.93km2,面積比率僅為4.05%;林地類型面積在1979—1995年時段顯著減小,而自1995—2013年時段略有增減波動,至2013年面積(比率)僅為6.53km2(13.73%);草地類型面積自1979—2013年以來整體上呈先略微減小后略微增加的變化趨勢,但總體上35a來,其面積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僅為1.90和0.32km2,是所有土地利用類型中面積(比率)最小的一類;水域類型在此指海岸淺海、港灣和湖水域,其面積自1979—1991年時段略有增加,之后的1991—2013年總體上呈顯著下降變化趨勢;灘涂類型是銀灘海岸最重要的旅游資源,其面積在1979—2013年時段內增減波動變化但總體面積變化不大,但2006—2013年時段表現為萎縮的變化趨勢。

圖1 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空間分布格局特征

上述分析表明,1979—2013年時段內,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類型空間格局與面積變化顯著,其中建筑用地和人工濕地類型大幅度擴張,而相對應的林地、草地、水域及灘涂等類型大幅度萎縮或破碎化,這必將導致銀灘海岸區域生態、環境、旅游等一系列不良問題日益凸顯,因此,銀灘海岸環境與生態安全問題應給予重視。

圖2 銀灘濱海區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趨勢

2.2 土地利用類型結構演變動態

2.2.1 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 由表2可知,2000—2006年時段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變化最為劇烈(Lc=2.98%),也即該時段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對該區域的土地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影響最大,其次為1991—2000年(Lc=1.75%)和2006—2013年(Lc=1.79%)時段,而1979—1991年(Lc=1.19%)時段變化速率最慢,也即人類活動的影響亦最小。從1979—2013年整個長時段來看,其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變化僅為0.87%,但結合研究區單一類型的面積變化情況可發現,35 a來其綜合動態變化緩慢是基于短時段和單一類型顯著增減變化相互抵消的結果。因此,不能僅從多年的綜合動態變化來評估銀灘海岸的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程度,而因更加關注單一類型的顯著增減動態變化,才更有利于決策部門制定相應策略,實現銀灘海岸生態系統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和開發利用。

表2 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

2.2.2 土地利用類型轉化動態 將1979—2013年的整個時段劃分為1979—1991年,1991—2000年,2000—2006年和2006—2013年4個時段進行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計算,結果依次詳見表3—6。由表3可知,1979—1991年時段內,水域、耕地、建設用地等類型面積增加,其他各類型面積均減少。其中,水域類型面積增加了414.72 hm2,增加幅度最大,達到99.98%,主要由人工濕地和灘涂轉入而來,其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比例)分別為259.2 hm2(50.75%)和202.86 hm2(39.72%);建設用地類型面積增加125.82 hm2,增加幅度為25.11%,主要由耕地轉入,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比例)為189.63 hm2(46.31%);耕地類型面積增加141.57 hm2,增加幅度為15.72%,主要由林地轉入,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百分數)為373.95 hm2(63.27%);其余各類型中,草地、灘涂、林地和人工濕地類型面積分別減少了73.62%,30.86%,25.77%和0.89%,對應主要轉出為耕地、水域、耕地和水域。由表4可知,1991—2000年時段內,建設用地、灘涂、人工濕地等類型面積增加,其他各類型面積均減少。其中,建設用地類型面積增加了396.36 hm2,增加幅度最大,達到63.23%,主要由耕地和人工濕地轉入而來,其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百分數)分別為280.71 hm2(40.85%)和201.69 hm2(29.35%);灘涂類型面積增加201.6 hm2,增加幅度為36.76%,主要由水域轉入,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百分數)為303.57 hm2(83.18%);人工濕地類型面積增加153.09 hm2,增加幅度為18.55%,主要由水域轉入;其余各類型中,草地、耕地、林地和水域類型面積分別減少了36.87%,29.92%,29.11%和21.4%,對應主要轉出為耕地、建設用地、耕地和灘涂。

由表5可知,2000—2006年時段內,人工濕地、草地、灘涂和建設用地等類型面積增加,其他各類型面積均減少。其中,人工濕地類型面積增加了643.5 hm2,增加幅度最大,達到65.78%,主要由建設用地和水域轉入而來,其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百分數)分別為343.71 hm2(29.6%)和326.88 hm2(28.15%);草地類型面積增加10.35 hm2,增加幅度為32.76%,主要由耕地轉入,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百分數)為17.55 hm2(42.12%);灘涂類型面積增加171 hm2,增加幅度為22.8%,主要由人工濕地轉入,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比例)為185.13 hm2(65.24%);建設用地類型面積增加27.09 hm2,增加幅度為2.65%,主要由人工濕地和耕地轉入;其余各類型中,耕地、水域和林地類型面積分別減少了51.35%,49.97%和25.51%,對應主要轉出均為人工濕地。由表6可知,2006—2013年時段內,草地、林地、建設用地和水域等類型面積增加,其他各類型面積均減少。其中,草地類型面積增加了46.89 hm2,增加幅度最大,達到111.8%,主要由建設用地轉入而來,其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比例)為38.88 hm2(44.4%);林地類型面積增加211.68 hm2,增加幅度為47.94%,主要由人工濕地轉入,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百分數)為166.59 hm2(44.53%);建設用地類型面積增加306.72 hm2,增加幅度為29.2%,主要由人工濕地轉入,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百分數)為453.42 hm2(53.92%);水域類型面積增加32.49 hm2,增加幅度為9.96%,主要由人工濕地轉入,轉入面積(占轉入面積比例)為165.33 hm2(73.75%);其余各類型中,耕地、灘涂和人工濕地類型面積分別減少45.81%,21.68%和14.51%,對應主要轉出為建設用地、人工濕地、和建設用地。

表3 銀灘1979—1991年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hm2

表4 銀灘1991—2000年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hm2

表5 銀灘2000—2006年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hm2

表6 銀灘2006—2013年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hm2

2.2.3 土地利用強度與多樣性動態 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強度和多樣性指數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

圖3 銀灘濱海區1979—2013年土地利用強度與結構多樣性指數變化

由圖3中土地利用強度指數變化可知,銀灘濱海區近35 a來其土地利用程度表現為持續增強的態勢,即從1979年的296.48一致增強到2013年的344.31。而相對應的土地利用結構多樣性指數卻是先在1979—2000年時段基本保持穩定,后至2000—2013年時段呈較為顯著的下降趨勢變化,最低值為2006年的239.2。由此表明,便隨著銀灘濱海區的持續開發利用,該區域的土地利用結構的復雜度和豐富度已受到顯著破壞,也預示著其生態系統已向單一化和脆弱性更強的方向演變,區域生態風險與環境問題日益加劇。

3 銀灘土地利用演變的影響因子

銀灘海岸濱海區人類活動頻繁、生態系統脆弱、氣候變化響應極其敏感,故該區域土地利用類型結構的演變必然受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交互作用和影響。因此,可將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結構演變的影響因子分為氣候變化影響因子和人類活動影響因子兩大類,其中,前者主要包括氣溫、臺風和潮汐等3個方面,后者主要包括城市化、圍墾、漁業、旅游業和管理規劃等5個方面。

3.1 氣候影響因子

3.1.1 氣溫因子 根據IPCC(2007,2013年)的研究,全球氣候變暖,氣溫升高,導致區域海平面上升已成不爭的事實[15],同時,海水密度的變化也導致了海平面的變化[16]。根據2013年《中國海平面公報》,1980—2012年廣西沿海的海平面上升速率為1.8 mm/a,北海附近海域的海平面上升速率為2~4 mm/a;周雄[17]研究發現近40 a來,北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2.11 mm/a,黃鵠等[9]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導致北海銀灘岸線位置蝕退速率為0.26 m/a。因此,氣溫升高致使海平面上升,必然導致銀灘海岸侵蝕及其灘涂、水域、紅樹林等地貌類型面積的逐漸萎縮。

3.1.2 臺風因子 根據《熱帶氣旋年鑒》1949—2014年的臺風統計數據顯示,影響廣西近岸及海島的臺風平均每年有4.5個,最多的年份達9個,年內以7—9月居多。臺風是沿海形成風暴潮的主要前提,麻榮永等[18]研究表明,廣西沿海的風暴潮受厄爾尼諾現象為主,受拉尼娜現象影響為輔;臺風及其風暴潮不僅對銀灘海岸地貌直接產生風力侵蝕,同時帶來了暴雨、洪水災害以及臺風發生期內的海嘯對海岸的沖蝕,對北海市均造成了巨大財產損失,也顯著改變了銀灘海岸地貌特征。銀灘寶貴的銀白色沙灘旅游資源被臺風不斷地帶入內陸,且大部分白沙浸入海岸周邊的綠化帶或冩湖中而無法恢復,這直接制約了銀灘旅游業、漁業的發展。

3.1.3 潮汐因子 銀灘海岸屬于不正規全日潮為主的混合潮型,根據北海站1996—2008年驗潮資料統計,其多年平均潮差為2.46 m,最大潮差為5.36 m[17],銀灘海岸部分區域坡度主要為1%~2.5%,一個太陽日內,高低潮引起銀灘淹沒寬度數百米。潮汐一方面表現為潮水位的規律性漲落,對銀灘海岸的具有長期的淹沒和沖蝕,另一方面,海潮咸水生態系統與銀灘海岸內陸淡水生態系統相互滲透,導致銀灘海岸沉積物、地下水位和水質的變化,不僅影響著海岸線的遷移,同時導致了沿海生態與環境演變[19]。

3.2 人類活動影響因子

3.2.1 城市化因子 過去的35 a間,銀灘海岸濱海區城市化發展迅猛,建設用地類型面積從1979年的3.93 km2顯著增加至2013年的13.57 km2,顯著改變了區域的土地利用類型結構。另外,銀灘海岸的城市化建筑物侵占海灘,直接造成了灘涂面積的萎縮。又如黃鵠等[8]研究發現,1955—1998年間廣西海岸灘涂面積總體顯著遞減,并以沙礫質灘涂和紅樹林灘涂減少最多。

3.2.2 圍墾因子 由圖1各時段水域空間分布特征即可發現,人類圍墾開發利用銀灘海岸的活動從未停止,例如1984年的白虎頭沙堤、1990年的銀灘公園、1992—1993年的潮間帶建筑物投資熱及隨后的防浪堤、2000年以來的銀灘整治等[20],這造成了海平面上升導致水域面積的增加量未能抵消人類圍墾活動造成的水域面積萎縮量,因此總體上該區域水域面積仍為減少態勢。其他土地利用類型也都在35 a間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增減變化,這都與人類圍墾和開發利用活動直接相關。

3.2.3 漁業因子 銀灘海岸區域漁民主要靠漁業為生,因此對應的沿岸淺海養殖、海岸人工濕地開發迅猛,人工濕地類型面積在1995—2006年時段就從7.88 km2顯著增加到了16.22 km2。孫永光等[21]研究亦表明,人類活動對灘涂養殖的影響最為顯著;由此可見,人類漁業發展對人工濕地類型的影響顯著。

3.2.4 旅游因子 銀灘灘涂資源一直以來都是該區域旅游業發展的核心資源,因旅游業的發展,其灘涂面積曾一度萎縮,沿岸旅游產業建筑的擴張處處可見,而來往游客對灘涂沙質的影響最為突出。翁毅等[20]研究亦表明,旅游開發加速了銀灘蝕退和冩湖的淤積,并使其景觀體型走向衰退、景觀格局的穩定性下降。

3.2.5 管理與規劃因子 銀灘海岸管理部門及其開發規劃直接決定這人類活動對該區域土地利用類型結構的影響范圍、方向和程度。例如1984年以前,北海銀灘尚未正式規劃開發,銀灘海岸陸地主要為林地、草地和灘地;而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陸續的開發活動導致建設用地、人工濕地等類型的大幅度增加,而對應的耕地、林地、草地等類型面積顯著減??;而在2007后投入建設使用的高爾夫球場又增加了草地的覆蓋面積。

綜上可知,氣溫、臺風和潮汐等氣候因子和城市化、圍墾、漁業、旅游業和管理規劃等人類活動因子均對銀灘海岸土地利用類型結構演變具有重要貢獻,但就近幾十年的時間尺度下,人類活動因子的貢獻顯著大于氣候因子的貢獻,而上述各類因子的影響機制和貢獻定量分析亟待進一步研究。

4 結 論

(1) 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類型趨向單一化,空間分布呈現破碎化,建設用地、人工濕地類型面積的顯著增加主要以占用耕地、林地類型所致,而其他土地利用類型增減變化幅度不大。

(2) 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綜合開發速率呈先增大后減小,在2000—2006年時段達到最大值2.98,但區域總體開發利用強度在35 a內一直呈上升趨勢;不同土地利用類型間的轉化頻發、程度劇烈,且在不同時段內類型間的轉化動態差異很大。

(3) 伴隨著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強度的不斷增大,其土地利用類型多樣性在2000年年前較為穩定,之后顯著下降,也即土地利用類型的豐富度下降,區域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增強。

(4) 銀灘濱海區土地利用類型結構演變受氣溫、臺風、潮汐等氣候因子和城市化、圍墾、漁業、旅游業、管理規劃等人類活動因子的綜合影響,且在研究時段內,人類活動影響更為顯著。

(5) 銀灘濱海區開發利用程度已接近極限,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已開始下降,脆弱性顯著增強,該區域亟待確定進一步的可持續開發規劃管理方案。銀灘海岸土地利用類型結構演變的多種影響因子作用機理復雜,在本研究結果基礎上,迫切需要開展各因子影響機理及各因子貢獻的定量化方法研究,為該區域海岸帶的良性演變和可持續開發利用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 Liu Jiyuan, Kuang Wenhui, Zhang Zengxiang,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2): 195-210.

[2] Sterling S M, Ducharne A, Polcher J. The impact of global land-cover change on th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2, 3(4): 385-390.

[3] Sekovski I, Newton A, Dennison W C. Megacities in the coastal zone: Using a driver-pressure-state -impact-response framework to address complex environmental problems[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12, 96(7): 48-59.

[4] 高義,蘇奮振,孫曉宇,等.近20年廣東省海島海岸帶土地利用變化及驅動力分析[J].海洋學報:中文版,2011,33(4):95-103.

[5] 馬萬棟,張淵智,施平,等.海岸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8,27(5):87-94.

[6] Osborn D, Datta A.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cocktails for protecting coastal and marine environments from land-based sources of pollution[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6, 49(7): 576-596.

[7] Christopher R, Antonio B, Brent A. Impact of land-use change and hard structures on the evolution of fringing marsh shorelines[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10, 88(3): 365-376.

[8] 黃鵠,陳錦輝,胡自寧.近50年來廣西海岸灘涂變化特征分析[J].海洋科學,2007,31(1):37-42.

[9] 黃鵠,戴志軍,盛凱.廣西北海銀灘侵蝕及其與海平面上升的關系[J].臺灣海峽,2011,30(2):275-279.

[10] 杜云艷,周成虎,蘇奮振,等.海岸帶及近??茖W數據集成與共享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11] 邸向紅,侯西勇,吳莉.中國海岸帶土地利用遙感分類系統研究[J].資源科學,2014,36(3):463-472.

[12] 朱會義,李秀彬.關于區域土地利用變化指數模型方法的討論[J].地理學報,2003,58(5):643-650.

[13] 馬志昂,蓋艾鴻,孫林軍.格爾木市盆地地區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時空演變[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5):268-273,278.

[14] 謝花林,劉曲,姚冠榮,等.基于PSR模型的區域土地利用可持續性水平測度: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5,37(3):449-457.

[15] 沈永平,王國亞.IPCC第一工作組第五次評估報告對全球氣候變化認知的最新科學要點[J].冰川凍土,2013,35(5):1068-1076.

[16] 王國棟,康建成,韓欽臣,等.近代全球及中國海平面變化研究述評[J].海洋科學,2014,38(5):114-120.

[17] 周雄.北海市海平面變化及其對沿岸的影響[D].山東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18] 麻榮永,李建,鄭二偉,等.ENSO對北部灣廣西沿海風暴潮的影響[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3(4):422-425.

[19] 黃鵠,戴志軍,施偉勇,等.強潮環境下的海灘剖面沉積特征:以春季廣西北海銀灘為例[J].熱帶海洋學報,2011,30(4):71-76.

[20] 翁毅,蔣麗.旅游開發活動對沙壩—潟湖景觀穩定性的影響分析:以廣西北海銀灘沙壩—潟湖景觀為例[J].海岸工程,2008,27(1):47-55.

[21] 孫永光,趙冬至,高陽,等.海岸帶人類活動強度遙感定量評估方法研究:以廣西北海為例[J].海洋環境科學,2014,33(3):407-411,424.

Land Use Evolution and Its Impact Factors in Silver Beach of Beihai City

YANG Yunchuan1,2,3, LIAO Liping1,2,3, YAN Liubin1,2,3, HU Xiaochuan3, XIAO Shuai3, XIE Yanping3

(1.KeyLaboratoryofDisasterPreventionandStructuralSafetyofMinistryofEducation,Guangxi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4,China; 2.GuangxiKeyLaboratoryofDisasterPreventionandEngineeringSafety,Nanning,Guangxi530004,China; 3.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Guangxi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4,China; )

[Objective] In recent years, land use of silver beach of Beihai City had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and the subsequent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land use evolution and its impact factors were urgently needed to be understood to provide an importantly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ethods] The remote-sensing images of Landsat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land use evolution and to discuss its impact factors in silver beach of Beihai. [Results] In the years of 1979—2013, the areas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artificial wetland were considerably increased and were mainly transformed from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The area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were substantially reduced accordingly. The areas of grassland, water area and intertidal zone had no great variation. Land use intensity was consistently increased. Before 2000, land use was diversified and after that it markedly reduce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clude not only climatic factors as air temperature, typhoon and tide, but also human activity factors as urbanization, sea reclamation, fishing, tourism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Conclusion] During the past 35 years, the land use of silver beach of Beihai City presented trends of simplification, slowdown but intensified and fragmental developed evolution, which was coincided with the enhancement in vulnerability of regional ecosystem. It is urgently needed to probe the interacting mechanism among the above multiple factors and to quantify the respective contribution of them to land use evolution.

silver beach of Beihai City; coastal zone; land use change; impact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2016-06-22

2016-07-14

廣西教育廳科技項目“北海銀灘海岸帶演變遙感反演與驅動機制研究”(KY2015YB013); 廣西大學科研基金項目(XJZ140286); 廣西水利廳科技項目(201522)

楊云川(1982—),男(漢族),寧夏自治區中寧縣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海岸帶水文地理與環境演變研究。E-mail:yyc_sciences@163.com。

廖麗萍(1985—),女(壯族),廣西自治區柳州市人,博士,講師,主要從水土資源遙感與地質災害研究。E-mail:01llp@163.com。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38

A

1000-288X(2016)06-0223-08

P285.2, P748

文獻參數: 楊云川, 廖麗萍, 燕柳斌, 等.北海市銀灘土地利用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水土保持通報,2016,36(6):223-230.

猜你喜歡
銀灘灘涂時段
霞浦灘涂
上岸的魚
養陽的黃金時段到了
十里銀灘,“寶石”閃耀
灘涂上的丹頂鶴
四個養生黃金時段,你抓住了嗎
美麗的北海銀灘
灘涂評估方法適用性研究
心海浪花
越南百里“銀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