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電影創作與觀眾的審美默契

2016-02-23 07:48馬婷婷
電影文學 2016年3期
關鍵詞:青春片題材青春

[摘要]青春電影是電影中不可回避的題材。嚴格來說,青春電影并不能算是一種電影類型,但是近些年電影的發展使得青春電影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其獨特的敘事模式和特定的內容,使得青春電影有著固定的受眾群體。本文分析了國產青春電影的發展,探討了青春電影的界定,近些年中國青春電影的創作思路和類型以及近些年其與觀眾之間關系的變化,對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青春電影;觀眾;默契

近些年,我國青春題材的電影受到了觀眾的廣泛歡迎。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大獲成功,國產青春題材的電影進入了一個遍地開花的時期,隨后出品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梔子花開》等多部青春題材的電影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青春題材的電影已經有了固定的觀看群體,青春電影與觀眾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針對近幾年國產青春題材電影大熱的情形,本文進行了分析,對于青春題材的電影創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一、青春電影的界定

根據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青春題材電影的受眾群體中,19~30歲年齡段的觀眾占了大部分,比例在一半以上,而近三成的觀眾表示,一個月觀看電影的次數在3次以上,中國電影的觀看人群呈現年輕化的趨勢。而對于電影類型的選擇,近一半的觀眾表示介意,還有很大一部分的觀眾表示會注重電影的陣容和創作團隊。

從20世紀60年代以后,我國的青年文化逐漸發展起來,年輕人也逐漸成為觀影的主體。而在電影的創作方面,青春題材的電影逐漸成為一個類型并占據了重要地位。2011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兩岸三地的大熱,使青春電影掀起了一股浪潮,內地開始涌現大批青春題材的電影,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青春派》《后會無期》《左耳》《梔子花開》等國產青春電影開始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些電影或者取得了一定的關注度,或者引起了一定的話題,開始被內地觀眾接納。因此,青春題材電影究竟是什么類型的電影,需要有一個清楚的界定。

面對近些年青春電影的大熱,筆者翻閱了相關的文獻資料,發現并不能清楚地定義青春片的起源,對于青春片的類型也沒有明確的定義。一些學者認為,青春片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所表達的內容主要是青春時期的痛苦和尷尬,呈現的是青春的殘酷。但是這些說法并不能精準地概括出青春片的特點,青春是一個廣泛的概念,青春是一個群體,對于青春的闡釋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的。一般來說,青春片只是給角色一個年齡和身份上的導向,但是故事發展的導向和人物性格方面與青春并不存在直接的聯系。青春電影只是借助人成長發育轉折的一個特殊時期,講述成長中的喜怒哀樂。青春片只是對這一時期所發生的事情的概括和總結,青春電影的故事類型其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如在電影《艋舺》中,講述了一群處于青春期的少年的黑幫往事;電影《左耳》則可以說是講述了青少年的愛情,是一部青春愛情片,這些電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同,因此對于青春電影是否可以定義為一個電影類型一直存在著爭議。

對于題材和類型存在著一定的不同,我們首先要明確兩者的定義。題材,字典中對此的解釋是“文藝作品中具體描寫的生活事件和現象,由作者對生活素材經過選擇、集中、提煉加工而成。有時也指作品所表現的生活范圍”。類型,有學者將其定義為“具有獨立的規則系統,同時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系統及整體性的特征”。從這兩個概念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題材是一個對事物進行抽象化的概念,它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的實體性的意義,是通過作者采用一定的藝術手法進行表達。如“青春題材”,我們不能定義其本身所傳達的藝術價值。對于電影作品而言,題材只是電影的開始,它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對于相同的題材,經過不同的創作者進行加工和打磨,其所表達的思想高度是不同的,其所蘊含的藝術價值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在我國的電影發展過程中,曾經討論過是否題材決定一切,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我們可以否定這一說法,題材當然對于創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決定了創作者的方向,因為題材的選擇決定了創作者接下來的情感和創作激情,會影響最終的創作結果,但是它不能決定一切。而電影類型可以說是一個系統,一個電影的類型甚至可以左右一個創作團隊的方向。對于某一類型的電影來說,對于人物的塑造、劇情的發展甚至題材的選擇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對于類型的定義,類是相似的意思。某種角度來講“藝術的發展就是非類型—類型—非類型的辯證歷史過程”,從人的藝術審美角度而言,同樣“也是一個非類型—類型—非類型的辯證過程”。所以說,對于同一類型的電影創作,有著一定的規則和敘事手法,這是電影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結果,這個電影類型的劃定是不斷進步的。

對于電影類型的劃分,有著相應的利弊,電影類型的劃分方便了電影的觀看和賞析,但是對于類型電影的劃分,從某種程度上掩蓋了電影原有的思想主題,很多電影并不能單純地將其劃分為某一類型的電影,其所表達的思想主題是多重的。青春電影被劃分為某一類型,究其原因,還是對于電影類型的劃分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規矩,因此,國產電影在類型劃分上也會出現相應的問題和變化。

二、國產青春電影研究

(一)國產青春電影創作分析

通過對國產電影進行脈絡的梳理,我們可以得知早期的青春電影帶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文革”過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青春電影中的意識形態逐漸減弱,青春電影第一次春天的來臨是在20世紀90年代。那個時候中國電影界的中堅力量是我國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他們都不再年輕,因此在電影的主題方面更傾向于思考人生。這一代的導演更加傾向于展現歲月和歷史的沉積,喜歡思考過去的歲月。而緊隨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之后的中國第六代導演則呈現了不同的創作思路,他們對于剛過去的歲月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嘗試掙脫以往宏大的敘事結構,構建了自己的藝術創作話語權,這一代導演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和傾訴,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青春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關鍵詞。而青春電影更指的是接近于當下的青春,如《山楂樹之戀》中兩位男女主人公雖然也是16歲左右的年紀,但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是20世紀的故事,離現代有些遠,更像是呈現一段歷史,因此這部電影不能算得上是青春電影。青春電影更傾向于年輕的創作者,他們的作品才更加貼近當下年輕人的思想。

在20世紀第六代導演的黃金時期,他們正值壯年,因此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青春題材電影。這些電影題材的關鍵詞就是成長,演繹青春在成長過程中的傷痛、迷惑和快樂,電影的主人公大多數也是沒有步入社會的青少年,這些人大多數在生活上剛剛發生了大的變故或者波瀾,步入了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內心充滿了迷?;蛘呤艿搅撕艽蟮膭搨?,在經歷一系列的事件以后,終于得到了成長,對于自身的了解和未來的發展都有了一個認識和目標,精神層面得到了升華,最終走向了成人的世界。在這一時期出品了很多優秀的青春電影,代表那個時期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和狀態,如張元的《北京雜種》《東宮西宮》《過年回家》;婁燁的《周末情人》《蘇州河》;王小帥的《冬春的日子》《扁擔姑娘》《十七歲的單車》;路學長的《長大成人》;管虎的《頭發亂了》;賈樟柯的《小武》《站臺》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主人公們充滿了青春的氣息,他們敢愛敢恨,對自己所追求的東西無怨無悔。雖然這些電影表達的主題不同,但是在這些電影中青少年都有著這些特點,也反映了那個時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那一時期的青春電影受到觀眾的認可程度較低,更多的是被專業電影人士討論和學習,電影自我程度較高,與觀眾的契合程度低。

到了21世紀以后,中國開始全面開放,外來文化也開始廣泛地傳播。受到好萊塢等青春電影的影響,中國青春電影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國的電影體制也為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而發生了改變,青春片需要更多人的接受。因此,中國電影人對于青春電影進行了改變,中國的青春電影不再只是注重自我,而是更多地考慮觀眾的感受,讓電影變得更加親民。從電影的創作來看,青春電影更加迎合觀眾的口味,特別是年輕人的口味,而青春電影也開始有了固定的受眾群體,觀眾在青春電影的指向下也有了更為明確的觀影指南?!吨挛覀兘K將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等作品的成功歸功于觀眾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引發了觀眾的懷舊,讓電影和觀眾之間實現了契合。

(二)電影類型的契合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更多的外來文化涌入中國,人們的思想逐漸發生了變化,青年人的思維模式和成長中的煩惱也發生了變化,青春成為很多電影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很多電影都吸收了青春的因素。好萊塢的許多電影為內地青春片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如《邦尼與克萊德》表達的是青年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逍遙騎士》則是一部青春公路片,呈現了成長中的煩惱;《歌舞青春》則是采用歌舞的形式展現了生機勃勃的校園生活,這其中有友情,也有愛情的思考;《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則是完全在一個想象的時空中講述主人公的成長蛻變。好萊塢作為具有成熟產業鏈的世界電影工廠,其對青春題材電影的把握已經有了固定的模式,青春黑幫片、青春愛情片、青春喜劇片等類型被詳細劃分,青春片的題材可以說是包羅萬象。這些電影都充分利用了美國的文化,將青春與民族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因此很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

從近年來我國青春片的發展歷程來看,青春大多數與愛情結合在一起,很少與黑幫和打架等聯系在一起,雖然港臺地區有《艋舺》和《古惑仔》等青春電影,但是這并不符合內地的主流文化,也注定該類題材的青春電影不能出現在內地。因此,近幾年內地的青春電影,都離不開對于青春愛情的探討,愛情可以說是年輕人永恒的話題。青少年在青春期體內產生了大量的荷爾蒙,因此很容易發生感情,但是那一時期的青少年都還沒有成熟,因此感情是純真卻又有些幼稚的,青春時期的愛情很難成功,所以那時候的愛情才更能引發人們的回憶和感動。那一時期成年人對這段感情有很多的束縛,這段感情可能就是在束縛與反束縛中不斷升溫的,同時這也讓這段感情變得更加動人,而電影的敘事讓其充滿不確定性和可能性。受20世紀90年代日本和韓國青春純愛電影的影響,中國內地和香港、臺灣地區涌現了大批優秀的青春題材電影,引發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鳴,《藍色大門》《聽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是臺灣地區青春片的代表;《小時代》《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梔子花開》等則是近幾年內地青春片的代表,它們都取得了不俗的反響,引發了人們對于青春的回憶。這些電影的受眾群體都是青少年,同時他們消費的是青春。而對于社會來說,要對電影中產生的負面情緒予以引導,引領廣大青少年向更加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才能使得青春電影變得更加繁榮。

三、結語

青春電影作為電影的一種重要的類型,其對于青春的演繹、對于成長的探討都可以引發觀眾的共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電影吸收了更多外來優秀的電影文化,國產青春電影同時也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越來越貼近觀眾的思想,越來越能有效地向觀眾傳達電影的主題,從而引發觀眾的共鳴。國產青春電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電影之路,有了固定的受眾群體,與觀眾之間實現了默契。本文分析了國產青春電影的發展歷程以及國產青春電影與觀眾之間關系的變化,對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謝建華.青春映像:中國青春電影的文化母題與創作趨向[J].當代電影,2010(04).

[2] 秦中書,余鴻康.新世紀以來中國青春電影創作價值觀的現狀與反思[J].中華文化論壇,2014(11).

[3] 徐建國.當代青春電影的敘事策略——以電影《致青春》為例[J].四川戲劇,2013(12).

[4] 錢春蓮.多元不羈的青春書寫——內地、香港、臺灣青年電影導演青春片研究[J].當代電影,2010(04).

[5] 路春艷,王占利.物欲時代心靈的撫慰——近年來國產青春電影敘事策略與價值觀研究[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

[作者簡介] 馬婷婷(1982—),女,陜西延安人,延安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

猜你喜歡
青春片題材青春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長蛻變抒寫
廣電總局關于2020年4月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公示的通知
埋線:1厘米提升的青春
2016年9月,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117部、4552集
青春不打烊
廣電總局關于2015年6月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通知
廣電總局關于2015年3月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通知
我的青春誰做主 爆笑篇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