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稞,神賜的禮物

2016-03-02 16:32
西藏人文地理 2015年6期
關鍵詞:糌粑青稞

千百年來,青稞在地球上海拔最高、空氣最稀薄、陽光最強烈的高原上頑強地生長,為生活在高原的人們奉獻熱量和營養,也成為雪域子民的一種精神養分和文化符號。

布宮壁畫上的古老傳說

“肉的寶座上有木的寶座,木的寶座上有大海,海的寶座上有雪山,雪山上落下來5只飛鳥”。這則關于糌粑的謎語在整個藏區頗為流行,人們從小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童,認識自己的文化。

藏族人把青稞稱之為養育眾生的母親,糌粑被視為她的無價長子,青稞酒則被稱為滋補身心的甘露妹子?!俺贼佤蔚娜恕笔遣刈迦俗罱浀涞淖晕曳Q謂。在所有的藏人聚居區域,青稞的藏語稱呼都稱作“Nas”。

青稞生長季節,農牧民除去雜草。

在西藏古代文獻《吐蕃王統世襲明鑒》中,獼猴轉化為高原人和種植青稞的故事相伴而生:

傳說上古時期,有一只被觀世音菩薩點化的獼猴,在雅礱河谷的洞中潛修慈悲菩提心,被一巖羅剎女糾纏,要求成為夫妻。獼猴不允,巖羅剎女苦苦哀求。獼猴征得觀世音的指點,與之結為伴侶,生了6只性情各不相同的小猴,將它們送歸果林各自尋食生活。

3年后,獼猴前去看視時猴數已增至500,樹上的果實即將枯竭,群猴饑餓呼號。獼猴再往普陀山向觀音求救,觀音從須彌山的縫隙中取來青稞、小麥、豆子、蕎麥等五谷撒向高原,雪域大地便長出不種自收的五谷。猴群飽食五谷,體毛與尾漸短,以樹葉為衣,操人語,始為人。

作為藏族人民家喻戶曉的古老傳說,這一故事被描繪在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等處的壁畫上。

西藏第一塊青稞地被認為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區的“澤當”,是傳統中藏民族的發祥地,位于雅魯藏布江南岸的雅礱河谷,被稱作“猴子玩耍的平壩”,神猴同羅剎女創造藏族人的美麗神話就誕生在澤當鎮的貢布日。后來藏民族在這里創造了西藏文明史上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第一部經書邦貢恰加,第一部藏戲巴嘎布,這一切都源于第一塊青稞地的開發。

由獼猴向人類轉變時播撒下青稞的第一塊土地,在縱深闊遠的歷史中被賦予了神圣感,一種神奇的植物從此進入了西藏的漫長歷史。

Muesli——源于喜馬拉雅的健康秘法

在英國流行病專家菲普斯利提出提出“膳食纖維”概念之前,瑞士著名醫師Maximilian Bircher-Benner通過對喜馬拉雅一帶的飲食觀察發現,喜馬拉雅山麓由于物產單一,農牧民僅以裸大麥(青稞)、小麥等磨碎后與當地一種干果混合的食物作為他們的主食,但這并沒有使他們的健康受到影響,相反個個身強體壯。這一區域的居民因天然膳食纖維攝入高,現代文明病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癌癥及便秘等現代文明病的發病率明顯低于歐洲。

根據這一觀察結果,Maximilian Bircher-Benner醫師模仿喜馬拉雅一帶人們的飲食方法,在歐洲發明了一種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的健康食品“Muesli”——以麥片為主料,混合牛奶、水果、果仁等。

由青稞制成的糌粑,是藏族同胞生活中最常見的食品。

身患各類疾病的病人聚集于Maximilian Bircher-Benner醫師位于蘇黎世小山上的療養院中,食用“Muesli”。1904至1994年之間,療養院接待了4萬位病人。其中包括以色列第四任女總理葛達·梅依(Golda Meir)、美國小提琴家、指揮耶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hin)和德國作家托瑪斯·曼 ( Thomas Mann )。

這種被稱作“Muesli”的營養早餐麥片,風靡歐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瑞士白瑪藏藥公司研制上市后,在歐洲掀起了“飲食革命”。其中有供幼兒、婦女、大眾食用的三種不同口味的Muesli,蔬菜混合口味的Muesli,可用于做Muesli的糌粑及其他口味的Muesli。

由于Muesli的研發以及在歐洲帶來的深遠影響,喜馬拉雅地區被稱為“歐洲人20世紀以來健康的源頭”。

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谷物

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為何不乏百歲老人,這與常食青稞不無關系。青稞具有“三高兩低”(高蛋白、高纖維、高維生素和低脂肪、低糖)的結構,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氨基酸、維生素和β-葡聚糖。β-葡聚糖又稱水溶性膳食纖維,是膳食纖維的一種,具有抗癌、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

青稞中的β葡聚糖平均含量為6.60%,優良品種可達8.6%,是小麥β葡聚糖平均含量的50倍,也高于燕麥及大麥4.8%的平均含量,是世界上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谷物。

對于西藏人來說,青稞不僅是食品更是良藥。在藏醫典籍《四部醫典》和《晶珠本草》中,均將青稞作為一種重要的藥物,用于治療多種疾病?,F代研究也表明,在西藏廣大農牧區,痛風病和糖尿病的發病率為0.01%,與長期食用糌粑有關。

經科學證實,青稞具有四大功效:減少腸道粘膜與致癌物質的接觸和間接抑制癌微生物作用,預防結腸癌;降血脂和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改善消化系統,控制體重。

2006年5月,FDA根據多種科學文獻和臨床報告對食品標簽法作出新的補充,即在每日食用量中提供3gbeta葡聚糖的全麥谷物(包括青稞)產品包裝上,可以明確標明此產品可幫助降低膽固醇,從而降低冠心病的患病幾率。

歐洲食品安全局關于青稞類谷物中的beta葡聚糖,也明確了四大健康功效,并通過具體法規允許在此類產品包裝上宣稱這四大健康功效:維護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的正常含量;通過增加飽足感,減少能量攝入,從而幫助維持控制體重;降低餐后血糖反應;改善消化系統。

在中國,每年大約有26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占所有疾病死亡總數的40%。高膽固醇、高血壓與糖尿病被列為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險因素。研究顯示每天三次或更多次食用全谷物食品,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得病幾率20-30%。

適當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也是防治糖尿病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膳食纖維可延緩胃排空,水溶性膳食纖維在胃腸內吸水后呈凝膠狀,增加食物的粘滯性,減少食物與消化液的充分接觸,使葡萄糖吸收減慢,攝入量減少,血液中的糖分只能緩慢增加,從而防止餐后血糖水平急劇上升,即或胰島素稍有不足,也不致馬上引發糖尿病。由此改善葡萄糖的耐量和減少血糖藥物的用量。專家建議正常人每天攝入30克膳食纖維,可有效預防糖尿病,調節便秘;糖尿病人每天攝入40克左右,可以有效穩定血糖。

此外,青稞的膳食纖維,還可延緩饑餓感和減少營養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控制體重也有積極作用。與細面相比,青稞還可有效降低卡路里的吸收。

順應自然的古老有機種植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空氣稀薄孕育了多變的自然氣候,造就了晝夜溫差巨大、陽光強烈、雨水豐富的得天獨厚生長條件,養育了青稞這一充滿能量的谷物。

有機農業是對環境和技術要求最為嚴格的持續農業系統,目前已成為促進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大眾追求健康以及持續發展、可實踐的技術與措施。青藏高原是地球上迄今受人類活動影響和污染最少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質量良好,土壤富含營養成為,其青稞種植的傳統方式中不使用農藥,藏民族以敬畏心和自然互動,尊崇生靈,歌舞相伴享受勞作,堪稱傳統有機的種植典范。

在西藏山南的昌果遺址,考古人員發掘了距今3000年前的青稞碳化粒,處于西藏的早期金屬時期和新石器時代晚期這一時期,目前由此推斷,青稞在青藏高原的歷史至少可追朔到3000年前。

《本草綱目拾遺》當中最早有了青稞的記錄:“青稞似大麥,天生皮肉相離,秦、隴以西種之”。青稞入藥“味咸性平涼”,其主要功能是“下氣寬中,壯精益力,除濕發汗、止瀉”。

青稞在西藏的種植歷史悠久,品種類型有70多個,也叫“元麥、淮麥、米大麥,裸大麥”,是大麥的一種特殊類型。青稞耐瘠薄和高寒,生長期短,高產早熟,在海拔3000以上的局部高海拔高寒地帶,是唯一可以正常成熟的作物,主要產自我國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肅等地。

在西藏,青稞種植的傳統方式貫穿著環保、綠色無污染、生命互動的生態理念。從開始種植到最后成為食糧,各個生產環節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質,與藏民族其他的勞作形式一樣,整個過程始終與歌舞相伴,敬畏土地,尊崇生靈,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共處,在世界農業文明當中具有獨樹一幟的地域文化氣質。

播種是一個隆重而吉祥的過程,藏歷新年后準備播種前,藏民族會延請宗教人士卜卦預測,確定播種的日子以及在田塊中開犁的方向。開犁耕種當日,人們以美好的飲食慶賀,有些地方會把當年吃剩的骨頭扔到自家田地里;其后請宗教人士阿巴進行火施(“斯日”)儀式(當牛糞餅或者干凈的柴薪燒成無煙的炭火時,加入青稞粉、茶葉、干凈布條、酥油等作為供養物,燃之),以防冰雹(傳統觀念認為山神生氣時下雹)、病蟲害,取悅于土地神。這一方法主要存在于康區。

而西藏自治區農業地帶的人們則在每年過完藏歷新年后,根據當地不同氣候條件,選擇最吉祥的日子,每家每戶的犁手和播種者以及家庭主要成員身穿盛裝,手捧吉祥的“切瑪”和美酒,請出收藏在自家的“白石莊稼神”,讓它在青稞田里守護莊稼,秋收后再把它請回家中供養。人們從家中出發之前,每家的耕牛都裝扮得十分美麗,用青油把牛角擦洗一遍,讓烏黑的牛角更加閃亮,再用五色染成的羊毛編織成具有日月或噴焰圖案的護額,脖子上披著綴滿小貝殼的彩緞和大小銅鈴等。人畜共同來到田間,點燃起桑煙,舉行耕種儀式,唱起耕地歌,開始耕種。

在日喀則薩迦縣流行的耕地歌如下:

呀啦尼索,吉祥的太陽升起了,金色的種子撒下去;

呀啦尼索,潔白閃光的莊稼神喲!請你守護農田保豐收。

青稞生長過程中如有蟲害時,會實施“火施”儀式來防治蟲害發生,而不會選擇農藥來傷害生命。遇到天旱,藏民族會請僧人們到湖邊或泉水邊祈雨,與天地溝通互融。

八月左右的時節,嬌嫩的麥芽苞將轉化為殷實麥粒,是決定青稞生長質量的關鍵時節。為避免早晨陽光灼傷和霜凍的雙重侵襲,藏民族會采取極富特色的保護措施,清晨四、五點鐘,男子們到田間進行“放?!眱x式,桑煙有效隔絕了強烈的太陽光和霜寒,麥芽在相對恒溫的狀態下,安全過渡成長為殷實的青稞粒。

防雹儀式的原理雖然尚未有科學實證,但遇有雹雨等自然天象顯現,傳統上則延請宗教人士“阿巴”念經持咒,吹響白螺或者牛角,以期驅散烏云,防雹減輕災害。

九月間藏歷七月十五之時,田里的青稞穗呈現喜人的豐收景象,藏民族也將迎來藏地秋收前最重要的節日——望果節?!巴笔翘锏氐囊馑?,“果”是“轉圈”之意,“望果”既是巡田或者轉田埂的意思,大致源于祈求豐收的一種宗教儀式。這一天,農人們著盛裝,舉著幡、達達、麥穗、青稞穗等沿著田埂轉圈巡游。同時也在這一天,人們進行歌舞、賽馬、歡宴等活動。

西藏傳統青稞種植的另一特色是土地輪休使用,一塊田地種植使用,另一塊田地則須休養,以防止土地使用過度,土地養分減損,土質破壞,從而保證了青稞的高品質。土壤的純凈程度和長效性由此可見。

首先,為防止土地使用過度、養分減損等不良情況,藏民族自古對土地實行輪休使用,從而保證土地的純凈度、來年青稞的品質。

為保證肥源清潔,藏民族積肥的方式是將輪休的其中一塊田地,一年至少進行兩次雜草耕犁并將雜草埋入地下,讓埋入地下的雜草成為自生肥力。

青稞傳統種植的過程始終與歌舞相伴,敬畏土地,尊崇生靈,從開始種植到最后成為食糧,充滿濃厚的文化氣質,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一位一直關注西藏的臺灣著名企業家曾經說過,青稞的優異品質得益于“干凈的空氣、干凈的水和干凈的人心”。

青稞的N種吃法

上天往往會賜給某個族群以一種特定的食物,比如賜給西方人的是小麥,給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人的是水稻,給美洲土著民的是玉米。而賜給藏族人的,則是青稞。

在整個藏區,青稞的吃法非常豐富。一般,青稞在全手工炒制后,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研磨加工以后拌糌粑食用,或舂碎之后煮粥,亦或做青稞面等等,還被釀制為青稞酒。比較有特色的青稞飲食有糌粑、普蘭的尼霧汁(醪糟煮油汁),巴擦瑪爾庫(酥油澆面粒)、瑪爾森(酥油面糕)、扎卡森(藏式薄餅)、加熱(酒餅)、內圖(青稞肉粥)、仲圖(青稞粥)、糌圖(糌粑糊)、觀典(青稞酒奶酪紅糖湯)等。

炒青稞時,先燒起牛糞火,在灶上駕一口大鐵鍋,傾入洗凈的細河砂,待砂子炒熱后,再把青稞粒傾入,用一頭纏著布的木杖反復炒拌,布頭的一端在鍋里。待七八成熟,將砂子篩盡,剩下的便是炒得香氣四溢的青稞,有點像爆米花,這時,再放入石磨中,研成青稞粉。

藏族選擇以青稞為主食原料,是由于乳酪、酥油、牛羊肉在飲食結構中比重較大,而青稞能清熱化濕、祛風寒、寧肺定喘、治療陽虛腎虧、降血脂等功效平衡了這種不足。仿佛是天賜,長期的飲食結構充分證明了藏族人對食材的選擇獨到,同時又與高寒高海拔的自然環境高度契合。

到了藏區,學會吃糌粑不僅對身體有益,也是入鄉隨俗、感受地域文化的最好方式。

過去,青稞把果實奉獻給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而現在要把它奉獻給全世界的消費者。今天,青稞的用途已經遠遠不止用來磨糌粑和釀青稞酒。青稞面包、青稞月餅、青稞餅干、青稞啤酒、青稞小食品……各種現代青稞食品層出不窮。

青稞這一古老的食物,通過藏區一些現代化的食品加工企業,不斷適應著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西藏天麥力健康品有限公司公是一家通過了青稞制品有機產品認證、青稞原麥有機產品認證、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現代化企業。公司致力于有機青稞及青稞保健、功能食品的研究和開發,采用國際先進的谷物加工技術,對青稞進行綜合精深加工,目前公司已申報青稞相關國家發明專利40余項,其中27項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以青稞為主要原料,天麥力生產珠峰天米(青稞養生米)、藏青稞茶、青稞餅干、青稞糕點、青稞面包、青稞精華壓片糖、青稞膨化食品、谷物營養粉、青稞β-葡聚糖、青稞膳食纖維等青稞系列產品,向市場提供優質的青稞系列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需要,不斷將雪域高原的有機青稞的精華濃縮成市場方便接受的系列產品,發展凈土、健康產業,為人類的健康保駕護航,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在全世界的范圍內,正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青稞、喜歡青稞。2012年,西藏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藏族作家旦巴亞爾杰到美國紐約參加一個國際學術會議,驚訝地發現主辦方提供藏族傳統的糌粑作為會議早餐。

永續佑護雪域子民

佛教進入西藏后,青稞成為藏傳佛教儀式中重要的供養物之一。

青稞分為黑、白、藍、紫、紅幾大類。在向雪域護法女神班丹拉姆(吉祥天母)祀禱和向她占卜吉兇時,要選用紫青稞供養;在宗教火供儀式中,則使用黑青稞。

“朵瑪”是由糌粑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在藏傳佛教的宗教活動中用途頗廣。一般分供施用的朵瑪為三份,一份上供諸佛菩薩,一份中獻十方護法,一份下施六道眾生和邪魔厲鬼。在驅逐妖魔鬼怪時專門為武器拋擲的食子,叫驅魔朵瑪。

措糌是一種奉獻給神靈的貢品,由青稞粉、酥油、奶渣、紅糖拌合成粑,中心夾紅糖,捏成平底類似桃子形狀,用一種植物(朱莫合)的根部和酥油一起熬煮出紅色,涂在粑的上部分。

佛教徒在結束一次念經誦咒之后的供曼扎,就是手結供養手印,并把手心里的青稞粒向空中拋撒,以供養和感謝降臨的神佛,獲得庇佑。

藏傳佛教里有大量的金剛和護法神,都要用青稞酒來供養,藏族人亦喜歡用新釀制的青稞酒來供養神靈,以祀求今生來世的幸福。

藏族的諸多節慶活動,也少不了糌粑、青稞粉、青稞酒等。

藏歷新年是藏族人年節中最為隆重的節日,正月初一天亮后,穿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手捧“切瑪”和青稞酒,給長者拜年?!扒鞋敗币卜Q“珠素切瑪”,斗形,內襯拌好的酥油等做的稱“孜布卓”的彩花板,插有青稞穗、花卉等飾品;有的還用酥油塑造的綿羊頭,現在多用其它材質的代替,整個“切瑪”象征吉祥和五谷豐登、牛羊興旺。長者先從“切瑪”中取些青稞粉,向上彈三彈,放一點在嘴里再用無名指蘸著青稞酒向上彈三彈,或三杯或一口一杯喝了敬酒,祝以“扎西德勒”等祝福語;平輩人互致節日祝福,互敬青稞酒。

在拉薩、日喀則、昌都地區,藏歷五月初一至十五日的“贊林吉?!比找卜Q為“世界公桑日”,傳說是神靈下降之日,要進行盛大的煨桑祈禱儀式。煨桑是“煙祭”的意思,源于非常古老的風俗。煙祭物品主要為松柏枝、艾蒿、石南等香草,散上糌粑、五谷。

千百年來,青稞這一樸實芳香的神奇植物,年復一年地在地球上海拔最高、空氣最稀薄、陽光最強烈的高原上頑強地生長著,不僅為一代又一代藏族人奉獻著熱量和營養,也成為雪域子民的一種精神養分和文化符號,永久養護這片生存條件特殊的土地,并將惠及所有親近它的人們。

猜你喜歡
糌粑青稞
青稞地里的母親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OF TIBRTAN DISH NAMES IN KHAMPA
我和糌粑有個約會
糌粑中風味物質研究
青稞酸奶加工工藝初探
“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示范推廣的成效與做法
食用糌粑對家兔血糖和膽固醇的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