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篇演講稿
——關于《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學思考

2016-03-03 03:11張聰慧
現代語文 2016年20期
關鍵詞:演講稿例子王陽明

◎張聰慧

?

這是一篇演講稿
——關于《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學思考

◎張聰慧

1991年10月18日丁肇中先生在“情系中華”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表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講,這篇演講稿被錄入初中語文新課標教材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兩個版本的教材編排體例不同,對本篇演講稿的教學處理也大相徑庭。語文版教材是以文體組成單元的,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收錄的文章都是演講詞,單元學習目標為:“閱讀演講詞,首先要注意把握演講詞的主旨,感受其中洋溢的激情,品味其平實嚴謹的語言。朗讀演講詞時,要注意感情的基調、節奏的變化?!保?]人教版是以主題組元的,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求知與讀書”為主題,同時本單元又是全套教材中唯一集中編排的議論文單元,單元學習目標為:“閱讀這些隨筆、雜文,要區分觀點和材料,辨析兩者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對作者的論述做出判斷。還要學習準確、嚴密、生動的論述語言?!保?]可見,由于教材編寫思路不同,對同一篇文章的處理也是不同的,語文版把本文看成是演說辭,而人教版則把本文當做議論文。而“文章總是有特定體式的,不同體式的文章,有不同的特性?!保?]把本文看做演說辭還是議論文,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立場是不同的,教學內容也迥異。

發表演說詞的目的,是“勸說讀者與作者或演說者一道采取態度或行動”,[4]如果把這篇文章看作是一個通俗性的宣講,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宣講,宣講的意思是,我有一個觀點,我舉個典型例子,然后你聽明白就可以了。而宣講的主要方法是印證,“印證就是我舉個例子使你通俗的明白”,[5]印證是為了方便讀者的理解而誕生的。演講者在演講的時候,通常先講一個抽象的道理,再舉一個具象的例子,用具象的例子來證實抽象的道理,使道理更加通俗易懂。而如果把這篇文章看作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就需要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在很多公開發表課堂教學案例中,都是把本文當作論說文來進行學習。李世萍老師提出要“繼續提高舉例論證道理的能力”;劉萍萍老師則認為本文的學習側重點之一是“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文章一共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王陽明“格”竹子的例子;一個是作者自己的例子。那么,這兩個例子到底是在“印證”還是在“論證”呢?《現代漢語詞典》對“印證”動詞義項的解釋是:“證明與事實相符”。對“論證”動詞義項的解釋是:“論述并證明?!?/p>

本文中的論證與其說是論證,不如說是“印證”。我們一起來分析“印證”與“證明”之間的區別:

1.“證明具有保真性”,而印證只能提供相信某理由的例子,卻不能保證這個道理必然為正確的道理。在這篇演講稿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論述“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道理時作者引用了王陽明“格”竹子的例子,而在論述“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時作者所說的以“個人的經驗為證”,是典型的“印證”而非證明。因為,僅僅憑王陽明的例子和我一個人的經驗,只能為論點提供證據,但不能保證結論必然為真。

2.證明的完備性恰恰是體現在結論的唯一性、排他性上,而一個孤立的例子,不能證明結論的唯一性、排他性?!巴蹶柮鞯睦印?、“我的經驗”可以作為證據出現,但相反的論據也有很多,無法保證結論的唯一正確。

3.“只有當我們有可能綜觀相關問題的全體,才可能有證明”。[6]一個例子或者個人的經驗,并不能證明什么,因為“證明必須能被綜觀”,也就是說,不能達到綜觀的,就無法證明;反過來說,我們只能在沒有證明的地方尋求論證。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出,“王陽明的例子”無法證明“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我的個人的經驗”無法證明“中國的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演講中,為自己的論點舉一個例子,這樣,就可以把抽象的、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淺顯化,使聽眾容易接受并得到啟示。這里,丁肇中先生是在用具體的例子來詮釋自己的觀點,這種形象化的語言通常更生動,更易于被現場的聽眾接受,能夠取得較好的現場效果?!拔覀兊乃娝隹梢宰鳛樽C據,使某個看法得到印證、證實?!保?]這是演講、講課時常用的技巧,但是印證并不屬于推證、論證。所以,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當做一篇議論文,用來學習“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是不恰當的。準確地說,這篇文章是一篇演說辭。

那么,該如何確定本文的教學內容呢?學習一篇演說辭,應該讓學生充當聽眾的角色。學生聆聽一次公眾演講,一般應該做到:能夠理解或者明晰演說者的觀點,能夠對演說者的觀點進行贊同或者反對的判斷;感受演說者的風格,明確演說者不同風格形成的原因;學習必要的演講技巧。因此,學習這篇演講文,也應該精確總結演講內容,并在討論中對是否“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做出判斷;并能夠對作者如何運用例子印證自己的觀點做出梳理,如果能夠簡單地加以練習運用就更好了。

語文版教材的課后練習即是圍繞著演講辭的學習展開的:

1.作者概述了《大學》本身所說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就被淹沒了”。請以作者所舉王陽明“格物”這一事例說說這句話的含義。作者認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什么?細讀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2.作者認為中國學生“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認為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是什么?應怎樣改變。

3.細讀這些語句,注意加點詞的作用。(略)

4.作者說:“不管研究科學,還是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甭撓祵嶋H,談談我們在求學過程中如何發揚這種懷疑求真的精神。

課后練習中有第一、二道題目是圍繞著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展開的,這是聽眾聆聽一篇演講首先所要做出的判斷:作者演說的觀點是什么?你是贊同還是反對?為什么?其中第一題關注到了作者用“例子”來“印證”自己觀點的方法;第二題則關注到了以“個人的經驗”為“印證”方法來理解作者。但由于題目本身并沒有指向“印證”方法本身,而是指向對作者觀點的理解,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極容易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對作者觀點的理解上而非“印證”手法的運用上。第四題則是在認可作者觀點的基礎上談一談你會如何行動,這也是演說的最終目的。

實際上,演講辭的學習,不但要關注作者的觀點,還要關注在演講中作者所使用的演講技巧。比如,在《美國語文》中,有一課學習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講稿《在弗吉尼亞州大會上的演講》和本杰明?富蘭克林的《在立憲大會上的演講》,課后在“文學聚焦”欄目就專門針對他們的講演技巧進行聚焦學習。

在演講中,亨利和富蘭克林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技巧來強調他們的觀點,包括:反問、重復觀點、重復和并列。

1.(a)找出亨利使用了一系列反問的例子。(b)這些反問要達到什么目的?

2.找到一個亨利使用了重復技巧的例子。

3.(a)從富蘭克林的演講中找出三個重復觀點的例子。(b)這種重復觀點有什么效果?

4.從富蘭克林的演講中找出一個并列的例子,這有什么效果。

從這些題目的設計中可以看出,演講辭的學習除了理解作者的觀點外,演說者所運用的演講技巧也是學習的重要內容,像反問、重述、重復技巧、并列等等。反問有助于激發感情;重述指的是用不同的方法反復強化同一個觀點;重復則是用反復強調一個主要觀點;并列指的是用語法結構的相同來增加語言的氣勢和感染力。學習演講者是如何運用這些技巧來增加演講的說服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借鑒《美國語文》中演講辭學習的指向,除了理解作者的觀點之外,對作者使用了怎樣的演講技巧多加關注。對于《應有格物致知》一文來說,把它當作一篇演講稿,學習其“印證”或其他的演講技巧比學習各種并不十分恰當的“論證”技巧要妥當一些。

注釋:

[1]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編.語文(八下),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2]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語文(九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4][5]王榮生主編.實用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劉暢.證明與印證.世界哲學.2011,(3).

[7]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編.語文(八下),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103.

(張聰慧河南教育學院文學院450008)

基金項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廳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2015-JSJYLX-058 )

猜你喜歡
演講稿例子王陽明
找準演講稿的三個靶心
如何寫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講稿
《團圓之后》:“戲改”的“一個鮮明的例子”
怎樣寫好演講稿
消失的演講稿
縮宮素聯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臨床觀察
淺析王陽明“知行合一”說
關于王陽明的入仕之道
王陽明研究的知識進路
王陽明的著述觀及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