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小說《木鐸》的敘事特征

2016-03-04 13:51劉婷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1期
關鍵詞:木鐸

劉婷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

探析小說《木鐸》的敘事特征

劉婷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李一清的長篇小說《木鐸》不僅是一部歌頌一個女人鍛造男人陽剛生命的史詩,更是壯寫李氏家族七代興衰更迭至族人終各自飄零的家族史。而作者在敘事方法上所做的種種努力也值得深入探究。從敘事學的角度,探究小說《木鐸》在敘事上的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視角轉換;雙重敘事者身份和不同人物矛盾或諧和意識下的復調特色;映射現實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優美生動且寓意深刻的敘事語言以及“離去—歸來—再離去”的敘事結構等突出特征。

關鍵詞:李一清;《木鐸》;敘事特征

早期以小說《山杠爺》聞名的川籍作家李一清,磨礪數年,潛心打造了長篇小說《木鐸》,這部小說廣蘊歷史,情節深致,人物生動。作者筆力深厚,不僅書寫出一個女人鍛造男人陽剛生命的曲折歷程,更壯寫了李氏家族七代興衰更迭至族人終各自飄零的家族史。而本文旨在從敘事學的角度,探究小說《木鐸》在敘事上的突出特征。

在文學上研究敘事性作品時所說的視角是指敘事者或人物與敘事文中的事件相對應的位置,也可以說是敘事者或人物從什么角度觀察故事。按照敘事文中視野的被限制程度,視角通常被分為非聚焦、內聚焦和外聚焦三種類型。

非聚焦型就是通常所說的全知視角。在這種視角中敘述者或人物可以從任意角度觀察被敘述的對象,它可以著力于文本中個人的言行或不易察覺的意識活動,也可以總觀復雜的歷史背景、生活場景等。它耳聽八面,眼觀四方,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對于描述那些規模宏大,線索龐雜,人物眾多的史詩性作品是極有效的。我國傳統的敘事文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大多屬于這一類型。

內聚焦型是指“每件事都嚴格地按照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感受和意識來呈現”[1]27的敘述類型。它將視角限定在主人公或見證人身上,只轉述他們從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產生的心理活動,而對其他人物的思想、言行則像旁觀者那樣,僅憑猜度或臆測。由于其視角的限定,這種敘述類型就容易給讀者在閱讀接受上造成死角或空白,但它相對于全知全能的非聚焦型而言又更易引起讀者的好奇,使文本與讀者之間的溝通更具有效性,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小說的意蘊。

外聚焦型不同于前述兩種類型的是,它的敘事者是“嚴格地從外部呈現每一件事”[1]32,相對而言更具客觀性。它只給讀者“提供人物的外表、言行及客觀環境,而不告訴人物的動機、目的、思維和情感”[1]32。魯迅的《示眾》便屬于這一類型。

理論上這些視角類型是相互區分,彼此獨立的,但李一清的小說《木鐸》在敘事視角上并未停留在某一單一的視角,而是靈活地轉換非聚焦類型與內聚焦類型,在為讀者呈現了一部承載百年歷史的史詩的同時也締造了一個李氏家族第八代子孫“他”筆下的傳奇。

在文本開頭作者運用內聚焦的方式從李氏家族第八代族人“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展開:嘉陵江上要修電站,壩址選在里村,因此里村族人和上游兩岸的村民都將被遠遠遷移,為此老祖母讓七公和寬叔給“他”捎來口信讓他趕在族人遠遷之前編寫一本譜書以便他們遠遷時各自帶走。于是“他”每逢周末寒暑假都會回里村,為編寫譜書做準備,整個故事由此鋪展開來。

中間部分作者在大量運用外聚焦視角,敘寫從康熙年間下詔湖廣填川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歷經了百年的風云變幻的李氏家族從一世祖帶領妻兒背井離鄉來到荒莽的嘉陵江邊拓荒置業到家族逐漸興盛至終究飄零的命運,其中眾多的人物,紛繁的歷史事件,壯闊宏大的景象都在作者外聚焦的視角下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而在外聚焦視角之下,作者又靈活地運用內聚焦視角,將敘述者轉換在具有諸多現實因素限制的“他”身上:因為“他”自身和生活年代的局限性,因而“他”難以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所以在很多地方“他”只能憑“猜想”“推想”“推測”。自然,這給讀者的閱讀留下了諸多空白,但讀者也無從嗔怪作家,因為“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歷史是前進的,后人只能通過史料、實地考察、探訪等方式盡可能還原歷史,但絕不可能毫無遺漏或無一差錯地盡現歷史。

結尾作者又運用內聚焦的視角以“他”的感受作結:“他”從祖母的遺物中發現了木鐸,“他”想去找七公和寬叔確認,卻發現村莊已成空窠,“他”敲響了木鐸,鐸聲朝一家家響去,卻發現“他”編寫的譜書大多沒被帶走,更有的被裁成散頁,隨地丟棄,“他”孤零零地愣了一會兒,再次舉起手中的鐸槌,這次鐸聲一響,“他”的心開始銳痛……

李一清可以說是一個高明的作家,一方面運用非聚焦型視角從容地敘寫紛繁的歷史事件,宏大的歷史場面,各個人物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各類人物的外貌、言行等,使整部小說呈現出氣度恢弘的魅力。另一方面又靈活運用內聚焦視角將視野限制在“他”身上,從“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出發來呈現一部有遺漏、不全真的歷史,但讀者完全可以理解并且發見作者的真誠,無形中拉近了作家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敘事者”是敘事文中的陳述行為主體,它與視角一起,構成了敘述。在很多作品中敘事者只有一位,但從分析《木鐸》的視角類型中筆者不難發現《木鐸》中的敘事者應該是兩位——作者自身和歷史教員“他”。文本中作家的敘事者身份是隱而不見的,他隱退于文字和“他”背后,但卻起到了建構故事框架和表達作者意識的重要作用。

“復調”,原是音樂領域的一個術語,指在音樂世界里,以多聲部配合,相互補充,音韻和諧,給人一種音韻悠長、境界宏闊的聽覺效果,后來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時總結出了一套理論即“復調小說”理論。它將具有不同思想、意識、命運的人物放在平等的地位來分析,將陀氏小說從只有一種“主調”的“獨白”小說中剝離出來,發現起到多種“意識”和“聲音”并存的魅力,而這套理論在文學藝術表達上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淋漓盡致地展現那些擁有各自世界、有著相同價值、具有同等地位的相互區別,各自獨立的意識。

《木鐸》中的復調特色就體現在:

腹有詩書、爾雅溫良、恪守祖訓但性格內向、陰郁、懦弱的祖父、父親和同樣飽讀詩書,深受傳統儒家文化滋養的淵渟岳峙的清癯長者二先生在對待國事上姿態的不同:生性懦弱的祖父和父親面臨國難,自然是無意識報國救民的,他們都是被迫走上戰場、被迫親歷戰爭并且最終入錯行伍成為偽軍,祖父在戰場死于非命,父親最終自戕,而二先生是一位富有民族責任感的人,當家國深陷危難時,他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保路運動的宣傳中;預感到土地革命,他率先在里村嘗試土地改革;執掌順慶中學期間,力排眾議,免費讓許多貧窮人家的子弟上學;還親率教師到農村,教農民和農民的孩子讀書識字,也教鄉下人如何栽桑養蠶等等。

果敢、兇悍、充滿活力的祖母與祖父、父親在對待儒家文化上的不同態度:祖父和父親都深受儒家文化熏染,在入行伍之前都品性溫良,慈善仁愛。而祖母卻反叛傳統儒教,認為是儒家文化熏染得這家男人迂腐、懦弱、卑怯,而儒家文化也如碩大的蛛網,罩住李氏族人,使他們“如大大小小的各色飛蟲,盡在那張網里無可奈何地掙扎,而持鐸傳令的祖父,簡直就是一只蠶在繭里豎著蠕動”[2]82。

思想開化的二先生和蒙昧的祖母在對“土地”認識上的共鳴;同為族人但從小叛逆、頑劣、放任形骸的水鬼老大與正統、大義凜然的親弟二先生性情、人生的鮮明對比等等。

雙重敘事者的作家自身與歷史教員“他”,前者擔保了歷史的真實性,后者擔任了真實作者的可靠代言人的身份,作者的意識也很好地以“他”發聲。復調的運用又使整部小說彰顯出“多聲”配合、互相補充、境界宏闊的魅力,而作者不用統一的意識來規范人物和敘事者,而是把不同人的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意識都放在同一個平面上,展示其迥異的個性和獨特的聲音,以引起讀者的思考、交流與爭鳴,同時也很好地向讀者傳達了“中華傳統,仁愛忠厚,和而不同”的思想。

“他”從祖母的夢囈中了解到他渴望已久的秘密,“散碎得像滿天星斗,連綴起來竟是生命的長河”而“長河如同時間,總是流向未來?!盵2]1現在,“他”卻要溯流而上,去找尋祖輩們跋涉過的足跡?!八蓖ㄟ^祖母的講述和大量史料的查閱,尋回了那段塵封的歷史,而那段歷史包涵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李氏家族從一世祖湖廣填川至父親自戕,家族生息繁衍,興衰更迭的生活史;二是從一世祖背井離鄉,在嘉陵江邊拓荒置業,開辟家園,二世祖三世祖為壯大家族做出努力至四世祖開始形成的家族鐸人精神氣脈繁衍的精神史。如果把這部小說的生活史與精神史看作一個人的整體,那么生活史就如同這個人的外在,而精神才是其至關重要的內核。外在為其精神的凸顯提供了場域,是孕育并充分展現其精神魅力的載體,而精神又會外顯于其載體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效果。而這部小說不僅“氣自華”,她更是“秀外慧中”。

生活史部分是作者著墨較多的,其中有豐富的民間歌謠、民間故事、婚嫁習俗;四川方言“嗨”與“袍哥”文化等充分展現了蜀地的風俗人情,而作者視野開闊,極富想象力地運用多種修辭的敘事語言為讀者描摹的一幅幅優美生動且極具渲染力的畫面又充分展現了巴山蜀地奇幻、美麗、浪漫的景象,也正是這片土地孕育了祖輩父輩汪洋恣肆的情緒和旺盛的生命力:

“嘉陵江出隴西,注陜西嘉陵谷,一路裹挾著秦煙漢水,入川后傍金牛古道,沖撞著千山萬壑,萬里奔騰。其船愈趨上游,愈多急流險灘,山亦愈雄大,秀拔皴皺,重疊屏圍;村落也亦稀少,四季總是天暗黃沙,蒼涼深切,大漠風塵?!盵2]98

“那時空不及秋明,水莫如夏汛,草木亦輸草色,然則天賦四季,必遣殊常,如這初冬的些許飄零、些許渙漫、些許枯瘦、些許低迷,韻致也別具一格。兩岸田疇高地,一座座金黃色的稻草繞樹堆垛,像放大了的一只只女人的紡錘;一叢叢扯拔后就地晾曬的棉桿支架成蓬,上面還開著零零星星的棉花。這時節招搖無度的野菊花,金燦燦地開放在坡地山崖、人家的房前屋后,一直開到嘉陵江邊,被江水的潮腥激發出更濃郁的悶香?!盵2]124

然而,文學作品的語言不是文字的機械組合,它是從作者的心靈滋生出來的有生命,會生長的精靈。在《木鐸》中作者巧妙地運用句子的組合、離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摹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它不是單純的描述,仔細品味,頗具深意:

“只有野菊花的開放快接近尾聲了,仿佛人在臨死之前的回光返照,將最后的生命演繹得尤為鮮活,因而那奇異的悶香也就更加濃烈生動。而這時總要有候鳥,在報告著即將到來的霜訊,嘎嘎地從嘉陵江上飛過?!盵2]129

開到荼蘼的野菊花和烏鴉等寓意著消亡的意象不也正預示著二先生變革的失敗和新一場血雨腥風的到來嗎?

《木鐸》中作者以史為載體,為讀者呈現一個現實世界的同時也運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沒有邏輯和理性參與的,事實荒誕不經、古怪離奇的魔幻世界,給整部小說增添了傳奇色彩。這個世界里妖嬈嫵媚的豬箭子使男人女人不分白晝黑夜地情欲旺盛;神秘的巫婆給三世祖母的紅抹胸及其不解的咒語成為三世祖一生揮之不去的夢魘;木鐸會自己飛起來,跳起來“像個受了極大委屈的孩子,嚶嚶鳴響著飛落到他的懷中”[2]95;祖母錦綢上繡的蝴蝶會從絹繡上飛出來,一路指引祖母去“見證”祖父和馨兒幽會;神龕上的靈牌會跌仆、會跳、會突然潮潤;水鬼老大身上會發火,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沖沒了村里人家的財物、耕牛、農具,但天昌爺家中的木鐸和祖母屋里祖父生前用過的書架和里面的書籍卻完好無損,甚至找不到絲毫被水浸泡過的痕跡等等。這諸多撲朔迷離,看似荒誕的事件實則是作者的匠心之筆。加繆在《西西弗的神話》中說“荒謬在于人,也同樣在于世界。它是目前為止人與世界的唯一聯系?!盵3]23

《木鐸》中諸多荒誕不經、古怪離奇的事件,其實并非不可解讀甚而與現實毫無關聯,正如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其指向是現實而非魔幻一樣。在人們的潛意識里,這些看似不可解讀的荒誕更表達了深刻的所指:“蝴蝶”在古今中外常作為愛情的象征,但也通常隱意愛情的悲劇,預示著祖父與馨兒的愛情及父親與母親的愛情終究虛無縹緲;斑駁的木鐸,摩挲出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精神氣脈,是中國人精神的象征,它不會消逝;書籍這人類文化與精神文明的承載物,無論在什么年代經歷什么樣的毀滅性的打擊,它都不會被銷毀,并教化與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讓人“不由得心生敬畏”[2]225……

在《木鐸》的敘事結構上作者隱含著一種“離去—歸來—再離去”的結構安排。羅蘭·巴特說“結構是個類象,它能把自然客體中不可見的東西,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話,也可以說是把難以理解的東西展示出來?!币皇雷骐x開曾經的故土—湖北孝感;跋山涉水來到四川建立一個新的家園—里村—后來成為延續七代人的故土家園;多年以后族人又離開這片“故土”到一塊陌生的土地生息繁衍,年代一久,他鄉又成了故鄉,里村和里村的歷史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淹沒。作者筆墨疏淡,獨具匠心的結構安排也隱退于文字之后,卻無疑顯露出他對整個人類命運的哲思:人類的歷史不也在離去故土—尋找家園—再離開故土的循環中前行嗎?而在離去歸來再離去的路途中,人類的精神文明是否正在漸漸遺失?——他最后敲響了木鐸,心開始銳痛……

另外,《木鐸》在情節安排上并未使用太多的技巧,如倒敘、插敘或蒙太奇手法等,而是按時間的演進將歷史事件、民間風俗等逐步呈現在讀者的眼前,這種記敘方式一則為讀者接受減輕了負擔;再則也達到了減弱文學沖突,凸顯精神氣脈的效果;第三這種自然的敘述方式,把故事放在了歷史進程的背景中,增加了故事的真實可感性。

李一清是一位潛心在西南小城進行創作的作家,他多年來筆耕不綴,思想深刻,上世紀90年代創作的反映宗法制度與法律制度不可調和的《山杠爺》,引起了文學、影視和法律界的廣泛關注;90年代末和20世紀初書寫的《父老鄉親》和《農民》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國農村的現實,展現了當代農民的苦悶與彷徨,直面城市化浪潮沖擊下的農村、農業,農民的現狀;2011年推出的《木鐸》是其磨礪數年,精心創作的一部家族史,其在敘事上所做的種種努力可見一斑,然而敘事方法是外顯于文的表征,透過表征筆者更發見了李一清這位蟄居西南小城的作家對底層人民乃至人類命運的深層關懷。

參考文獻:

[1]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7,32.

[2]李一清.木鐸[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82,95,98,124,129,225.

[3]加繆.西西弗的神話[M].杜小真,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3.

[4]加曉昕.尋找回來的世界——從《木鐸》的兩個世界說起[J].當代文壇,2011(6).

[5]羅鋼.敘事學導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董應龍)

The Narrative Features of the NovelMu Duo

LIU T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ina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na)

Abstract:Li Yiqing 's novel, Mu Duo not only sings a woman who models the strength of the men's character in the family but also strongly writes the rise and fall of Lee family's history. The author's efforts in the narrative method are also worth exploring. So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outstanding features such as perspective-leaping, magic realism techniqu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Key words:Li Yiqing;MuDuo;narrative feature

作者簡介:劉婷(1991—),女,四川南充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作家作品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883(2016)01-0110-04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28

猜你喜歡
木鐸
北師大:木鐸金聲,巍巍師大
由考古出土東周青銅鐸談《論語·八佾》篇的“木鐸”
爛 鐸
歌孔子與榮啟期
一尊木鐸三地復刻
師范 世范 示范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木鐸”的教化之觀
木鐸之歌
我是木鐸,over
對鄉土文化傳統詩性追尋的承續與超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