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題材類圖文書編余手記

2016-03-05 13:55顧正彤
現代出版 2016年1期
關鍵詞:選題遺址抗戰

顧正彤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期間,筆者所在的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西部地區抗戰遺址圖說》一書。作為責任編輯,筆者全程參與了該書的編輯出版,其中甘苦自知,總結一些經驗和教訓,以期對業界同仁策劃編輯重大歷史題材類圖文書提供些許參考。

一、重大歷史事件與選題確定

早在2013年上半年,筆者在一次與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會會長、時任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李建平研究員的閑聊中,得知他正計劃開展西部地區抗戰遺址的田野調查。這一信息讓筆者立刻聯想到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這個選題恰好契合重大歷史事件紀念主題。李建平研究員長期從事抗戰文化研究,在2005年就出版了《抗戰遺蹤——廣西抗戰文化遺產圖集》,這是學術界較早出版的抗戰文化遺址調研成果著作,其學識和經驗能夠保證完成抗戰文化類圖書的寫作。結合李建平研究員的田野調查計劃,我們初步確定了“中國西部地區抗戰遺址調查”這一選題,提交出版社討論通過。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戰略態勢大體形成了三大文化地理板塊:一是以重慶為中心,包括四川、廣西、云南、貴州、甘肅、青海、新疆和陜西(南部地區)等由國民黨政府控制的大后方;二是以延安為中心,包括陜西(北部地區)、山西、山東、江蘇數省由共產黨控制的抗日民主根據地(解放區);三是以東北三省為中心,包括北平、南京、武漢、廣州等被日本侵略者占領的淪陷區。中國的西部地區,與第一個文化地理板塊大致吻合,也包含了第二個文化地理板塊的部分地區。因此,“中國西部地區抗戰遺址調查”選題的研究內容,既有整理歷史地理的文化意義,又有推進西部地區文化遺產整理和開發的現實意義,尤其是為抗戰文化遺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和角度。

李建平研究員根據西部地區抗戰文化地理板塊,確定田野調查主要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廣西、四川、陜西等10個?。ㄊ?、自治區)開展,其研究構想是,將抗戰遺址分為9類——指揮地遺址、軍事設施與戰場遺址、日軍侵華罪行遺址、企業與文教機構遺址、國際援華與反戰機構及其人員活動遺址、抗戰標語石刻等紀念設施,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對田野調查的遺址做貼切的介紹。江蘇大學出版社將這一選題上報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時,把名稱定為“中國西部地區抗戰遺址圖說”,選題順利地被列進了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2014年7月,以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為主要成員的8人作者團隊開始了田野調查和調研報告的撰寫工作。在一年多時間里,作者團隊成員們奔走在云貴山地、黃土高原、廣西壯鄉、河西走廊等地,最后調查統計出西部地區抗戰遺址共794處,拍攝照片13000余張,搜集文字資料近1000萬字。

二、文圖加工、裝幀設計中的溝通協作

李建平研究員從事中國抗戰文化研究30多年,他認為抗戰遺址是中國人民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應加強保護和開發,力求達到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持久發展的雙重效益。因此,筆者在編輯書稿時,一直繃著一根弦:編輯工作緊扣作者所要傳達的主要觀點,突出該書的創新之處,避免將其加工成圖片加文字說明的簡單樣式。

筆者在編輯加工過程中,始終注意突出該書的創新之處:第一,該書是第一次對西部地區的抗戰遺址和文化遺產做出比較全面的調研整理、系統的大型展示和對保護現狀的深度分析。第二,該書要在對西部抗戰遺址和文化遺產做介紹的同時,突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項目開發相結合,開拓文化產業的發展新路。作者的這一創作思想一直貫穿于該書的審稿、編輯全過程,使得書稿的文字加工與圖片選擇較為順暢。

在對書稿內容進行審稿、編輯的同時,圖書的封面與版面設計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該書內容涉及地域廣泛,考慮到全書體量將達到70萬字以上,并且要充分展示內頁圖片的效果,我們確定了16開、188min×260mm的成品尺寸。版式設計方面,采用的主色調是深咖色,帶有風云的暗紋,暗喻抗戰時期風云詭譎、變幻莫測的局勢;章名頁用和合面,雙頁為章名(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抗戰遺址”)及該省、市、自治區遺址狀況的簡單介紹,單頁僅有一個標號,整體風格簡潔、大氣、莊重。

封面以紅色為主色調,中心圖案是一座灰色的英雄紀念碑,書名“中國西部地區抗戰遺址圖說”12個大字設計在碑體上,碑座則用深灰色標注了全書10章的章名,如“內蒙古自治區抗戰遺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抗戰遺址”“陜西省抗戰遺址”等,主體部分的文字就像是雕刻在紀念碑上一樣,在紅色背景色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莊嚴、樸實。封面下方,用白色和金色兩種色彩的文字設計突出了圖書的宣傳語:“重返歷史現場傳承抗戰精神”“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獻禮”。

封面右側與前勒口相接的部分是一張豎排10個省、市、自治區10處代表性遺址的圖片,這是歷經5稿確定的,能解決在封面上展現10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性風貌的問題。其中,代表延安的寶塔山圖片還有一段曲折的來歷,這一來歷充分表現了本書主要作者李建平老師的求實精神。早在李老師發圖書全稿給筆者之時,他就不無遺憾地說:“延安寶塔山的圖片沒有拍成,因為我們的調研人員到達當地時,寶塔正在維修,四周都搭著腳手架……”當時,我們初步的決定是,內文就不用寶塔山圖片了。但是,當大家主要傾向于用現在這個方案的封面設計時,缺少延安寶塔山的圖片成了攔在這個設計方案面前的一個問題。筆者和設計師首先想到采用圖庫中的付費圖片,但李老師認為不合適,因為那些圖片的拍攝時間可能距離現在比較長。于是,筆者便想到通過江蘇大學的攝影愛好者團體去尋找近兩年內拍攝的寶塔山圖片,幾經輾轉,找到了.一位近期拍攝過延安寶塔山的攝影者。對方得知我們的訴求后非常開心,愿意無償為完成這本書的封面提供圖片。

圖書的封底除了條形碼、定價等常規部件外,居中位置是一小段警示性的文字,主題是“戰爭雖已遠去,歷史依然不朽”,以凸顯圖書的核心內涵;小字部分則用極其簡略的文字介紹了圖書的主體內容。

三、分工寫作導致文風不夠統一

《中國西部地區抗戰遺址圖說》前后歷經3年才正式出版,其中飽含了作者團隊田野調查與寫作的艱辛,也是出版社各部門工作人員集體智慧與合作的成果。但是,綜觀本書選題策劃、編輯出版的整個過程,其中有許多做法還不夠成熟,與已出版的同類圖書相比,還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問題是全書文風不夠一致。

由于圖書最終是以圖文的形式展現的,因而圖片在書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文字部分則主要是對遺址的歷史背景、圖片中遺址的具體細節、遺址的意義價值、遺址的保護現狀等做詳細說明。從文字角度看,由于西部地區各省、市、自治區遺址的介紹文字是由作者團隊成員分頭完成的,因此,書稿本身的文字風格差異很大。在編輯過程中,責編雖然已經盡力與作者協商,對相關文字進行深入加工和調整,但是依然有一些抗戰遺址的文字說明過于關注歷史背景介紹,而忽視了結合圖片表達現場感。

此外,書稿中的某些圖片因拍攝者視角問題和遺址本身的原因,真實性很強,但藝術性不足,甚至出現視角的重復。另外,各處遺址使用的圖片數量相差較大。編輯加工前的書稿中,有些遺址用1-2張圖片,有些遺址用4-5張圖片,造成不同遺址圖片使用的不平衡。雖然經責編與作者商量達成一致意見,根據遺址的重要程度來確定使用圖片的數量,如已被列為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遺址,可用2-3張圖片,相對不重要的遺址,用1張圖片。但是,在實際編輯加工過程中,責編未能將圖片與文字的配合調整到最佳狀態,有待后續修訂時再作完善。

猜你喜歡
選題遺址抗戰
大河村遺址仰韶文化房基保護加固修復
黑水城遺址出土F20:W63a文書研究
元上都遺址出土石刻的保護與研究
新年刊
尋找絲綢之路遺址
我們家的抗戰
我們家的抗戰
選題有誤
抗戰音畫
抗戰,在未被占領的中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