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三要素”,讓課堂高效

2016-03-12 18:25杜幗珊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6年2期

杜幗珊

摘 要 課改提倡高效的課堂,其核心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學的效益。為了打破目前品德課堂費力而低效的局面,嘗試激活學生、教師、教材等課堂三要素,致力打造高效的品德課堂。激活學生: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歸還主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活教師: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拉近距離,教師更新觀念,轉變角色,以多重身份去參與學生的學習,使課堂變得有趣而高效。激活教材:精選內容,充實資源,拓寬視野,要使品德課堂達到高效的目的,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激活教材,大膽地重組、替換教材內容,精心地挖掘、充實資源讓教學資源切切實實地為課堂教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關鍵詞 課改 高效 課堂 激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高效課堂是一種課堂形態,它表現為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要求在課堂內獲取最大的教學效益。反思我們的小學品德課堂,現狀不容樂觀:公開課熱熱鬧鬧、花樣百出,教師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為的只是吸引眼球,隨著華麗課堂的落幕,學生收獲多少不得而知。常態課堂更令人擔憂,內容單薄,結構松散,很多教師把品德課上成“看圖說話”,隨意東拉西扯,學生收獲甚微。這些品德課堂重形式,輕實質,學生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發展,教學效益低。

新一輪課改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課改提倡高效的教學,其核心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學的效益。而實施高效課堂是教學永恒的主題,是教師永遠的追求。為了打破品德課堂費力而低效的局面,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嘗試激活學生、教師、教材等課堂三要素,致力打造高效的品德課堂。

1激活學生: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歸還主權

在傳統的品德教學中,教師主宰著整個課堂,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況,課堂教學猶如一潭死水,簡單、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與朝氣。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嘗試,它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老師通過學生的自學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課堂講解,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節省了大量時間。通過筆者的實踐,先學后教的方法運用在品德教學上,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的《四大件的變遷》一課前,設計了關于爺爺奶奶年代、爸爸媽媽年代“四大件”的導學表格,發給每一個學生,進行“刨根問底”的調查比賽,看看誰刨出的“猛料”最多。這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課前通過訪問長輩、查閱資料等方式,完成了導學表。在上這一課時,因為學生課前已進行了自學,并了解大量的有關知識,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刨根問底得來的“猛料”說給大家聽。有的帶來了照片,有的帶來了舊物件,還有的饒有興趣地把有關長輩年代與“四大件”有關的小故事娓娓道來……筆者驚喜地發現,由于有了課前的自學準備,學生了解到的信息異常豐富,水到渠成。正是因為采用了先學后教的方法,這節課在熱烈的交流中,不知不覺達成了教學目標,取得了高效的課堂效益,甚至課后也意猶未盡。

“以學定教”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發展潛能、認知水平等為教學的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促進學生發展。并且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學習習慣,根據學生的“所需、所學、所好、所疑”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在傳統的品德課堂中,教師往往照本宣科,把課本內容生硬灌輸給學生,完全不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強迫學生處在一個被動的狀態中。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嘗試改變這種現狀,每節課前均先了解學生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知識,然后再有的放矢地準備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六年級下冊的《不同的環境,不一樣的生活》一課時,經了解,大部分學生對生活在北寒帶的人比較感興趣,可調整了教學內容,除了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的資料外,在備課時筆者也把重點傾斜在學生關注的焦點上,課堂上,匯總了大家收集的資料,共同探討了生活在北寒帶的因紐特人的衣著、住房、生活習慣等話題。通過學習,學生進一步明白了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狀況下,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由于是學生們自愿提出要了解的,所以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收效很大。

由此可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真正讓教師為主導,學生當主演,它與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學做合一”的方法是一致的,它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創造出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讓品德教學煥發生機,提高實效。

2激活教師: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拉近距離

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边@種比喻只強調了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給予,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抖Y記·學記》說得好:“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苯毯蛯W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在實施課改的今天,教師的這種單向給予的觀念和高高在上的姿態已經被打破了,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強調學生的作用,發展學生的才能。經過筆者的實踐,教師在品德課堂中更新觀念,轉變角色,以多重身份去參與學生的學習,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課堂變得有趣而高效。

(1)教師應該是“熱情的欣賞者”。在上《變化著的人,變化著的家園》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籍貫分成小組,用圖文、資料、表演等方式分別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家鄉及家鄉人的變化,筆者把講臺讓給學生,作為欣賞者坐在臺下用欣賞的目光關注著學生展示的一切,每每聽到感興趣之處還向學生提出問題。對于老師角色的轉變,學生感到新鮮之余,得到的更多是鼓勵、促進,全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使學生的熱情更加高漲,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去,提高課堂效益。

(2)教師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 課程改革把教師定位于參與者,它改變了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的權威者地位,教師處在了一個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來組織、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作為參與者的教師,應該把自己看作是學生群體中的一員,積極地和學生一起討論、實驗,在與學生共同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進而與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上《假如我是人大代表》一課時,組織學生開展了一個“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模擬活動,和學生一起進入角色,針對身邊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有學生提出了《關于整治學校周邊無牌食品攤販的提案》、《關于豐富小學生課余生活的提案》等,在認真聽取了學生的發言后,我也參與其中,提出了《關于正確引導小學生健康上網的提案》,作為一名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筆者的發言引起了學生的共鳴,還紛紛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看法。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了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效果良好。

(3)教師還應該是“大膽的開發者”、“友好的合作者”、“正確的引導者”等角色。在課堂中,只要教師轉變觀念,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不斷自我激活,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和學生處于互學互助的平等地位上,品德課堂會更加如魚得水,取得高效。

3激活教材:精選內容,充實資源,拓寬視野

目前的品德教材的確讓老師們舉手無措:教材的開放性拓展了學生的活動空間,但有些內容很松散,不容易組織;教材突出了生活化的特點,但事實上有些材料與學生的生活是有距離的;教材中的“留白”太多,填補時很費功夫。導致在目前的品德常態課堂中,教師往往只能拿著教材,對僅有的文字和幾幅圖片進行解說。無疑,這種方法是低效的?!镀返屡c社會》新的教材功能觀認為:教材是學生進行思想活動所憑借的話題、范例。學習教科書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學生學習人類文化的一根拐杖,是調動學生進行心理活動、思想活動,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建構的一個手段。因此,要使品德課堂達到高效的目的,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激活教材,大膽地重組、替換教材內容,精心地挖掘、充實資源,遵循“實效而有價值”、“恰當而有效”的原則,讓教學資源切切實實地為課堂教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1)要大膽替換教材內容,發揮近距離效應。品德課本中有些例子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不能產生距離,這就要靠教師靈活地替換了。例如在《共同的責任》一課,課本提供的故事《一位出租車司機的公民意識》講的是發生在2003年“非典”時期的感人事件,2003年,六年級的學生還很小,幾乎沒有感受可言,因而不可能產生共鳴。于是,筆者把這個故事舍棄了,換成了汶川地震中社會各界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的事例。相比之下,汶川地震學生有親歷過,也參與過有關的捐資活動,這一教學資源的替換一下子就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距離,容易產生共鳴,也把“共同的責任”理解得更加透徹,提高了課堂效益。

(2)要讓教材內容由虛變實,空間上舍遠求近。品德教材中提供的資源有的是適用于北方地區的孩子的,可能對于我們南方的學生不太適用。其實,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適當穿插一些地方資源來豐富教學的內容,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大部分學生都是本地人,在上《變化著的人,變化中的家園》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搜集家鄉變化的相關資料,學生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對家鄉的發展變化有深刻的了解,筆者把學生收集到的資料整理后作為教材。正是發生在身邊的,所以學生興趣更濃,體會更深,教育效果也就提高了。

(3)要利用網絡,補充“留白”,拓展視野。在品德教材中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留白。留白是教材空靈的部分,它給予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我們要挖掘隱藏在這些資料背后更豐富的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課堂才能達到高效。經過筆者的教學實踐,發現在網絡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輔助資源。例如,上《大漠里的無名英雄》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切體會鄧稼先的光輝事跡,筆者在網絡里搜索了視頻《BTV檔案——大漠英雄兩彈元勛鄧稼先》視頻里展示了很多鄧稼先在研究原子彈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感人細節,給學生很大的觸動,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又如上《偉大的普通一兵》一課,播放了視頻《雷鋒檔案》;上《不同的環境,不一樣的生活》一課,播放了科教紀錄片《超越生存:北極因紐特人荒野求生》;在上《神奇的“三極”》一課時又分別播放了視頻《美麗的極光》、《探秘赴北極科考船雪龍號先科設施》等,有效地補充了教材的空白,用動態的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打造了高效的品德課堂。

總之,課堂改革是必須的,打造高效的品德課堂是課堂改革的必然,高效的品德課堂離不開學生、教師和教材這三要素,三者是互相影響、相得益彰的?!八畤L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敝灰處煻眉せ钸@三要素,機智地處理這三者的關系,方能使品德課堂呈現出波瀾與驚喜,真正實現高效。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N].福建師大學報,1999-4.

[3] 羅愛.小學品德課中“先學后教,自主互助”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寶山行知網,2011(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