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飲酒:你會嗎

2016-03-14 22:23
家庭醫學 2016年2期
關鍵詞:乙醛脫氫酶飲酒

酒精能夠麻痹人,少喝為妙

酒類飲品都含有不同比例的酒精,而酒精對人體有鎮靜作用,攝入較多酒精對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機體機能和情緒反應都有嚴重傷害,也會造成口齒不清、視線模糊、失去平衡力、沖動等行為障礙。

人體肝臟每天能代謝的酒精約為每公斤體重1克。所以,一個6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允許攝入的酒精量應限制在60克以下,低于60公斤體重者應相應減少,最好掌握在45克左右。換算成各種成品酒應為60度白酒50克,啤酒1公斤,威士忌250毫升,紅葡萄酒也不可飲用過量,以每天2或3小杯為佳。

酒精需要肝解毒,慢飲為妙

酒精經過胃進入小腸,黏膜上的乙醇脫氫酶把少部分酒精轉化為乙醛,而大部分酒精進入肝臟,通過肝臟的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再依靠乙醛脫氫酶和細胞色素P450把乙醛氧化為無毒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其中,乙醛對人體肝臟和胰臟功能的影響最為嚴重。

成年人的酒精代謝速度大約為15毫升/小時,飲酒后30~45分鐘人體內的血液酒精濃度會達到最大值。所以,飲酒過程盡量延長一些,放慢飲酒速度,最好讓酒精邊吸收邊代謝,以降低對身體的危害。

據新京報報道,2015年7月29日晚,湖南益陽市中院審委會委員夏某、立案庭副庭長向某及兩名益陽人大常委會領導,與案件當事人郭某及兩名律師一同在一家酒店吃飯喝酒后,轉場至某商務會所打牌。沒想到郭某突發急性胰腺炎,當即送醫后不治身亡。飲酒引起的死亡事件又一次走進大眾的視野。

酒是我國人際交往的重要媒介,飲酒也是表達人情禮儀的一種常用方式,但是忽略了安全飲酒的重要性,甚至“鬧酒”,就免不了發生搶救、住院甚至猝死之類的突發事件。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安全飲酒呢?

酒精多在腸吸收,飲水吃菜為妙

酒精極易在胃腸道內吸收,胃內食物的存留可以減少酒精與胃黏膜的接觸,并且使濃度梯度變小,向小腸移行的速度減慢,使吸收延遲,從而使酒精被吸入血液的速度減緩;而酒精吸收得愈慢,對人體的影響就越小。食物的種類也對酒精吸收有很大的影響,喝酒的同時喝一些牛奶,酒精的吸收速度會減慢;固體食物比液體食物排泄延遲,所以酒精的吸收也緩慢。

因此,應該在喝酒的同時吃些東西,或是在飲酒前先吃點食物“墊底”,或者邊飲酒邊大量飲水(不是茶水,也不是各種飲料,而是白開水或者糖水)或者適量牛奶。

酒精能加重疾病,不飲為妙

有胰腺炎、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意外、高血壓、肝炎等病史的人應盡量避免喝酒,更不能過量,尤其是正在服用頭孢類、甲硝唑等抗菌藥物者。因為一次攝入大量的酒精,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先興奮后抑制的作用,可加重病情,也可誘發新的疾病,嚴重時可使呼吸、心跳抑制而導致死亡。

以急性胰腺炎死亡為例。酒精對胰腺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和局部刺激作用,可造成急性十二指腸炎、乳頭水腫、膽胰壺腹括約肌痙攣,致膽汁排出受阻,引起胰液的大量分泌。由于膽汁不能通暢流入十二指腸內,就會返流至胰管內,使胰管內的壓力驟然升高,導致胰腺的腺泡破裂,膽汁胰液及被激活的胰酶滲入到了胰腺的實質中;具有高度活性的胰蛋白酶進行了“自我消化”,引發胰腺炎,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據統計,20%~60%的急性胰腺炎發生于暴食飲酒之后,一旦發病,多為急性出血性壞死型,死亡率和誤診率很高。

猜你喜歡
乙醛脫氫酶飲酒
飲酒,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人11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基因克隆與表達的實驗研究
與貓狗共飲酒
乙醇脫氫酶的克隆表達及酶活優化
創傷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漿乳酸脫氫酶的動態測定及價值
p53和γ-H2AX作為乙醛引起DNA損傷早期生物標記物的實驗研究
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脫氫酶水平的臨床觀察
L-半胱氨酸對乙醛消除及A549細胞內環境抗氧化作用
酒模擬體系中乙醛-兒茶素縮合反應的動力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