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翻譯理論視角下魯迅“寧信不順”翻譯思想淺析

2016-03-15 20:46亞,張
河池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魯迅

黃 亞,張 喆

(1.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2.廣西區南寧茅橋中心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4)

?

生態翻譯理論視角下魯迅“寧信不順”翻譯思想淺析

黃亞1,張喆2

(1.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2.廣西區南寧茅橋中心醫院,廣西南寧530004)

[摘要]魯迅的“寧信不順”翻譯思想在中國翻譯思想史上留下了濃墨的一筆,該思想的逐漸形成是魯迅在時代背景下多維適應以及人生追求影響下優化選擇的結果。從生態翻譯視角對魯迅翻譯思想進行研究,揭示“寧信不順”思想順應時代需求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魯迅;“寧信不順”;生態翻譯理論

在魯迅的文學活動中,外國文學及文藝理論的譯介占據了重要位置。自1903年翻譯《哀塵》開始,到1936年逝世前翻譯《死魂靈》止,共翻譯了15個國家110位作家的144部(篇)作品[1]。魯迅對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直譯”思想的提出,體現了近代中國翻譯界救亡圖存、重建民族文化目的。前人對于魯迅翻譯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對魯迅“寧信不順”翻譯思想本質的研究、對魯迅翻譯思想的文化闡釋以及“寧信不順”與“寧順不信”翻譯思想的對比研究,而從生態翻譯理論的視角對魯迅翻譯思想進行解讀、研究者則付之闕如。

一、“寧信不順”的產生及“信”與“順”之爭

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處在翻譯初期的魯迅遵循了“順而不信”思想的指導。其原因有3個方面:一是翻譯環境使然。19世紀末的清廷仍持有“天朝上國”的思想,在這種思想氛圍下國民對西方文化抱有抵觸,不少譯者仍堅守文化上的優越感,因而符合本土口味的譯文更容易讓讀者接受。清朝末年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宗旨的洋務運動初期的翻譯模式是外國傳教士口譯或撰寫草稿,然后由文筆流暢的中國人記錄或修改,不懂外文的中國人在記錄或修改過程中進行刪減,此舉使譯文對原文的忠實度打了折扣;二是所譯文本來源日本使然。彼時中國翻譯的作品大多來自日本,由于日文與中文相通地方很多,有些詞匯可以直接取自日文,而明治初年許多日本譯者對翻譯作品本就進行了改寫和縮寫,中國譯者照此翻譯就導致了再次改譯;三是翻譯目的使然。清末的翻譯活動政治目的性強,譯者常把翻譯外國作品看成救國手段,難免基于政治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作品進行刪改。此外譯者如果所譯作品銷量大,利潤就會更加豐厚,在利益的驅使下,有些譯作為滿足讀者的口味必定作出改動。由此觀之,“順而不信”思想指導的翻譯方法在當時的環境之下盛行有一定的必然性。深受嚴復、林紓等翻譯家的影響,魯迅初期的翻譯也就遵循了“順而不信”思想的翻譯思想[2]。

1906年,魯迅與章太炎結下深厚友誼并受其影響,開始探尋自己的翻譯思想,即從文字到各個層面盡量保持原汁原味的“硬譯”。采用“硬譯”的魯迅有自己的想法,他始終認為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與該國的語言文字息息相關,語言文字的興衰對于國民的思維狀態極其重要,中國國民的愚昧和中國的民族危機與漢字,或者漢語的衰微是息息相關的。魯迅認為要改造漢語,就應該向外引進新的表達方式。所以“信”利于改造漢語,提高漢語的精度,進而改造國民的思維,拯救民族。雖然“硬譯”的作品可能難以理解,但是由“不順”到“順”的過程中,讀者學習到新的表達方式,進而改變思維方式。魯迅主張對外國的語言表達方式、新思想實行“拿來主義”,然后經過本土的適應性選擇之后內化為自己的表達和思想。而且國人只有經歷這些吃苦的過程,嘗試“不順”的新思維、新觀念之后才會拋棄舊規則。由此,魯迅所堅持的“硬譯”可以看作是一種促進漢文字發展并改變國民思維方式的革新,同時也是一種促進民族覺醒的翻譯指導思想。魯迅雖推崇“硬譯”,但他并不絕對否定“順”,他認為應根據讀者的不同,因“人”制宜進行“硬譯”,對于那些受教育程度高的讀者,讓他們費點力氣來消化“硬譯”作品,從而引進外來詞匯。

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中國翻譯界的關于“信”與“順”的論戰可謂影響深遠?!靶拧迸c“順”的爭論主要是指以魯迅為代表的“寧信不順”派和以梁實秋為代表的“寧順不信”派之間的討論。討論始于1929年9月10日梁實秋發表《論魯迅先生的硬譯》一文。文章針對魯迅剛剛出版的《文藝與批評》一書,從3個方面對“譯者附記”提出了批評:一是譯向問題,即魯迅并不是從俄文直接翻譯,而是從日文轉譯的;二是翻譯與漢語的發展問題;三是翻譯方法,即“硬譯”的問題[3]。梁實秋借用了陳西瀅在《論翻譯》中關于“曲譯”和“死譯”的論述:“死譯的病雖然不亞于曲譯,可是流弊比較的少,因為死譯的最多不過令人看不懂,曲譯卻愈看的懂愈糟?!笨梢钥闯?,梁實秋認為死譯的害處更甚,他甚至挑選幾句難懂的句子,批評魯迅的“硬譯”離死譯不遠了。他說:“讀這樣的書,就如同看地圖一般,要伸手指來尋句法的線索位置”。在文章的最后還指出魯迅的“硬譯”不僅讓人看不懂,而且也不見得能保存原來精悍的語氣[4]190-193。梁實秋對魯迅“寧信不順”的思想提出批評之后不久,復旦大學教授趙景深在《讀書月刊》上發表了《論翻譯》一文,文中說:“譯得錯不錯是第二個問題,最要緊的是譯的順不順?!壁w景深的這些看法與梁實秋的看法幾乎相同,他們都認為翻譯應該 “順”先于“信”。趙景深甚至說:“嚴復的‘信’,‘達’,‘雅’三個條件,我以為起次序應該是‘達’,‘信’,‘雅’?!盵5]

針對“寧順不信”派提出的嚴厲批評,魯迅也做出了強有力的回應。他撰寫了《論“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幾條“順”的翻譯》《風馬?!返却朕o辛辣的文章對梁實秋、趙景深等人的觀點和批評予以反駁,還針對梁、趙二人的翻譯主張提出了“寧信不順”的觀點,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直譯”的理論[6]。

從論戰中所發表的文章可以發現,論戰雙方對對方所主張的“寧信不順”或“寧順不信”都有過度理解的嫌疑。魯迅所謂的“寧信不順”并不是一味的死譯,而是將“信”即對原文的忠實,對原作的風姿和風韻的最大限度保存的基礎之上,再去要求通順。而梁、趙等人似乎在這一點上對魯迅“寧信不順”的思想有所誤解?!靶拧本褪菍⒃凑Z中的語言特色和文化信息移植到目的語中,力求最大限度地顯現“異國情調”,忠實再現原作的風貌。而“順”的翻譯指的是譯文應該符合目的語的文化規約和表達習慣,竭力為讀者提供圓潤、無翻譯痕跡的譯品[7]。魯迅以為翻譯不僅要輸入新的情感概念,而且要輸入新的表現手法;因為人的思維方式是體現在語言之中的,只有輸入新的表現手法,才能實現中國人思維方式的現代化。就外譯中而言就是指從中國人國有的語法規則和語言習得中歸化到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里面去[8]。

二、“寧信不順”的生態翻譯學闡釋

(一)從翻譯生態角度闡釋

“翻譯生態——指翻譯主體之間及其外界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狀態。也就是說,翻譯生態是翻譯主體在其周圍環境的生存和工作狀態?!盵9]從該定義出發,我們再回顧魯迅提出“寧信不順”翻譯思想時的社會大環境和他個人的思想狀態。

眾所周知,魯迅提出“寧信不順”前相當長一段時期,國家積貧積弱,國民思想愚昧。鴉片戰爭打破了閉關鎖國的大門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讓一向自尊心甚強的中國知識階層感受到巨大壓力,他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文化并非完美無缺,有思想有文化有覺悟的中國人開始思考中國的前途,開始思考怎么挽救落后的中國,打開國門從而引進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也就成了當時知識分子的普遍認識。如此一來,翻譯工作也就大規模地增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魯迅正是認識到中國的落后狀況,認識到拯救中國必須從改變國民的思想和思維方式開始的道理。至于如何改變國民的愚昧和思維,他認為應該加快漢語的發展,改變漢語的舊句法和結構的松散性。如此,他主張對西方文化采取“拿來主義”,讓“不順”的東西先走進來,然后達到“順”,通過逐漸吸收西方的句式和表達方式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文藝知識,以達到改變國民的愚昧無知,改變國民思維方式進而改變中國的目的。應該說魯迅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有這樣的思想已屬遠見卓識,這一思想不僅促進了中國文字體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對國民性格的重建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而要達到魯迅這樣的翻譯目的,“寧信不順”或者說“信”先于“順”就成了必然。只有忠實于所譯作品的語法句式,忠實于所譯作品的思想和韻味,才能保持原作的豐姿,才能讓讀者看到真實的西方文化,才能讓讀者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讀者中引起共鳴。如果“順”先于“信”,一味地滿足讀者的口味而進行刪減,將西方文化元素本土化,固然滿足了讀者的口味,但沒有起到翻譯應該有的作用。因此,社會環境,或者說魯迅進行翻譯工作的譯境使“寧信不順”的產生成為必然,“信”先于“順”的思想從翻譯生態學的理論上說,更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的需要。

(二)從文本生態角度闡釋

所謂文本生態,即文本的生態環境與文本的生命狀態。用生態翻譯學的術語來說,原語是一個文本生態系統,譯語是另一個文本生態系統。原語的文本生態系統涉及到原語系統里的語言生態、文化生態、交際生態等;譯語的文本生態系統涉及到譯語系統里的語言生態、文化生態、交際生態等。一般來說,原語生態里的語言生態、文化生態、交際生態與譯語生態里的語言生態、文化生態、交際生態之間的差異度越小,其可譯性就越大,或者說其不可譯性也就越??;反之,原語生態里的語言生態、文化生態、交際生態與譯語生態里的語言生態、文化生態、交際生態之間的差異度越大,其可譯性就越小,或者說其不可譯性也就越大。也就是說,雙語文本生態差差異性越小,雙語之間的可譯性就越大[9]。為了提高可譯性,我們就應該盡量縮小雙語之間的差異性,去達到一種平衡。從這一點上說,魯迅所處的時代,漢語并沒有完全使用白話文,而是文言文依舊存在,白話文還在發展過程之中??梢哉f魯迅當時提出“寧信不順”的翻譯思想的主要目的是翻譯過程中的歐化,也就是為了發展漢語使漢語現代化。而且他一再強調,歐化文化侵入中國白話的主要原因,并非因為好奇,而是為了必要。從英語、日語或者俄語等外語翻譯到文言文,兩語之間的差異度之高可想而知。在當時的社會,讀者對白話文,或者說是具有外語特點的漢語句式的接受程度并不高,這也就能說明為什么魯迅提出的“寧信不順”的思想時的遭到梁實秋、趙景深等人的激烈批判。魯迅也正是看到漢語文言句式中的一些問題,希望通過對漢語句法和邏輯嚴密性進行改變,才提出“寧信不順”的翻譯思想??梢哉J為,魯迅提出的“寧信不順”的翻譯思想,不僅僅是一種翻譯思想,還是一種語言的發展觀,并且這種語言發展觀符合當時的漢語發展的客觀規律。再者,魯迅并不完全否定譯文應通順,而只是將忠實于原文放在通順之前而已。

從文本生態的角度,我們認為魯迅是為了促進外語與漢語之間的可譯性或者說達到原語與譯語之間的平衡和諧而提出“寧信不順”的翻譯思想。為達到這一目的,在魯迅認為漢語句式不夠豐富,結構嚴謹性不夠的前提下,改變譯語——漢語的表達方式,學習和借鑒原語的一些表達方式,減少原語文本生態與譯語文本生態之間的差異進而提高可譯性,這不無道理。

(三)從“翻譯群落”生態角度闡釋

生態翻譯學認為,只有以譯者為代表的“翻譯群落”才能夠具體負責統籌協調“翻譯環境”“翻譯文本”“翻譯群落”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通過“譯者責任”來體現“境、本、人”關聯互動,平衡和諧的翻譯生態整體觀[9]88+93+342-345。從“翻譯群落”生態角度上看,翻譯活動的中心是譯者,譯者主導了翻譯活動的方方面面,因此譯者必須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平衡協調各方面關系的能力。就魯迅而言,從他翻譯作品的初衷、動機以及追求不難看出他作為一名翻譯家的強烈的責任心。原本以為通過改變國民的身體素質就能改變中國的魯迅認識到只有從思想上對國民進行改造才能解救落后的中國,所以他毅然棄醫從文,在思想上實現了從科學救國向文學思想啟蒙的轉向。進入文學領域的魯迅,筆耕不輟,奮筆疾書,對中國的愚昧落后現象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喚醒國民。正是他對彼時翻譯生態環境的透徹認識從根本上促進了其翻譯思想的產生。

再者,原語文本生態和譯語文本生態的高相似度增加了可譯性,利于譯文在譯語生態中發揮作用。魯迅所譯基本上都是一些無名之輩寫的關于弱小國家、被壓迫民族為改變落后挨打境遇而進行反抗的作品,能引起中國讀者的共鳴,從而能夠更好地促進中華民族的反省和覺醒。

作為翻譯家的魯迅希望通過翻譯這座橋梁,促成被壓迫民族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其根本目的是借翻譯達到拯救落后的中國,啟發愚昧的民眾,也就是“翻譯群落”中所關注的“人”的問題的一個方面。從“翻譯群落”的角度來說,魯迅清醒透徹地認識到了那個時代的翻譯生態環境,注重原語和譯語文本生態的契合度,準確把握譯語讀者的特點,使翻譯生態中的“境、本、人”關聯互動,平衡和諧,從而構成一個有機的翻譯生態。他所提出“寧信不順”翻譯思想,體現了他作為翻譯家的責任意識,也體現了作為杰出思想家和文學家心系國家民族命運的博大情懷。

三、結語

“寧信不順”的翻譯思想對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中具有深遠影響,從如今人們對初入譯界的譯者提出的最基本的翻譯標準即是“忠實通順”可見一斑。從翻譯生態學的角度看,“寧信不順”有著明顯的時代合理性和實際可操作性,即使對當今的翻譯實踐也還具有一定的實際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高蕓.從歸化到異化——試論魯迅的翻譯觀[J].江西社會科學,2008(5):221-223.

[2]吳博.從“順而不信”到“信而不順”——魯迅翻譯思想的轉變[J].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2):67-68.

[3]胡翠娥,李云鶴.殊途不同歸:魯迅與梁實秋翻譯思想比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4):78.

[4]黎照.魯迅梁實秋論戰實錄[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

[5]魯迅.魯迅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6]趙軍峰.30年代翻譯標準論戰分析[J].外國語,1994(5):18.

[7]呂汝茵.異化翻譯與中國文化傳播[J].文教資料,2008(4):60-61.

[8]劉開明.論“寧信而不順”——魯迅的翻譯思想之一[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5):30.

[9]胡庚申.生態翻譯學——構建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責任編輯韋楊波]

A Study of Lun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s of‘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from Eco-Translatology

HUANG Ya1,ZHANG Zhe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xi University 2.Maoqiao Central Hospital of Nanning,Nanning,Guangxi 530004,China)

[Abstract]Lu Xun‘s’Rather be faithful(in thought)than smooth(in language)’is an essential part of China’s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oughts.It's the result of Luxun’s adaptation and pursuit of life in his time.The research on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s was focused on cultural explanation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with other contemporary translators’theories.However,only a littl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angle of eco-translatology.Thus,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aspect of eco-translatology.

[Key words]Lu Xun;‘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eco-translatology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021(2016)01-0100-05

[作者簡介]黃亞(1990-),男,湖北利川人,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譯學。

收稿日期2015-12-18

猜你喜歡
魯迅
魯迅防竊
魯迅,好可愛一爹
孔乙己
魯迅虛擬(外一首)
魯迅《自嘲》句
阿迅一族
魯迅與西方現代主義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解讀魯迅《吶喊》內部的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