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整合理論視域下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的困境與路徑研究

2016-03-24 18:41伍芳苗雅靜
2016年4期
關鍵詞:困境分析社會治理

伍芳 苗雅靜

作者簡介:伍芳(1992-),女,漢,安徽潛山縣人,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創意產業與社會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管理。

苗雅靜(1990-),女,漢,安徽泗縣人,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創意產業與社會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媒體傳播與管理研究。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建立與完善,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面臨著結構變化、管理主體分化以及價值觀念落后等諸多考驗,社會管理的弊端開始顯現,如何保證中國社會朝著合理有序的方向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社會治理創新。近年來,社會治理創新已然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但其研究成果僅局限在國內視角下,與當今世界全球化的思維模式相比過于狹隘。本文主要站在社會整合理論的視域下來分析當前我國社會治理創新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借鑒其對我國社會治理創新的有益啟示,針對性的提出適合我國當前社會治理創新的全新路徑。

關鍵詞:社會治理;困境分析;新路徑研究

全球化浪潮中的當下中國,盡管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卻依然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同時,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矛盾層出不窮,這些矛盾的凸現,客觀上要求我們創新社會治理。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也明確指出:“‘十三五時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盵1]這充分表明我們黨對社會治理及其創新問題的高度重視。從社會整合理論這一全新視域來解讀中國治理創新,是當前學術界研究的盲點,也是社會治理創新研究的新領域。

一、社會整合理論

社會整合理論亦稱社會一體化。是指社會不同的因素、部分結合成為一個協調統一的社會整體的過程。最先提出整合理論思想并致力于研究社會整合的是法國的社會學家杜爾克姆,后來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進一步發揮了社會整合概念并將其納入自己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體系。在我國,應用的較為普遍是在文化整合、政治整合以及經濟整合功能上。三大整合功能并駕齊驅,共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社會治理”:新語境下的解讀

“治理”一詞在我國古代就曾出現,治理的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范圍逐步興起的,全球治理委員會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該委員會于1995年對“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以及種種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種種均由人民和機構或者同意、或者認為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授予其權力?!盵2]在我國,學者對于社會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俞可平等人,俞可平曾提出“善治”,“他認為善治是一種良好的、健全的、有效的治理。善治是治理的最突出特征和最終歸宿。盡管“治理”一詞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但在全球化背景的當下中國卻賦予了一種全新語境下的深刻解讀。當前,我國正值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創新的問題,把社會治理放在重中之重,深入踐行治理理念,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

三、中國社會治理創新在實踐中的困境分析

社會治理創新在我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實踐過程中也不可或缺的遇到了一些障礙和困境。

第一,“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多元化治理主體目標實現困難重重?!肮俦疚弧彼枷氲母畹俟坛蔀榱松鐣卫韯撔碌囊粋€重要障礙。在古代,最高統治者掌握國家權力核心,統治階級具有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運用權威對公共事務實行單一向度管理。這就極易導致權力尋租和腐敗滋生,對社會治理造成極大的隱患。

第二,社會治理能力不足。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政治體制還不能讓社會力量參與渠道暢通,這就無法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我國行政體制中治理過程不夠透明,這極易導致民眾的誤解,更有甚者,會出現“暗箱操作”的現象,使社會治理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我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之下,政府主導公共事務的意識根深蒂固,缺乏監督和批判精神,公民參與決策與治理的能力低下,公民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自身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在參政議政的過程中容易盲目跟風,這無疑會影響社會治理的效果。

第三,對社會治理理念認識不清。國內學者對社會治理理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其研究的重點主要放在治理的內涵和實現路徑中。然而,“社會治理”從開始被研究到現在站在國家的層面來倡導只是一個短暫的時間過程,在這個短暫的過程中,不同對象對社會治理理念的認識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能清晰的認識治理理念的深刻內涵,而是將其與“社會管理”相混淆,必然會在社會治理創新的過程中造成嚴重的后果。

四、基于社會整合理論的視角對中國治理創新提出新的路徑

任何一種事物的發展過程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當前我國的社會治理創新問題也是如此。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的發展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在摸爬滾打中不斷吸取教訓和經驗。國內外學者對于治理創新問題研究大多集中在風險社會理論的視域下,而本文主要從社會整合理論的視角出發,來分析當前我國社會治理創新所面臨的種種困境,提出了以下解決路徑。

(一)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保障社會治理創新的實現

我國堅持“依法治國”,無論是法治中國、法治政府還是法治社會都離不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這就突出了法治理念的重要性。在西方社會整合理論中,強調規范和制約的作用,其中就表明:“社會整合的可能性在于人們共同的利益以及在廣義上對人們發揮控制、制約作用的文化、制度、價值觀念和各種社會規范?!盵3]在社會整合理論這一觀點的角度下來分析社會治理創新,就應該加強法治體系建設,踐行法治理念,提高法治能力。

(二)充分重視社會治理中的文化整合功能,加強文化道德約束和文化價值體系的建設

社會整合理論不僅強調道德在維系社會團結中的重要作用,還重視共同情感的紐帶作用,主張構造一種非契約性的社會,在這種社會結構中,主要依靠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宗教的聯結作用。盡管該觀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與不切實際,但對我國當前的社會治理創新依然具有啟發性的建議,通過重建社會價值體系,用文化道德約束當前法治中所存在的漏洞以及站在法治層面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更好地實現社會治理創新。

(三)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會治理,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

西方在社會整合理論中重視人的作用,其研究的“個人中心化”雖然帶有西方傳統的文化價值,但是其在發掘人性的意義和提升人的地位方面所做的努力值得我們學習,和諧社會的構建不是單向追求社會秩序的實踐,同時也是“尊重人、重視人、服務人”的一種理念更新過程。將其應用于我國社會治理創新的實踐中,重視社會成員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性,拓展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不斷發展和培育社會民間組織,從而壯大社會治理多元化的主體實力。(作者單位:徽工程大學)

參考文獻:

[1]《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全面解讀

[2]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70-271.

[3]吳曉林.社會整合理論的起源與發展:國外研究的考察[J].國外理論動態,2013(02):38-46.

猜你喜歡
困境分析社會治理
結構性嵌入:社會治理視域下強制隔離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會治理視域下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