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建設需觀念與機制同步前行

2016-03-26 06:32何平農村經濟與地區業務部主任北京生態技術研究所所長
中國林業產業 2016年8期
關鍵詞:文明生態建設

何平(農村經濟與地區業務部主任、北京生態技術研究所所長)

農村經濟與地區業務部主任、北京生態技術研究所所長何平教授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實踐及問題分析”作了報告。報告具體闡述了國內外有關生態文明的基本概念,并用實際案例展示了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按照生態根本理論和規律指導社會發展。何教授在演講過程中實事求是、引經據典,使在場嘉賓、校友、師生受益匪淺。

生態文明是反思后的文明道路

生態文明這一概念自從20 世紀90年代初提出至今,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專家以及政府官員的重視。生態文明的產生以及相關研究的興起與現今人類文明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當代工業文明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生態環境的困境是生態文明產生的現實背景,而生態文明產生的思想來源則是在此背景之下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和現實所進行的理論思考和觀念轉化。了解并探究生態環境的困境以及原因,對把握生態文明興起的必然性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正如上文所言,人類社會的文明已經遇到了巨大的挑戰, 面對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問題,人們開始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思考和分析,目的是為了擺脫困境并找到一條符合新時期、新條件的文明發展道路。生態環境問題以及生態危機絕非單純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沖突,它還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矛盾在自然領域的表現。如果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只有通過人類社會的共同努力以及統一行為才能夠得以實現。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提出生態危機的解決應當是一個人類文明的創新和進步過程的重要原因。這一創新和進步的過程體現了人類對于未來發展方向的重新審視以及文明發展道路的理性選擇。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對工業文明所造成的問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所選擇的新的文明道路。

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挑戰十分巨大

我國在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生態環境遭到了巨大的壓力。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雖然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才剛剛起步,但是社會各界都響應國家號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以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努力加大生態保護的宣傳,提高對生態問題的關注程度,為進一步鞏固和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打下了較為扎實的基礎??傮w而言,與過去相比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自然資源保護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面臨的挑戰依然十分巨大。

第一,缺乏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生態道德觀。

早在2000 年的“世界環境日”前后,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聯合教育部對當時全國的公眾生態意識進行了全面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民的生態意識和相關知識水平還都處于較低的水平,生態價值觀以及生態道德觀缺失比較嚴重,公眾的生態意識有著較為明顯的依賴政府的特征。

雖然近幾年來,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以及相關部門的不斷宣傳,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的概念越來越受到關注,但是隨意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仍舊屢禁不止。

例如,杭州、廣州等主要城市在10年前就開始實施垃圾分類管理,以使一些不可回收、難以自身降解的垃圾得到妥善處理。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這樣的環保措施卻收效甚微。大多數人都覺得分類太麻煩,在他們眼中只要將垃圾放入垃圾箱內就已經符合了保護環境的要求。正如杭州市城管辦固廢監管中心的一位負責人所言,產生這樣結果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全社會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不強”。

確實,生態文明概念在我國興起的時間并不長,要在全社會樹立起正確的生態價值和道德觀,不單需要政府部門的主導,也需要社會各界和全體公民的努力。

第二,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制約影響了生態文明的發展。對于一個正處于城市化中期的新興發展中大國而言,需要大量的社會產品以及許多基礎產業,其中就包括一些需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有污染產品和有污染產業。我國已經明確提出了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但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并非是一朝一夕的,我國龐大的經濟規模就仿佛是有著巨大慣性的汽車,改變行駛道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另外,我國經濟始終保持較高速率的增長幅度,而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階段比較容易出現對未來的需求預期過高從而導致當前投資過度的現象。正如一些學者認為的那樣,進入重化工業高速發展階段后,產業鏈條加長,中間需求環節(鋼鐵、機械等)、基礎需求環節(能源等)對最終需求環節(汽車、住宅等)容易產生過高估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預期過高、投資過度的問題。其中,中間和基礎需求環節恰恰是重化工業中污染相對比較嚴重的環節。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指標化”現象。盡管近些年來綠色GDP 的概念快速興起, 各個地區開始轉變了原本以GDP 為綱的發展戰略,不過某些地方還是堅持單純將GDP或者其他一些剛性指標作為發展的原動力,導致了一些地方為追求經濟增長率,不惜以嚴重破壞當地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突出成就”。這種指標化的做法是違背經濟規律的。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 除了在經濟發展中出現“指標化”、“一刀切”的現象,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類似的事件。例如,2010 年7 月底,為了完成當時國家所制定的節能減排目標,浙江、江蘇、河北等省,此起彼伏地掀起了節能減排大沖刺,對“兩高”行業開始大范圍限電甚至斷電。在“絲網之鄉”河北省安平縣,不僅對工業限電,居民、醫院甚至交通信號燈也遭停電。這樣的行為非但沒有對生態環境形成積極的影響,反而會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另外,很多環境管理制度并不是將以人為本、以人們的身體健康為本作為其目標,而是以完成所要求的指標為目標。例如,目前的空氣監測制度一般以指定的較為常規的污染物作為監測對象,而忽略了三類對人類身體危害最大的物質(毒害有機物、重金屬、放射性物質)。造成的結果往往是,盡管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并且達到了相關的目標,但是對人類本身而言卻收效甚微。

第四,相關配套制度還未完全形成,監測與執法的力度以及透明度仍舊需要加強。雖然現在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方向,但是許多相關的配套措施還是停留在論證階段,并沒有進入實際操作層面。在一些細節問題上,甚至還存在較大的爭議。例如,對于能源可持續利用有著直接影響的節能準入制度和落后產能退出制度等在不同地區就有著不同的標準。在法律制定方面,各地區都推出了一些地方法規來保護生態環境,但是在國家層面還沒有一部完整的法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依據。

思考和建議:改變觀念先行,配套機制跟上

要在教育過程中大力宣傳有關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使人們充分了解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養人們正確的生態觀和發展觀, 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指標化”現象。不單要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還要更多地使用網絡、微博等新型宣傳工具完善生態宣傳機制,更加廣泛地宣傳生態文明有關的知識,真正做到將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社會、經濟、政治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完善相關配套機制,進一步強調政府在整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推出更為完善的法律制度,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依據。一方面要補充和修訂現有的環保法律法規,著力解決現有法律法規中一些失當、自相矛盾、操作性差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切實提高執法力度,擴大執法范圍,解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及行政不作為的問題。其中加大對于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提高犯罪成本是尤其重要的一環,可以有效轉變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扭曲現象。

最后,要積極穩妥地執行以綠色GDP 為主要內容的新型核算和考評制度,逐步改變以GDP為綱的發展方式。要抓緊建立地區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績效評價體系,完善相關制度和技術手段,開展績效考評并實施目標責任管理,將考評結果納入各級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并認真落實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和企業節能減排的責任制。

人類社會的文明已經遇到了巨大的挑戰,面對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問題,只有從社會文明的高度,通過轉變工業社會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才能真正擺脫生態問題的困境,走上自然與社會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文明之路。

猜你喜歡
文明生態建設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對不文明說“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