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殖池塘[底質改良]實用技術

2016-03-28 10:51唐玉華
漁業致富指南 2016年23期
關鍵詞:底質池底清淤

唐玉華

養殖池塘[底質改良]實用技術

唐玉華

池塘是水產養殖動物生活的場所,養殖塘底質影響著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底質環境條件是發展健康養殖、無公害養殖、生態養殖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養殖品種快長、高產、高質、高效、無污染、無殘留、無公害的有效手段。廣大水產養殖者在生產管理中,可采取以下技術措施對池塘底質進行修復和改良:

一、清淤

池塘經過一段時間的養殖使用,池中部分殘餌、水生動物糞便及尸體、腐殖質等在水底發酵分解后,形成有機顆粒沉入水底,并與池底泥沙等混合物形成底泥。在水產養殖生產中,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增肥、調節和緩沖水質突變的作用。但若底泥過厚,除了使水產動物的生存空間變小外,還積累大量有機物,其在發酵分解時將消耗大量氧氣,造成下層水體長期缺氧,氨氮、甲烷、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有毒物質含量持續升高,引起水質變壞,酸性增強和細菌大量繁殖,導致病害頻發,將給養殖生產造成重大損失。為充分發揮底泥在水產養殖生產中的“正能量”,發揮其積極的生態功能,經過長期養殖的池塘,每隔1~2年在苗種放養前必須進行1次清淤。一般于冬季或早春排干池水,面積較大的池塘用水力清塘機清除過多淤泥,小塘口可采取人工清淤。根據養殖品種確定保留淤泥的厚度,一般養殖鰱、鳙、羅非魚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為20cm左右;養殖草、鳊、鯉魚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為10~15cm;養殖蟹、蝦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為5~10cm。

二、曬塘

清淤結束后,排干池中殘水,曝曬塘底20~30天(晴天),使底泥裂縫寬達2~3cm、深達10cm左右,以增加透氣性,利用陽光紫外線的作用,加速底泥中有機質的風化分解,改善底質生態環境,減緩池塘老化,并殺滅致病菌和孢子病原體。

三、藥塘

一般于苗種放養前10~15天使用生石灰藥塘,一般干法藥塘用量為100kg/畝,帶水藥塘用量為150kg/畝。用生石灰進行藥塘,生石灰遇水后發生化學反應,可產生大量的熱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種有機酸,改變池底的酸性環境,從而達到殺菌、除害、增肥、補鈣、改良底質土壤和調節pH值的作用。

四、施肥

清塘后,投施堆漚發酵好的畜禽糞肥(以雞糞為佳,發酵時加入1%~2%生石灰作消毒處理),用量為200kg/畝左右,以培育底棲生物,讓其大量攝食池中殘餌、糞便和有機碎屑等,減少池塘底部有機物的積累,減緩池底老化。同時,底棲生物也是河蟹等水生動物的天然餌料。

五、種草

在蟹、蝦養殖池塘中種植水草,利用水草的自身代謝功能,吸收淤泥中氨氮和無機鹽類,改良底質。水草在光合作用下還能釋放大量氧氣,還能吸收池水中的氨氮、二氧化碳、剩餌溶失物、有機分解物等,凈化水質。另外,水草也是蟹、蝦喜食的植物性餌料?,F在較為常見的蟹、蝦池塘,一般選擇栽種復合型水草,主要品種有苦草、伊樂藻、輪葉黑藻、水花生、水浮萍等。

六、底質改良

一是使用生物解毒底改王。于藥塘結束3天后,向池內注水20~30cm,全池潑灑生物解毒底改王(主要成份:硝化菌、亞硝化菌、芽孢桿菌、生長因子、微量元素等),用量為3~5kg/畝,以“清源正本”,分解有機淤泥,改善養殖池塘的底質生態環境,迅速提高其自凈還原功能,促進微生態循環,減緩池塘老化。

二是使用底改凈。每15~20天全池潑灑1次底毒凈(主要成份:復合鹽、表面活性劑、除臭素、增氧劑等),用量為200g/畝,以分解富營養化底泥,抑制其變黑發臭,阻止池底致病菌維生物的繁殖生長,為池塘養殖水生動物營造良好的底部生長環境。

養殖實踐表明,池塘底質好壞是水質好壞的根源。良好的底質對保持水質的“肥、活、嫩、爽、穩”和保證養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平常的養殖生產管理中,養殖者應根據養殖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措施進行改底,使養殖池塘底質盡量不受到或少受到破壞,維持良好的池塘底質生態環境,從而確保水生動物的養殖成功。

(通聯:211600,江蘇省金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健康路7號)

猜你喜歡
底質池底清淤
不同發育階段中華絨螯蟹對底質的喜好性研究
一種ReliefF和隨機森林模型組合的多波束海底底質分類方法
市政道路軟基清淤回填施工技術實踐與探討
用于海底目標識別與底質分類的多波束水體波形預處理
超長水池溫度應力分析及探討
高溫天氣水產養殖池塘如何防“底熱”
關于市政排水管道清淤技術的探討
游白沙坡溫泉
文蛤的底質選擇性及潛沙能力研究
牽引式排水管道清淤機器人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