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雙元制教育的啟示

2016-03-30 20:13劉衛鳳趙玲英
科技視界 2016年2期
關鍵詞:雙元制啟示職業教育

劉衛鳳 趙玲英

【摘 要】德國雙元制教育將企業與學校,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了起來,共同擔負起培養人才的責任。該模式為德國企業輸送了大批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和實用人才,成為德國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獨特的教學模式及取得的效果已使諸多國家借鑒并采用。

【關鍵詞】職業教育;雙元制;啟示

【Abstract】The German dual system combined school education with enterprise and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undertake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together. The teaching model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skilled workers for the German and it has becomed the main form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effects of this unique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any people , and it will be learned and applied in many countrie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Dual system; Enlightenment

德國的職業教育取得的成就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此次在德國教育方法的學習過程中,系統地進行了德國的跨文化、雙元制教育法、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學習,并對德國的手工業協會、職業學校、企業等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并感受到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的神奇魅力。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在德國企業中被廣泛應用,為德國經濟特別是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如今在德國,該教育模式已進入具有雙元制屬性的高等院校,實現了與高等教育的貫通。

1 德國的教育模式

二戰后,德國從一個戰敗國在幾十年內躍居世界經濟強國,“德國制造”更是享譽世界。究其原因,除了德國人一絲不茍的做事風格,關鍵是德國重視教育重視人才,這是德國企業保持長盛不衰的核心動因。德國高等教育為企業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的管理和市場人才,而德國獨特的職業教育模式為德國的技術人才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圖1是在德學習時德方提供的德國職業教育體系:

圖1

2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特點

雙元制職業教育在德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直到1984年德國才首次將企業和學校的這種職業培訓形式定義為雙元制。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德國一種職業教育制度的簡稱,“雙元”中的一元就是職業學校,另一元就是企業等校外實訓場所,學生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另一部分時間在企業參加實踐操作。雙元制職業教育將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緊密聯系在一起,以極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大大縮短了學校育人與企業用人的距離,化解了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學生而學生又找不到合適工作的矛盾。這種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職業教育體制,為德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企業正需要的可以直接上崗的人才支持。如今,“雙元制”已成為德國職業教育的代名詞,其主要有以下特點。

2.1 國家政策法規的支持

在德國,規范職業教育的基本法律法規主要有《職業教育法》、《企業基本法》、《職業教育促進法》和《手工業條例》等。德國共有16個州,職業學校的組織管理由各州負責,而企業的實踐培訓卻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并受《職業教育法》的約束。學生在企業中接受培訓是教育法規定給企業的最低要求,各個有資質的培訓企業必須負責對其進行雙元制職業培訓。其法律規定:工人到企業就業前,必須進行相應的職業培訓,沒有經過職業培訓并獲得畢業證書的,企業就不能安排就業。德國所有職業學校、企業和各類培訓機構均要按照培訓章程進行,為保證全德統一的職業培訓質量,為培養具有資質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2.2 職業學校與企業的緊密結合

德國的教育法規定,除從完全中學升入大學的學生以外,其他學生都要進行3-6年不同程度的職業教育培訓。以3年的職業培訓為例,第一年,學生在職業學校接受全日制的理論培訓,課程中30%為公共學科知識教育,70%為專業基礎知識教育。通過一年學習,學生對各專業有了初步了解,學生可以對自己喜歡的專業進行選擇,并找到適合自己且能向自己提供培訓機會的企業后,簽訂職業培訓合同,學生畢業后回該單位工作。在第二、三年度內的培訓計劃按雙元制教育模式進行,學生每周在職業學校上約一天半的理論課,其余時間在企業中接受專業實踐培訓。在整個過程中,職業學校注重基礎教學,向學生傳授普通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基礎,而大部分時間是在企業進行根據企業實際崗位、生產要求,針對性的實踐操作和技能培訓,學生接受的是企業目前正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并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有利于在培訓后即可投入工作。職業學校和企業通過在教學內容、教學師資和教學場所等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承擔職業教育的雙元組織形式,充分調動企業辦學的積極性,使企業與學校、理論于實踐、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

2.3 教育對象的雙重身份、雙重權利與義務

德國聯邦教育法規定,接受職業培訓前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通常是十年級的學生,他們在雙元制職業教育過程中具有雙重身份,即在職業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他們在找到愿意提供職業培訓的企業獲得具體的職業培訓位置,并簽訂合同之后,在企業其身份便是學徒,然后尋找自己對口的職業學校,在職業學校就讀后,就成為職業學校的學生。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聯邦勞動法明確規定,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的企業學徒可享有獲取必要知識、技能和自謀職業等多項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努力獲取知識與技能的義務,其權利和義務最終是為了達到職業培訓的目的。

2.4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師資

教師是辦學的主體,是教學任務的承擔者,是學校與社會聯系的紐帶。德國職業教育法規定,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師資由兩部分人員擔任,即職業學校教師和實訓教師或企業指導人員。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師是通過四年專業學習及兩年師范學習,再經過教學實習并通過國家考試的大學畢業生;實訓教師是完成雙元制職業培訓后五年以上職業實踐經歷或經“雙元制”職業培訓后具有兩年職業實踐且必須經過教育學、心理學考試的??茖W校的畢業生,一般應具有技師及以上技術職稱??偟膩碚f,只有在人品、專業和教學等方面符合條件的人才能從事教師工作。

2.5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試教材與形式

德國的職業學校所采用的是只要符合學生心理特點、企業實際的基礎教材和專業教材,沒有統一的規定。而企業等培訓機構所采用的教材是聯邦職業教育所統一編制的技能模塊。學生一般經過兩次考試,一次是在一年半時,一次是在經過三年到三年半培訓后,參加由行會統一命題的考試。其中專業技能一般考3-4門,總時間約5-6小時,而實踐技能考試時間較長,以機械數控為例,時間一般為16小時。培訓由學校和企業進行,考核則由行業協會舉辦,實現了培訓與考核的分離,充分體現了考試公平的原則,也使崗位證書更具權威性和實用性。

雙元制職業教育完全以企業的實踐培訓為主,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學為輔,并與企業密切溝通,各企業廣泛參與,大大提高了學生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增強了學生對企業生產、管理的廣泛適應性,學校和企業培養學生,學生畢業回報企業,實現了雙贏。

3 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我國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也在積極探索符合中國現狀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近年來,我國有許多職業學校、培訓機構和高等院校到德國學習雙元制教育模式,近日中德雙元制教育中心落戶河南機電職業學院、中德雙元工程大學落戶青島等實例,進一步證實國家對雙元制教育的重視,這是全面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的經驗的新開始。鑒于此,我國的綜合性大學,也應探索出一條雙元制教育的新路。

3.1 校企聯合

我國的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已取得了很大進步,相應的改革措施也正在逐步深入,但在實際教學中對傳統教學模式還依依不舍,理論與實際脫節還是瓶頸,特別是工科專業尤為嚴重,我們不能再只停留在理論教學上,除在學校實訓中心的實驗、實習和實訓外,更應為學生創造機會,鼓勵學生真正到企業參加實踐,加入到生產環節,使學生在 校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效得到鞏固和補充。企業也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吸收品學兼優的學生充實自己的技術隊伍,解決了企業人才的梯隊建設也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

3.2 產學研協同創新

產學研協同創新就是在政府部門、科研服務機構和金融機構等的共同支持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三個基本主體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進行技術開發的協同創新活動。國有企業是實現我國產業技術進步的主力軍,在產學研合作中能發揮大的作用,但中小型企業對廣大高校學生而言更有用武之地。高校具有雄厚的專業理論基礎和實驗環境,學校和學生可以為中小提供技術支持,企業可以為學生的科研創新提供實際場所,使學生的科研創新更貼近于實際。世界許多創新型國家的發展史表明,依靠創新轉型驅動是確保經濟增長最有效的動力源泉,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是時代進步的主基調。

3.3 配備復合型師資

德國對實訓教師資格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在職業培訓中心,技能培訓的老師都具有技師及以上職稱,學歷大多是本科以上學歷,且有豐富的企業實際工作經歷。而我國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普遍存在著專業教師有技能的學歷偏低、有學歷的實踐經歷缺乏、專任教師對口率偏低等問題,我們要切實改變專任教師只是教師而不是師傅,而實訓教師只是師傅不是教師的現狀,逐步培養雙師型、一專多能型的教師,真正做到專業教師有師德有學歷,還有德國企業中的“師傅”技術和“師傅”經驗。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斷開拓創新,才能構建完整的素質體系而適應“雙元制”教學改革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才能充分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的作用,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

3.4 教考分離

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評定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要方法。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完全改變了中小學階段的考試模式,教、考、評一體化,且考前復習輔導針對性較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考試成績的公平性受到很大影響。教考分離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教考分離顧名思義就是把教學和考試分開,任課教師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教學,但不參加命題、監考、評分等環節,避免了考試按照教師和學生的主觀意志進行,使考試真正成為強化教與學雙方達到教學和培養目標的手段。教考分離的實施,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參加科研創新和技能競賽的積極性就會提高。

雙元制教育完全以企業的實踐培訓為主,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學為輔,與企業密切溝通,各企業廣泛參與,大大提高了學生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增強學生對企業生產與管理的廣泛適應性,讓學生在學校就開始擁有較強的適應工作的能力。我們要全面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的成功經驗,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大學新模式,不久的將來,中國特色的雙元制教育模式將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劉振漢,祝雯靜.德國的教育體制與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教育,2004,3.

[2]楊玉寶.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新認識[J].比較教育研究,2002,1.

[3]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2007,4.

[4]陳炳和.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6,1.

[責任編輯:楊玉潔]

猜你喜歡
雙元制啟示職業教育
“雙元制”模式在導游專業學生頂崗實習中的應用研究
淺談我對德國籃球的理解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