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協同發展條件下的燕趙文化與封龍山文化——河北省著名文化學者梁勇先生訪談

2016-04-03 22:56段曉亮
關鍵詞:龍山文化燕趙龍山

趙 霞, 段曉亮

(石家莊鐵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

京津冀協同發展條件下的燕趙文化與封龍山文化
——河北省著名文化學者梁勇先生訪談

趙 霞, 段曉亮

(石家莊鐵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2016年盛夏時分,我們對河北省著名學者梁勇先生就燕趙文化和封龍山文化進行了深入采訪。梁勇先生詳細介紹了燕趙文化的地域特性、文化構成和文化特點,指出燕趙文化是京津冀歷史上博大精深的文化精華和重要的文化鏡鑒,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形勢,用燕趙文化喚起京津冀地區的文化共識和文化本底的歸屬感,在文化共識、文化共同歸屬感的基礎上,提高京津冀協調發展的文化協同。同時,梁勇先生也為石家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如何依托封龍山文化、傳承封龍山文化建言獻策。

燕趙文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封龍山文化;文化傳承

被采訪者簡介:梁勇,男,人文學者,社會學家。石家莊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河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燕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山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北人民廣播電臺特約評論員,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經貿大學客座教授,石家莊市委市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長期從事國學和社會學研究,著有《文化資產價值論》、《河北酒文化志》等幾十部專著,在海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上百篇,在省內外講學逾千場。并為河北人民廣播電臺500集大型文化廣播節目《燕趙傳奇》總撰稿、主講人,石家莊電視臺200集電視文化節目《石話實說》總撰稿、主講人。參與央視《秦皇古道》、《走遍中國·石家莊》、鳳凰衛視《縱橫中國·走進河北》等節目的策劃并作為出鏡嘉賓;參與中國紀錄片學會拍攝的《滹沱滄?!?、《古郡傳奇正定》、《太行古陘》《天下趙州》等大型紀錄片撰稿,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一、燕趙文化的基本內涵及其文化成就

趙霞:梁老師您好,您是我省知名的文化學者,對燕趙文化有很深的造詣和研究,而且在傳播、傳承燕趙文化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首先請您對燕趙文化進行一下界定,為什么說燕趙文化是京津冀文化的共同根脈?

梁勇:我們先不要急于解讀“燕趙文化”的要義和內涵。首先要說說燕趙文化的界定。燕趙文化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一個地域文化。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中所說的“燕趙文化”,其范圍和內涵是不同的。按照戰國時期燕趙故地的范圍來說,燕趙的范圍應該包括京津冀和遼寧、吉林、內蒙古部分地區,唐代韓愈留下的名言“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說的是包括遼東等廣大地域的大燕趙地區的人文精神特質。但是,隨著宋遼金分裂與行政區劃的變遷,不同語境中的“燕趙”所代表的地域范圍就不同了。從元代起,以行省為概念的地域逐漸固定,因此,所謂燕趙文化就代表相當于如今京津冀地區的文化。

現當代的行政區更進一步強化各地的個性特點,北京更強化京師文化,天津更突出明代以來的“天津衛文化”、“津門文化”,自然,“燕趙文化”就成了河北文化的代名詞。其實,當今的河北地區在戰國時期只是燕趙兩國的一部分疆域,而唯有中山國疆域完全處于河北省境內,因此,我一直主張,河北中西部地區,主要是中山文化本底。

從地域文化的淵源來說,燕趙文化可以作為京津冀文化的共同根脈,京津冀一起弘揚燕趙文化,便于喚起京津冀地區的文化共識和歷史文化的歸屬感。譬如說“東方人類從泥河灣走來”,“中華文明開涿鹿”,炎黃蚩尤三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認知,并不局限于河北省的張家口,也包括北京市的一些文化遺址。

尤其是說到元朝大一統以后的中書省、燕趙文化,必然要涉及到京津冀一體化的歷史文脈。因此,燕趙文化博大精深。我作為河北人民廣播電臺大型系列廣播節目《燕趙傳奇》的總撰稿人,一直堅持《燕趙傳奇》節目所講的燕趙故事,絕不僅限于今天的河北,而是包括京津冀地區在內的燕趙文化的歷史再現。我們這個節目在北京獲得很高的收聽率,甚至相當一部分出租車司機每天堅持收聽我們的節目。

趙霞:梁老師,那具體來說,燕趙文化的文化成就和文化精華體現在哪些方面?請您給我們廣大讀者詳細介紹一下。

梁勇:“燕趙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博大精深,內涵廣博。我在參與《燕趙傳奇》節目策劃的時候,堅持傳播的燕趙文化,都是京津冀歷史上博大精深的文化精華和重要的文化鏡鑒。

第一批500集歷史故事,分為五大系列,包括《根脈文化》《皇家文化》《誠義文化》《民俗文化》《長城文化》。其實在這些內容之外,還有很多歷史內容。于是我給河北電視臺《今日資訊》節目策劃了一檔《你不知道的河北》特別節目,第一個專題是“河北歷史之謎”專門探索河北留給世界的文化之謎,第二個專題“歷史名人在河北”,講述非河北籍的歷史名人在河北的真實歷史。

從中國申辦2022年冬奧會開始,我們《燕趙傳奇》節目緊跟時代步伐,配合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先后推出了《張家口往事》《河北人民政府全景實錄》《抗戰英雄錄》《邯鄲成語故事》《唐山工商往事》《保定直隸印記》等專題節目和地方節目。就是為了配合國家與河北省的重大戰略,從不同視角、不同范疇揭示燕趙文化的魅力。

燕趙文化內涵非常廣博,除了歷史故事和人物之外,還有許多在中華文明史上重要的文化成就和歷史貢獻。河北省委宣傳部安排我為省委書記趙克志同志講述《河北歷史文化》這個專題的時候,我把講述內容概括為“三四五六”。即三個走來、四大要地、五大文化脈系、六大文化成就。

三個走來:東方人類從這里走來——泥河灣,中華文明從這里走來——張家口,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平山縣西柏坡。

四大要地:多民族融合之地、多元文化交匯之地、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歷代王朝建都之地。

五大文化脈系:包括紅色文化、畿輔文化、長城文化、誠義文化、海洋文化。

六大文化成就:思想成就、文學成就、藝術成就、科技成就、建筑成就、佛教文化成就。

每一部分都顯示了燕趙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煌煌地位和璀璨篇章。譬如燕趙思想方面的成就,第一是荀子對先秦諸子百家文化的集大成和傳播貢獻,第二是中國古代正統思想的總設計師董仲舒的思想貢獻。第三是中國科舉制度儒學經典標準讀本的總編纂孔穎達的歷史貢獻;第四是近代思想家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文化理念的歷史貢獻。文學成就中的中國詩歌藝術發祥地、中國詩歌體系集大成的《毛詩》、中山樂府、建安文學、邊塞詩、中國元曲發祥地真定、曹雪芹、紀曉嵐的明清小說,哪一項都是中華民族文學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所以,燕趙文化博大精深,璀璨輝煌。

二、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燕趙文化助力“一帶一路”戰略實施

趙霞:聽了您的介紹,我們深刻感受到了燕趙文化魅力和吸引力。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河北應如何結合“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突出燕趙文化的根脈特征,增強區域文化自信?

梁勇:弘揚“燕趙文化”,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形勢,便于用燕趙文化喚起京津冀地區的文化共識和文化本底的歸屬感。在文化共識、文化共同歸屬感的基礎上,提高京津冀協調發展的文化協同。

為了突出燕趙文化對京津冀協調發展的文化感召,在習近平主席剛剛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我就為鳳凰網撰寫了專文《一帶一路不能沒有河北》,隨后向省政府提交了《河北要在京津冀一體化與一帶一路戰略中有所作為》的建議。先后應河北省冀商聯盟、河北省委統戰部、滄州市委市政府邀請,在“河北省首屆全球冀商大會”、“滄州與一帶一路戰略”等一系列高峰論壇做了《中國冀商的歷史貢獻與人文精神》《河北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等主旨演講,引起熱烈反響。去年,我策劃組織撰寫了一部40萬字、360多幅圖片的《京津冀挽起一帶一路》的歷史學專著,從中國桑蠶業起源、漢唐時期河北道絲紡織業的繁榮,到河北四大瓷窯對中國瓷器之路的貢獻,從河北易州墨、曲陽石雕到京津冀通往俄羅斯恰克圖的萬里茶路,我把歷史的真相和文化脈絡做了全面的梳理,引用了大量歷史文獻、考古學證據和實地考察資料。就是想全面、系統、權威地揭示燕趙文化對當代京津冀文化的支撐。理性地回望一帶一路、京津冀文化的真實歷史和文化本底,以此增強京津冀區域文化的自信和喚起京津冀的文化自覺,進一步增強京津冀聯合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自覺性和自信心。也進一步提高河北省在京津冀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文化自信和歷史文化地位。

三、燕趙文化與封龍山文化的關系及歷史傳承

趙霞:梁老師您早在三十多年前就開始關注封龍山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和保護,也曾編撰《歷史文化名山封龍山》《封龍山歷史年表》等學術論著,被譽為封龍山文化研究的拓荒者。封龍山文化是燕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您最初是如何與封龍山文化結下的緣分?您的封龍山文化研究是從哪些方面開展的?

梁勇:1982年我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地理學系,分配到石家莊市地名辦公室工作,歷史機遇讓我趕上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性的地名普查、建檔立志,而且進入對地名普查資料進行歷史考證、檔案甄別和深入調研階段,我本來就對歷史地理學有所長,又有幸深入縣市區的村莊、廟祠、古墓寺觀,查找拓印碑碣題記,收集志書譜牒,不得不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和史志資料及碑碣中甄別考證,逐漸清晰地集中到對歷史文化名山封龍山、戰國古城封龍邑、石邑、東垣邑等歷史問題的研究方面,開始對封龍山歷史文化的價值和地位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于是在《石家莊日報》撰寫了《應該重視對封龍山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的文章,引起了當時河北省政府主管文化旅游的副省長王祖武同志的關注,王省長在我的文章上做了批示,要求河北省文物局、旅游局給予重視。于是,當時獲鹿縣旅游辦公室、元氏縣旅游文物局的領導開始重視文化開發,不斷與我一起切磋封龍山的學問,一起考察封龍山的風景。我提議編寫《封龍山文化叢書》,初步擬定六種,在獲鹿縣旅游辦公室和南故邑村委會的支持下,編輯出版了《歷史文化名山封龍山》一種,后來由于人事關系復雜,這套叢書就此夭折。

但是,我和我的同事們從此與封龍山、石邑城、獲鹿縣、元氏縣的歷史文化結緣,也與兩縣相關領域的學者、領導成了很鐵的朋友。在日后我們不斷深化對封龍山歷史文化的研究,在我參與主持編著的《石家莊歷史文化精華》、《石家莊歷史文化叢書》、《石家莊通史·古代卷》、《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河北卷》、《燕趙文化史·秦漢卷》等一系列專著中,在我擔任總撰稿并主講的200集電視文化節目《石話實說》中,一直堅持弘揚封龍山歷史文化,深入研究封龍山歷史文化,毫不動搖地堅持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學術良知,堅決抵制一些所謂學術權威打著“中國某某學會”招牌對封龍山文化的歪曲。堅持給封龍山文化研究一片清凈的學術天空。尤其是我們編制的《封龍山歷史年表》,匡正了一系列偽學問的傳說,把封龍山歷史系統嚴謹地做了一個整理。

對于封龍山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內涵,我在《歷史文化名山封龍山》一書編著中,為我敬仰的老領導楊俊科先生代筆的《封龍山歷史文化概論》這篇論著中做了全面、系統的論述,不再贅述。

段曉亮:作為河北省的歷史文化名山,封龍山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請您談談對封龍山文化內涵的理解?封龍山文化在河北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地位?

梁勇:這個問題,我在策劃編著《歷史文化名山封龍山》的時候,已經做了全面的詮釋,在此簡單概括一下吧:

封龍山是一個多元文化富集的文化名山,在河北文化中占有主要地位。一是封龍山漢碑是河北省僅存的大型漢碑群,不僅是中華民族漢代碑刻中重要的文化精粹,也是詳細記載了漢代諸侯祭祀文化的重要文物,在中國古代書法、歷史、信仰、禮制、山岳崇拜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二是封龍書院是河北最早作為教育、研究場所的書院的發祥地。中國書院始于唐朝,原本是宮廷藏書所在,唐后期民間開始出現藏書的書院,五代時期開始有書院的教育場所,而封龍山書院,正是河北地區書院開先河之地。北宋著名的類書集大成者李昉在五代時期開始在封龍山教學,北宋時期封龍山書院已經名揚遐邇。

三是封龍山的自然科學研究在13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元之際,由于真定濟南等九路都元帥史天澤駐守真定,他重視文化,仁厚愛民,撫恤金朝遺老和文化名人,使得真定附近的鹿泉、封龍山成為各界精英匯聚之地,著名數學家李冶從山西移居元氏封龍山,收徒教學,潛心開學研究,使中國天元術集大成,發明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高次方程求解的數學,比歐洲高斯發明的代數高次方程數學早了300多年。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偉大的數學成就,在真定各族知識分子中得到傳播,落籍真定的大食國(今伊朗)學者沙克什(漢文名字真定瞻思),在工程學著作《河防通議》中,運用李冶的天元術計算土方??梢姰敃r的封龍山數學研究,遙遙領先世界,奠定了封龍山在中國乃至世界科學技術上的地位。

四是封龍山在河北多元宗教傳播中,是歷史的活化石、中繼站。中國的山岳崇拜的原始宗教歷史悠久,早在商代就形成了對山岳河流的自然崇拜,西周禮制把包括自然崇拜在內的原始宗教納入封建禮教,山岳崇拜的宗教成就了中國五岳四瀆祭祀禮制,但是,各地諸侯對山岳崇拜的祭祀活動與碑碣刻石,留存較少,而封龍山歷史上至少留下了七通東漢祭祀山岳的碑碣,成為山岳崇拜宗教信仰的活化石。

佛教雖然從東漢就傳入中國,但實際上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因為西域高僧佛圖澄的弘揚才得到統治者支持,開始在河北廣泛傳播,而佛圖澄最賞識的弟子釋道安,就在封龍山弘揚佛教,并且深入思考佛教傳承的禮制和方式,創立了佛教最早的教規,規范佛教僧侶持戒、出家、姓“釋”及法號等規制,成為中國漢傳佛教規制的創立者和實踐者。因此,封龍山在漢傳佛教史上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中國道教是本土創立的宗教,其中一支是巨鹿張角的五斗米道,而河北巨鹿郡、常山郡一帶正是張角集團的根據地,張角黃巾起義被鎮壓后,這一道教分支流散到邢臺靈霄山、石家莊的封龍山一帶,成為后來道教傳播的中繼站。唐代后期的藩鎮割據時期,因為控制真定及其周邊諸州的成德軍節度使們前赴后繼十幾代,都篤信道教,而封龍山就成為各路道士匯聚之地,也成為成德軍節度使們占卜問卦的地方。北宋封龍山出現了皇家敕封的修真觀,蒙古汗國時期,全真教開始在這里傳播,也成為全真教向南傳播的中繼站。

五是封龍山軍事文化在河北占有重要地位。封龍山控扼太行山東麓山前交通要地,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從司馬遷《史記·趙世家》記載的趙武靈王攻中山之戰,到東晉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混戰,從隋末竇建德的大夏王朝與利源的唐朝多年征戰,到唐代郭子儀李光弼圍剿史思明、蔡希德叛軍之戰,從北宋名將李繼隆抗擊契丹之戰,從金元之際河北各路軍閥混戰,到明初徐達北伐之戰,都在封龍山一帶留下了戰爭印記,也留下了唐代大公廟建筑,同時也為封龍山的軍事文化續寫了歷史篇章。

另外,封龍山的廟會文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都在河北歷史文化史冊中占有重要地位。

段曉亮:有不少學者認為封龍山就是中國最早的古恒山,為上古時期五岳之一,據了解您曾經對此有詳細的考證,認為北岳恒山乃是阜平縣大茂山,而不是封龍山。能否介紹一下您的研究?

梁勇:封龍山從來就不是古代北岳恒山,這不是什么學術爭論,而是歷史常識。只要稍微認真地翻閱歷代正史的《地理志》、《地形志》,以及歷代王朝編修的諸如《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大元一統志》《大明一統志》等文獻,仔細看看歷代官方文獻標注的北岳恒山的隸屬關系、地望位置,就不可能僅僅憑著對封龍山漢碑所謂“北岳之英”的一兩個詞語,臆斷“封龍山就是古代北岳恒山”的結論。我在1985年發表了《北岳考》、《再論恒岳之變遷》等論文,通過對歷史文獻記載的相關地物的距離方位、考古遺存、古代北岳廟祠等相關證據分析,確定古代北岳恒山就是唐縣、阜平兩縣的界山——大茂山,而且得到當代學術界的廣泛認同,2009年河北省與山西省聯合申報北岳恒山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重大活動,就是以我對古北岳的考證作為依據之一的。古代北岳恒山的位置在歷代正史和宮廷一統志中都有明確記載,按照唐代的計量單位,《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在曲陽縣北140里,折合現在65公里左右,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跑到封龍山。

元氏縣留下的東漢常山國相多次祭祀封龍山和白石山的碑刻中,確實多處提到“北岳之英”、“北岳常山”,那是因為,東漢的常山國,是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恒名諱而改恒山為常山的。常山國在文帝之前就是恒山郡、恒山國,管轄北岳恒山在內的地域?!稘h書·地理志》明確記載:常山郡的上曲陽,恒山,北谷在西北。有祠?!队碡暋泛闼?,東入滱。上曲陽就是今曲陽縣,既然西漢朝廷明確認定恒山在曲陽縣西北,而且恒水(今唐縣恒河)發源于恒山,東流入滱水,就是今唐河。歷史就不可能在東漢時把恒山弄到封龍山來,再說《后漢書·郡國志》也對恒山屬于上曲陽有記載。這一點,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騏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已經做過詳細考證。元氏縣常山故城遺址,是當時恒山以南區域性政治中心。正因為常山國與北岳常山同名,所以,常山國的最高行政長官“國相”祭祀封龍山,多處提到北岳、常山,是很正常的。

再說,古代祭祀“五岳四瀆”是有嚴格規制的,帝王派特使祭祀五岳四瀆,諸侯王國祭祀域內名山。因為北岳恒山在恒山國轄區上曲陽縣境內,常山國相受帝王委派,代表朝廷祭祀北岳也是職責,但絕不能把這種祭祀與封龍山等同起來。

段曉亮: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石家莊歷史文化品牌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關注,封龍山文化無疑是石家莊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之一,請您簡單梳理一下30余年來封龍山文化保護、傳承和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哪些進展?

梁勇:從王祖武副省長批示開發封龍山文化旅游以來,在封龍山文化弘揚、保護、傳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來之不易。

20世紀80年代是封龍山的文化啟蒙階段,就是通過學者及相關部門對封龍山歷史文化的研究,弘揚封龍山文化,出版圖書、發表論文,開啟社會各界對封龍山文化地位和自然資源價值的認知、認同和關注。石家莊市及元氏、獲鹿兩縣的政府部門,開始重視封龍山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元氏縣文物部門通過與石家莊地區文物部門協商,把原來保存在正定隆興寺的兩通漢碑搬到封龍山,創建了漢碑堂。從此,封龍山歷史文化資源納入石家莊市旅游發展戰略。

20世紀90年代是封龍山旅游開發的起步時期,元氏縣、獲鹿縣分別從封龍山的南北兩麓開始利用既有資源,開發旅游,使得封龍山成為石家莊市最早發展旅游的山區之一,與嶂石巖、蒼巖山屬于同一個批次。而且封龍山的旅游開發引起了石家莊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撥出專項資金組織城市規劃、歷史文化、園林風景等方面專家編制了第一部《封龍山風景區保護開發總體規劃》,把封龍山列入河北省風景名勝區,還把封龍山及其周邊地區納入封龍山風景名勝區。

21世紀前八年,封龍山進入旅游開發加速建設時期,各類資本的進入,促進封龍山一些歷史文化建筑的修復,同時也形成了旅游開發戰國爭雄的局面,多片區分割、各自為政,邊境之爭不斷發生,低層次、低品位的開發,出現了無序建設、急功近利的局面。有些歷史文化建筑受到建設性破壞,有些偽文化項目赫然列入旅游開發范疇,所以,從此我就不再參與封龍山旅游活動。說真話得罪人,不說真話有悖良知。而且資本的擁有者歷來都是自以為聰明,有錢就任性,所以,我眼不見,心不亂,只能不參與。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者、政府領導和封龍山旅游開發的投資人,開始理性地反思封龍山文化旅游的問題,思考如何矯正偏差,在石家莊市委領導倡導下修復了封龍書院,加強了封龍山植被保護與物種保護,促使封龍山文化旅游開發發展。

趙霞:梁老師,您經常參加以地方文化為主題特色的旅游開發論證會,對此有著很深厚的研究和獨到見解,您認為封龍山文化旅游開發方面存在哪些不足?您對封龍山一帶旅游開發有什么好的建議?

梁勇:封龍山旅游開發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缺少總體規劃。前些年編制的某些規劃,在文化定位、項目策劃、旅游資源配置、品牌營銷、商品購物、自然景觀保護與利用等方面都存在過時、不足的問題。因此,高層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總體規劃滯后,是戰略上存在最根本的問題。二是旅游開發的某些建設項目,文化取向扭曲。盲目追求“無中生有”,胡編亂造一些毫無歷史價值和文化依據的偽文化建筑和項目,損害了封龍山歷史文化的原真性,損傷了封龍山申報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可行性。不少項目的開發只有嘩眾取寵之心,毫無文化傳承之意,尤其是仿造獅身人面像的拙劣之舉,損害的是封龍山的文化品位。雖然這些文化垃圾被迫清除了,但還有一些類似的文化垃圾項目,影響了封龍山文化整體形象和文化品味,自然也影響封龍山文化旅游開發的持續發展。三是文化攀附之風興起,不少根本不做學問、不懂旅游發展規矩的所謂策劃人,利用宗教斂錢,給旅游投資者亂出主意,把一座文化名山搞得文化污染嚴重。

老實說,封龍山的文化旅游開發成果顯著,問題也很嚴重。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了。再不管住,封龍山就有文化淪喪的危險。

趙霞:感謝梁老師給我們帶來有關燕趙文化和封龍山文化的精彩解讀,最后再向您請教一個問題,您認為我校封龍山文化傳承中心的研究應在哪些方面進行深化研究?

梁勇:我認為,封龍山文化傳承和研究,應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既要重視封龍山文化本身的深入研究和理性發掘,重視文獻收集、整理、考據,把封龍山歷史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同時要學以致用,重視學問對封龍山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照,加強社會調研,關注民生與文化保護,關注文化傳承與文化原生態保護。尤其要堅持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的精神,按照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的理念,嚴肅、嚴謹、科學、理性地保護封龍山文化本底,保護封龍山文化原生態,保護封龍山自然物種,保護封龍山文化遺存。

我建議,組織相關專家,開展《封龍山歷史文化遺存現狀與保護研究》、《封龍山物種資源本底調查與保護》等基礎科學研究,在此基礎上,組織真正學有所長的本土專家編制《封龍山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分析與旅游發展規劃》,旗幟鮮明地清理相當一部分垃圾建筑和所謂建設項目,還給封龍山清凈的文化環境。

封龍山文化的傳承,重點在保護基礎上的科學利用,最大的難度是有效遏制的對文化原生態的開發性破壞。

我真誠希望,通過各界學人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保護好封龍山,傳承和弘揚封龍山文化,打響封龍山文化的品牌,促進封龍山文化的復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后記:梁勇老師博學廣識,對傳統文化和歷史資源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研究,其文章和節目深受廣大讀者和聽眾的喜愛。2016年盛夏,梁老師就燕趙文化、封龍山文化、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等問題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在采訪中,梁老師對數據、歷史事實等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態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青年學者的科學研究做出了表率。我們相信,對關心文化研究的讀者而言,對梁勇老師的這篇訪談將是有價值且有啟發意義的。最后對梁勇老師在百忙中接受我們的采訪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Yanzhao Culture and Fenglong Mountain Culture unde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Zhao Xia, Duan Xiaoliang

(College of Marxism,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An in-depth interview about Yanzhao Culture and Fenglong Mountain Culture with Liangyong, a famous scholar of Hebei province, was hosted by the Editorial Office in the mid-summer of 2016. Liang gave u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al feature, culture constitutes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Yanzhao Culture which used to be the cultural model and essence in the histor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t is needed to remind the consensus as well a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the three places, so as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llaborations. Liang also gave some advice as to how to utilize and inherit the Fenglong Mountain Culture in Shijiazhuang city unde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Yanzhao Cul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Fenglong Mountain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2095-0365(2016)04-0034-06

2015-03-25

趙 霞(1975-),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社會學。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6.04.06

本文信息:趙霞,段曉亮.京津冀協同發展條件下的燕趙文化與封龍山文化[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0(4):34-39.

猜你喜歡
龍山文化燕趙龍山
決勝脫貧攻堅的燕趙答卷
兩城鎮的龍山文化城址和環壕
簡論龍山黑陶
夏季從阿龍山開始
慷慨悲歌話燕趙
水黑燕趙
燕趙英杰
東漢封龍山碑
龍山村
涇河中游龍山文化晚期特大洪水水文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