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繼友主任從肝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

2016-04-04 08:40李秀麗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6年9期
關鍵詞:肝論延胡索胃痛

李秀麗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濟南市中醫醫院 濟南 250012)

●診療經驗●

周繼友主任從肝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

李秀麗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濟南市中醫醫院濟南250012)

慢性萎縮性胃炎;從肝論治;經驗;周繼友主任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復損害導致固有腺體的減少,伴或不伴纖維替代、腸腺化生和/或假幽門腺化生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1]。中醫古籍中沒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名,根據臨床癥狀,本病可歸屬中醫“胃痞、虛痞、痞滿、胃痛、嘈雜”等病范疇[2]。

周繼友主任是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濟南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醫院首席專家,山東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山東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濟南市中醫學會理事,內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著名肝膽病專家陳伯咸教授嫡傳弟子。筆者有幸隨周師學習,侍診左右,親聆教誨,耳濡目染,啟迪良多。觀其治學獨具特色,深有獲益終身之惑大有裨益于后學之鑒。茲就領悟周師從肝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治學思想與經驗略予歸納,以見其概。

1 從肝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理論基礎

1.1肝與胃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正如《素聞·寶命全形集》所述:“土需木疏,土得木而達”、“木賴土榮,木得土而發”;《知醫必辨》:“故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籍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條暢不病?!奔次傅氖芗{腐熟功能、脾的運化功能、中焦脾胃的氣機升降均有賴于肝膽的疏泄幫助才能夠正常完成。木氣條達、土氣自舒,脾胃肝膽功能協調才能夠共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氣血運行正常,則無疾病產生。

1.2肝與胃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早在《內經·靈樞》指出:“胃病者,腹瞋脹,胃脘當心而痛?!辈⑹紫忍岢鑫竿磁c肝有關,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薄渡蚴献鹕鷷の竿础芬舱f:“胃痛……惟肝氣相乘為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泵鞔蹩咸迷凇蹲C治準繩·胃脘痛》中指出,胃脘痛“惟肝木之相乘者尤甚,胃脘當心為痛,上支兩脅,飲食不下?!庇纱丝梢?,慢性萎縮性胃炎病變部位在胃,但與肝脾關系密切。

1.3從肝論治胃病是重要治法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指出:“培土必先制木”,“制肝木,益胃土”,“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清·陳士鐸[3]《石室秘錄》所言:“諸痛者皆屬于肝”、“諸痛治肝”。張簡齋先生[4]論肝胃兩病,胃脘作痛,應用四逆散和戊已丸加減以兩調肝胃,收效頗佳。張珍玉先生[5]也特別重視從氣機角度把握肝與脾胃的關系。張老指出,肝氣對全身之氣(包括脾胃之氣)的運動均有調節作用,正所謂“土得木而達”。又因肝主疏泄、主調暢情志,結合現代臨床研究,提出“多情交織首先傷肝”之說。

若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氣橫逆,勢必克脾犯胃,致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而發為本病。若肝郁日久則化熱,熱邪犯胃,則表現為胃脘部灼熱疼痛,痛勢急迫,肝胃郁熱逆而上沖,則表現為心煩易怒,泛酸嘈雜;熱郁日久,病久入絡,波及血分,易導致瘀血停留損傷胃絡而痛。

周師從業50余年,他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總結出:隨著社會的發展,情志因素逐漸成為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其基本病機在氣滯。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氣機不暢,不通則痛。周師強調:肝失疏泄是慢性萎縮性“氣滯”基本病機的根本。體現在臨床上則突出了老師重視調肝氣的用藥特色。

2 主要治法

2.1疏肝和胃法證見胃痛且脹,攻撐連背,脅痛噯氣,納食益甚。若肝郁化火,熱邪犯胃則口咽干苦,脘中灼病,泛酸嘈雜,大便秘結,舌苔薄黃,脈弦數等。因為肝氣是矛盾的重要方面,土病是木旺的結果,使肝膽脾胃不得協調一致,治療大法當然以和為主,盡快祛除致病的因素,促其恢復正常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生理功能。治療原則是疏肝理氣,常用藥柴胡、白芍、香附、郁金、枳實、川楝子、佛手、延胡索、蘇梗、瓦楞子、陳皮、炒谷芽。

2.2疏肝清熱法肝胃郁熱者在疏肝理氣的基礎上加用連翹、黃連、吳茱萸、黃芩清瀉濕熱,辛開苦降。其中延胡索配川楝子為金鈴子散方,川楝子可直泄肝陽;延胡索專理氣滯血澀之痛,兩者共奏流氣通絡止痛之力,故凡木克己土而見氣滯疼痛者均可用之。黃連,茱萸乃左金丸方,此方出自《丹溪心法》主治肝氣橫逆,胃失和降,逆而上沖之噯腐吞酸,口干苦,脅肋脹痛等,確有清金平木之功。意在用黃連之苦寒直折火邪,降逆止嘔止酸。取茱萸主辛溫開郁,舒散且下氣降逆之效。若咽中有物,吞吐不利,腕痞反酸,食入易嘔,呃逆頻頻者,加用緣萼梅、半夏、竹茹行氣降沖。娑羅子又名天師栗,為肝胃病痞悶脹痛之佳品。

2.3疏肝化瘀法慢性萎縮性胃炎系胃病日久而成,由于病延日久,屢治不愈,必有氣血瘀阻脈絡,癥見胃痛如刺,休作有時,痛之不移或拒按,或面色晦暗,便血,舌質現瘀點,脈細澀等。遵循《素問·至真要大論》“疏其血氣,令其條達”之宗旨,氣血同治極相為宜。如若專事理氣,恐力所不及。然專事攻瘀,也難如愿,臨證應權衡氣滯與血瘀的輕重,或以行氣為重,或以活血行瘀為重,或兩者并重,總權衡之度,當理清痛與脹,有形與無形,痛有定處與走竄作痛的程度作為比較的依據而定奪用藥的比重。常用藥有柴胡、香附、郁金、丹參、三棱、佛手、延胡索、八月札、枳實、澤蘭、川楝子、木香、雞內金、玫瑰花、陳皮等。

2.4疏肝健脾法脾屬土,肝屬木,土需木疏,木賴土榮,脾氣虛,土虛木乘,木郁土中,需養血柔肝,健脾和胃。證見胃脘隱痛、神疲倦怠、四肢無力、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舌質較淡有齒印,苔薄白,脈弦細等。常用藥黨參、黃芪、白術、茯苓、陳皮、白芍、雞內金、砂仁、木香、黃精、當歸、山藥、炒麥芽等。若肝木乘脾,運化失常而致腹痛則瀉,正如吳鶴皋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故令痛瀉”。痛瀉要方即是代表方劑。方中用白術重在健脾振奮;白芍緩舒肝木;陳皮醒中理氣;防風散肝助脾,諸藥相應,補脾舒肝。

3 驗案舉例

3.1病例資料金某,男,59歲,2014年3月2日初診。胃脘脹痛反復發作10年余,加重半月。饑餓時痛重,納食后則脹滿,噯氣頻作,嘔惡不適,有時疼痛如絞,呈痙攣樣,食欲減退,舌紅苔白膩,脈弦細。胃鏡檢查示:胃竇部黏膜呈花斑樣改變,且伴有充血水腫。病理結果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急慢性發炎。證屬肝胃不和、肝氣郁滯,治宜疏肝和胃、行氣化滯。方藥:柴胡10 g、芍藥15 g、郁金10 g、香附10 g、木香15 g、延胡索30 g、枳殼10 g、陳皮10 g、清半夏10 g、砂仁10 g、吳茱萸3 g、黃連6 g、炒金鈴子10 g、茯苓10 g,日一劑,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空腹溫服。服藥6劑,胃脹、痞悶感明顯減輕,暖氣反胃、嘔惡不適感漸消,食欲增加。但由于患者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后致胃脘部疼痛加重,伴有惡心嘔吐、頭暈,舌苔白膩,脈濡數,證屬膽胃不和,濕濁郁于胃腑,治療當以疏利肝膽、和胃化濁為主要原則,選藥:黃連6 g、竹茹10 g、陳皮10 g、清半夏10 g、茯苓10 g、焦山楂18 g、麩炒枳殼10 g、佩蘭10 g、白豆蔻10 g、姜厚樸10 g、延胡索10 g、炒金鈴子10 g、白芍15 g。服藥7劑后,胃脘部疼痛、脹滿明顯減輕,偶有惡心,未再嘔吐,仍有納呆,周身疲乏無力,兩脅竄痛不適,舌苔白膩質淡,脈細弦,以疏肝健脾治之。方藥:黨參18 g、炒白術12 g、茯苓10 g、陳皮10 g、白芍15 g、香附10 g、砂仁10 g、柴胡10 g、當歸10 g、清半夏10 g、枳實10 g、丹參15 g、雞內金10 g、醋延胡索10 g、炒海螵蛸30 g、炒谷芽15 g。守方加減服用30余劑,精神增,體力強,納食如常,胃脹痛消失。上方10劑配為散劑,每服6 g,每日3次。2個月后復查,癥狀完全消失,胃鏡下胃黏膜呈橘紅色,無明顯充血水腫。隨訪1年來未見復發。

3.2討論肝氣郁結,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脾胃氣機升降失職則胃痛,氣滯津停,濕濁困脾,脾升胃降失調則胃痞悶,肝胃不和,治以疏肝和胃理氣消滯。二診患者因過食肥甘厚膩后致中焦濕氣郁結,故應用黃連溫膽湯加佩蘭、豆蔻等芳香化濕之品以清化中焦濕濁。三診方藥對證,藥后胃脹明顯減輕,仍有周身疲乏無力、納呆等癥則以疏肝健脾治之,藥后諸癥控制,效不更方,治宗上方意,繼服月余,后以丸劑及鞏固療效。

[1]張聲生,李乾構,唐旭東,等.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0,18(5):345-349

[2]張萬岱,李軍祥,陳治水,等.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3

[3]清·陳士鐸.石室秘錄[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138

[4]馬超,柴可夫.張簡齋從肝胃論治內傷雜病學術思想探析[J].中醫雜志,2015,56(3):264-265

[5]魏鳳琴.張珍玉從肝論治胃脘痛治則治法用藥經驗[J].四川中醫, 2007,25(5):1-2

R573.3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9.030

(2016-08-14)

猜你喜歡
肝論延胡索胃痛
五靈脂蒲黃散止胃痛
突然胃痛不用慌 按壓至陽來幫忙
姚淮芳從肝論治心臟神經官能癥經驗
延胡索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
分子印跡復合膜在拆分延胡索乙素對映體中的應用
從肝論治創傷后應激障礙及睡眠障礙的研究進展
鎘污染對延胡索生長和鎘積累的影響
淺談藏醫鹽敷治療胃痛的護理
從肝論治女性皮膚衰老探討
HPLC法測定三香健脾膠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