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水氮遷移轉化模型研究進展

2016-04-07 15:08張金萍
水利科學與寒區工程 2016年10期
關鍵詞:土壤水溶質硝態

張金萍,許 靈,倪 偉

(1.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規研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1;2. 松遼水利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吉林 長春 130021)

?

土壤水氮遷移轉化模型研究進展

張金萍1,許 靈2,倪 偉1

(1.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規研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1;2. 松遼水利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吉林 長春 130021)

水資源短缺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已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因此提高農田水氮的利用效率、減少氮素淋失及其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土壤溶質運移理論研究的發展, 國內外學者對土壤水氮運移、轉化機理的研究不斷深入。文章綜述了國內外水氮運移、轉化理論研究及模擬模型研究的現狀, 并討論了該領域未來的研究趨勢和有待解決的問題。

運移轉化機理;模擬模型;研究現狀

肥料對糧食作物的增產、穩產至關重要,生育期適時灌水和科學施肥是提高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氮素營養既是保障作物增產穩產的關鍵營養元素之一[1],又是相對缺乏的關鍵元素[2]。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和科學配比直接關系農作物的健康生長[3]。為增加旱地土壤的氮素供給,氮素肥料在我國農業生產實踐中被廣泛施用,年投入量高達2000萬t以上,居世界首位。2005年,國內氮素化肥施用量4500萬t以上,約為1983年的2倍,而相應的糧食產量為48 000萬t,僅是1983年的1.2倍。氮素肥料利用率較低,不僅造成農業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的浪費現象,更增加了農業面源污染的風險。已有研究[4]報道:國內每年約有1000萬t氮素肥料轉化為污染物,造成農業面源污染負荷,給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環境帶來嚴重影響。農田中氮素養分損失的途徑主要包括:徑流沖刷損失、氨的揮發、反硝化脫氮、銨的固定、硝態氮的淋失損失等。其中,硝態氮的淋失損失量最大[5],土壤硝態氮殘留在隨水流遷移到下層土壤進而污染淺層地下水。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明確了水中的硝酸鹽含量的安全標準,每升水中不應超過20 mg,雖高于發達國家標準[6],但部分地區飲水的水質指標仍不達標。硝酸鹽對水體的污染具有隱蔽性,呈逐年加劇的態勢,治理難度大、代價高昂[7],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對于氮素污染問題的研究,已引起科學界廣泛重視[8],土壤中氮素的遷移轉化規律也已成為國內外環境科學、生態科學和土壤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9-10]。

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在用水總量中,農業用水所占比重最大。以華北平原為例,該地區一直是中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谷物糧食產量占全國總量的21.6%[11],其中冬小麥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1%左右[12],冬小麥全生育期耗水量為450 mm左右,而小麥生長季的降雨不足,一半不超過180 mm,小麥灌溉用水約占該地區農業用水總量的70%[13],而其中64%的灌溉水來自地下[14-16],由于多年大量開采地下水進行灌溉,導致地下水位每年以1.0~1.5 m的速度下降,地下水位已從20世紀50年代的5 m 降到了現在的30 m以下[15],由此產生的環境矛盾也日趨尖銳。

綜上,粗放的灌溉管理及不科學的施肥方式已成為生態環境風險的主要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科學的施肥方案、提高灌溉水及氮素利用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耗散和損失,對平衡糧食增產與水資源及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確定灌水量、施肥量與氮素淋失量、作物產量等之間的相關性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大田實驗成本高且周期長,不同農業管理措施下的研究過程既費時又耗資,對環境的影響的評價往往難于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研究土壤中氮素的遷移轉化規律及模型,利用模型對不同管理措施進行模擬評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 土壤水氮遷移轉化理論研究現狀

相比國內,國外對土壤溶質運移方面問題的研究開展較早,始于20世紀50年代。由Lapidus開創的對流—彌散方程(CDE)模型,揭開了溶質運移研究的序幕。Scheidegg將Lapidus 的方程擴展,進行三維均質土壤、穩態流條件下的模擬研究,優化了算法,同時考慮了溶質運移時水的動力彌散作用。Rizfai在Schidegger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考慮了溶質運移時的分子擴散作用,并引入了彌散度的概念,來表征土壤特性對溶質運移的影響,使溶質運移理論的研究更加深入。Nielson和Biggaz從理論上推導建立了對流—彌散方程,并根據實驗結果,對Lapidus、Schidegger和Nielson的模型進行了比較分析,因此實驗和理論進一步表明對流—彌散方程能較好地描述非反映性物質在多孔介質中的遷移規律[17]。在溶質運移研究歷史上,開創了應用數學模型來說明和解釋溶質運移過程的局面。Biggerh和Nieison提出了考慮土壤的空間變異性問題,開始了對土壤性質空間變異性的研究[18]。美國加州大學Jury提出了“黑箱模型”[19]。國外許多學者為了量化溶質運移規律,提出了溶質運移的定量計算模型,早期的研究多采用確定性機理模型即對流—彌散方程(CDE)來模擬土壤中的溶質運移,隨著隨機理論的發展,隨機過程方程例如TEM模型,傳遞函數修正模型,此外還有蒙特卡洛方法[20]、譜分析法[21]、矩分析法[22]等開始應用于溶質運移數量特征的模擬研究。

近年來,國內土壤物理學者及農學者開展了一些室內、室外的溶質運移試驗研究,并結合模型模擬系統研究了氮素的遷移轉化規律[23]。武曉峰等[24]對冬小麥田間根層氮素遷移轉化規律進行了研究;馮紹元等[25]系統地綜述了氮素遷移轉化規律及其損失對水環境的影響等。羅陽等[26]對大田中土壤剖面上水分及三氮含量等進行了長期監測,并結合室內的土柱模擬實驗,應用LEACHN模型進行了模擬計算,研究結果表明土壤根區底部的氮素的淋溶損失量與降雨量和灌溉量、施肥量呈正向相關。張瑜芳等[27]提出了排水條件下氮素遷移轉化和流失的簡化計算方法,系統地研究了排水條件下氮肥遷移轉化規律。

隨著節水灌溉的推廣應用,國內學者對噴灌和滴灌條件下氮素遷移轉化進行了系統研究。王康[28]建立了節水條件下土壤氮素損失和環境評價概念型模型,用以研究節水條件下氮素對生態環的境影響。馮紹元等[29]對噴灌條件硝態氮含量與施肥量的相關性進行了系統研究。李久生等[30]對滴灌點源施肥條件下硝態氮在距滴頭附件的分布累積規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2 土壤水氮遷移轉化模型研究進展

應用數學方法模擬農田中土壤水氮遷移轉化規律,是定量化研究的必然趨勢。根據土壤水氮遷移轉化模型的求解形式不同,Addisott和Wagenet[31]將其劃分為確定性模型和隨機模型。其中確定性模型又可劃分為確定性機理模型和確定性函數模型[32]。確定性機理模型即對流—彌散方程(CDE)幾十年來應用最為普遍,該模型是根據達西定律和連續原理建立的,可以較好地揭示溶質在均質多孔介質中的運移機理及時間、空間對溶質運移的影響。確定性函數模型如活塞流、半解析模型、層狀模型等對溶質運移和水流運動做了概化,大多采用物質平衡的方法估算土壤水氮的行為[33]。

隨機模型近20 a來逐漸發展成熟,并受到重視和廣泛應用。其主要特點是輸入變量及輸出結果均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表示,而不是單一的數值。與國外相比,國內在隨機模型應用研究處于起步較晚,應用隨機方法建模和大致可分為兩種方式,即單獨考慮時間變量和空間變量,或同時考慮兩者的隨機模型。目前隨機模型主要有蒙特卡洛模擬、拉格朗日方法、歐拉法和隨機連續模型,在土壤水力特性參數及溶質運移參數、水流通量、溶質運移速度及彌散系數等方面應用較多[33]。

現就目前國際上有影響的描述土壤水氮遷移轉化的幾個模型做下簡要介紹。

(1)HYDRUS-1D

美國鹽土實驗室開發的HYDRUS-1D,包括3個模塊:水分模塊、溶質運移模塊及溫度模塊,廣泛用于模擬飽和—非飽和介質中水、熱和溶質的運移。水分模塊采用Richards方程計算土壤中水分含量,溶質運移模塊和溫度模塊采用對流彌散方程,分別模擬溶質運移轉化過程和溫度的對流傳導過程。

局限性:沒有考慮溫度、水分對氮素反應速率的影響,且無作物生長模塊,只是對作物吸水做了簡單的處理,因此不能模擬土壤水氮遷移轉化對作物生長的影響。

(2)LEACHM(Leaching Estimation And Chemistry Model)

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開發的LEACHM模型包括4個模塊:LEACHW模塊、LEACHP模塊、LEACHN模塊和LEACHC模塊,被廣泛應用于土壤中水分和溶質的運動模擬。其中LEACHW模塊用于模擬水分運動,LEACHP模塊用于模擬殺蟲劑的遷移轉化,LEACHN用于模擬土壤中碳、氮和磷的遷移轉化,LEACHC用于模擬土壤中鹽分運移。

局限性: ① 土壤分層厚度必須相等; ②不能模擬地表徑流; ③不能模擬作物對土壤和環境影響的響應 ;④不能模擬作物產量。

(3)RZWQM(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

由美國農業部大平原系統研究單位在NTRM模型的基礎上修正完善的RZWQM模型包括6個模塊:作物生長模塊、物理運移模塊、化學運移模塊、養分循環模塊、殺蟲劑模塊和管理模塊。該模型廣泛應用于模擬不同農業管理措施及其對溶質運移狀況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局限性:模型將植物殘茬分為快、慢兩種降解形式,將土壤有機物分成快、中、慢3種速率庫,各個庫之間轉換復雜,參數較多,模型對這些降解庫的動態非常敏感,因此模型不易率定。

(4)NLEAP模型

主要用于評價由于農業措施的變化而產生的硝酸鹽淋失量對地下水的潛在威脅,用于田間尺度。主要動力學過程包括:水和硝態氮的運移過程、作物吸收過程、氮的礦化、硝化與反硝化過程、氨揮發過程、作物腐殖質與有機肥和其他有機物的礦化和固定過程等。

局限性:①模擬時間步長必須大于等于一天 ;②不能模擬地表徑流產生的氮損失; ③沒有考慮表層有機肥的氨揮發和反硝化影響。

此外,還有模擬氮素在土壤中遷移轉化機理的DRAINMOD模型、CREAMS 模型,模擬土壤-作物系統中土壤水與氮素動力過程的DAISY模型,用于評估土壤侵蝕對土地生產力、植物競爭、作物產量和水質影響的NTRM模型等。

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雖然沒有達到獨立建立機理模型的階段,但是結合大田實驗和室內實驗監測,近年來也在模型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武曉峰和謝森傳[34]建立了模擬土壤-作物系統中不同形態氮素遷移轉化的數學模型,以冬小麥田間實驗觀測為基礎,模擬研究了不同狀態氮素的移轉化規律以及土壤吸附、作物吸收等多種影響因素,利用溶質擴散-對流方程模擬了冬小麥生長期間田間水分、氨氮、硝態氮含量及其分布變化;張瑜芳等[35]建立了稻田中氨態氮遷移轉化數值模擬,并與土柱試驗觀測資料進行了對比分析。黃元仿等[36]應用對流—彌散方程,建立了田間土壤氮素運移的數值模型,將土壤氮素、水和熱運移綜合考慮,并將土壤氮素轉化和作物根系吸收也加入在模型的源匯項中;馮紹元等[37]建立了土壤—水—植物系統中氮素遷移轉化與綜合吸收數學模型,模型考慮了氮素的礦化、硝化、反硝化和作物吸收等過程,并對轉化參數進行了濕度和溫度的修正,礦化、硝化和反硝化過程采用一級動力學方程描述,作物吸氮采用米氏競爭方程計算,并將模型運用于玉米、西紅柿和萵苣三種作物生長過程的模擬;沈榮開等[38]建立了一個田間一維飽和—非飽和土壤中NH4+-N和NO3--N在排水條件下的遷移轉化模型,模型中綜合考慮了對流、彌散、吸附、降解和硝化作用,對氮素在非飽和土壤中的運移進行了探討,并對模型進行了驗證。

在模型應用研究方面,張思聰等[39]以長期田間觀測資料為基礎,應用LEACHM模型,對根區以下硝態氮的遷移轉化規律和滲漏損失的關鍵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曹巧紅等[40]應用Hydrus-1D模型模擬了非飽和介質中一維水、熱和溶質遷移過程,獲得了取得了較好的結果;任理和馬軍花[41]建立了硝態氮在土壤中淋失的傳遞函數模型,并與實測資料對比驗證,結果表明所建模型比常規溶質的傳遞函數模型具有更高精度。

3 結論與討論

3.1 區域水氮運移模型與地理信息系統的結合

地理信息系統(GIS)具有強大的數據輸入、存儲、檢索、運算、顯示功能,應用其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可以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為地理研究和管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持?,F在GIS被廣泛地應用于繪制如作物產量分布圖、種植結構圖、硝態氮淋洗分布圖等。因此,在研究區域土壤水氮遷移轉化過程時,可以將基于土壤水氮遷移轉化機理的點模型與GIS結合,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示模擬運算結果,便于理解和解釋。模型與GIS結合方式分為松結合、緊結合和完全結合三種類型[42-43],目前國內外大多是采用緊結合的方式研究土壤水氮遷移轉化過程,并向應用完全結合方向轉移。

3.2 多種模型結合應用,加強多因素交互作用研究

目前的土壤水氮運移、轉化模型大多考慮了主要的氮素動力學過程,包括氮肥施用過程、硝化與反硝化過程、氨揮發過程、作物吸收過程和硝態氮淋失過程等。但是,不同的模型各有其優缺點,由于模型的局限性或者說模型的適用條件所限,沒有哪一種模型能把氮素遷移轉化所有過程都模擬得很好,每一種模型都側重于一個或者幾個過程,因此根據研究問題的實際情況,將幾種模型結合進行研究,可以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

3.3 存在問題

(2)非飽和帶氮素運移機理與模型研究將注意力集中于硝態氮淋失、氮素利用效率與作物產量的關系方面,氮素對地下水的污染模型研究則集中于含水層。將飽和帶—非飽和帶作為整個系統,研究氮素轉化與運移規律并分析對環境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

(3)土壤氮素是一個相互聯系、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統一體,須要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國內外對于土壤氮素遷移轉化規律的研究多集中在單個過程,忽視了氮素轉化各過程的交互作用,對整個系統進行整體研究時也存在關注單一因素的情況,今后應加強對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

[1] 趙平, 孫谷疇, 彭少麟. 植物氮素營養的生理生態學研究[J]. 生態科學, 1998(2):37-42.

[2] 李秧秧,邵明安.小麥根系對水分和氮肥的生理生態反應[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0,6(4):383-388.

[3] 王夏暉, 劉軍, 王益權. 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氮素的運移特征研究[J]. 土壤通報, 2002, 33(3):202-206.

[4] 趙其國. 發展與創新現代土壤科學[J]. 土壤學報, 2003, 40(3): 321-327.

[5] HUTSON ┼, A. CASS. A retentivity function for use in soil-water simulation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7, 38(1):105-113.

[6] Almasri M N, Kaluarachchi J J. Modeling nitrate contamination of groundwater in agricultural watersheds[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7, 343(3-4):211-229.

[7] 袁新民,王周瓊.硝態氮的淋洗及其影響因素[J].干旱區研究,2000,17(4):46-52.

[8] Bergstr?m L, Johnsson H, Torstensson G. Simulation of soil nitrogen dynamics using the SOILN model[J].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1991, 27(27):181-188.

[9] Knighton R E.Simulation of solute transport using a CTMP[J].Water Reasor.Res.,1987,28(10):1917-1925.

[10] Chang C, Entz T J. Nitrate leaching losses under repeated cattle feed lot manure applications in Southern Albert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6,25(1):145-153.

[11] Yu Q, Saseendran S A, Ma L, et al. Modeling a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in China using two plant growth mdules in RZWQM[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6, 89(2-3):457-477.

[12] Sun H Y, Liu C M, Zhang X Y, et al. Effects of irrigation on water balance, yield and WUE of winter whea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6, 85(1-2): 211-218.

[13] 居輝,蘭霞,李建民,等.不同灌溉制度下冬小麥產量效應與耗水特征研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0, 5(5): 23-29.

[14] 王淑芬,張喜英,裴冬. 不同供水條件對冬小麥根系分布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農業工程學報, 2006, 22(2):27-32.

[15] Li J M, Inanaga S, Li Z H, et al. Optimizing irrigation scheduling for winter wheat in the North Chian Plain[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5, 76(1): 8-23.

[16] Hu C S, Saseendran S A, Green T R, et al. Evaluating nitrogen and water management in a double-cropping system using[J]. Vadose Zone Journal, 2006, 5(1): 493-505.

[17] 魏新平,王文焰,王全九,等.溶質運移理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J].灌溉排水,1998 (4): 58-63.

[18] Nielsen D R, Van Genuchten M T, Biggar J W.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Processes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J]. Water Resources,1986,22(9):89-108.

[19] Jury W A, Sposito G, White R E. A transfer function model of solute transport through soil [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86, 22(2):243-247.

[20] Persaud N, Giraldez J V, Chang A C. Monte-Carlo Simulation of Noninteracting Solute Transport in a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Soil1[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5, 49(3):562-568.

[21] 黃冠華,葉自桐,楊金忠.一維非飽和溶質隨機運移模型的譜分析[J].水利學報,1995(11):1-7.

[22] Aris R. On the dispersion of linear kine matic waves[J]. Proc.R.Soc..Lon-don.Ser.A.,1958,245(1241):268-277.

[23] 徐曉榮,李恒輝,陳良.利用15N 研究氮肥對土壤及植物內硝酸鹽的影響[J].核農學報,2000,14(5):301-304.

[24] 武曉峰,謝森傳.冬小麥田間根層中氮素遷移轉化規律研究[J].灌溉排水,1996 (4):10-15.

[25] 馮紹元,王鳳新,黃冠華.噴灌條件下花生水肥耦合效應的田間試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1998(4):98-102.

[26] 羅陽, 張思聰. 灌溉施肥條件下田間氮素在土壤中遷移情況的研究[J]. 水資源保護, 2000(4):7-11.

[27] 張瑜芳,張蔚榛,沈榮開,等.排水農田中氮素轉化運移和流失[M]. 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28] 王康,沈榮開.節水條件下土壤氮素的環境影響效應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3,14(4):437-441.

[29] 馮紹元,王鳳新,黃冠華.噴灌條件下花生水肥耦合效應的田間試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1998(4):98-102.

[30] Li Jiusheng,Zhang Jianjun,Ren Li. Nitrogen Distributions in Soil Under Fertigation From a Point Sour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2,18(5): 61-66.

[31] Addiscott T M, Wagenet R J. Concepts of solute leaching in soils: a review of modelling approaches[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5, 36(3):411-424.

[32] Wolf J, Keulen H V. Modeling long-term crop response to fertilizer and soil nitrogen[J].Plant & Soil, 1989, 120(1):11-22.

[33] 高如泰. 黃淮海平原農田土壤水氮行為模擬與管理分析[D].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 2005.

[34] 武曉峰,謝森傳. 冬小麥田間根層中氮素遷移轉化規律研究[J].灌溉排水, 1996, 15(4):10-15.

[35] 張瑜芳,劉培斌.不同滲漏強度條件下淹水稻田中氨態氮轉化和運移的研究[J].水利學報,1994(6):9-19.

[36] 黃元仿,李韻珠,陸錦文.田間條件下土壤氮素運移的模擬模型[J].水利學報,1996(6):9-14.

[37] 馮紹元,張瑜芳,沈榮開.非飽和土壤中氮素運移與轉化試驗及其數值模擬[J].水利學報,1996(8):8-15.

[38] 沈榮開, 楊詩秀, 謝森傳. 土壤水動力學[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39] 張思聰,呂賢弼,黃永剛.灌溉施肥條件下氮素在土壤中遷移轉化的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1999,30(5):6-8.

[40] 曹巧紅,龔元石.應用Hydrus-1D模型模擬分析冬小麥農田水分氮素運移特征[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3,9(2):139-145.

[41] 任理,馬軍花. 考慮土壤中硝態氮轉化作用的傳遞函數模型[J]. 水利學報. 2001( 5): 38-44.

[42] Tim U S. Coupling Vadose Zone Models with GIS: Emerging Trends and Potential Bottleneck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6, 25(3):535-544.

[43] Fedra K. Distributed models and embedded GIS: integration 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progress and research issues[M]. USA: GIS World, Inc., Fort Collins, CO, 1996:413-417.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soil water and nitrogen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ZHANG Jinping1,XU Ling2,NI Wei1

(1.SongliaoWaterResourcesCommit,MWR.Changchun130021,China;2.Songliao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developmentCo.,Ltd,Changchun130021,China)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 an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re the limiting factor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and reduce the nitrogen leaching from the root zone and its effect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solute transport theory, the study on the water and nitrogen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is developing in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in area of nitrogen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simulating models.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research on this area was briefly discussed.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Simulating Model;Present Status

張金萍(1980-),女,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規劃方面的工作。

S153;S154.4

A

2096-0506(2016)10-0013-05

猜你喜歡
土壤水溶質硝態
土壤一維穩態溶質遷移研究的邊界層方法比較*
磁化微咸水及石膏改良對土壤水鹽運移的影響
溶質質量分數考點突破
基于小波變換的GNSS ZTD與土壤水含量相關性初探
“溶質的質量分數”計算歸類解析
低C/N比污水反硝化過程中亞硝態氮累積特性研究
硝態氮供應下植物側根生長發育的響應機制
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土壤水穩性團聚體特征的影響
控釋復合肥對冷季型草坪氨揮發和硝態氮淋洗的影響
不同基因型小麥側根生長對硝態氮的響應差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