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我國政府會計核算基礎的改革

2016-04-08 10:04黃夢婷
2016年8期
關鍵詞:政府會計改革

黃夢婷

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政府職能的逐步轉變和政府績效考評制度建設的進行,我國目前采用的收付實現制核算基礎的缺陷日益凸顯。為了滿足政府的內外需求,政府會計核算基礎改革過渡為權責發生制勢在必行。本文比較了核算基礎的優缺點,進一步提出改革的設想。

關鍵詞:政府會計;核算基礎;改革

一、會計核算基礎的比較與改革的必要性

會計核算基礎的不同將會形成不同的政府財務報告模式,生成的政府會計信息也將有所差別,因此政府會計核算基礎的選擇對政府會計報告的形成至關重要。當前,政府會計核算基礎主要分為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兩種類型。但經過長期發展,在其之間又產生了修正的收付實現制和修正的權責發生制。

目前我國政府會計采用的收付實現制雖然具有操作簡單、工作量小,有利于提供現金余額的信息、符合政府管理的合規性等優點,但其缺陷更為明顯,如信息滯后且覆蓋面較窄,缺乏非現金交易信息,使得年終結余可能失真,會計信息可能不實,造成財政透明度低,且不利于政府內部管理與績效評估,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政府部門的決策與運行。

因此,權責發生制的優勢就逐漸顯現出來。第一,權責發生制能夠及時、全面、準確地反映政府的真實債務情況,能較好地揭示財政風險、潛在的財務壓力等,有利于政府及時制定償還計劃,以此降低風險。第二,權責發生制準確反映了政府實際持有資產的價值,政府投資與非現金資產也加入了核算,因此更能夠反映政府真實的資源狀況,加強資產的持續管理。第三,權責發生制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對發生的成本費用進行配比,通過成本與收益的關系對政府的績效進行考核評估,這有利于政府績效的內部考核,也有利于社會公眾對其進行評價。第四,在權責發生制下所有的政府財務信息都能完整的披露,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求,社會公眾也能更直觀地獲得其所需要的財政信息,發揮監督作用,真正實現財政透明度的提高。最后,從全球范圍來看,政府會計采用權責發生制已是趨勢,而中國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員,更應順應這種潮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做到根據國情與國際趨同,提升我國政府會計的國際地位。

可見,權責發生制在多個方面都優于收付實現制,彌補了其不少的缺陷,改革的必要性由此突顯,從而應當尋求從收付實現制過渡到權責發生制的改革方式。

二、改革模式的合理選擇

鑒于國外改革成功經驗,結合我國自身政治管理水平、經濟發展情況以及人員技術水平等因素,加之目前我國尚處于經濟體制轉型期,關于政府會計的法律體系還不完善,政府會計準則尚未制定,高素質會計人員也較為缺乏,技術水平依然有待提高,以上種種影響因素使得我國政府會計核算基礎的改革做不到一蹴而就,而應當走循序漸進的道路,分三個階段,以“階梯式”的方式逐步進行改革。

第一階段由收付實現制到修正的收付實現制,第二階段再到修正的權責發生制,最后一個階段過渡到完全的權責發生制。這樣既無需一次性耗費巨額改革成本,也給各部門一個緩沖的時間來適應新的政府會計核算基礎的模式。在不斷的改革路途中,應當及時發現問題與改善方案,從易到難,逐步對政府會計核算基礎的內容進行改進,一步步過渡到權責發生制模式,建立起完善的會計體系,走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的“階梯式”改革道路。

另外,考慮到企業會計在發展、變革、實踐經驗等方面都優先于政府會計,并且鑒于企業會計與政府會計在會計功能、財務報告目標等諸多方面有相互融通之處,因此在改革時可以適當借鑒企業會計的經驗。

從改革的范圍這個角度來說,可以先部分試點再逐步擴大,也是走一種“階梯式”道路。一是改革的地區,可先由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開始試點改革,等條件成熟后再擴大到其他地區。二是改革部門,可先在個別部門進行試點,在取得成功后,再向整個政府推行。三是改革的科目,可先從重點會計科目進行權責發生制的試點改革,比如從關系到大眾利益、社會公眾關心的幾個科目開始,而確認和計量困難的科目可暫緩改革。

(一)第一階段:采用修正的收付實現制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已部分接受了修正的收付實現制。在《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暫行補充規定中指明,財政總預算的會計核算主要采用收付實現制,但中央財政總預算會計的四種個別事項可以采用權責發生制。因此權責發生制引進的程度還較低,逐步開始采用修正的收付實現制,更多地關注非現金的交易和事項,豐富財務報表的內容,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會計信息系統,以協助政府部門發揮作用、加強監督與管理。修正的收付實現制下,對于大部分的項目依然采用收付實現制,而對于某些特定項目則以權責發生制來核算,也就是那些在年末后短時期內會導致現金收入或付出的交易或事項的信息,需要在當年財務報表中予以反映。該基礎下,除了對收付實現制下本該揭示的項目予以揭示,還可能要對可能發生的現金收入或付出予以揭示。這樣,即便沒有記作當期的資產或負債,應收、應付款項等內容還是可以在當期財務報告中反映出來。在該基礎下的常見做法是在年度報告結束后,讓賬簿繼續在某一特定延長期內保持未結狀態。主要對象是對應計項目即應收未收、應付未付項目的確認與記錄,這樣反映的政府財務狀況更加接近事實,也更能體現現金需求與籌資需求,確認了近期的負債,適當降低了財政風險。但由于還是沒能對延長期以外的應計事項予以確認,政府真實的財務狀況、成本信息等還是未能全面反映,但至少可以彌補當前的一些缺陷,同時也為后續的改革打好基礎。

(二)第二階段:采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

在改革的下一個階段,則由修正的收付實現制繼續向修正的權責發生制轉變。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即對于大部分項目采用權責發生制,但對某些特殊業務仍采用收付實現制。這些特殊業務一般是核算較為困難或意義不大的資產、負債,比如基礎設施資產、國防資產等在取得或建造時記為費用,而其他的固定資產則進行資本化處理并計提折舊;除了諸如養老金負債等暫不予以確認外,其他多數負債,包括符合條件的或有負責則以權責發生制來核算。另外,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也得以確認。修正的權責發生制進一步彌補了收付實現制的不足,但改革耗費的成本不及完全的權責發生制,這算是它的一個優勢。在該基礎下,大部分的會計交易與事項都能予以確認和計量,這比修正的收付實現制的確認范圍更加廣闊了,因此反映的財務狀況也愈加接近真實。但是由于對某些實物資產未予確認,其成本也未進行配比,這種模式仍無法準確提供政府的成本信息。

(三)第三階段:向完全的權責發生制過渡

在改革進程成熟之后,便可向完全的權責發生制的模式過渡。在該模式下,固定資產都計提折舊,這包括國有基礎設施等,基本所有的資產、負債等相關項目都在權責發生制的模式下得到確認。因此其反映出的政府財務狀況、運營績效等各種信息將最大程度地接近政府部門的真實水平。但此種模式實際上在運用中要求非常嚴格,大部分國家都較難達到運行此模式的條件。因此,也只有等到我國在前兩個階段的改革取得成效并具備繼續改革的條件時,才可進行最后向完全的權責發生制的改進。(作者單位:福州大學)

參考文獻:

[1] 戚艷霞,荊新.政府會計確認基礎對財政透明度影響的跨國實證分析[J].財經論叢:浙江財經學院學報, 2016(1):29-37.

[2] 劉永澤, 況玉書. 論政府會計中兩種核算基礎的融合[J].財務與會計,2015(17):56-59.

[3] 王孟龍,周詠梅.我國政府會計確認基礎研究綜述[J].財會管理,2012(7):51-53.

[4] 丁銳.政府會計基礎比較研究與啟示[J].商業會計,2012(24):13-15.

[5] 晉曉琴.我國政府會計權責發生制改革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會計之友,2012(3):20-22.

猜你喜歡
政府會計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我國政府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思考
改革創新(二)
政府會計改革進程中的困惑和機遇解構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