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盂蘭盆節的民俗化及其對外傳播

2016-04-12 15:06◎郭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目連佛教民俗

◎郭 凱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安710119)

佛教盂蘭盆節的民俗化及其對外傳播

◎郭 凱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安710119)

盂蘭盆節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節日之一,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吸收中國舊有的祭祖習俗和儒家的孝道觀念所產生的節日。盂蘭盆節自產生之后與道教的中元節并行數百年,且漸由宗教性節日轉變為民俗性節日。其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過程中傳入日本、朝鮮等地區,并且在這些國家的傳承中有所損益發展,從而形成了與中國有所不同的盂蘭盆節民俗文化。

盂蘭盆節;源流;孝道;民俗化;對外傳播。

一、盂蘭盆節的源流

盂蘭盆節本為佛教的重要節日,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舉行祭祖先、齋僧道,超度亡魂的活動,而這一天恰巧也是道教的中元節,佛、道兩教同將一天視為其重要的節日,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的節日當中并不多見。盂蘭盆節是佛教在傳入中國后,受到中國傳統的祭祖習所俗影響,依托《佛說盂蘭盆經》而產生的節日。盂蘭盆是梵語之音譯,其意為救倒懸,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痛苦之極,應即往解救。

佛教中舉行盂蘭盆節的習俗由來已久,其源頭可以追溯到西晉竺法護所譯的《佛說盂蘭盆經》,在唐人徐堅在其所著《初學記·歲時部》中亦有所記載:“目連見其亡母生餓鬼中,即缽盛飯往餉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馳還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所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敝疗咴率迦?,嘗為七代父母厄難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佛敕眾僧,皆為施主祝愿七代父母,行禪定意,然后受食。是時目連母得脫一切餓鬼之苦。目連白佛:“未來世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盂蘭盆供養。佛言大善。故后人因此廣為華飾,乃至刻木割竹,飴蠟剪彩,摸花葉之形,極工妙之巧?!保?]

在此佛教故事中,目連為救亡母脫離苦難,遵從佛陀之言,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齋四方僧眾。眾所周知,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后,一直為漢族士大夫所詬病的一個原因便是其“棄親絕俗”的教義。人一旦為僧為尼,便要拋卻父母妻兒,這顯然與中國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相悖。然而在《佛說盂蘭盆經》中身為佛門弟子的目連卻擁有儒家的孝道觀念,這部佛經譯著的出現實際上為盂蘭盆節的出現創造了契機。除此之外,東晉的《佛說報恩奉盆經》、梁代《經律異相》中也有目連救母故事的記載。由此可知,目連救母故事的廣為流傳在盂蘭盆節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盂蘭盆節最早見于記載中是在南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按《盂蘭盆經》云:有七葉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保?]由此可見在南梁時期盂蘭盆節已經成為佛教信徒的重要節日,但還并非是被普通民眾所接受的世俗節日,原因是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但是普通民眾的認知度并不高,主要是佛教的教義還未和中國文化融合在一起.就如同敦煌、麥積山等石窟中南北朝時期所造的佛像還保留著胡風一樣,這個時期的佛教還并未真正融入到中國本土的社會環境之中,所以此時的盂蘭盆節只是齋僧眾而已,并未融入中土祭祀祖先的習俗,其受眾也大多是佛門弟子或是信奉佛教的士人。

在南北朝的中后期,尤其是經過梁武帝對佛教的大力提倡之后,作為佛教節日的盂蘭盆節開始成為朝廷的定制,并且在一些篤信佛教的士人當中流行起來。據《佛祖統紀》記載:“大同四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保?]《釋氏六帖》卷四十五:“宏明云:梁武每年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保?]北齊顏之推在其《顏氏家訓》中有記:“四時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親,不忘孝道也。求諸內典,則無益焉。殺生為之,翻增罪累。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于汝也?!保?]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在南北朝的中后期,尤其是經過梁武帝對佛教的大力提倡之后,作為佛教節日的盂蘭盆節開始成為朝廷的定制,并且在一些篤信佛教的士人當中流行起來。盂蘭盆節能在此時成為統治階層所提倡的節日,其一是因為盂蘭盆節并沒有遵從佛家“出家釋子不拜父母”的教規,而是與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觀念相統一,舉行盂蘭盆齋的目的恰是為了解脫過逝父母在陰間的苦厄。其二是《盂蘭盆經》巧妙地將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安排在同一天,道教的中元節,乃是基于“三元”之說所產生的節日,“三元”指的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個月圓之日,中元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夏代甚至遠古,與我國上古時期迎四時之氣、四時祭祀祖先的禮俗有關。[6]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南北朝時期經過葛洪、陶弘景、寇謙之等人豐富和發展,已經日趨完善。相對于從異域舶來的佛教而言,道教顯然在此時更適應中國的國情,所以盂蘭盆節和中元節同為一天,并且吸收了中元節某些習俗,這對于盂蘭盆節的傳播是有利的。

總之,盂蘭盆節雖然屬于佛教的節日,但并非如同佛教一樣是舶來品。而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受中土風俗觀念影響而產生的節日,并在之后受到儒家孝道觀念和道教鬼神觀念的影響,逐漸形成了集儒、釋、道三教思想于一身的民俗節日。

二、唐代盂蘭盆節的發展與民俗化

隋唐時期國家重新獲得統一,經濟相對較繁榮,加之統治者的提倡,從而使得唐代的佛教得到長足的發展,許多的佛教宗派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盂蘭盆節也在這個時候得到廣泛的傳播,不僅得到統治階層的倡導,而且其內容從簡單的齋僧擴展為祭祖、齋僧、放江燈等一系列活動,突破了佛教宗教節日藩籬,開始為普通民眾所接受,漸由宗教性的節日向民俗性的節日轉化。

(一)政府提倡下的唐代盂蘭盆節

有唐一代,除武宗朝等少數的時間段內政府對佛教采取打壓的政策,在絕大多數的時間內,因為佛教能為其統治服務,朝廷對于佛教是相當推崇的,作為佛教節日的盂蘭盆節也得到統治階層的大力提倡。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如意元年七月望日,宮中出盂蘭盆,分送佛寺,則天御洛南門,與百僚觀之。炯獻《盂蘭盆賦》,詞其雅麗?!保?]在《新唐書》也有記載:“代宗七月望日于內道場造盂蘭盆,飾以金翠,所費百萬。又設高祖已下七圣神座,備幡節、龍傘、衣裳之制,各書尊號于幡上以識之,舁出內,陳于寺觀。是日,排儀仗,百僚序立于光順門以俟之,幡花喜舞,迎呼道路。歲以為常,而識者嗤其不典,其傷教之源始于縉也?!保?]由此可以得知武則天和代宗統治時對于盂蘭盆節是大力提倡的,甚至在唐代宗之時將舉行盂蘭盆會作為國家祭祖活動中的定制。

除此之外,在《唐六典》中也有記載:“中尚署令掌供郊祀之圭璧……每年二月二日,進鏤牙尺及木畫紫檀尺;寒食,進毯,兼雜彩雞子;五月五日,進百索綬帶;夏至,進雷車;七月七日,進七孔金細針;十五日,進盂蘭盆;臘日,進口脂、衣香囊?!保?]如果說武則天和代宗時期是因為推崇佛教才提倡盂蘭盆節的話,那么《唐六典》中記載由中尚署令管理盂蘭盆節一事則說明在唐代宮廷之內慶祝盂蘭盆節已經成為常制,并不因為當政者崇佛或是抑佛而有所改變,也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在長安舉行的盂蘭盆節的活動往往是由政府組織,其費用也是由官方支給的。

(二)唐宋盂蘭盆節的民俗化

唐代的盂蘭盆節相較前代來說有了很大變化,盂蘭盆節開始由佛寺走向民間,其活動不再是簡單的盂蘭盆齋了,而是融入了許多中國舊有的民俗內容,變得更貼近百姓的生活,逐漸由佛教性的節日轉變為民俗性的節日。

唐代盂蘭盆節的活動較前代增加不少,自中唐以來,每逢盂蘭盆節日常有群眾性的集會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項:(1)拜祭祖先的亡靈。(2)設食燃燭薦享無主冤魂。(3)“齋田頭”、“祀田神”。(4)舉行盂蘭盆齋。(5)放江燈。(6)演出“目連救母”變文。[9]除以上的所列之外,據李斌城先生所考,中唐以后,在不同的地區盂蘭盆節的活動也有所不同。在嶺南,百姓這一天陳設珍異,集演百戲;在建康,有人于是日出游瓦官寺,所在“士女闐咽,男女混雜”。[10]僧俗大眾在節日集會于寺廟,既是祀會,又是共同欣賞娛樂活動。

唐代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進一步加深,而作為佛教節日的盂蘭盆節逐漸民俗化的過程恰好是這種趨勢的一個側面反映。在唐代韓鄂所著的風俗志《歲華紀麗》中記載:“孟秋之望,中氣之辰。道門寶蓋,獻在中元;釋門蘭盆,盛于此日?!保?1]詩人崔元翰在為唐德宗在盂蘭盆節所寫的應制詩中,也把盂蘭盆節稱為“中元”。據《太平廣記》卷34記載:“中元日,番禺人多陳設珍異于佛廟,集百戲于開元寺?!保?2]由此可見,在唐代盂蘭盆節有漸與中元節合流的趨勢,并且盂蘭盆節的習俗已普及于民間。

盂蘭盆節與中元節并行是中國古代宗教節日的一大奇觀,自南朝至宋代,兩節并行達六百年之久。在宋代孟老元在《東京夢華錄》中有這樣的記載:“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要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賣練葉,享祀時鋪襯卓面,又賣麻谷窠兒,亦是系在卓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保?3]《東京夢華錄》所記載的這些習俗說明到北宋之時,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已經互相交雜融合,兩節統稱為中元,這時的盂蘭盆節已由佛教的齋節變為同清明、端午一樣為廣大普通民眾所喜的民俗性節日了。

三、盂蘭盆節的對外傳播

唐代是我國文化繁榮昌盛的時代,在這時所形成的唐文化對周邊的國家具有很大吸引力與影響力,在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之中,盂蘭盆節作為佛教在中國傳播發展時所形成的節日,也隨著佛教傳入到了新羅、日本、越南等國家,并在這些國家得到傳承和發展。

(一)盂蘭盆節在日本的傳播發展

盂蘭盆節應是在隋唐之時傳入日本的,根據日本學者宮家準考證:日本第一次舉行盂蘭盆會是在佛教傳入后的推古天皇十四年(606),記載盂蘭盆會由來的《盂蘭盆經》也被記錄在《日本書紀》的齊明紀五年(659)7月條目中。[14]在當時唐王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到唐朝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和佛教都在此時傳入了日本,對日本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作為佛教節日的盂蘭盆節理應是在此時同佛教一起傳入日本的。盂蘭盆節在傳入日本之初具有濃厚的中國色彩,其主要內容仍是祭祖、舉行盂蘭盆會、祈愿農作物豐收等,這種情況從盂蘭盆節傳入日本開始延續到平安時代末期,之后中國式的節日習俗漸漸出現了日本化的傾向。如同盂蘭盆節在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一樣,其在日本也受到了神道教思想的影響,神道教是日本傳統的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祭祀日本本土的天神地祇,同時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在日本社會當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而,盂蘭盆節在日本的流傳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而在主旨和內容方面有所改變。以日本古城京都所舉行的盂蘭盆會為例,其主要內容為六道參拜、五山送祖靈火、六地藏拜廟和在念佛寺舉行千燈供養等,這與中國傳統的盂蘭盆節習俗有較大差異。

從上述保留下來的盂蘭盆節的活動來看,日本的盂蘭盆節既有佛教齋節原來的習俗,也有受到日本神道教崇拜亡靈、崇拜自然之神傳統所產生的習俗,盂蘭盆節在日本的傳播過程恰好說明外來文化要融入一個地區,必須要吸收這一地區舊有的文化因素,才能更好地傳播發展。

(二)盂蘭盆節在朝鮮的傳播發展

關于朝鮮的盂蘭盆節,最早的記載是在《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儒禮尼師今》中:“九年……王既定六部,中分為二,使王女二人,各率部內女子,分朋造黨,自秋七月既望每日早集大部之庭績麻,乙夜而罷?!保?5]由此可知,在新羅王朝活躍的時代,盂蘭盆節已經在朝鮮半島流傳開來。

朝鮮的盂蘭盆節又稱“百中”節,“百中”一詞的解釋有多種,但其最開始的本意應該與道教“中元”之意相同。其后也加入了許多其他的含義,如洪錫謨《東國歲時記·中元》:“又按盂蘭盆經,目蓮比兵具五味百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今所云百種日似指百果也?!边@里的“百中”指的是“百果”。而在李植的《澤堂答倭人問目》中記載:“七月十五日,謂之中元……王女率六部女子。自七月既望,早集大部庭績麻,至八月十五日考功多少,負者置酒食以謝勝者,相與歌舞作百戲而罷?!崩钪舱J為“百中”指的應是“百戲”。在朝鮮史籍中有這樣的記載,說明盂蘭盆節在朝鮮得到傳播后已經是一個民俗化的節日,其祭祀農神,祈禱豐收以及游戲娛樂的含義已經勝過祭祖奉齋的傳統寓意,這是盂蘭盆節在異域進一步民俗化的表現。

盂蘭盆節是佛教在中國傳播后所產生的節日,作為漢文化圈之內的日本、朝鮮等地受中土文化的影響,接受了盂蘭盆節這一習俗,并且結合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傳統與宗教習俗對其進行了改造,使盂蘭盆節逐漸擺脫了佛教傳播的附帶品這一角色,成為具有其民族、文化特色的節日。

總而言之,盂蘭盆節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節日之一,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吸收中土舊有的祭祖習俗和儒家的孝道觀念所產生的節日,之后又融合道教中元節的習俗,由佛教性節日轉變為集儒、釋、道三家思想于一身的民俗性節日,漸為普通民眾所接受。后在唐代漢文化圈的影響下,隨同佛教傳播到朝鮮、日本等國家,在這些地區有了進一步的豐富發展,并且傳承至今。不同與日本、韓國對于傳統節日的重視,盂蘭盆節在今日的中國大陸漸已無人問津,但是盂蘭盆節所提倡的孝親思想對于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其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內容更是祖先留給后人的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子孫后代不可輕易舍棄。

[1]徐堅.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79.

[2]宗懔.荊楚歲時記[M].宋金龍,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57.

[3]釋志磐.佛祖統紀[O].大正新修大藏經藏本:387.

[4]釋義楚.釋氏六帖[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45.

[5]顏之推.顏氏家訓[M].檀作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329.

[6]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003.

[7]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717.

[8]李林甫,唐六典[M].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573.

[9]張宏梅.唐代的節日與風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1147-1148.

[10]李斌城.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624.

[11]韓鄂,胡震亨,毛晉同,校.歲華紀麗[O].明萬歷秘冊匯函本:61.

[12]李昉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216.

[13]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伊永文,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794-795.

[14]宮家準,日本的民俗宗教[M].趙仲明,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177.

[15]金富軾,三國史記[M].孫文范,???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58.

(責任編輯 倪玲玲)

Buddhism Obon Folkloric and Spread Abroad

Guo Kai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Ob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ncient festival,festival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to China to absorb some old Chinese Confucian filial piety and ancestor worship practices arising.After Obon self generated and Taoism ZhongYuanJie parallel centuries,and gradually shift from the religious festival of folk festivals.In the course of its incoming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Japan,Korea and other regions,and some losses in the transmission development in these countries,thus forming a somewhat different and China Folk Culture Obon.

Obon;Buddhism;Filial;Folk;External dissemination

K892

A

1671-9123(2016)02-0107-05

2016-03-12

郭凱(1991-),男,河北廊坊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目連佛教民俗
冬季民俗節
歲月有大愛
試論御伽草子《目連草子》對漢文學的接受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佛教藝術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佛教藝術
民俗節
中國目連戲展演
——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演出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