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藝術評論

2016-04-13 19:21徐漣
藝術百家 2016年1期
關鍵詞:藝術

徐漣

摘 要:當前社會發展中,人們更多的目光逐漸集中在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藝術評論上。我們認為,當前中國社會需要的是更多與藝術創作同步、具有理論創見與預見、能引導藝術創作實踐的藝術評論。要做好藝術評論,首先要澄清藝術的概念。藝術評論最重要的使命,是以一代又一代人長期的、有效的評論工作,最終建立起普遍認同的藝術評價體系與標準,并以此梳理、甄別人類最精華的文化藝術作品,挖掘其中蘊含的不朽精神與力量。藝術評論者須介入生活、走出書齋,關心關注普通人的藝術、生活,對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進行專業評論,在新聞報刊、專業刊物、網絡空間大力發聲,作出專業的藝術評論,重塑藝術評論的權威性與公信力。無論世界怎樣變遷,人終究需要精神的信仰與心靈的慰藉。在宗教之外,藝術為我們建造了一個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思、可以感的世界。藝術評論與藝術理論,即是尋找最高的藝術境界,建立這個世界的規范,挑選這樣的藝術精華,使它們作為人類的創造物而不朽。

關鍵詞: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藝術評論;藝術創作;藝術功能;藝術作品;藝術理論;藝術本體論

中圖分類號:J802

文獻標識碼:A

“我不僅沒有體會到快感,反而感到一種難以抑制的厭惡和無聊……”年少氣盛的托爾斯泰在文學前輩反復勸說他閱讀莎士比亞之后這樣說。在75歲高齡的時候,托爾斯泰重讀了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堅定無疑地確信,莎士比亞所享有的無可爭辯的天才和偉大作家的聲望,以及它迫使當代作家向他效顰,迫使讀者和觀眾歪曲了自己的審美和倫理的見解,在他的作品中尋找本不存在的優點,像所有的謊言一樣,是巨大的禍害?!?/p>

1903年11月,托爾斯泰以論文《論莎士比亞和戲劇》,全面、系統地闡釋了自己對莎士比亞的評價。這是一位文學泰斗對另一位獲得全世界公認的天才詩人、戲劇家的真實評價。如果這只是出自某一位狂妄的青年人,可能被人說成是炒作、被訴為無知。但這是托爾斯泰!他在世界文學史上的藝術成就與地位,足可以匹敵莎士比亞。但顯然,他們有著完全迥異的文學標準和藝術趣味。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如果藝術評論只是各人的自說自話,那我們還有必要談論藝術評論嗎?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藝術評論?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更多與藝術創作同步、具有理論創見與預見、能引導藝術創作實踐的藝術評論。

一、藝術評論何以成為問題

談論任何一個話題都有它的現實語境。關于藝術評論,古今中外早已有了無數的真知灼見,但它今天仍然成為我們所關切的話題,是因為現實生活對它有了更迫切的要求。一方面,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過剩的生產能力轉向奢侈品、福利事業和科學研究的同時,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轉型、意識觀念的突破、審美心理的變化,使得人們對于藝術這種認識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對藝術創作的不滿足也就必然帶來對原有的藝術理論與藝術評論的不滿足。

在當下中國,對藝術評論的不滿足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巨大變化而引起的焦慮感,出現在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藝術評論本來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與醫德缺失、師德失范相類似,在金錢的指揮棒下,酷評、諛評、賄評也成為藝術評論的常見生態。茅盾文學獎被傳聞賄選,網友戲稱為“梨花體”“羔羊體”的詩歌引起社會熱議,藝術評獎的公信力被打上問號。這就使得今天的藝術評論遭遇更為尷尬的處境:或淪為商業利益的吹鼓手,或陷于缺乏洞見的平庸。前者被抨擊,后者被輕視。藝術創作與藝術評論不但不能對人的精神世界有所安撫,反而助推了人們的焦慮情緒,駐留在現實世界的失范當中而無法升華。

以趙麗華詩歌事件為例。這個事件被網絡放大,很快成為社會熱點話題。詩歌成為熱點話題本身,說明詩歌一直受到關注,也說明詩歌一直都有標準。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的血管里流淌著詩歌。到今天,人們不會去探討什么是詩歌的標準,那是理論家的事;但網友拿出一些詩人的作品,反問這是不是詩歌?趙麗華的這些詩觸動了觀眾對詩歌是什么的常識。這個常識,是從我們小時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開始而積累起來的。公平地說,趙麗華有不錯的詩歌。但網友選擇了幾首不符合公眾詩歌常識的作品,用惡搞的方式反詰什么是詩歌。如《一個人來到田納西》: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段医K于在一棵樹下發現》:一只螞蟻,另一只螞蟻,一群螞蟻/可能還有更多的螞蟻。

據媒體報道,在后來的一次講演中,趙麗華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說,在當今以批判顛覆、懷疑結構為主要方式的網絡時代,我們可不可以不要那么多的哲理和內涵呢?我們可不可以僅僅把我好的、快樂的心態和偶爾做個餡餅小滿足、小心態傳達給觀眾?”這也許是詩人的戲謔之作。但小滿足、小心態不是中國人對于詩歌常識的認識。這意味著詩歌沒有了嚴肅性,沒有了性靈,沒有了詩歌應有的意境,沒有了精神指向。那么,既然“詩人”可以用這樣娛樂的心態寫,網友當然也可以用惡作劇的方式來調侃。大家都只不過是娛樂、調侃罷了。

造成對藝術評論嚴重不滿足的第三個原因,也是今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互聯網的發展,微信、微博等白媒體的出現,打破了藝術評論職業與非職業的界線,變成了“人人都是評論家”的狀態。文學網站、電影網站、藝術網站,大量具有真知灼見與深刻思考的自由評論,不再是個人的自娛自樂,而是經過網絡整合之后的話題設置,常常引領著社會文化熱點的形成。這其中當然也有專業學者的介入,但他們的身份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導師”,不是課堂上的權威發布,而是發表個人見解的普通“觀眾”與“讀者”。網絡是個大平臺,誰都有機會在上面發表見解,形式自由,有長篇大論,但更多時候甚至只是三言兩語,都有可能構成熱點話題。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網絡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知識精英不愿意介入其中,不屑于與宵小辯論,特別是今天的網絡缺乏良好的秩序與自律,非理性、網絡暴力,動輒延展至線下,給生活造成無窮麻煩,這一切都使許多學者心有余悸,根本不愿踏入其中,這更讓喧囂的網絡少了理性與清醒。事實上,我們鮮有職業的藝術評論家。專業為藝術理論的學者專家,大多身處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文聯作協,也有部分在媒體刊物,他們的職業是藝術理論的學術研究,而非藝術評論,僅憑為報刊雜志撰寫藝術評論很難維持生活,又有幾位教授能夠僅憑藝術評論獲得專業職稱?

問題正在于此:藝術評論當然可以是人人發聲的見仁見智,但更需要優秀的專業素養、嚴謹的學術態度、開闊的理論視野,才有可能寫出有價值的藝術評論,既推動藝術創作的發展,又積累而為新的藝術理論的素材,同時,滿足人民群眾對藝術批評的迫切需要。

我們從來不缺乏藝術評論。但我們今天坐在這里來談論藝術評論,是因為時代的發展使我們迫切需要更多接地氣的藝術評論,需要更多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深刻分析與對劣質藝術產品的尖銳批評的藝術評論,需要更多關心關注當下藝術現象的藝術評論,需要有更多有理論創見的藝術評論,一句話,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更多與藝術創作同步、具有理論創見與預見、能引導藝術創作實踐的藝術評論。

二、做好藝術評論,必須深刻理解

今天的“藝術”概念

要做好藝術評論首先要澄清藝術的概念?!八囆g”不斷發生著嬗變,逐步與宗教祭祀、教化人倫與記錄歷史的功能劃清界線。在經濟全球化的商業侵蝕下,如果藝術只剩下娛樂性、商業性、消費性,它還有沒有自身的存在價值?

祈雨時的舞蹈,巖洞中的奔牛,豐收時的歌唱……原始藝術的概念首先起源于宗教。西方教堂是藝術的寶庫,敦煌石窟壁畫至今仍是藝術的精華,而其初衷都是敬獻給神及上天的虔誠圣歌。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力量逐漸強大,藝術從宗教中逐漸分離出來。教育成為藝術的第二重功能.成教化,助人倫,是中國藝術幾千年來的基本特質從孔子的“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直到近代以來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豐子愷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都揭示出藝術與教化的關系。

藝術當然具有記錄的重要功能,無論是民族史詩神話,還是丹青繪就的歷史長卷,都翔實記錄了歷史中無數的重要時刻。而對動物、植物、山川、河流的描繪,以視覺、影像的方式,記錄下這個世界的如其所是。

當娛樂諸神轉向娛樂人自身,藝術作為審美的概念而獨立時,藝術才成其為藝術,才有了我們今天所意指的藝術概念。于是,伴隨著文藝復興對人的重新發現與肯定,藝術朝向心靈、情感、自我,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一路向著象征、抽象、表現進發,直至到達現代藝術的領地。

可以說,藝術的概念不斷發生著嬗變。分離出宗教功能、教化功能、記錄功能之后,藝術獨立而成為自身,從19世紀末20世紀之初,藝術要求“自律”,即剝離了這些屬性,尋找屬于藝術自身的形式美感。抽象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輪番登場,到“二戰”后的去中心化、邊緣化、不予界定的“后現代主義”,以及隨后逐步發展起來的“當代藝術”,每一次都是對之前藝術觀念的顛覆與挑戰。比如“酷兒藝術”,從20世紀60年代末興起的同性戀解放運動到20世紀90年代酷兒理論的成形,再到今天酷兒藝術被藝術界接受(2014年惠特尼雙年展中的三個策展人有兩位都采用了鮮明的酷兒藝術作品),不斷以“藝術”的名義挑戰人倫社會的底線。美國藝術理論家道格拉斯·克林普,他的研究被視為美國酷兒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酷兒不是同性戀,它無關‘彎與‘直,而是對性的復雜性的理解?!鳖愃七@樣的“藝術”作品,不僅普通觀眾,對于藝術家而言也同樣難以理解。人們不禁發問:這是藝術嗎?這是藝術作品嗎?什么是藝術?

人人都是藝術家。阿瑟·C.丹托因此認為藝術終結了。這個藝術,指的正是傳統藝術上所說的藝術?!埃ó敶┧囆g成為在某種程度上屬于一切人的東西。數以千計的博物館修建了起來,但不是展出那些‘經受了時間考驗的珍寶,而是展出當下正在做的事情?!薄八囆g家已經成為哲學家過去做的角色,指引著我們思考他們的作品所表達的東西。這樣,藝術事實上就是關于經驗了藝術的那些人。它也有關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生活?!卑⑸.丹托在《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中這樣說道。也因此,藝術評論的作用與意義不是“關注傳統的視覺愉悅的觀照”?!芭u家過去自豪于他們的‘好眼力,憑借這個基礎,可以判斷某物是否偉大或是否好。今天,批評家的任務是闡釋、解釋作品,幫助觀眾理解作品所試圖表達的東西?!?/p>

藝術一方面邁向小眾、極小眾的同時,也向大眾化、商業化、娛樂化邁進。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迅速蔓延,藝術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商業領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度的娛樂性、商業性、消費性,甚至有人說所謂的邊緣、小眾的藝術,也只不過是金錢利誘下的又一場秀。今年國慶檔電影“大賣”,除了娛樂性,有幾部能稱得上是藝術作品?上座率成為唯一的指標。當藝術只剩下娛樂性商業性消費性,它還有沒有自身的存在價值?

這決不是危言聳聽。前不久,馬云與曾梵志合作的《桃花源》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亞洲現當代夜場拍賣,經過幾十輪競價,拍出了4220萬港元的高價。這是一場以慈善之名進行的拍賣,在藝術品市場被認為是秋拍中的“意外”,卻獲得了全球財經媒體的熱烈關注。馬云是誰,不用介紹;而曾梵志是中國當代藝術最具代表性和國際性的藝術家之一。這件事之所以能夠稱為“事件”,是因為引發了太多太多的話題。1.最通俗的一個話題是準沾了誰的光。馬云沾了曾梵志的光嗎?在同場拍賣中還有曾梵志的另一幅作品,《無題10-1-2》以略高于估價的1448萬港幣成交,而曾梵志估價為2500萬-3500萬港幣的《自畫像》最終流拍。2.曾梵志沾了馬云的光?這對于藝術家而言,是一種屈辱。特別是對于曾梵志這樣的藝術家,他的《最后的晚餐》曾經在2013年蘇富比拍出1.8億多港幣,由此被稱為“中國最貴的藝術家”。3.這是素人藝術的勝利?除了馬云,哪位素人藝術家還有這樣的市場號召力?恐怕不會有人天真到這個地步。4.這是誰的話語場?蘇富比作為世界一流藝術拍賣公司,它推出的現當代藝術作品,起碼應該是一流水準,但這場亞洲現當代夜場的其他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反響平平。事實上,中國當代藝術在當下的走勢是擠出泡沫甚至走向低落的總體態勢。在這場拍賣中,慈善是個口號,作品成為營銷由頭,而馬云作為互聯網杰出代表、中國第二富的影響力光環,才是這次拍賣天價的主因。5.成就這個神話的,還有收藏家的推波助瀾。據報道,《金融時報》藝術市場專欄作家Georgina Adam在談到這次拍賣的結果時說,西方社會名流發起的以慈善為曰的藝術拍賣并非新聞,但大多沒有什么社會轟動效應,像馬云這樣初次畫油畫就在拍賣市場取得了令人驚訝的高價,在西方還沒有類似的現象。但在中國,在這個30多年來不斷創造奇跡的地方,以這樣的一個事件,宜告了商業的力量、金錢的影響力和可以被漠視的市場規律。其背后普遍的社會心理,有錢就可以制定規則,有影響力就可以制定規則,這絕不是一句“有錢就任性”可以解釋的。

4220萬港幣的高價,不是藝術的定價,而是財富、聲望、權勢的定價;本應當是藝術的話語場,是藝術的舞臺,但恰恰藝術不在場,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完勝,藝術終結了。藝術只不過是金錢的代言人。

對于藝術概念的嬗變,有的人認為藝術的內涵與外延可以無限制擴大,有的人認為,這樣的娛樂秀與藝術無關,應該被完全清除出去。這不是保守與先鋒之爭,而是關乎藝術的本質?;蛘哒f,藝術何為?當我們今天談論藝術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這需要藝術理論與藝術評論的深刻分析來作出解答。

三、藝術評論的責任與擔當

藝術評論最重要的使命,是以一代又一代人長期的、有效的評論工作,最終建立起普遍認同的藝術評價體系與標準,并以此梳理、甄別人類最精華的文化藝術作品,挖掘其中蘊含的不朽精神與力量。

有沒有關于藝術的最大公約數,即人們普遍認同的有關藝術的概念、理念、觀點?長久以來,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藝術理論研究的目標。但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問題一再被轉換,這個目標漸漸失落了。特別在人類知識累積、社會資訊發達的今天,現代人深陷傳統、知識、資訊的迷宮,難以作出整體判斷,常常有迷失其中的感慨。而多元化使得人們很難有集中關注的話題,也失去了共同探討這樣的傳統問題的興趣。一位著名評論家曾說,他的同事們正在閱讀的書籍,他從來都沒有見到過。每年有多少本書籍出版?每年有多少戲曲話劇音樂舞蹈的上演?每年有多少美術作品的展覽展示?每年有多少影視作品的播出?想要把握某一藝術領域的全貌有時候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何況,藝術評論者不僅需要關注自己的專業領域,也要關注其他的文化藝術領域,更需要關注理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光從時間上說,就會力不從心。

另一方面,媒體對酷評、諛評、賄評猛烈攻擊,只是普遍社會道德失范的一個縮影。如果僅僅歸咎于藝術評論工作者的道德素養,未免過于簡單。事實上,藝術概念的混亂,早已使藝術評論無所適從。在這個標榜藝術個性化、多元化、邊緣化的時代,嚴肅的藝術評論往往淹沒在互聯網時代的喧囂之中,“80后”、“90”后顛覆性的藝術觀念,并不只是來源于年齡形成的代溝,更主要是因為主流聲音漸趨微弱之后,借助于網絡,青年人提前獲得了話語權。這當然是好事。但各種傳播媒介的出現,使得越是新奇、越是奪人眼球、越是挑戰權威與秩序的作品越被放大,對藝術作品的討論,與其說是對藝術的關注,不如說更多是獵奇。

怎么辦?藝術評論需要有自身的責任與擔當。藝術觀念的混亂,映射的是現實世界的混亂,正需要我們打磨藝術評論的利器,不斷地進行觀點交鋒與觀念碰撞,取得盡可能多的共識。藝術首要的特質乃是關乎審美,是精神活動的一種特殊方式。它包含自身發生發展積累變化的技術演進,同時,更重要的是,它始終指向精神世界。它仍然同時具有某種程度的宗教作用——撫慰心靈,教育作用——教化眾生,還有記錄作用——留住歷史等等,但它更重要的是精神審美活動。也就是說,藝術應當并且始終包含兩個核心內涵——“指向精神世界”與“來自于心手相應的技藝”。藝術的創造需要高超的技藝。對藝術家個人而言,這種技藝需要習得,需要長時間的磨練,而絕非人人都是藝術家;指向精神,則意味著它絕不僅儀是商品,盡管它可以因為自身的價值而獲得拍賣場的天價,但天價并不能必然證明它的藝術價值。它是精神創造的產物,同時,它也必須能夠作用于精神?;蛘哒f,藝術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超越物質的束縛。馬云“作品”拍得高價,并不代表馬云就是藝術家,只是以這種定價的方式,證明他作為當代網絡傳奇、財富傳奇的價值被相當多的人認可,而不是他的藝術才華被認可。

藝術需要藝術家投射情感,并引發觀看者的共鳴。藝術評論可以采用藝術本體論的審美判斷進行評價,也可以用人類學、社會學的方法拓展對藝術的研究,增加藝術評論的角度,但最重要的,是通過藝術評論的方式,重新獲得對真、善、美的認同,為藝術找到終極目標。

還好,無論世界怎樣喧囂,總是有大多數人堅守自己內心的準則。在互聯網嘈雜的聲音中,我們總是能夠一再找到例證,證明公平正義自在人心,證明真善美的渴望永在人心。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白俄羅斯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一位作家、記者,以紀實文學的非虛構作品,獲此殊榮。她的《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鋅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等等,題材大多關注并記錄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核泄露事件,她始終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她的同胞,她的祖國,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進行“口述式”寫作。

著名評論家李敬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她,“證明新聞寫作同樣可以抵達不朽”,“實際是在重申文學寬闊的本質性和古典意義上對文學的理解?!辛Φ刈C明了文學的根本指向性和倫理的根本責任?!?/p>

一位專欄作家葉克飛引用了這樣一段話:書中采訪了一位兒科醫生,他這樣說道:“我是一個兒科醫生。孩子們有不同的觀點。舉例來說,他們不認為癌癥等于死亡——他們還不知道這兩者之間的關聯。他們對身上發生的事了如指掌——例如論斷結果,服用的藥品,手術的名稱。他們懂的比他們的母親還多。他們過世的時候,臉上有著驚訝的表情。他們就這樣帶著詫異的表情離開人世?!本驮谀且凰查g,我被“詫異”這個詞擊中,心頭突然涌過一股難以抑制的情感,淚水充盈了我的雙眼。

“打動人心”四個字,我以為是最古老最真實又最有效的標準。紀實是不是文學,真的重要嗎?親歷者的真實感受永遠超越作家個人的想象。真相就埋在親歷者那里,等待著有勇氣的作家去挖掘、去發現。如果能讓那些易逝者留下永恒的痕跡,文學藝術就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不管它是用紀實還是虛構的方法。穿越千年,《史記》不斷在一代代人心中復活,誰會在乎它是什么文體,又是不是為記錄歷史而作呢?

藝術評論要發掘這樣的作品。藝術評論最重要的使命,是以一代又一代人長期的、有效的評論工作,最終建立起普遍認同的藝術評價體系與標準,并以此梳理、甄別人類最精華的文化藝術作品,挖掘其中蘊含的不朽精神與力量。

猜你喜歡
藝術
反“藝術”的藝術
什么都可以成為藝術
紙的藝術
藝術足球
藝術足球
決定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