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山文化面飾的藝術價值研究

2016-04-13 18:22劉海年
關鍵詞:人面紅山造物

劉海年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紅山文化面飾的藝術價值研究

劉海年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面飾種類繁多、材質多樣,形象刻畫以人物為主,制作手法也不一樣,呈現出古代藝術非常強烈的表現力。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這些面飾,是還原紅山文化時期原始藝術發展水平的寶貴文化遺存,具有文化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其面飾造型,簡約、粗糲,充滿了亙古的神秘性和“巫”的氣息,傳達了當時人類最純粹的精神寄托,是中國原始藝術的一種表現類型,也是中國古代藝術發展史溯源的組成內容之一。紅山文化面飾,由于出土于各個不同地區,數量較少,附加的信息量彌足珍貴,是考證新石器時代古代藝術發展狀況不可缺少的遺產資料。

紅山文化;面飾;藝術價值

一、紅山文化出土面飾概述

(一)根據《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裝飾品種類不多,有穿孔蚌殼、刻畫人面形穿孔蚌片,以及刻畫后鑲粘蚌片的穿孔人面石飾件等?!保?]出土的這件“蚌人面飾”長4.3厘米、寬3.5厘米,用淺陰刻線條刻磨出眼眶、嘴部與牙齒,以鉆而不透的圓槽表示眼珠,造型單純、簡練。在前額頭上鉆有兩個大孔,下頜處有一孔,可能是用來穿繩佩戴的需要。另外,興隆洼遺址第一地點22號房址發現了一件石雕面具,這件石雕面具的嘴部貼有貝殼,可能是牙齒的裝飾,臉部造型簡單,眼睛部位有兩個未鉆空的大圓孔,上面有兩個鉆空的小圓孔,也可能是用來系掛方便。

(二)根據《遼寧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發掘簡報》:“出土獸面牌飾1件。置于腹部正中。玉呈淡綠色。體扁平光潔,雙面雕琢獸首形象。雙耳大且豎起,鏤空圓目及鼻孔,陰線刻出耳、眉際、鼻、嘴部廓線。吻部寬大,嘴角下咧,下頜窄尖,上有對鉆二小孔,可穿系捆綁,有插磨使用痕跡。整體造型神秘莊重,線條簡潔明快,表現準確。通高10.2厘米、最闊14.7厘米、厚0.4厘米?!保?]

(三)根據《洪格力圖紅山文化墓葬發掘報告》:“陶器2件。均為人面飾。一件泥質紅陶,質地細膩,火候較高。正面外輪廓基本呈圓形。背面略凹呈平臺狀,深浮雕。額骨前凸,用兩道相連的弧線形深(0.2厘米)凹槽表現出了高聳的眉骨。眼窩近似菱形,且正中央鉆有深約0.55厘米的圓窩為睛。眼角處有明顯的雕刻痕跡,眼角兩內側相接而成鼻梁顯塌扁,鼻尖高凸,上鉆有一圓窩。外眼角下與顴骨之間及鼻梁之顴骨間各刻有一道凹槽,表現出生動的臉部線條??跒橐坏罊M凹槽,嘴角處凹槽向上彎,并由深到淺連續至外邊緣。頂部至背面對穿,鉆出兩孔,下頜至背面對穿一孔,可供佩掛或固定之用。下頜一側表層殘,長2.7厘米、寬2.5厘米、厚1.4厘米。另一件陶質及形制與上述一致。背面平坦,顴骨前突,眉為相連接的兩道弧線狀懸凹槽,同樣表現了高聳的眉骨。鉆有0.55厘米深的錐狀深窩表現出圓形雙眼,高鼻梁,鼻尖鉆有一圓窩。顴骨兩側的斜凹槽與上述一致??跒橐坏罊M凹槽。頂部至背面對穿兩孔。長2.1、寬1.85、厚1.2厘米?!保?]

(四)巴林右旗巴彥塔拉蘇木蘇達勒噶查遺址出土一件“玉浮雕人面”,長約4.3厘米、寬度約4厘米、厚度約1.1厘米,青玉質,玉面微凸、陰線刻畫出臉的外輪廓和眼睛的形狀,琢磨出鼻子、嘴和下頜。背面有一對鉆的象鼻孔,可能是用來系、穿的部位。

這五件發現和出土的面具雕塑,材質不同,雕刻、裝飾手法不盡一樣,但是整體造型都是原始、樸拙,是當時社會面飾藝術發展狀況的代表,而且這幾件面飾的材料、制作工藝也都有所不同,呈現出當時社會面飾盛行的一面。由于紅山文化出土的面飾遺存數量很少,為考證當時紅山時期人類面飾的制作工藝、社會功能、面飾所具有的原始藝術基因給研究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和猜測性,由此也越發顯現出這幾件面飾的珍稀性。

二、紅山文化出土面飾藝術考古

(一)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蚌人面飾”小件,其面部輪廓簡約,隨蚌殼的形磨制出來,眼睛兩個未鉆空的孔代表了眼睛的瞳孔,周圍的圓圈形狀表示眼窩,沒有鼻子的形狀,嘴的刻畫簡樸概煉,只用兩根線就抽象出嘴的形狀,嘴下部有一個穿透的孔。這件4厘米左右的小型掛飾人面像,整體造型簡約,只是用了最簡單的造型語言就把臉部的特征表現出來,從藝術表現上達到了“以少勝多”、用最簡單的語言表現了這件小型掛飾人面像的特征,是古代原始造型藝術的萌發階段,是人類用藝術形象表達精神世界的開始,具有最直接、最率性的生命表現特征?!鞍鋈嗣骘棥钡某鐾?,從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紅山文化時期人類整體的生存狀況和對自然、生命的敬畏,具有濃濃的“巫”的氣息,是紅山人類內心世界的詮釋。另外一件貼貝齒石雕面飾,材質是石頭,整體呈“甲”字形,眼睛的雕刻手法和“蚌人面飾”的雕刻手法幾乎一致,整個臉部輪廓比“蚌人面飾”的外輪廓更加不雕琢,只是具有了五官的特征,嘴部凹下去的部位呈三角形,里面由貝殼裝飾,造型抽象奇譎,充滿神秘的遠古氣息。從鉆孔工藝上看,當時的人類在石器上鉆孔的技術已經有了進步,有了專門的鉆孔工具。也由于當時人類的造型意識和造型能力受到當時生產工具的束縛,在材料雕刻上還滿足不了當時的造物需求。鉆孔技術的出現,滿足了造物行為一定的功能性要求,如佩戴和懸掛的功能,但還不能完全達到對造型更深入的表現,如人物五官更形象、更細微的描繪,但從現在的審美角度來看,恰恰是因為這些物質條件的約束,反倒使這幾件面飾具有了原始、質樸、粗糲、不過分雕琢和修飾的美學特征,具有極強的形式感和生命表現的遠古象征,是紅山文化初期人類造物活動的一部分內容。

(二)巴林右旗巴彥塔拉蘇木蘇達勒噶查遺址出土的“玉浮雕人面”,是用青玉材質結合線刻法雕刻出來的一件小型面飾。其臉的外輪廓、眼部用線雕刻,鼻子部分用琢磨的方法,造型簡單奇異。這件雕刻面飾,由于是在玉質材料上進行刻畫,顯示了當時已經出現了雕刻玉器的工具和工藝,如線條的雕刻。該“玉浮雕人面”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了與“蚌人面飾”雕刻手法的不同。首先是材料的選擇上,選玉質材料來進行雕刻,就是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情?!坝窀〉袢嗣妗钡某鐾?,確定了當時社會已經具有了采集玉石的能力,并且也具有一定的裁玉、雕玉、琢玉的工藝水平。對于為何選擇玉質材料進行雕琢,在當時社會的環境下,應該具有很多復雜的社會因素,如社會身份問題、尊卑問題、功能問題、造物形象問題、工藝問題等。這件玉浮雕人面像的出土,不僅是簡單的材料上的變化,而且是當時社會功能等級的需求或是另外更復雜的原因所致。另外,由于選材不同,滿足當時社會功能的需求不同,面飾從簡單的石質材料到玉質材料的變化,可能是當時社會對面飾需求人的身份的變化,也就是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等級分化等原因,是紅山文化時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三)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出土的“獸面玉牌飾”,表明紅山文化時期的雕刻工藝和藝術表現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階段。從玉器材料的切割工藝、鉆孔技術、琢磨水平上,紅山時期的玉器制作都大大較興隆洼時期的雕刻水平有很大改進。雕刻的藝術手法多樣,鉆孔鏤空雕、線刻結合,在這件作品上體現的完美、高超,是紅山時期玉器雕刻水平達到一個歷史高度的體現。這件動物肖形首玉面具,做工精細,手法嫻熟,刻畫傳神,對造型的把握準確,是玉器雕刻工藝上的提高,是寫實造型能力的表現,是當時社會手工藝發展水平的體現?!矮F面玉牌飾”出土的文化價值,在于它是紅山文化發展到成熟時期信息反饋的載體;它的藝術價值,是熟練掌握了裁玉、切玉、鉆孔、磨光等一系列制玉工藝。而且運用了線的雕刻手法,是淺浮雕藝術的表現形式,在雕塑的表現手法上是一種新的嘗試,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性。并且在藝術造型上獲得了更大的進步,刻畫的形象傳神生動。

(四)洪格力圖紅山文化墓葬發掘報告中出土的2件陶器,均為人面飾?!啊撃乖犭m然沒有發現容量器類的陶器,但發現了泥質紅陶人面形飾件,豐富了其文化內涵”[3]20。這兩件小型陶塑面飾像,用軟質的陶泥作面飾,由于雕塑刻畫的材質發生了改變,塑造手法和造型樣式復雜起來,尤其是對五官、臉部的塑造,運用了很多裝飾手法,面部的結構豐富,與“蚌人面飾”等石質材料的面飾有很大不同。

泥質紅陶人面形飾件的出土,表明紅山時期人類的造型活動已經不滿足于對石頭、玉石、蚌殼等材料的使用,開始使用更適合自身造型需求的材料。泥質紅陶材料的使用,使當時的人類獲得了更加自由、寬闊的造型空間,對物象的表現也越來越豐富,也是當時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增強的表現。由于紅土和水混合成的陶泥,能充分展示人的造型能力,能靈活塑造出很多滿足當時實用需求的生活用具、祭祀道具及其他精神世界需求的器型,能制造和創造數量更多、器型更豐富、能滿足更多人使用的物品,極大地改變了當時社會造物活動的范圍,顯示出了當時紅山人類的造物智慧和達到一定階段的文明程度?!澳噘|紅陶人面形飾件”的造型特征,從造型特征上與“蚌人面飾”“獸面玉牌飾”有很大不同?!澳噘|紅陶人面形飾件”對面部結構、表情、比例的塑造,都較豐富和形象,顯示出當時人類造型觀念和造型能力的變化——開始使用合適的材料表現更豐富和更具象的造物行為。由于陶泥可以就地取材,使用方便,易于成形,干燥后或火燒后硬度增強。這種適合造型或造物材料的應用,極大地滿足了當時人類社會的需求,成為盛極一時、用途廣泛的造物材料。全國各地大量出土的陶罐、陶盆、陶缽、陶鬲、彩陶容器等,無不證明這種材料用途的多樣性、數量眾多性、傳播范圍寬廣性等特征。相比較石頭、玉石的材質硬度大、雕刻難度高、造型特征不容易把握,尤其玉石的開采比較困難,因此陶泥無疑是當時最普及的一種材料。正是陶泥的這種特性,也成為判斷各個地區文化歷史地域性的一種方法。

“泥質紅陶人面形飾件”的藝術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造型審美上的改變,也是當時人類為了表現對客觀物象更具體、更直接、更寫實基礎上的一種造物意識或造物觀念的改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人類造物活動的審美追求。

三、紅山文化出土面飾藝術的精神表達

中國是世界上面飾藝術歷史悠久、出土數量較多、雕刻手法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出土的古代紅山文化時期的面飾以其造型古樸、稚拙、古代藝術感強烈而在世界面飾藝術領域具有重要的藝術考古價值。根據考古發掘和史籍記載,中國古代面飾的起源多與原始巫術、部落戰爭、狩獵活動、生命崇拜、自然崇拜等有著緊密的聯系?!翱植篮途次芬约傲D對人類和自然現象做出解釋的初始欲望促發了鬼神信仰的產生,并且有了充滿巫術意味的原始宗教文化行為?!保?]紅山文化時期的面飾是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原始宗教崇拜的意識形態發展的流變中產生的。從出土的紅山文化時期的面飾造型形象可以看出,藝術表現原始、直接,雕刻技法逐漸提高,材質越來越豐富,雕刻工具越來越專業,造型手法由稚拙逐漸向夸張、變形、裝飾、寫實過渡。通過不同時期紅山文化面飾造型的演變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的發展線索:從對人物形象的模仿到寫實手法的表達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也與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的逐漸變化有關系,也就是到紅山文化玉器時代,紅山文化的造型藝術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出土的諸件玉器的造型樣式很直觀地展現了這一特點。紅山諸文化經過長達4 000多年發展演變過程,影響著遼河流域的諸多文化,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古代北方文化,距今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在紅山諸文化中,是年代較早的一種,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中國目前年代最早的玉器,石雕女神像則開了偶像崇拜之先河。紅山文化后期,造型藝術高度發達,社會發展到了很高的形態,如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所說:“藝術的起源,就在文明起源的地方?!保?]紅山文化的面飾藝術,在四五千年前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是古代中國發現較為原始的面飾造型藝術之一。它不僅是原始圖騰的圖像化,也是真實實物的象征,是遠古時代人類的精神體現,是宗教藝術、民間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根植于原始民間,凝聚了漫長歷史時期的審美體驗,也是紅山文化時期人類一種對生命本質、靈魂感悟的具象傳達。紅山文化面飾的功能,最初可能是作為人類對生命崇拜的物化,是人類對生命自我意識的一種象征,即原始人類認為人的死亡只是肉體的消失,靈魂依然存在,能保護本族或本人免于災難,面飾是與靈魂溝通的工具或象征物。紅山文化面飾無論是作為最初靈魂的替代物,還是后來祭祀活動中巫術的工具、崇拜的符號,以及神靈的象征等,都是古代藝術領域里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蘊藏著中國古代文化中民俗、生命意識、宗教和審美功能等精神內容。

四、結語

紅山文化的面飾藝術作為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結合的文化遺產,具有人類學、宗教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雕刻、繪畫等多種人文學科的考古價值。紅山諸文化的先民,在長期辛勤勞動中,用各種美石創造性地雕刻出無可計數的玉石工藝美術品,是中國古代玉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各類玉石器與當時的社會、氏族、宗教等活動維系著密切依附關系,并且享有一段時代特定的莊嚴輝煌的歷史。

在2016年3月“十三五”會議期間,中國考古所王巍所長提出了開展“中華文明傳播工程”的建議。也就是動員全社會用各種形式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①最新研究成果是:黃河中下游、長江下游和西遼河流域等,分別進入了初期文明——“古國文明”的階段,史學界傳統觀點認為中華文明開端的是夏王朝,并不是中華文明的肇始,而是由各地區域性文明,發展成為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四周地區施加強烈影響的新階段,即“王國文明”的階段。進行國內、國外的文化宣傳,讓世界知道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光輝歷史,讓十三億中國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民眾都知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遠文明,讓中國同胞增強對我們偉大民族的自信心,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爸腥A文明傳播工程”的建議,是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后對中華文明進行文化全球化的一項具有追根溯源意義的提議。西遼河流域中的紅山文化,正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對紅山文化的藝術價值進行研究,也是“中華文明傳播工程”的一部分內容。出土的紅山文化面飾,將和紅山文化研究中的其他內容一樣,成為中國古代藝術淵源的重要考古遺存資料。

[1]郭治中,索秀芬,包青川.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93(7):577-586.

[2]朱達.遼寧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發掘簡報[J].文物,1997(8):9-14.

[3]蘇布德.洪格力圖紅山文化墓葬發掘報告[J].內蒙古文物考古,2000(2):17-20.

[4]陳躍紅,徐建新,錢蔭榆.中國儺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75.

[5]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蔡慕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6.

Research on the Artistic Value of Facial Accessories in Hongshan Culture

Liu Hainia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The facial accessories unearthed from Hongshan culture relics have wide varieties and multiple materials,which were portrayed mainly by people with different production methods,showing the strong performance of ancient art.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great cultural heritages reflecting art development in Hongshan Culture Period. Their cultural,historical and artistic values are also of great importance.The facial accessories are characterized to be simple and rough,mysterious and wizard.They presented people’s most pure spirit of that time.As a form of ancient Chinese art,they carried the historical elements of ancient Chinese art.Because of they were unearth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with a small number,any information about them tended to be of great value.The facial accessories from Hongshan Culture are indispensable for the research of art development in Neolithic Period.

Hongshan culture;facial accessories;artistic value

G 112

A

1674-5450(2016)05-0149-04

2016-07-02

沈陽市科技計劃項目(F15-198-5-17);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重大孵化項目(ZD201425);沈陽師范大學2016年重大孵化項目(ZD201625)

劉海年,男,遼寧朝陽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美術學研究。

【責任編輯:王鳳娥責任校對:趙踐】

猜你喜歡
人面紅山造物
紅山蕎麥看木森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青藏高原首次發現人面巖畫
“與造物游”: 第二屆晚明藝術史學術研討會召開
造物新語——重組材料與構造
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造物美學
以木造物
紅山文化“玉龍”中的“猿”
西佛東漸宗教信仰對六朝人面紋瓦當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