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體性視域下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性探析

2016-04-14 13:09蘇曉微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6年10期
關鍵詞:道德規范受教育者道德教育

蘇曉微

(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00)

?

主體性視域下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性探析

蘇曉微

(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00)

道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價值取向多元化,人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但大學道德教育對主體性的關照不夠,導致道德教育低效,立足主體性視域探析大學生道德教育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目前,大學生在道德教育中存在角色定位模糊、學習動力不足以及道德實踐能力欠缺問題,需要不斷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重視大學生的利益訴求和實際需要,堅持實踐育人,積極培育大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以增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生;道德教育;主體性;路徑選擇

大學生正處于道德觀念形成和確立時期,可塑性較強,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對其成長成才發揮重要作用。道德教育是圍繞人開展的,在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能否有效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影響道德教育的成效。從大學生主體性出發去探討大學生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可能的解決路徑,對增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立足主體性視域探析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馬克思關于人的闡述為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體性關照提供一定依據。馬克思曾說“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1],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自覺意識能力的人,他不是機械地全盤接受教育,而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和需要去接受,這就決定了道德教育要關注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揮。同時,馬克思也曾說“一個種的全面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2],這就要求教育者在進行道德教育時,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覺能動性,發揮其主體性,不能以強硬的、命令的方式教育人。

強調人的主體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國家社會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求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不得不關注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只有正確地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況,才能更好地根據國家社會的道德要求對其施加有針對性的教育[3]。道德教育的最終實現取決于受教育者對道德教育的接受與認同程度,這需要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通過道德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實現從道德實然向道德應然的轉化。

重視人的主體性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在傳統的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下,人的主體性往往被壓制,一切往往被安排或規劃好,人們較缺乏獨立自主意識。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人們更多地關注自身的利益,從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發進行選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學生道德教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單向強硬灌輸,而應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關注其自身的需要,尊重其自主選擇權利,充分調動其在道德教育中的自覺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2 主體性視域下大學生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取得一定成效,教學理念、方法、內容等方面都有所改進,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未能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是雙向互動的,教學效果的好壞與否不僅取決于教育者,也取決于教育對象本身,只有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雙方的功能有效發揮,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F今不少人立足教育者的角度,分析教育者在道德教育內容設計、手段和載體運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解決路徑,但對道德教育對象本身的分析還不夠。要真正提升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需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直面大學生自身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教育對象的角色定位模糊

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的主體性,首先需要大學生對自身角色定位有清晰認識。但在實際的道德教育中,不少大學生對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一方面,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容易將自身定位為道德的被動接受者,習慣于死板地記憶道德規范和要求,對其不求甚解,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與能力,對道德規范和要求的認識更多是停留在文字層面,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削弱道德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歷著由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傳統社會向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的轉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渴望有自己的選擇和自由,但面對多元化的價值選擇,大學生由于認知和閱歷的不足往往難以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道德教育的低效。不少教育者對此的認識不到位,仍堅持單向灌輸,忽視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因而沒能充分發揮大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由此可見,大學生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有一定的主體意識,希望自身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被尊重,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既把自己看做被動一方,又把自己看做主動一方,容易產生角色定位的模糊化,阻礙道德教育的有效開展。

2.2教育對象的道德學習動力不足

學習動力是道德學習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在道德教育中,比較尷尬的是教育者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但學生的反應比較冷淡,對所教授的道德觀念不理解、不接受、不行為,甚至產生抵觸厭惡情緒,出現道德教育課程的選課無人問津或課堂“抬頭率低”現象,體現大學生在道德學習中的動力不足。導致教育對象道德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大學生本身的功利傾向日益凸顯,重物質輕精神傾向較嚴重。受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不少大學生為取得好成績,單純背誦各種道德規范,沒能將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道德自覺和行為準則。同時,受市場經濟的逐利趨向的影響,大學生群體中出現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等現象,不少大學生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不夠,認為道德教育不能帶來直接、短期的效益,其道德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教師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的利益和需求重視不夠,也會影響大學生的道德學習動力。馬克思曾說,“人們所奮斗爭取的一切都與其利益有關”[4],道德教育能否與大學生的切身利益和實際需求結合,影響大學生對待道德教育的態度[5]。當前,教育者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或完全脫離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利益訴求,過分強調道德教育的社會功能,忽視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利益訴求;或對利益訴求把握不準不全,這也影響學生道德學習的興趣。

2.3教育對象的道德實踐能力欠缺

道德教育不僅要求大學生要掌握一定道德規范和要求,還需要大學生在生活中踐行這些道德規范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體現在大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上,將道德要求轉化為道德行為才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大學生在課堂上學了許多道德規范和要求,但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仍出現種種不道德現象,如考試作弊、論文剽竊、不誠信現象等,反映了大學生當中存在道德實踐能力欠缺的問題,這與當前的道德教育過于強調道德知識的學習,而忽視道德實踐有關。當前,部分教育者誤認為只要傳授給學生相關的道德知識,學生在實踐中就一定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道德認知,并能自覺地外化為自身的道德行動。但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知識性教育,它是一種精神教育,不能單單依靠課堂的道德知識傳授,還要促使學生將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動,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道德教育成敗的關鍵。如果沒能促使大學生形成一定的道德實踐能力,大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就得不到充分體現,這樣的教育效果也是不佳的。如果大學生只記住抽象的道德規則和道德要求,而不能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這也會影響其學習道德規范的積極性。

3 主體性視域下提升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性的可能路徑

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問題是常談常新的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的主體性意識不斷增強,立足于主體性視域探討提升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性的路徑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3.1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與能力

充分發揮大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提升道德教育的實效,需要不斷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大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主要原因在于自我教育意識的缺失和自我教育能力的不足,其對自身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到位。道德教育是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單單依靠教師的灌輸是難以達到道德教育預期效果的,最關鍵的還是大學生的自我教育[6],通過學習理解教師所教授的道德規范和要求,結合自己的已有體驗和知識,將道德規范和要求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形成自己的道德認知。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習慣了不加思考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道德知識,需要教師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培育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方式要做相應調整,鼓勵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創造情境,堅持問題導向,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問題,將道德規范和要求內化為自己的內在意識,真正理解道德規范,這樣在面對實際問題時才可能學以致用。

3.2重視大學生的利益需求和實際需要

增強大學生道德學習的動力,需要重視大學生的利益需求和實際需要。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本位取代了社會本位,人們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對自身利益需要的滿足更為看重,而追求利益也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使學生自覺學習和踐行道德規范,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不得不考慮大學生的利益需求和實際需要。馬克思曾說;“道德一旦脫離了利益就會出丑”[7],說明了利益在人們行為當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關注大學生的利益需求,引導其認識道德教育的精神效益以及長遠的利益。同時,道德教育要實現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不能過分強調社會價值。馬克思曾說:“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8],說明了需要是人們行為的原動力,人們進行一種行動,總會基于一定的需要。教育者在施行道德教育過程中,也要關注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基于實際需要設計道德教育內容,選擇適合的教育方式等,這樣才能激發大學生的道德學習興趣。但是,滿足道德需要并不等于迎合道德需要,特別是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大學生的道德需要也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化,如果為了迎合道德需要而降低道德教育的要求,這本身是違背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的。

3.3堅持實踐育人,提升大學生道德實踐能力

道德教育的終點并不是道德規范意識的形成,而是道德規范意識的行為外化,即道德行為的養成。要提升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還需要重視大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提升,這也是發揮大學生在道德教育中主體性的重要途徑。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只有不斷地實踐,才能促使人的認識從現象深入到本質。只注重大學生的道德知識學習,忽視其道德實踐,不僅不能激發大學生的道德學習興趣,也達不到很好的道德教育效果。提升大學生道德教育實踐能力,除了基本的道德相關知識的教授,使得大學生對基本的道德規范和要求有一定的認識與理解,還需要堅持實踐育人,通過各類實踐活動,深化大學生的道德認識,豐富大學生的道德體驗,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近年來,教育部也高度重視高校的實踐育人工作,提出“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實踐育人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加大表彰力度,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高校在進行道德教育過程中,也要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到相關實踐活動中,在實踐活動中去真正領會道德要求,從而形成一定的與社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行為習慣。

在人的主體性不斷凸顯的今天,強調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體性關照,對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有重要意義。當前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應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大學生參與道德教育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覺悟,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國家、社會的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為早日實現我國“兩個一百年”目標和偉大的中國夢提供人才支撐。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祖嘉合.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學與研究,2007(3):29-34.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 張旭新.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困境與反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3(1):30-32.

[6] 房玫.道德教育的主體性視角[J].學術界,2007(2):164-167.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責任校對晏小敏)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0.001

20160517

蘇曉微(1992-),女,廣東茂名人,碩士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

G641

A

1674-5884(2016)10-0138-04

猜你喜歡
道德規范受教育者道德教育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數學學習弱勢學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對策的研究
淺談初中語文“三段六步”教學法的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孔祥淵:“我”的出現有助于提升個體道德認同
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實施細節研究
國家治理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傳統倫理道德現實價值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