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像季風:各領風騷若干年

2016-04-15 11:29小芭
新民周刊 2016年13期
關鍵詞:日劇木村韓流

小芭

中國內地的偶像大潮流,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這股東風,我覺得就是電影市場的“大爆炸”,如果導演們能放開那些年過半百的老明星,而多給這些85后90后一些機會,相信中國偶像風靡亞洲指日可待。

大概從電影這個開啟現代娛樂業的“巨獸”誕生的第一天起,明星和偶像就不可避免地占領了蕓蕓大眾的大部分注意力。

電影發明后的第二年,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就放映了“西洋影戲”,后來上海更成為華語電影的主要生產地,明星自然是不缺的。那時候,什么韓流、哈日,都還不知道在哪里呢。所以,要說亞洲偶像風,領風氣之先的,一定是由明星、聯華等影業公司捧紅的周璇、趙丹、王丹鳳、胡蝶等一眾“滬星”了。

后來,上海的電影公司紛紛南下香港,中國的偶像重鎮也跟著南移了。當然,那時日本也已經有黑澤明、小津和成瀨這樣出名的導演和一流的電影,并且在世界上一個接一個地獲得獎項,只是我們還不太熟悉他們電影里的明星而已。

真正能把中國偶像的影響力擴展到國外、風靡東南亞,那是要到上世紀70年代以后了。更重要的是,70年代中后期,電視迅速崛起,大有取代電影成為娛樂業魁首之勢,其平民化的接受方式讓偶像的傳播力成幾何級增長,至少,我們當時認識香港的“黃金一代”,就是通過電視錄像帶的方式。

隨后的幾十年里,偶像潮風起云涌,城頭變換大王旗,兩岸三地、韓國、日本,各領風騷,也各有千秋。

香港:繞不過的“邵氏”

香港的偶像崇拜可以說興起于上世紀60年代末,一方面邵氏的武俠片讓狄龍、姜大衛、王羽等人嶄露頭角,另一方面,熱門起來的青春歌舞片造就了兩位當時年輕人的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當時的香港電影已經出口東南亞,所以他們的偶像也對東南亞及臺灣有很大的影響力。直到李小龍的出現,終于有一個偶像紅遍亞洲,并且名揚世界。

要說邵逸夫培養演員還真有一手,邵氏影業有南國演員訓練班,比如狄龍和岳華就都畢業于這個訓練班;后來的TVB也有藝員訓練班,培養出了當年的“五虎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還有鼎鼎有名的發哥和演技一流的梁家輝。所以說,最早的偶像工作室是“邵氏”,什么柴智屏,什么杰尼斯事務所,什么Keyeast,什么TF家族……都要靠邊站。

改革開放后,大陸的少年們第一次接觸到偶像,就是這批七八十年代紅起來的港星,比如當初萬人空巷的《上海灘》讓周潤發和趙雅芝老少通吃,紅得發紫,還有從錄像廳里席卷而來的黃日華、翁美玲、劉德華、梁朝偉和周星馳……錄像廳不僅有香港的武俠警匪,也有臺灣的言情片,“兩秦兩林”那時也已占據大陸青年的偶像夢。何況臺灣的娛樂界跟香港同氣連枝,比如蕭芳芳就嫁了臺灣男星秦祥林,而林青霞、張艾嘉主演,李翰祥導演的電影《紅樓夢》也是香港出品。

從80年代前中期到90年中后期,是TVB最輝煌的時期,創作了眾多好劇,捧紅了大把明星,當然真正獨領風騷的還是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梁家輝那幾個。有一段時間,TVB基本就能代表香港娛樂業的半壁江山。為了與邵氏和TVB抗衡,老對手嘉禾影業還特意培養了李小龍、成龍、李連杰這樣的打星。

比較悲哀的是,雖然在新世紀,TVB還是拍出過《金枝欲孽》這樣的好劇,但這批演員的號召力明顯大不如前,整個香港影視圈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纯唇衲甑母燮栋拈T風云3》里面的主力陣容——周潤發、劉德華、張學友、張家輝、劉嘉玲,平均年齡都超過了50歲,最小的張家輝是1967年生,除了感嘆香港偶像時代已經過去了,還能說什么呢。

日本:“月九劇”的輝煌

因為年輕人看日劇的比看日本電影的多,所以日本偶像多因日劇走紅。早年,倒是因為電影《追捕》在中國上映,紅過高倉健和中野良子。后來,因為電視臺引進《血疑》等幾部日劇,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在中國成為偶像級明星。不過,日本偶像真正風行東亞,是在上世紀90年代。

要說日本偶像,就不能不提木村拓哉,他連續15年被評為日本最受歡迎男明星NO.1,是真正的“全民老公”。木村出道于90年代初,因《悠長假期》《戀愛世紀》等劇走紅。在“歷代民放日劇平均收視TOP 10”中,木村主演的就占據五部。其中《美麗人生》創單集收視最高紀錄(41.3%),《HERO》成為日劇史上唯一一部每集收視率均超過30%的電視劇。木村的如日中天,也就是日劇的雄霸天下,兩者的輝煌時代是吻合的。而日劇席卷全亞洲,當然不僅僅誕生了一個木村,還有酒井法子、福山雅治、江口洋介、常盤貴子、深田恭子、松島菜菜子、玉木宏……

這個時代的日劇,一般都是11集的中篇,節奏明快,每周播一集。有意思的是,富士臺總是把臺慶劇等重頭戲放在周一的黃金檔來播,俗稱“月九劇”,即月曜日晚上九點黃金檔。月九是日劇的黃金招牌,也是收視保障——比如1991年的《東京愛情故事》與《101次求婚》,1993年的《同一屋檐下》和《愛情白皮書》,木村的《悠長假期》和《戀愛世紀》,都是“月九劇”。

“哈日族”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當然除了對日劇的喜愛,對日本偶像的崇拜,更有對日漫、日式雜貨、日文詞匯等等的衍生文化的親近。不過,2000年之后,日劇的影響力卻在慢慢回落,特別是2005年之后,雖然仍不乏好劇,但偶像風潮卻被韓國后來居上了。

韓國:“韓流”一波又一波

筆者還記得,第一次寫“韓流”是因為一只“流氓兔”,這個卡通形象出現在1999年,Mashimaro于2000年開始在韓國連載,風靡中國則要稍晚幾年。第二次寫就是因為韓劇了,2005年《大長今》在國內電視臺播放,紅遍大江南北,一時間主角李英愛在中國比韓國還紅。2000年代中期,韓劇已經通過正規和非正規的渠道大規模進入中國人的視野,取代日劇和TVB劇,成為年輕人追劇的第一選擇。

《冬季戀歌》里的裴勇俊和崔智友,《藍色生死戀》里的宋承憲和宋慧喬,《浪漫滿屋》里的Rain,《我叫金三順》里的玄彬……還有金喜善、元彬、張東健、全智賢等等,韓劇幾乎成了偶像制造機。

不過,到2010年左右,韓流有一個回落,然后又重新發力,于這兩年重攀更高峰。新一波韓劇也一改原來婆婆媽媽、動則百余集的慢節奏——李敏鎬、金秀賢、宋仲基,帶著《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后裔》強勢回歸,同時,H.O.T、神話、Bigbang、EXO等演唱組合由實力強大的韓國經紀公司推出,在90后觀眾群里擁有壓倒性的粉絲數量。

表達力極強的中國文字所創造的“韓流”一詞,成了韓國人用來宣傳本國文化的一個概念。韓國政府也已經把偶像制造當成了一個產業,并把文化影響力上升到政策高度,要把韓流打造成亞洲的代表文化。所以說,這一波韓流來勢洶洶,韓國偶像如今真可以稱得上如日中天。

臺灣:青春偶像劇的天下

青春偶像劇這個說法,來自臺灣。

除了早期的林青霞、秦漢、甄珍等因瓊瑤片和言情片而走紅的明星,后來臺灣電視連續劇也在內地熱播過一陣,比如《一剪梅》《星星知我心》和《婉君》《青青河邊草》等瓊瑤?。ǜ杏X早年瓊瑤一個人就撐起了臺灣影視的半邊天?。?,也帶紅了寇世勛、劉雪華、馬錦濤等明星。

不過,臺灣在瓊瑤之后,舉起打造偶像明星旗幟的是柴智屏?!读餍腔▓@》是一個標志,臺灣青春偶像劇開始風行,其制作人柴智屏也因此被稱為“偶像劇教母”?!读餍腔▓@》的劇本改編自日漫,所以說臺灣偶像劇與日劇脫不了干系,而它熱播的2001年卻正是日劇開始式微的時候。

2005年7月17日,由明道、陳喬恩主演的《王子變青蛙》以最高平均收視7.09、最高分段收視8.05的成績打敗了《流星花園》的紀錄。2008年7月27日,這個紀錄終于被阮經天、陳喬恩主演的《命中注定我愛你》打破(最高平均收視10.91、最高分段收視13.64)。一時間,在網上追看臺劇的大陸觀眾也不在少數。

隨著臺灣偶像劇的流行,大S、周渝民、言承旭、明道、陳喬恩、楊丞琳、林依晨、鄭元暢等眾多偶像明星也熠熠生輝。不過,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臺灣電影的沒落,讓很多明星們都來大陸發展,比如明道、陳喬恩、賀軍翔等等。雖然參與大陸電視劇未必成功,但這一趨勢卻無法逆轉。

內地:“小鮮肉”的影響力

日劇不行了,TVB的演員來內地發展了,臺灣明星也來內地拍戲了……此消彼長,毋庸置疑,最近幾年,國產劇還是發展得不錯的。特別是IP和網絡自制劇的風行,讓偶像小鮮肉一個接一個冒出來。

《盜墓筆記》里的李易峰和楊洋,《太子妃升職記》里的盛一倫和郭俊辰,《花千骨》里的馬可,都是當紅小鮮肉。即使最近人氣爆表的胡歌,當年也是偶像劇出道。當然還有劉詩詩、趙麗穎等一眾女明星,國產偶像也蔚為壯觀。而且,我們也有了偶像組合TFboys和SNH48,有了打造偶像的幕后推手。

中國內地的偶像大潮流,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這股東風,我覺得就是電影市場的“大爆炸”,如果導演們能放開那些年過半百的老明星,而多給這些85后90后一些機會,相信中國偶像風靡亞洲指日可待。

猜你喜歡
日劇木村韓流
日劇為何難吸引中國人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動態增強MR表現
“反韓流”排名:中印泰列前三
淺談湖南地區“韓流熱潮”與湖南高校韓國語教學
《臺聲》畫坊
韓流文化的營銷傳播模式
日本物哀文化的現代表達及傳播——以日劇《晝顏》為例
韓流消退之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