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花江示范區土地利用變化及驅動力分析

2016-04-19 19:03崔蕾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6年6期
關鍵詞: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

摘 要 為了探究貴州花江示范區土地利用變化狀況及驅動力因素,選取示范區2005-2010年土地利用變更的遙感數據資料,運用土地利用動態指數和程度分析方法,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從土地利用數量變化、速度變化和程度變化3方面探討土地利用變化特征及驅動力因素。結果表明:人口增長、經濟利益、政策制度是影響貴州花江示范區土地利用變化的主要驅動力。

關鍵詞 土地利用變化 驅動力 花江示范區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土地資源作為一切資源之首,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土地利用變化研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驅動土地利用變化的因素復雜多樣,對此土地利用變化綜合研究客觀上要求在中小尺度上展開??λ固氐貐^作為地球表層一種典型的脆弱生態環境區域類型,無疑成為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的熱點地區。本文以喀斯特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貴州關嶺—貞豐花江示范區為研究對象,對過去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并對其驅動力進行嘗試性探討,以期使喀斯特地區土地利用和經濟發展更好地和諧共生。

1研究區概況

花江示范區位于貴州省西南部,關嶺縣南、貞豐縣以北的北盤江花江峽谷兩岸,示范區總面積5162.11hm2,喀斯特面積占總面積的87.92%,海拔500~1200米,相對高差700米,是貴州高原上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峽谷區。區內平均溫18.4℃,≥10℃年積溫6542℃,年降水量1100mm,氣候冬春溫暖干旱,夏秋濕熱。2010年總人口8612人,其中農業人口占89.7%,農民人均純收入5390元,產業結構中仍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三產業有明顯上升趨勢。

2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2.1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變化

根據獲得的遙感數據資料,整理出2005-2010年花江示范區土地利用變化的基本數據,從數量方面分析該示范區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總態勢和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由表1可以看出,2010年花江示范區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為主(占總面積34.65%),耕地和園地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21.01%和16.83%;建設用地共104.2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02%;未利用土地占土地總面積的18.69%。對2005-2010年花江示范區土地利用現狀的數分析可知,5年間該示范區農用地均呈減少趨勢,其中園地2010年比2005年減少0.92%,耕地、林地、草地依次減少0.21%、0.18%和0.06%。建設用地整體呈增加趨勢,增加16.9hm2(0.33%);未利用地面積增加,其主要是因為董箐水電站蓄水,致使水域面積擴大42.7hm2,而未利用土地面積減少,說明該示范區土地利用率進一步提高。

表1:花江示范區200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現狀對比表

2.2土地利用變化速度

土地資源數量變化的速度可用土地利用動態度來表示。為了說明花江示范區土地利用狀態在時間軸上發生一系列動態變化,引入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它是指某一地區在某一時段內某種土地利用變化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其表達式為:

式中K為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Ua、Ub分別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其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時段長,當T的時段定為年時,K的值就是該研究區某種土地利用類型年變化率。

根據以上公式可算出花江示范區2005-2010年各類型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指數(表2)。從表2可以看出,5年間花江示范區各類土地利用的變化情況,其中水域和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動態指數變化較大,分別為11.52%和8.74%。耕地、園地、林地、草地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動態指數均以負數出現,表明2005-2010年其面積是遞減的;而交通用地和裸巖石礫地動態指數均以正數出現且其動態指數變化較小,表明其面積均略有增加。綜合來看5年間,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較快增加而農用地的減少會直接導致耕地保持、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生態系統調節氣候等功能的減弱,這就要求花江示范區各部門今后加強耕地的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治理以及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后備資源的管理力度。

2.3土地利用程度變化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廣度和深度。在《西藏自治區土地利用》一書中,劉紀遠先生等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土地利用程度分級標準,將土地利用分為四個等級并分級賦予指數(表3),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表達式:

中Dj為某研究區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Ai為研究區域內第i級土地利用程度分級指數;Ci為研究區內第i級土地利用程度分級面積百分比;n為土地利用程度分級數。由公式可知,土地利用綜合量化指標體系是1個100~400之間連接變化的指標,綜合指數的大小反映了土地利用程度的高低。

根據表3和上述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計算公式并結合花江示范區的實際情況,得出花江示范區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分別是226.13和225.44,表明土地利用程度2010年比2005年有所降低。在此期間,國家正在對該區進行生態治理,同時示范區處于產業調整階段。突出強調的是由于董箐水電站蓄水,使示范區水域面積增大42.7hm2,致使未利用地總面積增加,但未利用土地2010年較2005年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說明后備土地資源開發處于緩慢發展階段。由此可知,花江示范區土地利用進入調整期。在以后的土地開發利用中,應發揮林地優勢,保證耕地面積進一步的調整用地和布局,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土地資源。

3花江示范區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分析

土地利用是人與土地相互作用構成的動態系統,它的變化受到自然驅動力和社會驅動力的影響。土地資源條件雖是土地利用結構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但對于人類活動而言,這種變化是緩慢的。因此分析社會驅動力對土地利用變化的作用擺在首要的位置。

3.1經濟利益的驅動

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土地利用及其結構演變的最根本動力。自2005年以來,花江示范區的經濟增長較快,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2321.5萬元上升到2010年的4641.19萬元,主要是經濟林、果、草的種植,給示范區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隨著農民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的增強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農民普遍種植花椒、砂仁等市場前景好的先鋒經濟作物和亞熱帶水果,如在花椒生產方面,共實施20000多株,平均單株增產12.3%、增值9.84元,共增值約20萬元。此外,示范區衍生產業趨勢發展,初步形成特色種植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業等,一定程度上驅使土地利用結構發生轉變。

3.2人口增長的驅動

人可以通過生產技術、活動方式調節、組織土地利用結構,同時作為參與者占有一定面積土地作為生存方式的場所—居住地,最后還作為消費者,消耗土地利用系統的產品,增加對系統生產的壓力。因此人口增長勢必引起居民用地面積的增加和土地利用系統輸出產品需求量的增加?;ń痉秴^2005年人口為7632人,到2010年增長到8612人,增長了11.38%,此外居民點用地面積明顯增加,2010年比2005年增加了10.4hm2。為了滿足人口不斷增加的物質所需,居民開始改變土地經營方式,如農民從種植單一的農作物轉向經營經果園,主產商品價值高且多產的經濟作物和林果。由于人口是一種持續的外界壓力,因此人口增長驅動因素將長期對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發生作用。

3.3政策制度的驅動

目前很多案例研究突出了政策制度在驅動區域土地利用變化中的重要作用。結合示范區實際情況和已收集到的相關政策資料分析可知,造成示范區土地利用變化的政策主要是退耕還林(草)政策和農民減負的稅收政策:

(1)環保政策:針對花江示范區河谷深切、坡耕地較多、土壤侵蝕極其嚴重、水資源利用難度大的情況,國家“十一五”期間對此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實施退耕還林(草)政策。

(2)稅收政策:政府在給予農民一定經濟補貼及優惠配套措施的同時,該政策得到當地農民的支持。示范區很多農戶退耕后主動選擇種商品價值高又高產的經濟作物或林果,不但合理利用了土地資源,又創造了收入。示范區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2359.54元到2010年農民人均收入就達到了4553.83元,增加了48.19%。

4結論與思考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物質保障,用來滿足人們的需要。尤其在喀斯特脆弱生態區,對于如何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就顯得十分重要?;ń痉秴^是貴州喀斯特高原峽谷生態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典型示范區,就土地利用方面在今后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4.1經濟發展與林地擴展和耕地保護的關系

該示范區未利用土地面積較廣,即后備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其多為肥力極低的巖旮旯土地。在巖石裸露的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此地區土地開發的利用程度高。根據當地自然環境特點與經濟利益的驅動,示范區大力發展經濟林(果),林地面積增加。因此經濟的發展必然使耕地面積有所減少。在今后的土地結構變化中,要注意防止耕地的無序減少,林地面積的盲目擴大,要看到在保護耕地面積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特色經濟。

4.2人口增長問題

示范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極為有限,若按當地高產糧食4500g/hm2計,1hm2能養活15人。2010年,示范區人口密度為150人/hm2,遠遠超負荷運行。隨著人口的增長,將引起居住用地面積增加和土地利用系統產品需求量的增加。因此,示范區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增長率的同時,要將生存空間和人口數量協調控制,提高人口素質。

4.3政策制度與土地利用的關系

示范區政府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實施的退耕還林(草)和從農民利益出發實施的農民減負稅收等政策制度必然影響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如果破壞了土地的生態環境,從長遠來看,必然對今后政策制度的推廣帶來阻礙。因此,示范區在大力推廣扶貧、農業發展、生態環境治理等政策制度的同時,也應注意保持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及土地景觀的多樣性,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作者簡介:作者:崔蕾(1989—),女,遼寧鞍山人,貴州師范大學喀斯特研究院,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喀斯特生態建設與區域經濟。

參考文獻

[1] 劉勝能,王羽飛,龍振華,等.我國土地整理的特點與未來展望[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21(5):21-24.

[2] 謝菲,舒曉波,廖富強,等.浮梁縣土地利用變化及驅動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213-221.

[3] 彭建,蔡運龍.LUCC框架下喀斯特地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土地科學,2006,20(5):48-53.

[4] 高漸飛,熊康寧.喀斯特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以貴州花江示范區為例[J].熱帶地理,2015,35(1):111-119.

[5] 王秀蘭,包玉海.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1999,18(1):81-87.

[6] 張寧,曾光建,關國鋒.近25年來黑龍江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J].國土資源情報,2011,20(9):38-44.

[7] 馬建輝,劉淑萍.基于SPSS的莆田市土地利用變化及其驅動力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09,19(10):71-74.

[8] 劉紀遠.中國資源環境遙感宏觀調控動態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9] 付小艷,陳婕,王占岐.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7):2053-2054+2077.

[10] 張惠遠,趙昕奕,蔡運龍,等.喀斯特山區利用變化的人類驅動力機制研究[J].地理研究,1999,18(2):136-146.

[11] 唐華俊,陳佑啟,伊·范朗斯特.中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103-105.

[12] 姚培元,吳楚材,等.太湖地區土地利用動態及發展趨勢[J].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所集刊,1987(4):33-43.

[13] 李秀彬.土地利用變化的解釋[J].地理科學進展,2005,21(3):195-203.

[14] 劉彥隨,陳百明.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0(6):325-329.

[15] 白利妮.花江示范區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分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2):27-32.

猜你喜歡
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
油價上漲的供需驅動力能否持續
溫暖厚實,驅動力強勁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級功放
突出文化產業核心驅動力
以創新為驅動力,兼具學院派的嚴謹態度 Q Acoustics
對農民工市民化內驅動力的思考
電動汽車驅動力分層控制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