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及發展趨勢

2016-04-20 13:44楊克相羅陽春方芳蒲春蕾羅峰曾先堂吳迅何川李鐘明充
安徽農學通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栽培模式旱地規?;?/a>

楊克相 羅陽春 方芳 蒲春蕾 羅峰 曾先堂 吳迅 何川 李鐘 明充

摘 要:該文介紹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南方旱地主要作物栽培模式的演變形式,不同栽培模式的技術要點。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迫切需求、中國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等現狀,解析了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實際形式以及取得的部分成績,展望了南方旱地農業,農村產業發展的方向。為南方旱地農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旱地;栽培模式;規?;?;機械化

中圖分類號 S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30-03

Cultivation Mode of Dry Crops in the South of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Yang Kexiang1 et al.

(1Nancho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have reported mainly cultivation patterns during 19th in the south of China,and described some main technical points for each cultivation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rigorous actuality situation,the imperious deman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the lack of labour force in Chinese country,some parts of practical forms in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ormation were described. Finally,the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 dry land in the south of China was outlook,which provided a new insight for transformation of plant cultivation production in future.

Key words:Arid land;Cultivation system;Large scale;Mechanization

玉米、小麥、油菜、大豆、甘薯作為主要的旱地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發展以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保證糧食供給,科研工作者們從遺傳改良、栽培模式改進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使糧油產量和品質均得到顯著改善[1]。如玉米產量從1961年的單產1t/hm2增加到2008年的超過5.5t/hm2[2],滿足了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中國作為主要的糧油消費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需要不斷提高糧油作物的單產水平、改良品質等才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南方生態區作為主要的糧油產區之一,山區面積大,復種指數高,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一直以來,科研工作者們立足于當地實際,在已有栽培模式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發展出與優良品種配套的優異栽培模式和方法,為提高土地產出率做出了重要貢獻。

1 栽培模式及特點

1.1 麥(油菜)、玉輪作 麥(油菜)玉輪作是我國旱地一年二熟區的重要的種植模式。小麥和油菜作為南方生態區的主要糧油作物之一,在生產上被大量種植。其中小麥、玉米作為黃淮海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隨著生產條件的改善,小麥玉米一年兩熟成為該地區的主要種植模式。在四川省玉米種植面積的133.33萬hm2。玉米收獲后,在玉米茬上口上免耕種植小麥或油菜占了絕大比例。即大春在田塊里種植玉米,小春在同一田塊里免耕種植小麥或油菜。無需深耕土地,在節約勞動力的同時,還能有效克服南方人均耕地面積不足的矛盾,提高單位土地的復種指數。報道顯示,該模式下的免耕直播技術比育苗翻耕移栽技術更為節約成本,利用該模式每667m2地可降低成本120~150元,產量與翻耕直播相當。在該模式條件下,對不同茬口的品種要求尤為重要,如油菜則需要選取適合本地生長的抗倒伏、植株緊湊、葉片較小、植株較矮的雙低雜交油菜品種,如南油12號等[3]。但是,長期的免耕會使免耕后的小麥或油菜產量適當降低,使全田經濟效益下降。胡立峰等[4]認為,應該在免耕3~5a后對土壤進行深耕,并提出了將套作作為今后提高兩熟區耕作模式經濟效益的發展方向。在這種一年兩熟的種植模式下,為追求高產,往往需要施用大量的化肥,尤其是大量施用氮肥成為生產上較為普遍的做法。但是,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在增加農業成本的同時,殘留的氮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因此希望一些新的,更為經濟、高效,甚至實現土地用養相結合的種植模式亟待研究。

1.2 麥(油菜)/玉/苕 四川作為中國生豬生產大省,每年的飼料消耗量較大,常常出現人畜爭糧的現象。為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單位耕地的產出量,最大限度解決南方人均耕地面積小、糧食和飼料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南方科研工作者在已有兩熟輪作栽培模式的基礎上,開展充分利用當地的光、溫、水、肥資源進行多種作物間套作的種植模式研究。并提出了同田間套種植麥(油菜),玉米和紅苕的立體栽培模式。該模式采用1.2m和80cm 2種帶寬相間隔的田間布局形式,其中寬帶種植小麥,小麥密度在10~12萬株/667m2;玉米則種植在小麥的空行內,3月底至4月初播種,雙行區單株種植,行距50cm。待小麥收獲后在麥茬上以及玉米行間種植紅苕。自1986年以來,該模式在四川省推廣面積較大。報道顯示,這種模式下每667m2全年產值比傳統種植方式增值25萬元左右[5]。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趨勢越來越重,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向城市。而“麥(油菜)/玉/苕”模式下的田間管理較為繁瑣,尤其是在紅苕的收獲上,每667m2地產出水紅苕近5 000kg,需要耗費大量的勞動力,而紅苕價格低廉,投入產出比例較低。因此,需要一種更為輕簡高效、勞動力投入更少而產出更高的栽培模式替代。

1.3 麥(油菜)/玉/豆 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受國際國內產業發展的影響,包括玉米、水稻等優勢作物面積不斷增加,以及受進口大豆價格低廉等的沖擊,中國大豆種植面積急劇下降。為緩解供需矛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研究者提出了一種充分利用生物多樣性,提高土地復種指數、更為省力、且實現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麥/玉/豆”栽培模式[6-7]。該模式充分利用南方丘陵區的光、溫、水、肥特點,從10月下旬到第2年5月進行小麥種植并預留上玉米種植行;3月下旬到4月初在預留行套種玉米,8月中旬收獲;6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在小麥茬上種植大豆;使土地的循環利用,實現一年三熟。該模式的技術要點是:(1)選擇生育期合適的品種,合理分配不同作物之間的共生時間,有利于緩解作物之間對光照、溫度、水、氣、肥料等的需求矛盾,從而實現單位土地面積真正的增產和增收。(2)合理規劃地塊,預留出足夠的空間給不同作物,從而充分利用單位面積的光照資源。目前生產上大量應用的種植規格為2~1m或1.17~0.83m 的行寬規格,其中寬行種植小麥,窄行則作為預留行,來年種植玉米。(3)及時進行田間管理,對于這種多作物間套作的立體種植模式,由于土地常年給作物提供營養,需要依據不同作物的需肥量及時進行合理施肥;同時,要及時進行田間中耕除除草,合理選擇除草劑,避免前茬除草劑殘留影響后茬作物的正常生長。報道顯示,這種模式具有較好邊際效應,該模式較傳統的麥、玉輪作模式增加產值1 580.8元/hm2[6]。

1.4 其他間套模式 近年來,以更為省工省力且商業價值更大的中藥材代替紅苕、大豆等的間套作栽培模式在部分地區被應用于生產實際,并取得了客觀的經濟效益。如何川等[8]充分利用川東北地區的2年3熟制,提出了玉米/川明參/玉米的新組合模式,為機械化收獲提供了很好的應用思路。該模式充分利用了玉米產量高、川明參耐干旱且商業價值大等優勢,比傳統“麥/玉/苕”節本增效3 437.5元/hm2,比傳統“麥/玉/豆”節本增效節本增效1 953元/hm2。進一步提高了單位耕地的產出量。然而,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加劇,農村勞動力已經嚴重缺乏,加之農業生產成本較高,相對收益較低,所以農村出現了大面積土地被撂荒的現象。將勞動力密集型栽培模式向機械化農業生產發展已經勢在必行,土地集中化已經成為農業發展、農業增收的趨勢。

2 發展趨勢

傳統的栽培模式的改革重心是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單位耕地面積的產出量,實現單位耕地的效益得最大化,為農業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解決糧、經、飼作物相互爭地的矛盾。在節約成本,減少勞動力成本投入方面收效甚微。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業物質技術儲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農村勞動力大量匱乏,大片土地撂荒,農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因此,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走集約化、機械化、輕簡化道路勢在必行。

近年來,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為現代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確定了農村改革的基本方針政策??蒲泄ぷ髡咭惨验_始選育適合機械化、脫水速度快的新品種以及配套栽培措施。一些集中化的農業有機生態園也在不同地區發展起來:如四川省西充縣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國家農業科技園等形式建成了優質農產品基地2.33萬hm2,并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特色產業,發展規模居西部第一。這種以產業帶動發展,以興趣促進農業繁榮的集約化經營模式將是今后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成片的土地集約化后形成合作社或有機生態園,有利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同時也是全程機械化的重要前提,真正實現集約成本、減少勞動力投入、增加單位面積的產出,真正實現節本增效。另外,規?;a出的產品也更能順應市場需求。同時,這種集約化生產模式還能為當地創造出就業機會,解決當地農民工就業問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楊文鈺,雍太文,任萬軍,等.發展套作大豆,振興大豆產業[J].大豆科學,2008,27(1):1-7.

[2]Tester,M. and Langridge,P.,Breeding technologies to increase crop production in a changing world[J].Science,2010,327:818-822.

[3]姚群麗,袁雙孝,川東北丘陵區稻茬雜交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11(10):39.

[4]胡立峰,李琳,陳阜,等.麥/玉兩熟區農作模式分析及輪耕模式探討[J].土壤,2007,39(2):243-246

[5]閻波,麥玉苕豆立體種植法[J].農村經濟與技術,1992,12:24.

[6]楊文鈺,張含彬,牟錦毅,等.南方丘陵地區旱地新三熟麥/玉/豆高效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6,5:43-44.

[7]雍太文,楊文鈺,任萬軍,等.兩種三熟套作體系中的氮素轉移及吸收利用[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9):3170-3178.

[8]何川,任勝茂,鄭祖平,等.川東北丘陵區玉米-川明參/玉米輕簡高效新模式[J].耕作與栽培,2015,5:60-61. (責編:徐煥斗)

猜你喜歡
栽培模式旱地規?;?/a>
今日農業(2022年16期)2022-09-22
旱地麥田夏閑期復種綠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續生產力
旱地冰球運動開展價值的研究
旱地冰球運動推廣及發展策略
獸醫導刊(2019年1期)2019-02-21
規?;i場暴發PED后的快速穩定策略
淺談無公害蘋果洋蔥栽培技術要點
中國交通信息化(2016年1期)2016-06-06
鐵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
長期施肥下紅壤旱地土壤CO2排放及碳平衡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