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絲路成就的世界首富

2016-04-21 03:03呂文利
環球人物 2016年10期
關鍵詞:鴉片外商廣州

呂文利

伍秉鑒與官員外商交好,締造了廣州十三行的最后巔峰

“出生于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鑒,繼承父業與外商從事買賣,又進一步貸款給外商并以此獲得巨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边@是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過去1000年間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時,對其中一名中國人所做的評價。這個人就是伍秉鑒,與他共列榜單的還有5位中國“千年富豪”,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和宋子文。這5人都是通過權力占有財富的大人物,唯獨伍秉鑒是實打實的商人。

伍秉鑒究竟如何積累了龐大的財富,甚至能夠跟帝王比肩的?也許,在大名鼎鼎的廣東十三行,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家族因對外貿易興起

伍秉鑒的祖上伍燦廷原本是清初福建的一個茶農,之后因為生活清貧,窮則思變,遷到廣州,靠做小買賣為生。一開始,伍氏家族的生活并不富裕,在廣州默默無名,直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這一代,伍家才漸漸在廣州有了些許財富和名氣。而這一切,與當時廣州十三行的興起緊密相關。

十三行創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創設的初衷是既能防范洋人,又能保證關稅的收取。1683年,清政府收復臺灣,之前堅持的海禁政策就沒必要實施了,于是在1684年宣布解除海禁,準許開海通商,在東南沿海設置了江、浙、閩、粵4個海關,粵海關最為重要。由于海禁剛開,到廣東的外商貨船很多,中國的行商卻很少,貨物大量壅滯。為解決這個問題,1686年,清廷在廣州設立13家洋貨行,主要集中在現廣州西關一帶的十三行商館區,專營洋貨外貿,“洋商自赴關納稅”。這就是最初的“十三行”,它也是當時清朝政府唯一承認的對外貿易機構。十三行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帶有壟斷性和官商性質。后來行商數目有增有減,并沒有一直維持在13家。

就是在十三行日益壯大之際,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抓住了機會,到十三行總商(即商行首領)潘振承的散貨檔,當了一名伙計。在潘振承手下,伍國瑩有了一番大歷練,隨著其才干、視野、人脈的積累,不甘于人下的他,于1783年,在當時廣州最活躍的外國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資助下,創辦元順行,第二年,改名為“怡和行”,將商名(行商首領行走商界的別名)定為“浩官”。據說伍國瑩之所以起這個商名,是因為“浩”取自其子伍秉鑒的乳名——亞浩;“官”則是因為在重農抑商的傳統社會,帶“官”字的商家總比普通商戶更受認可些。

不久,伍國瑩宣告退出十三行,按照慣例,他得從自己的兒子中選擇一人接替,于是,他的次子伍秉鈞成為怡和行第二代領導人。在伍氏父子的經營下,怡和行有了穩步的發展,1786年,怡和行在20家行商中居第六,1800年,升到了第三。

可惜,能干的伍秉鈞天年不永,1801年他才滿35歲就病逝了,怡和行的業務便落到了其弟伍秉鑒身上。事實證明,伍秉鑒比他的這位兄長更有才干,正是在他的領導下,怡和行在珠江邊上大放異彩,1807年地位上升到行商第二位,1813年為總商之首,最終成為富甲一方的商業巨頭。

而伍秉鑒本人,也在復雜的形勢中乘風破浪,一步步登上首富寶座。

富可敵國“三板斧”

接過怡和行的大旗后,伍秉鑒拋出了自己的“三板斧”,即打點官員、交好外商、團結行商。

行商是官府與外商的“防火墻”“隔離帶”,也是“傳導員”,所以行商經常要代辦外商的貨稅,傳遞往來文書,管理監督外國商民,甚至協助審理中外民眾的沖突案件。除了這些,行商還要以捐輸、報效、陋規、賄賂等形式,向官員們上下打點。因此,伍秉鑒在“捐輸”上煞費苦心:1818年,伍家就遵總督之命,捐給公共事業16萬兩白銀,恰逢嘉慶皇帝六十壽誕,又出了7萬兩報效銀,據記載,“伍氏先后所助不下千萬,捐輸為海內冠”。

伍秉鑒也特別注意與外商的關系。十三行具有官方背景,所以外國商船到達廣州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各大行商,行商獲利與否也全看與外商的關系。伍秉鑒一接手怡和行事務,就立刻與怡和行合作甚久的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大班“稱兄道弟”,希望一切合作事宜俱照“家兄生前,如常辦理”。伍秉鑒任總商后,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份額一直居于行商首位。僅以茶葉貿易來說,1814年,怡和行與東印度公司貿易的茶葉約為3.4萬箱,占行商總額的16%,1830年為5.08萬箱,占18.6%。伍家還是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1813年,東印度公司欠廣州行商款項約為75萬兩,其中欠伍秉鑒的就有近55萬兩,可見伍秉鑒與外商的關系之密切。東印度公司對伍秉鑒非常放心,每年大班離開廣州時,會將公司存款和金銀移交給伍秉鑒保管。

伍秉鑒還善于發時事財。1783年,美國脫離英國獨立,迫切希望開拓海外貿易,尤其是對華貿易,1784年,美國迅速躍居對華貿易的第二位。1803年,波士頓的托馬斯·普金斯公司在廣州設立了普金斯洋行,由16歲的年輕商人約翰·顧盛主持。伍秉鑒向來對新來的淘金者特別眷顧,年輕的顧盛也渴望打開局面,兩人很快就建立起良好的私人關系。這種關系為他們帶來了利潤:當茶葉價格上漲或者貨源短缺時,伍秉鑒可以比其他行商更多地供給顧盛上等茶葉;而等到茶葉價格降低時,顧盛又能讓伍秉鑒的茶葉在美國的市場以較高的價錢出售,兩人因此不斷套利。通過與美國洋行建立的良好關系,伍秉鑒還在美國進行保險業投資等。具有國際視野和投資意識,不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這是伍秉鑒強于其他行商的主要原因。

顧盛和伍秉鑒的友誼,成就了彼此的財富,據說顧盛是“所有在廣州的洋商人中最成功的典范”,他的洋行僅用辦事員數人,“每年卻做百萬元以上的生意”。

伍秉鑒也很善于處理與其他行商的關系,并盡量照顧其他行商的利益。1811年,伍秉鑒本可以成為東印度公司唯一的羽紗銷售代理人,但他后來要求“利潤按比例分配給公所中的全體行商”;1828年,行商黎光遠破產被發配伊犁充軍,伍氏家族又籌措銀兩作為其生活費。

在官場上長袖善舞,與外商互通有無,把行商內部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三步使得伍秉鑒最終成為全國首富乃至世界首富。據估計,1834年伍家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堪稱富可敵國。

當時一些西方人稱他為“天下第一大富翁”,是公認的世界首富。

鴉片戰爭后的衰弱

因為與外商的關系密切,伍秉鑒不得不包庇外商的鴉片貿易。由于與外商的關系密切,伍秉鑒不得不包庇外商的鴉片貿易。因為西北太平洋沿岸的毛皮和夏威夷群島的檀香木等貨物日益減少,同時白銀作為一種資源性商品和貨幣,在世界的市場上也逐漸減少,所以在中國貿易的外商迫切尋找替代品以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最后他們選擇了鴉片。顧盛就曾興奮地說鴉片能夠帶來“漂亮的利潤”,1821年顧盛宣稱鴉片是唯一能夠獲利的商品,以至于他后來主導了廣州的鴉片貿易。

1838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來廣東查辦鴉片。在此之前,廣州上至官員,下至行商,已經形成了一個鴉片利益共同體,官吏、行商、外商相互包庇、勾結,商界烏煙瘴氣。

林則徐到廣州后,傳見伍家等行商,痛斥他們包庇鴉片走私的罪過,并為了傳訊英國大鴉片販子顛地,將伍秉鑒摘去頂戴,戴上鎖鏈,將其子伍紹榮逮捕入獄。伍秉鑒當時已年過七旬,他苦苦哀求,指著自己去了頂戴的帽子和脖上的鎖鏈對其他行商說,如果顛地不進城,他肯定會被處死。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戰敗并喪失貿易主權,行商制度面臨被廢的命運。伍秉鑒寫信給在美國的友人說:“據說行商制度將被廢除,我衷心地希望如此,我愉快地期待我將成為一名自由人的時代。如果我現在是青年,我將認真地考慮乘船前往美國,在你附近的某處定居?!?/p>

1843年9月4日,伍秉鑒去世,享年74歲,一代商界巨鱷就此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他的一生,是整個中國傳統社會尾聲驟然衰弱的縮影:他因廣州開放外貿、海上絲路的最后繁榮而成為世界首富;又因為鴉片戰爭和大清帝國的沒落郁郁而終。

他是中國古代商人的一個里程碑,也是讓今人引以為鑒的舊傳奇。

猜你喜歡
鴉片外商廣州
太平天國與清軍的一筆奇葩買賣
太平天國與清軍的一筆奇葩買賣
廣州的千萬富豪們
周末玩什么去【坐標:廣州】
廣州車展展位圖
誰是冒牌外商
阿富汗鴉片年產量創新高
清末地方財政靠鴉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