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學典:“白眉學者”尋路“文史復興”

2016-04-29 23:29張媛媛
山東畫報 2016年9期
關鍵詞:文史哲山東大學儒學

張媛媛

二○○六年,正是知天命之年的王學典,成為《文史哲》的主編。

也是這一年,他本來濃黑的眉毛,開始染上霜色。

十年過去了,他把自己『修煉』成人人稱贊的『白眉學者』。

如今,他早已不再像年少時一樣,將一腔憤怒化作激揚的文字,歲月的積淀讓現在的他可以理性而從容地分析現下人文學科存在的各種問題,但藏于他內心深處的人文情懷依舊不變,他深愛著他耕耘的這片學術沃土,躬耕數十載,激情依然。

昔日輝煌煉就學術傲骨

王學典,1979年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從此以后扎根于這所校園,從讀書到執教,他的工作生活與這所校園息息相關。雖然在他進入山大時,“馮陸高蕭”“八馬同槽”帶來的文史哲“盛世”已經接近尾聲,但那種高山仰止、“號令天下”的學術傲骨或許在那時就已經扎根在他心底。

與山東大學風雨同舟近四十年后,回望山大文史哲的輝煌與蟄伏,王學典試圖用一句話解讀這種起伏:“成于意識形態,毀于意識形態?!?/p>

他認為造成山大這種今非昔比局面的原因有三點。第一是因為紅色基因,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山大站在了革命的“石頭”上,自然比那些立于平地上的大學高了許多。那時,院系調整使與華東大學這所革命大學合并的山東大學擁有了紅色背景,從革命隊伍中走出的華崗校長等領導者,又帶領山大人創辦了《文史哲》。也因為紅色背景,讓山大在那個年代可以“一呼百應”,把各地的學者大家納入自己的麾下。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名聲鵲起的山大“馮陸高蕭”“八馬同槽”都不是山大自己培養的學者。第二,用王學典的話說是“山大在1949年后第一次學科大洗牌的時候,摸了一手好牌,又打了一手好牌”。當時的山大,擁有各方面資源,又將他們運用得恰到好處。大膽出拳,成立了還在學術界有廣泛影響的《文史哲》。第三點原因是文革之后的一次學科大洗牌,在這次大洗牌中,社會科學崛起,像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這一次,山大“既沒有摸到好牌,也沒有打出好牌”。致使山大輝煌不再,慢慢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在如今的國內名校排行上,山大鮮有國內的拳頭學科,這是導致今日的山大號召力欠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讓王學典等山大學者感到欣慰與驚異的是,在出席臺灣地區以及海外的學術會議時,感覺山東大學的聲望還是很高的,“這說明山大當年創造的學術影響還在”。

“文史復興”前路漫漫

借著2015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濟南召開的東風,山東大學宣布啟動“文史復興”計劃。王學典為此感到欣慰,但又認為任重而道遠。他說:“樹立大的目標就會有大的動力,這是在主觀上盡最大努力,鼓勵大家改善現狀啊?!彼^“復興”,是因為曾經“興”過,“復興”是要回到當年的“盛世”,這談何容易!

關于山大的“文史復興”,王學典堅信機會還是有的,但是存在許多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出新一代如同“馮陸高蕭”那樣的標志性人物,當年山大興盛的主要原因就是有一批知名的學者大家,“一個學者最重要的成果是他的論文和著作,而一個學校最重要的成果則是人本身,現在的山大就缺少廣為學界所知的學者專家?!薄斑吘壭缘膶W校,社會關注度低,平臺不行,導致學校里的專家學者們即使學術水平較高,也很難在學界受到普遍認可和關注,這是很無奈的事情?!痹谕鯇W典看來,山大雖然在山東廣受關注,但放在全國的平臺上,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被邊緣化。所以,“當務之急是著手有計劃地推出山大自己的知名學者?!?/p>

王學典認為,國內大學的總體學術格局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積淀之后已經基本穩定,“大學的綜合實力排名很難有大的變化”,但是局部的小格局并未凝固,這有待于發現并幫助山東大學“搶灘占位”。山大還可以在結構化尚未完成的那些領域去努力,形成局部優勢。王學典借用山大前任校長徐顯明的話說:“只要有一個世界第一的專業和學科,山東大學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彼M酱竽茉诰植堪l現突破點,然后重拳出擊,爭取在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

“文史復興”計劃遍地開花、全面推進的可能性不大。王學典建議,集中精力在文史的主干學科上進行復興,爭取在每一個主干學科上打造一個“拳頭”?!艾F在的山大,歷史、哲學、中文,各科排行都平平,沒有龍頭,很難帶動實現‘文史復興?!彼?,有重點地進行突破和建設,應是山大推進“文史復興”時應予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儒學研究天時地利人和齊備

王學典還有一個身份是山東大學高等儒學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他對儒學和國學熱有一套自己的見解?!爱斆撠毜膯栴}得以解決,人們逐漸從溫飽過渡到小康,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心已經開始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向‘以精神建設為中心轉變?!蔽幕ㄔO,道德重建,精神重建,就會慢慢被提上日程。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三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F在,“三個自信”變成了“四個自信”,多了一個文化自信?!叭粢幕孕?,肯定要宏揚本國的文化,提倡國學,光大儒學,就成為理所應當的?!?/p>

而儒學研究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王學典認為,習近平同志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行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而儒學就是這次融合的“鑰匙”。

在王學典看來,我們現行的學科體系,幾乎全盤承接自西方,中西方文化體系之間的差異,使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行的學科體系的進程難之又難,例如經史子集,只有“史”能不經轉化在西方的學科體系下找到自己的位置。王學典說:“儒學涵蓋了文史哲的方方面面,儒學在現行的學科體系下,在中文系叫古典文獻學,在歷史系叫中國思想史,在哲學系叫中國哲學史,很難找到一個完全對應的學科位置?!彼?,社會上才會出現復興國學、儒學的訴求,因為這個概念可以涵蓋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國學熱、儒學熱于是不可避免。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應時而生,占據了天時。又因地處齊魯大地,乃是孔孟之鄉,儒學的發源地,占據了地利。弘揚和發展儒學是山東大學的師生們心之所向,人心齊,正是人和也。山大在儒學領域,用王學典的話說就是:握著一手好牌。但能否打好這一手好牌,關鍵還在山大自身。儒學是一門結構化尚未完成的學科,在儒學領域各高等學府還有待于一決高下,此乃山大力爭打造“拳頭”的一個機會。

《文史哲》十年路

2006年起,王學典成為了《文史哲》的主編。到如今已經十年過去了,王學典陪著《文史哲》走過了漫長的十年,和它一起慶祝了它的六十歲生日,和它一起創辦了它的英文版。十年,也許他們還有更遠的路要走。

在《文史哲》六十周年的時候,王學典與編輯部的同仁們相約:“走一條不為時風所動的厚重辦刊之路?!边@是王學典與同仁們的堅持。有人說,期刊受兩個“人”影響,一個是受眾群,一個是主編。作為主編的王學典,十年帶給《文史哲》的除了“厚重辦刊”之外還有什么呢?

十年,他讓《文史哲》有了自己相對穩定的風格,告別追逐熱點的短平快,沉下心來認真做學術?!段氖氛堋穫戎赜诳l與中國古典學術相關的文章,王學典說:“現當代的學術研究源頭還是在古代,現當代的學術與中國古典學術是一脈相承的?!狈喗甑摹段氖氛堋?,你會發現純社會科學類的文章少了,《文史哲》變得更古典、更學術、更中國化。他們的目標是讓《文史哲》進入世界漢學研究之林,成為世界漢學名刊。

王學典正帶領著他的團隊向著這一目標全力邁進?!段氖氛堋芬呀涀呦蛉珖?、走向世界、走向中國政府出版獎的最高領獎臺。它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它在國外的訂閱戶比一些雜志在國內的訂閱戶還多。2014年《文史哲》英文版創刊,截至目前,已經有132所西方高校訂閱電子版《文史哲》英文刊。

早在2001年《文史哲》五十周年的時候,山東大學領導就提出了要出版英文版《文史哲》,但遲遲未有行動;到了2011年《文史哲》六十周年的時候,這一想法再次被提出,這一次終于被提上了日程。英文版的《文史哲》不同于中文版的《文史哲》,主要反映近十年在文史哲方面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他們希望西方讀者通過《文史哲》英文版了解中國的人文學術走向,希望中國讀者通過《文史哲》了解西方漢學研究的最新動態,用《文史哲》來搭建溝通中西方人文學術的橋梁。

王學典說:“我希望能把山大的先驅們留下來的這份寶貴遺產——《文史哲》,發揚光大?!边@是他作為主編的追求。他對稿件要求嚴格,精益求精。他拒絕純文學鑒賞類的稿件,他希望文學類的稿件能從審美走向思想,從思想走入中國歷史深處。他相信文史哲本乃一家,在研究古典中國和中國古典的問題時,是相通相融的。

人文情懷深藏內心

作為著名史學家,王學典是我省多項重大文化活動的主持者、參與者和重要智囊。他領銜主持的《山東文獻集成》,作為山東省政府特批項目,是有史以來山東學界對山東歷代典籍最大規模的整理。全書共200冊,不但搶救了大量瀕臨消亡的珍貴文獻,而且使得一大批世人難得一見的孤本秘籍能夠流通于世。王學典不僅積極參與各項文化活動,也潛心于著書立說。他長期致力于史學理論研究,尤長于中國現當代史學思想及思潮研究,著有《二十世紀后半期中國史學主潮》《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新史學與新漢學》《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和《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等。

相比起談自己,王學典更愿意談他的學術、他的工作以及他引以為傲的《文史哲》。他也許是害怕一遍一遍地被問起,也許是懷念那段彷徨激情的歲月,他把自己的過去寫成了文章《從“文革”中走來》。從“文革”中走來的他,帶著些許偏激和憤怒。

他在文章中寫道,1988年,他的導師葛懋春先生在煙臺主辦全國史學理論的討論會,他去那里幫忙。當時在《文史哲》編輯部工作的一位老師第一次看見他,當別人介紹說“這是王學典”時,那老師渾身一激靈說:“這不是一個挺善良挺本分的人嗎?我一直以為你頭上長角、身上長刺呢?!蹦菚r的王學典在《文史哲》以及其他刊物上發表了幾篇看起來是離經叛道的文章,給人造成了那樣的印象。他那時研究生剛剛畢業,平時也不是十分愿意說話,和別人印象中的不大一樣。

其實,現在的王學典也和很多媒體所報道不同。他本人是一個慈祥和藹的人,他的白眉給他增加的不是“殺氣”,而是像太白金星身上一樣的“仙氣”。但他不是神仙,他今日的成就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他,一個學歷史的人,曾經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研究精讀89頁的黑格爾《小邏輯》的“導論”。他覺得,文史哲應該被打通。所以他說,比較理想的求學歷程是,本科讀歷史,碩士讀中文,博士讀哲學,最后再選一個思想史方向的題目做畢業論文。

學科的局限性是現在的學生以及學者們普遍存在的問題。王學典求學的經歷很簡單,一直扎根于歷史系,但他沒有局限于歷史,他廣讀各方面書籍。他有一間書房,里面都是多年收集積累的成果,他說:“學者書房的藏書就像蜜蜂采蜜一樣?!彼臅坷锔鱾€學科的藏書都有,但又都跟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自己沒有僅僅局限于歷史,他也希望他的學生們能開闊眼界,爭取打通文史哲之間的壁壘。

也許是因為博覽群書,也許是因為天生對人文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王學典無論是上課還是講座,都充滿了激情。他的學生中有人調侃說,聽王老師講課是不敢睡覺的,容易被這抑揚頓挫的語調驚醒。他時時處處都充滿了激情,已經花甲之年,依舊熱情滿滿,他希望將這滿腔的熱血奉獻給他所鐘愛的人文學術事業。

猜你喜歡
文史哲山東大學儒學
我校舉行座談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回信暨“5.17”講話精神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重要回信精神
為什么眾多大科學家都精通文史哲
儒學交流在路上
山東大學青島校區
文史哲人才培養也要“從娃娃抓起”
Paresse constructive
宋代儒學對漢唐儒學的突破
什么是儒學之本
新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