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中國》翻譯策略的生態翻譯學闡述

2016-05-09 09:24王朝峰
校園英語·下旬 2016年4期
關鍵詞:翻譯策略

王朝峰

【摘要】作為一部備受好評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堪稱國產紀錄片史上的里程碑,其翻譯策略的選擇恰到好處,翻譯和傳播效果明顯。本文將結合《舌尖上的中國》翻譯的實例,從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的視角分析了其翻譯策略的選擇。從而表明翻譯生態學理論對紀錄片翻譯具有積極有效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翻譯生態學 三維轉換 翻譯策略 《舌尖上的中國》

一、引言

21世紀初,媒體頻頻曝光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一些中國企業的誠信和中國食品的形象均遭到質疑,民眾需要找回對日常食品的信心,需要對中國傳統美食正面的報導。在此形勢下,《舌尖上的中國》于2012年不脛而走,橫掃銀屏。這部里程碑式的國產紀錄片以傳統中國美食為拍攝題材,展示了中華燦爛的的飲食文化。幫人們重新找回久違的食物之中蘊含的人情味和信任感。當然,此片的成功離不開對其文本的翻譯。本文從生態翻譯學三維角度出發,探討《舌尖上的中國》翻譯策略的可取之處,從而試圖為其他紀錄片的翻譯提供一些啟示。

二、翻譯生態學

在借鑒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清華教授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生態翻譯學這個嶄新的翻譯理論。這是一個涉及“生態學”和“翻譯學”等學科的跨學科研究。胡庚申指出,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在他看來,翻譯活動是人類交際活動的一部分,又和生物界的活動息息相關,因此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同樣適用于翻譯活動。只有主動地適應生態翻譯環境并接受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譯文才會在“汰弱留強”的適應性選擇中存活并具有“高整合適應選擇度”。翻譯的核心是“譯者中心”。翻譯過程是譯者的適應選擇性和選擇性適應。翻譯方法主要表現為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三、三維轉換理論指導下《舌尖上的中國》的翻譯策略

本文從生態翻譯學出發,對翻譯的本質、原則、方法等做了一定的闡述。筆者試圖從s三維轉換的層面,雙向探討《舌尖上的中國》字幕翻譯的成功之處。在翻譯過程中要靈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盡量真實地再現原文的意圖,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

1.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轉換,這種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中西思維方式存在差異,受其影響,其構句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譯者需不斷適應兩種語言生態環境并做出靈活轉換。

例1:浙江的老包找筍,先找到竹子,順著竹鞭挖,找到筍之后輕刨輕取,不傷根,筍取出來后,蓋好土。

譯文:Bao always looks for four years old bamboo plant before locating bamboo shoots. Digging along the bamboo rhizome, and takes out the shoots gently to prevent the shoots from being harmed. Finally covers them with earth.

分析: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語句子結構松散,句子的邏輯關系是隱性的。英語句法結構嚴謹,其邏輯關系是顯性的,多用連接詞。文中使用了動名詞 “digging”、連接詞“before”和“and”等, 將各個松散的短句鏈接在一起,從而使目標讀者能清晰理解原文的意思。

2.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避免從譯語文化出發曲解原文。字幕翻譯過程中絕不能忽視對文化維的考慮?!渡嗉馍系闹袊分谐霈F了大量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特色的詞匯,翻譯這些詞時,就要選擇適當的策略。既要將我們文化內涵豐富的飲食詞匯準確地地傳達給西方讀者,同時又要具有中國特色,使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影響世界。

例2:時間越久,酒越醇香。黃酒綿長而厚重,中國人可以從這一種飲品里同時品味出“柔”和“剛”兩種境界。

譯文:The longer the time, the more fragrant the wine will become. Huangjiu's flavor is thick and strong, and it stays for long.The Chinese can taste both the “tenderness” and the “toughness” in the wine.

分析:酒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句翻譯的難點是對“綿長”、“厚重”和“剛柔”的處理。為了準確傳遞酒文化的內涵,譯者沒有采用直譯法,而是在適應原文的翻譯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做出適應性的選擇,分別將其譯為“thick and strong”,“stays for long”, “tenderness” 和“toughness”,恰當的作出了文化層面的轉換。

3.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交際維層面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把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要實現交際的目的,就要注意吸引讀者的眼球。在紐馬克看來,交際翻譯著力于強調譯文目標讀者的反饋,關注信息產生的效果。如果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不好,那就會在外國受中產生誤解,自然達不到交流的意圖。

四、結論

《舌尖上的中國》的英文翻譯不僅涉及語言文字層面的轉換,還包括文化的傳播和價值觀的交流等方面。鑒于此,翻譯時譯者應當從多維的角度進行選擇和轉換。生態翻譯學恰好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頗強的翻譯理論。實踐證明,堅持三維轉換的同時兼顧交際的意圖,綜合考慮翻譯生態環境中的諸要素,靈活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可以有效地將中華飲食文化準確地展現給西方觀眾和讀者。傳播到海外文明和使得報告的意圖全面準確地展現給西方讀者。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

[3]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38-40.

猜你喜歡
翻譯策略
淺析《書劍恩仇錄》英譯本的翻譯策略
淺談青島市公共標識語英譯現狀及翻譯策略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奈達翻譯理論關照下的翻譯策略
原型理論和廣告英語的翻譯
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研究
漢語疊詞及其英譯
國際會展用語特點及口譯策略
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及其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