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英文課程LanguageB評價體系的特征分析及教學啟示

2016-05-10 08:59朱晶瑩
新課程·下旬 2016年3期

朱晶瑩

摘 要:國際文憑課程是由國際文憑組織(IBO)在高中階段設置的兩年制的大學預科課程,該課程的Language B 學科采用外部評估和內部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通過對Language B 評價體系進行分析,得出其注重過程性評價、多元化評價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特征。

關鍵詞: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英文Language B;外部評估;內部評估

一、國際文憑課程簡介

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是一門兩年制的預科課程。這門課程是由國際文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簡稱IBO)組織并且管理的。由于該課程具有綜合平衡的課程設置以及高標準的學業衡量水平,其文憑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認可,目前全球已經有75個國家的2546所大學明確表示樂于接受國際文憑課程的畢業生,包括斯坦福、哈佛、耶魯等世界名校。一直以來,國際文憑課程的評價體系深受教育評價專家的好評。華東師范大學的鐘啟泉教授盛贊國際文憑課程“是一種類似于水仙花結構模型(如下圖)的課程”, 并且進一步指出“這一課程設計為克服普通中等教育中科目林立,將知識割裂得支離破碎的弊端,做出了重大嘗試,是現有的其他中學課程體系所不及的?!?/p>

從以上圖形中可以看到,學生要想取得文憑,除了要學習六門學科的課程之外,還要完成知識論(簡稱TOK,培養學生跨學科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學科)、拓展性論文(Extended Essay,學生自主研究的課題)以及學生創造行動服務(簡稱CAS)為宗旨的課程。該課程體系一直致力于培養有探究精神的終身學習者以及有社會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二、國際文憑課程英文Language B的評價體系

1.英文Language B課程的評價標準及實施

英文課程的評價由“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兩部分組成。語言能力較好的學生選擇高水平英文課程(High Level),反之可以選擇標準水平課程(Standard Level)。以下筆者將以高水平課程評價體系為例進行分析。

高水平課程的外部評價為筆試,所占比例為70%,試卷最終將呈遞IBO進行統一批閱。此部分包括卷一“文本閱讀”(25%)、卷二“寫作”(25%)以及“文學作品評論”(20%)。卷一部分共囊括五篇文本,涉及國際課程核心話題的方方面面;卷二部分則以非核心話題(IB國際文憑Language B包含三大核心話題,分別為global issues,communication and media,social relationships. 此外還有五大非核心話題,分別為cultural diversity, customs and traditions,health,leis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為根基,考查學生對于不同文體(例如news report,interview,blog,diary entry,speech等)的運用;而文學作品寫作部分則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所讀文學作品自主確定寫作內容,獨立完成創作。在學生完成創作的規定時間內,教師可以給予相應的指導。

課程的內部評價則為口試,占總分的30%,由任課教師出具測試結果,IBO對成績進行監督調整。此部分將分別對學生進行individual oral(20%)以及interactive oral(10%)的測試,前者是學生基于圖片進行個人陳述,而后者是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互動討論。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文憑組織所采用的評估標準是標準參照法而不是對比參照法,即評估方法是根據所確定的有關評估標準來評判學生的表現,而不是參照其他考生的表現。(《大學預科項目英文LanguageB指南》,國際文憑組織,瑞士日內瓦,2013年7月,第35頁)針對每一項測試內容,IBO提供了明確的評估細則并給出了0~5,0~10的分數段,教師可以更有參照地判斷考生的語言能力和水平。

此外Language B 的語言評價關注的不僅僅是語言的語法使用情況,還關注語義的組織傳達以及語言的交際性。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zdner)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由七種緊密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它們是言語、音樂、邏輯、視覺、身體、自知和交往。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語言教師不應以傳統語言知識本身的測試結果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尺度和標準,應該從不同層面評價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其優秀智力領域的品質向其他領域進行遷移。

2.英文Language B 課程評價體系的特征

(1)內部評估倡導過程性評價的教學

《大學預科評估原則與實踐》(Diploma Programm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Geneva,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

tion,First Published in September,2004)中提到:“正式的大學預科評價是終結性評價,用來記錄學習結束時學生所獲得的成就,但仍然有許多評價工具可以用于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考試,尤其是內部評價。

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language B 強調學生學習動機、過程與效果三位一體的評價,倡導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這對學校的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我校為例,學校在安排教學管理時尤其重視內部評價的過程性教學。從學生進入課程(Grade 11)之后,要求任課教師在制訂教學大綱時有計劃地把individual oral 和interactive oral的訓練納入每節課堂,進入12年級之后,至少為學生模擬三次正式考試環境下的內部評價,為學生最終的內部評價做好充足準備。例如,在教授TCK(Third culture kids)這個話題時,在引導學生處理完所有文本信息之后,我有意識地設計了一次panel discussion,分配給學生不同的角色進行討論。學生在確定自身角色之后繼續進行擴展閱讀,搜尋相關知識,小組配合排練。通過觀察并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我發現學生不僅深入挖掘到TCK家庭面臨的困境和享有的優勢,還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同時通過這種操練,學生不斷自評、互評和接受老師評價,不斷深化對于interactive oral的理解。

在過程性評價引導下的內部評估使學生和老師不斷意識到評價本身就是個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在不同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及時做出判斷,肯定成績,找出問題;學生則可以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反思,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

(2)外部評估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多元化評價,采用PTA 量表進行參照評價

PTA的意思是“基本要素分析”,根據該評價法,“任何一種行為表現,包括行為的和認知的,都會有一系列基本的要素,這些要素構成學生學習某種知識、技能或行為表現的基本單元,只要找出這些基本單元,并對學生在這些基本單元上的行為做出準確的評定,則學生在完成這些具體任務時的總體特征就可以得到適當的評定?!盠anguage B 的外部評估對卷二以及“文學作品評論”兩個部分分別制訂了PTA量表。以卷二Section A為例,PTA量表把學生作答的內容分解為三個要素,分別為“Language”“Message” 和 “Format”, 各自關注語法、語意和語境三個不同層面。而針對每一個基本要素,又分別給出五條評估細則,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從0分到10分的成績水平。

相較于傳統的語言考試評價方式,PTA量表評價引導教師、學生在教授和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僅局限于語法知識的強化,更加關注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3)課程評價體系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根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委員會主席埃德加·富爾曾指出:“雖然一個人正在不斷地接受教育,但它越來越不成為對象,而越來越成為主體了?!苯逃闹匦南鄳囊脖仨氜D移,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成為“他自己文化進步的主人和創造者”。

仔細研究Language B 的課程評價體系,不難發現,該課程始終鼓勵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努力調動學習者的自主性。例如,學生在完成“文學作品評論”的任務過程中,首先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確定選題,然后發起研究,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能起到指導作用,可以對學生的選題和初稿提出建議,但不能對學生的論文進行修改或參與研究。在這個評價過程中,學生逐漸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的角色是引導和幫助。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適應海外求學生涯,甚至有研究表明,有過國際文憑學習經歷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后有更強的適應力和學習力。

三、國際文憑課程Language B 評價體系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1.教學中創設更多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機會

語言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語言知識的傳播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不可以將其作為語言教學的唯一目的。學生的自我實踐方式會決定其語言技能的掌握程度。每個學生的語言基礎不盡相同,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反思自身的學習策略,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合作學習將師向生的單向型互動延展為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學生不僅可以從老師那里獲得信息,還可以通過傾聽同伴的意見汲取語言知識。與此同時,每位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學會寬容溝通,協作分享。

2.將單一的書面評價方式逐漸轉換為多元化的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評價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英語課堂的評價體系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每個學生都各有所長,并且在語言學習的不同階段會展現出不同的認知策略以及探究能力。采用過程性評價能夠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對自己的特長才能進行認定,能夠增強學生語言學習的自信,并且這對于每位學生來說都是更加公平的評價過程。同時學生在過程性評價的敦促下,可以不斷反思自身的學習過程,探究更為有效的學習策略,始終做到心中有數,學有目標。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課程評價體系的沿革也勢在必行。通過研究國際文憑課程language B的評價體系,筆者發現該課程將評價納入學習過程,注重對學習者的過程性評價。同時外部評估和內部評估的多元評價方式的采用促進了學生語言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空間。這一課程評價體系對于英語教師是極具借鑒意義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重視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合作,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常慶.IB:國際教育的統一度量衡[J].上海教育,2009(12):42.

[2]霍力巖.多元智力理論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教育研究,2000(9):72.

[3]高凌飚.普通高中新課程模塊學業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6:29.

[4]顧彬彬.國際文憑項目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4):19.

編輯 趙飛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