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魏文侯學識人用人之道

2016-05-14 13:05劉姍姍劉姍姍
培訓 2016年9期
關鍵詞:子夏魏文侯魏國

劉姍姍 劉姍姍

戰國時代,七雄并聚。魏國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魏文侯在位50年間,禮賢下士,選賢任能,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依法治國,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將,攻掠中山國、秦國、楚國,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后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贊魏文侯之賢。司馬光評價魏文侯:“以列國大夫,好賢禮士,終為天下之顯諸侯,至今稱之?!彼麑ⅰ昂觅t禮士”作為魏文侯成功的因素。重視人才,能讓國家強盛,但要落到實處,卻并不簡單。

禮賢下士 言行必果

《通鑒》記載:“魏文侯以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子夏是孔門十哲之一,在孔門弟子中排名很高;田子方則是孔子重要的學生子貢的學生,也是頗有地位的人物。魏文侯十分仰慕他們,將之邀來魏國,請他們開館授課培養人才。段干木師從子夏,與田子方為友,是孔子的再傳弟子。魏文侯曾多次上門拜訪他,均不見其人。面對如此怠慢,魏文侯并沒生氣,反而對他更加推崇。而后,在經過段干木家時,都在車上敬禮,以示敬意。

魏文侯這種尊重人才的態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許多有識之士紛紛來到魏國,表示愿意為魏國效力。著有《法經》的李悝(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名將吳起、善于治水的西門豹,都曾在魏文侯手下效力。古代史學家們稱他“首霸中原”,這不能不歸結于魏文侯的人才策略。

《通鑒》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 一日,魏文侯和大臣們一起飲酒,忽然風雨大作,魏文侯隨即讓人準備車馬去郊外。大臣們問:“今天喝酒這么開心,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對大臣說道:“我和虞人(管理山澤打獵的小官)約好去打獵。雖然現在很快樂,但這不是不遵守約定的理由?!庇谑?,他親自冒雨來到郊外,找到對方取消了這次打獵的活動。

成大事者,言必行,行必果。這個故事在今天依然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在生活中,我們也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作為領導者,如果面對下屬或職位不如自己高的人,是否還能一如既往的保有責任感?恐怕很難。魏文侯的誠信對象不分,對事負責的態度不分大??;身為一國之君,不端身份,不蔑視下屬。對這樣的小事都能言而有信,將這種精神與態度用到管理國家上,無怪乎史學家們對此得出結論“魏于是乎始強”。

敢于信任 不以察察為明

一日,魏文侯與田子方一同飲酒,有樂官負責奏樂。魏文侯一邊喝酒一邊聽,突然說:“編鐘的樂聲不協調嗎?左邊高?!碧镒臃叫α?,魏文侯問:“你笑什么?”田子方說:“臣下我聽說,國君懂得任用樂官,不必懂得樂音?,F在國君您精通音樂,我擔心您會疏忽了任用官員的職責?!?/p>

作為領導者,最重要的職責是要明白,在每個崗位上的官員是否稱職,而不是對具體崗位上的具體工作內容做出具體指導。音樂的不和諧,應關注樂官是否稱職,而不是自己去辨別哪里出了問題。如果將過多精力用在具體工作上,反而會影響統籌全局的能力。如果魏文侯沒有接受田子方的建議,他也不過是“察察之明”(專門形容只顧細節不顧大局的人)的君主,這是領導者應極力避免的素質。

彼時,魏文侯手下有一員大將,叫樂羊。魏文侯派他帶領大軍去攻打中山國,這場戰爭歷時三年,打得很艱難。樂羊躊躇滿志,以為自己立了不世之功,凱旋后就向魏文侯邀功請賞。魏文侯則不動聲色,扔給他一只大筐。這滿滿一筐,都是告狀信,告他這三年來挾兵自重、指揮失當,有謀反之心。樂羊一看,立即明白如果不是文候三年來的信任與支持,自己根本堅持不到現在,更不用說打下中山國了。于是,當即拜道:“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p>

由此可見,作為國君,最應該掌握的是識人與用人的方法和技巧,為每個崗位找到合適的人,切忌直接插手,應把握全局而不拘細節。更重要的是要敢于信任,敢于授權,敢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選賢任能 “無用”乃“大用”

要有識人與用人的方法和技巧,首先必須有一個衡量人才的明確標準。

彼時,魏國缺少一位國相。魏文侯向李克(子夏的弟子,魏武侯時期任中山相)問策:“先生,您看魏成子和翟璜,這兩人如何?”李克的回答到:“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

這五項標準,直指人心。其中,第一條是整體判斷,通過觀察一個人跟哪些人結交與親近,從而推斷出這個人本身是什么樣的人;第二條與第三條是看在富有與通達之時,手中的財富與權力被用到何處,是用來享受,還是用來救濟與獎掖;第四條與第五條則是在貧困之際,觀其是否能堅持底線,此時正是考驗的最佳時機。魏文侯聽后,權衡半晌,最終決定選擇了魏成子為相。

事后,翟璜知曉此事,前去詢問李克:“聽說君王召見先生詢問丞相人選,最終選擇了魏成子。西河守將吳起,是我推舉的;君王擔心鄴城,我推薦西門豹去治理;君王計劃討伐中山,我推薦樂羊為將;中山被攻占后,找不到合適的人鎮守,我推薦先生你;君王的兒子沒有師傅,我推薦屈侯鮒。我什么地方比不上魏成子?”李克回答:“魏成子的俸祿千鐘,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十分之九用于邀請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來我國,他們都被國君尊為老師。而你所推薦的人,國君都任用為臣子。你如何與魏成子相比呢?”

事實上,翟璜的能力并不差,推薦的人才也都能解決具體問題,自己也頗具慧眼,能夠識別他人的才能。但與魏成子一比,立刻落在下風。因為他推薦的是“人臣”,而魏成子推薦的是“人師”。卜子夏、田子方等人,貌似學問與名聲看起來都是虛的,不像吳起、西門豹等具有“真才實干”。但對魏文侯來說,邀請這些學術大家來魏國,奉他們為老師,能夠讓人們看到自己尊重人才的精神,化虛為實,從而讓更多的人才來投奔魏國。

由此可見,有些人看似“無用”之輩,實際上有“大用”。在鑒別人才上,“識有易,識無難”。有才能的人(指具體才干),往往很容易被發現,難的是能夠透過“虛像”,覺察到人才的本質,并找到適合其發揮才能的位置。

忠言逆耳 從諫如流

隨著魏國的不斷強大,趙、魏兩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趙國國力衰敗,中山對趙國的威脅越來越大。于是,趙國向魏國求救,魏文侯同意幫助趙國消滅中山。攻破中山國后,魏文侯與幾位士大夫宴飲,席間他問大家:“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君主?”大家贊仁稱智,滿口贊揚之語。輪到任座發言時,任座說:“您攻取了中山不封給兄弟,卻封給兒子,怎么能說是仁君?”文侯怒形于色,準備處罰任座,這時翟璜卻說:“您是賢明的君主。我聽說過,賢明的君主,他的臣子說話就直率。剛才任座的話很直率,因此可知您很賢明?!蔽暮盥牶?,意識到翟璜正話反說,間接指出自己對待任座的尖銳意見應多加包容,于是將任座從門口請過來,重新考慮了任座的建議,從此以上賓之禮相待。

人生在世,人人皆有私心。文侯的“怒”是因為任座的直言進諫,可見,國君往往不愿聽逆耳之言。但魏文侯并沒有一錯到底,而是適時調整了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接受了翟璜與任座的意見。對當下的領導者而言,懂得傾聽并接納他人有益的意見是一門學問,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客觀看待他人提出的意見,不要被對方動機、立場所迷惑。

第二,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耳聞為虛,眼見為實,全面考察后再得出結論。

第三,正確處理所聽到的信息,明辨是非,謹慎地做出最終判斷與決策。

(本文根據姜鵬《百家講壇》系列講座整理而成)

猜你喜歡
子夏魏文侯魏國
魏文侯冒雨赴約
《論語》知多少?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冒雨赴約
魏文侯冒雨赴約
孔子借傘
抱薪救火
趣味古文
“浮一大白”原指罰一大杯酒
圍魏救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