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斯特的夢幻與現實

2016-05-14 23:42康盼
關鍵詞:殖民主義福斯特

康盼

摘 要:愛·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充斥“分裂”這一主題,這種分裂與隔膜在小說中無處不在。它存在于印度人之間,存在于不同的宗教之間,還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之間,更存在于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小說中雖然有聯結的愿望,但福斯特的世界聯結的愿望是不可能的,人與人之間的分裂才是人類最基本的現實。

關鍵詞:愛·摩·福斯特;《印度之行》;分裂;殖民主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7-0187-03

愛·摩·福斯特喜歡借詩為題,比如他的小說《最長的旅程》來自雪萊的詩句,而《印度之行》的名字則是惠特曼發表于1871年的同名詩。

惠特曼在“通往印度的路”這首詩中寫到:“世界不分東西南北,/網絡把它聯結在一起,/一切民族和國家都應相互聯姻,結成家庭?!痹谶@首詩中,惠特曼勾畫了東西融合、天下一家的完美意境。福斯特借此詩表達了自己的對于世界聯結的希望,然而小說的發展卻事與愿違,使得福斯特的夢幻破滅。

在《印度之行》中,作者處處試圖實現聯結,渴望和諧統一,這主要表現在兩對人物關系的刻畫中:印度人阿齊茲與英國人菲爾丁的友誼以及阿齊茲與穆爾夫人的友誼。

菲爾丁來到印度時已經年過40,他的一生沒有大風浪,但是也并不平順。他曾經誤入歧途,后又改過自新了?,F在他已經是個中年人,性格頑強,性情溫和,聰明能干,是個篤信教育事業的學者。也許正是他的這種人生經歷和教育背景,使他內心充滿了平等的思想。他最得意的是使用平等交換的思想方式進行個人交談。他相信未來的世界一定屬于這樣的人們:他們盡一切努力來促進人們互相接觸、互相影響,并且通過友好相待和文化與智力方面的幫助,使這種接觸和影響達到人類理想的境界。菲爾丁仿佛是福斯特的代言人,他言他所言,想他所想,他的烏托邦式的聯結愿望正是福斯特想實現的愿望。菲爾丁與阿齊茲初次見面時丟棄了那些客套的禮節,一開始便坦誠相待,這為他們的友誼奠定了基礎。當菲爾丁踩壞了自己襯衫上最后一顆扣子時,阿齊茲毫不猶豫地拽下了自己襯衫背后的金扣子給他。這套金扣子來之不易,是他妻兄從歐洲給他帶來的。阿齊茲把心中的所有秘密都告訴了菲爾丁,還給他看了自己已經逝去的妻子的照片,表明了他對菲爾丁充分的信任。在阿齊茲接受審判期間,菲爾丁一直堅持相信阿齊茲的清白,即使這使他受到周圍英國人的譴責。阿齊茲和菲爾丁深厚的友誼跨越了種族與文化,仿佛實現了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聯結關系,兩人的友誼似乎是和諧統一的載體。

阿齊茲與穆爾夫人同樣有著一種深厚的友誼。兩人的初次相遇是在阿齊茲心里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清真寺里。阿齊茲一向很喜歡這座清真寺,這寺院高雅、神圣,整個布局都令他賞心悅目。在這座寺廟里由誤會到閑聊,兩人建立了他們的友誼。穆爾夫人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她對她兒子說:“因為印度也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上帝讓我們降生在這個世界上,為的是讓我們都和睦相處、生活愉快。上帝……就是……仁愛。上帝讓我們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讓我們去愛這個世界上的人,并要我們把這愛變成實際的行動。上帝無所不在,當然印度也不會例外,他也在注視著我們在這兒如何把愛付諸行動?!蹦聽柗蛉苏嬲\坦率,沒有任何種族偏見,她認為阿齊茲是她最好的朋友。馬拉巴山洞事件之后,她也是相信阿齊茲是清白的。而阿齊茲同樣對穆爾夫人充滿了愛,他把她當作最好的朋友,他為她精心安排了馬拉巴山洞之行。他們的友誼是超越了民族與文化的。他們的友誼也是作者想表達的最理想的人際關系,是作者的夢幻聯結。

理想是美好的,而現實卻是殘酷的。盡管福斯特在小說中不斷努力讓聯結實現,他還是失敗了。種種原因使他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的主題是分裂而不是聯結。這種分裂與隔膜在小說中無處不在。它存在于印度人之間,存在于不同的宗教之間,還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之間。

印度的種姓制度滲透了到了印度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的4個等級來自于創造之神大梵天的身體的不同部位?!独婢惴屯印返谑韺懙溃骸八淖熳兂闪似帕_門,他的雙臂變成了羅賈尼亞(即剎帝利),他的雙腿變成了吠舍,他的雙腳生出首陀羅?!鼻皟蓚€種姓婆羅門和剎帝利分別出自肚臍以上,屬于高種姓;后兩個種姓吠舍和首陀羅分別出自肚臍以下,所以屬于低種姓。種姓制度對印度人的影響在《印度之行》中也得到了體現。當菲爾丁在等待納拉揚·戈德博爾時,他和阿齊茲之間的對話將這種情況體現得尤為明顯?!俺藘晌慌恐?,我還要等我的一個助手——納拉揚·戈德博爾?!薄鞍?!那個德干婆羅門!”……“我想并不是這樣的。你知道那些德干婆羅門是怎么說的嗎?他們說,英國是從他們手里征服了印度,請注意,是從他們手里,而不是從莫臥兒王朝皇帝的手里。歷史大概不會像他們那樣厚顏無恥吧?他們甚至用行賄的手段,把篡改了的歷史寫進了教科書?!卑R茲的話中充滿了憤怒與不滿。由于印度種姓制度賦予了婆羅門種種特權,讓婆羅門產生了優越感,造成了印度內部的不協調。一個分人性等級的社會是無法和諧相處的,所以在被英國侵略時,同樣是印度人,他們的表現和想法卻是各有不同。種姓制度造成了印度的內部分裂。

《印度之行》中的人物各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不同的宗教信仰使得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變得不同,價值觀也就不同。

阿齊茲是伊斯蘭教的代表,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僅次于印度教。伊斯蘭教的圣經《古蘭經》,要求穆斯林順從和相信全智全能的安拉,服從安拉使者的安排,執行他們的命令,要求所有穆斯林要行善舉,要仁愛,要互助。所有的穆斯林不論種族、部落和種姓,都要團結在伊斯蘭的新月旗幟下,為穆斯林的利益而斗爭。上述教義體現了一種平等友愛,恰好給了低種姓印度人一種吸引力,對印度的文化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伊斯蘭教的清真寺是阿齊茲心中的仙境。阿齊茲一向很喜歡這座清真寺,這寺院高雅、神圣,整個布局都令他賞心悅目。清真寺的壁緣由藍天映襯,顏色雪白,上面那99個神的名字卻顯得很黝黑。外面兩種顏色對比,里面明暗相爭,使阿齊茲感到格外愉快,他極力讓這一切來象征宗教和人類之愛的真理。伊斯蘭教在阿齊茲的心中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以致于他對其他教產生了厭惡之情。他認為印度教、基督教或者東正教的寺廟或教堂讓他厭惡,不能喚起他的美感。印度教的鼓聲節奏一點都不合阿齊茲的情趣??梢钥闯霭R茲對其他宗教的排斥,這也使得他不可能與其他宗教的人建立跨越宗教的無間情感,注定與其他宗教的人產生分裂。

穆爾夫人則是基督教的代表,基督教的教義是在吸收了猶太教義、東方宗教思想素材和古希臘、羅馬的哲學思想基礎上而形成的?;浇痰闹饕塘x是:信奉耶和華(上帝)為宇宙的唯一真神;相信凡是基督教徒都是上帝的選民;宣揚天國思想;認為信徒不論民族、貧富、貴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浇痰慕塘x體現了基督教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賦予了穆爾夫人一種博愛,所以她超越宗教障礙與阿齊茲結為了朋友。然而,在馬拉巴山洞之行中穆爾夫人卻發生了意識危機,她到印度的本意是體驗宇宙,她對萬物充滿了愛心。當她參觀了馬拉巴山洞后,她卻感到自己無法了解宇宙。她感到世界的一切都是孤獨地存在于這無意義的宇宙。正如她在信中寫到:“憐憫、虔誠、勇氣——世界上都有,但是卻毫無差異,就連淫猥也是如此。世界上什么東西都有,可什么東西都沒有價值?!边@種感覺圍繞著穆爾夫人,她所信仰的上帝在她的印度之行中被摧毀,她變成了一個急躁的人,不再有關愛的想法。她的基督教思想在印度這片土地上被沖擊。她與阿齊茲的友誼也發生了變化,在阿齊茲受審判時,穆爾夫人堅信阿齊茲的清白,但卻又拒絕作證。東西方的聯結產生了失敗,分裂成了必然。

戈德博爾則代表了印度教。印度教是印度的第一大教。印度教是印度本土的宗教,具有廣泛的包容性,認為神存在于萬物之中,一切生靈同一。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比,印度教更能理解印度人的生活:盛大慶典、神秘膜拜、不協調的聲音似乎就是印度混亂和神秘的典型。戈德博爾是位文質彬彬但又神秘莫測的婆羅門,他的思維方式與其他人不一樣,他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意義,無限的宇宙才是永恒。馬拉巴山洞事件過去兩年后,在馬拉巴山西邊為愛神黑天的生辰舉行了盛大的典禮,儀式混亂而卻又別有一番秩序。印度教徒在地毯兩邊密密匝匝地席地而坐,無處可坐的都擠在鄰近的走廊上和院子里——印度教徒,只能是印度教徒。印度教徒的狂熱在非印度教徒看來都是覺得荒唐的。這種宗教之間不同的教義與儀式也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分裂。

分裂是永恒的,不僅存在于不同的宗教之間,還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之間。這也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分裂。由于文化上的差異,英國人和印度人也常常產生誤解。

印度和英國的隔閡首先體現在他們的居住環境中。印度小城處于低洼地帶,街道鄙陋,寺廟冷清,巷子里污物成堆,印度居民像一種低等而又無法毀滅的生物體,在街上則好像泥土在移動。然而居住在高地上的英國居住區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行政官署是按照精確的設計建造起來的,在這個地方沒有丑陋的東西,只有美麗的風景。英國殖民者占據了印度人的地方,使得本身遭受殖民痛苦的印度人更加痛苦。英國人的居住環境與印度人的居住環境的強烈反差顯示出了種族的隔離。

英國人滿腦子都是大英帝國種族優越論,認為自己到印度的目地是統治并維持那里的秩序,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他們的文化讓他們覺得自己像救世主一樣偉大和高貴。英國人冷酷傲慢的態度讓人感到害怕。當阿齊茲的馬車進了卡倫德少校的院子時顯得小心翼翼,這不是因為他有奴性意識,而是他在感情上非常害怕他們那種冷酷、傲慢的態度,而出來的兩位女士毫無禮貌地占用了阿齊茲的馬車,英國官員包括他們的夫人心里流露出對印度人的輕視與不屑加深了兩個民族之間的誤會。英國人具有嚴重的排他性。

印度人雖然被殖民,但正如阿齊茲所說,他們需要友善,但恰好英國人缺乏友善。印度人把好客當作雙方親密的手段,但英國人卻把這樣的行為看作是侵犯隱私的行為。阿齊茲把自己的紐扣給了菲爾丁,因為他把他當作朋友,愿意為他付出??蛇@卻成了朗尼取笑印度人不遵守習俗的例子。印度人愿意給予,而英國人吝于給予,甚至不愿意接受別人真誠的給予。這些文化的不同使得兩個民族的誤會越來越深,隔閡也越來越深。不同的文化導致了他們的分裂,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間難以聯結的現實。

分裂存在于印度人之間,存在于不同的宗教之間,還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之間。小說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分裂”存在于殖民主義者和殖民地人民之間。這一切分裂的根源都是殖民主義。雖然小說中的人物不斷努力,但他們也無法逾越這條鴻溝,達到聯結的目地。殖民主義不僅造成殖民者和印度人民的敵對,而且加劇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對立。殖民主義是這一切分裂的根源。

小說的最后菲爾丁滿懷深情地抓著阿齊茲的手說:“為什么我們現在不能成為朋友呢?這是我的愿望,也是你的愿望?!比缓?,大自然給他們的回答是他們現在還不能成為朋友。蒼天也在呼叫:“不,你們在這兒不能成為朋友!”

這是福斯特的感悟,在《印度之行》中,他深切地透露出一種對世界聯結的期望,試圖營造一個福斯特自己的夢幻烏托邦。然而事與愿違,在這個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里,福斯特的夢幻注定破滅,揭示了世界聯結這樣的烏托邦世界是不存在的,分裂才是世界永恒的主題,而這種分裂的根源就是殖民主義。同時福斯特也暗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即消滅殖民主義,實現各民族、各文化之間平等相處,推進相互理解和尊重。

——————————

參考文獻:

〔1〕惠特曼,沃爾特.草葉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2〕E.M.福斯特.印度之行[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3〕郁龍余,等.印度文化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4〕許序雅.中外主要宗教文化概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

〔5〕董艷,劉曉虹.混亂而神秘的世界里熠熠生輝的聯結理想——解讀福斯特的《印度之行》[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9,(1):45-50.

〔6〕劉丹翎,印度之行:通天塔的徒勞——對《印度之行》的“分裂”主題的分析[J].國外文學,2003,(3):50-54.

(責任編輯 徐陽)

猜你喜歡
殖民主義福斯特
吉祥物
吉祥物
餐廳冒險記
帝國視閾與殖民主義電影中的地方和江南風景
論勒克萊齊奧探索異域文明的積極意義
民族主義、現代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
——晚近西方學術語境中的韓朝歷史編纂學
福斯特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啟示
史蒂文森小說《金銀島》的后殖民主義解讀
后殖民主義翻譯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