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地災群測群防體系的問題與對策

2016-05-14 09:37廖武品
農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5期
關鍵詞:群測群防防災減災

廖武品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了以重慶市為例的農村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探討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查找了存在問題的原因。針對群測群防體系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希望能成為全國群測群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現狀;對策

2004年3月1日國務院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制度,這也是當前農村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鄉、村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鄉鎮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當加強地質災害險情的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兜刭|災害防治條例》是我們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概念

“群測群防”的基本含義是開展群眾性的災害預測和群眾性的災害防御工作,主要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來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做到地質災害廣為人知,在此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政府組織群眾和群眾自發組織,開展廣泛的群眾性防災抗災工作。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是群眾性預測預防地質災害工作的統稱。這個概念是相對于重點地質災害專門性防治而言的。專門性防治是指由政府或企業專門投入經費委托專業部門、采用專業技術進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是指區縣人民政府、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村居委會組織轄區居民為防治地質災害建立與實施的工作體制和減災行動,是一種針對災害風險進行自我管理的工作體系。

相對于專業監測,群測群防體系的突出特點是:1.哪里出現地災就在哪里應對;2.強調所在地居民減災的自發自覺性以及減災運動的實時性;3.追求減災效果的最大化和減災成本的最小化;實踐已證明,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減少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實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可實現對災害的及時發現、快速預警,是有效避讓的一種主動減災措施。實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符合我國國情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地災的群測群防工作在防災減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目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以重慶市沙坪壩區為例,2013年6月9日,重慶市沙坪壩區地面塌陷災害增多,中梁鎮大龍井四社后灣地面塌陷造成房屋垮塌,部分樓體墜入陷坑,所幸無人員傷亡。當年4月28日,歌樂山鎮金剛村廖家店巖溶突然塌陷,地災從發現前兆到造成災害只有7個多小時,但因當地政府及時組織人民群眾安全撤離,確保了“零傷亡”。

雖然目前的群測群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但也不能否認,在我們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地區經濟水平不高,組織群測群防經費嚴重不足。目前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有條不紊的進行,但是在農村,特別是西部地區的農村,經濟仍然欠發達。與此相對的是我國地形復雜,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如果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必定任務重難度大。

2.農村群測群防員隊伍素質不高,流動性大。農村群測群防的監測人一般為地災多對區域內的人員,但因多數年輕力壯的監測人多要外出打工,實際負責監測工作的變成了留守老人,其學習能力弱,培訓效果差,同時身體素質不好,巡查監測難以真正到位。此外,農村群測群防體系中的人員多為兼職,基本沒有地質災害的防治知識,而且人員頻繁更換,雖然各區縣都建立了自己的地質環境監測站,但專業技術人員普遍偏少,技術力量薄弱,專業結構不合理,使群測群防工作脫節。

3.群測群防體系宣傳力度不夠。中國農村傳統觀念重,對地災工作不理解、不重視普遍存在。一方面,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有些地質災害在發生前期有很長潛伏期,可能在地質專家看來微小的變化下面隱藏了巨大的隱患。另一方面,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群測群防監測員認識不足,不是積極主動監測,而是被動要求監測。

4.開發與治理沒有同步結合。群測群防是一個全民族的運動,每個公民都要參與其中。在我國很多地質災害是人為原因造成的,像修路搭橋、修房造屋、挖塘填方、建壩挖洞等等都會造成多種地質災害。但是,在這些工程實施前很多沒有預備治理經費,沒有做到開發與治理相結合。使得一些原本在源頭是治理比較容易的地質隱患點,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治理而擴大加深,增加治理難度。

三、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對策

1.規范管理,規范運行。各級人民政府應將群測群防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落實工作經費,健全地質災害防災工作領導責任制、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加強對群測群防體系的管理力度,就地質災害防治問題分別與各區縣、鄉鎮政府分管負責人及主管部門負責人進行談話,督促檢查防災責任落實情況,并將地質災害防治的落實情況納入政府年終考核項目中,全面開展對本轄區內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項制度的有效執行,避免流于形式。

2.提高監測人員的整體素質。采用村民推薦、鎮鄉任命的方式選擇監測人員,保證其年齡在18-60周歲,身體健康,熟悉當地環境,并且能適應一定的勞動強度,具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較強責任心,熱心公益事業,能夠長期生活在本地。一旦人選確定,就不再隨意更換,對于選定的監測人進行技術培訓,保證其準確理解和掌握群測群防監測工作的目的、手段,方法;可以定時巡查、監測和記錄,會熟練使用手持終端、固定電話等通訊工具,并具務初步分析監測數據、識別災害前兆的能力;能在危急時刻組織群眾轉移避險。

3.轉變思想,加大地災群測群防的宣傳教育力度。認真學習《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充分認識到地災群測群防的重要性,不報僥幸心理,不回避已經出現的問題,制定針對新聞報道和媒體宣傳的管理辦法,促進與媒體的良性互動。引導媒體正面報導地災防治工作中出現的感人事跡,營造積極向上的災害防治輿論環境。

4.要求開放與治理相結合,必須堅持“誰造成,誰治理”的原則,落實責任。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對于人為工程(修建公路、水利設施、挖沙取土、削壁建房、礦山開采等)而引發的地質災害,必須加大執法力度,落實責任單位,明確責任人,督促其盡快依法治理。對于人口密集的村鎮、公路和江河沿線、重要基礎設施、礦區等地質災害易發區域工程要加強監控監管措施,爭取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或減少地災隱患。

5.建立管理信息系統,保證其規范長效運行。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過程中形成的各類資料、文件是分析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的有效材料,也是總結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經驗的有力依據。有了信息化系統,地區監測人員或地環站工作人員用群測群防手持終端就可將信息發送至區縣信息管理系統服務器數據庫,由信息管理系統對接收到的監測數據自動進行計算和對比分析,判斷出監測數據的合理性,并可自動生成預警信息,發送給有關人員。

雖然地災的群測群防工作中還存在許多難點,但我們還是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做好每一項細微的工作,克服畏懼情緒和僥幸心理,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體系,為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做出最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4號.地質災害防治條例[Z].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Z].2011.

[3]劉傳正,張明霞,孟暉.論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6,26(2):175-179.

猜你喜歡
群測群防防災減災
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小常識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故宮防災的“超強鎧甲”
“防火防災”大作戰
北京市崩塌災害發生特點及管理模式初探
地震群測群防分類標準與管理機制研究
國務委員、國家減災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災減災日”活動
農業減災自救 刻不容緩
減災就是效益
群測群防培訓班禹州局舉辦地質災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