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大數據與產業鏈融資新趨勢:海爾個案

2016-05-14 12:28趙映光吳亦男
金融發展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商業信用產業鏈大數據

趙映光 吳亦男

摘 要:海爾集團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和自身經濟實力,與其產業鏈上的眾多中小企業深度開展信貸交易活動。本案例經過分析后認為:第一,海爾產業鏈融資的實質是,相當于認可并接納了由中小企業簽發的商業承兌匯票,是一種純正的商業信用交換、開發活動,屬于內生性金融配套。第二,海爾產業鏈融資發展出了只有銀行信用交易才具備的交易成本和規模經濟優勢,互聯網、大數據是促成這一新趨勢的重要變量。第三,海爾產業鏈融資有優化成專業銀行的可能趨勢。

關鍵詞:大數據;產業鏈;商業信用;內生性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6)05-0027-07

一、引言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對稱,而產業鏈內部的企業在相互交易間建立了較為復雜的關系,信息不對稱程度較輕。借助于這種關系,在銀行信用受到配給約束或稀缺時,中小企業普遍借助商業信用從產業鏈內部的上下游企業獲取部分流動性。但由于成本與規模的限制,商業信用的應用范圍有限。另外,銀行針對企業間的商業信用推出了應收賬款融資、訂單融資等產業鏈金融方式,但銀行位于產業鏈之外,在金融供給過程中僅僅具有金融功能,而物流、商務信息管理則主要依靠第三方物流企業與核心企業,無法將鏈條上的中小企業、核心企業和物流企業等各個節點有效結合起來,這就增加了信息傳遞的環節與風險可能性,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被削弱。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通過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高效整合對商業信用進行拓展,代替銀行信用進行金融內部配套,有助于突破傳統的信貸模式,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二、理論綜述

產業鏈融資最早表現為物流融資,依托商品的流轉而開展,基于企業間的商品交易,實質是一種商業信用。之后產業鏈融資的形式不斷進行擴展, 19 世紀芝加哥谷物行業用倉單為發貨人融資,2001 年美國第一國際銀行被美國聯合包裹公司收購,以期為顧客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供應鏈金融服務。隨著產業鏈金融實踐的發展,相關研究理論也日益豐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產業鏈融資業務模式的演進和具體形式進行探討,二是對產業鏈融資業務中的風險監控以及風險管理理念進行研究。閆俊宏、許祥泰(2007)對產業鏈金融進行了定義,認為是對一個產業供應鏈中的單個企業或上下游多個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以促進產業鏈核心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產供銷鏈條的關聯和交易順暢,并通過金融資本參與到實業經濟中去,構筑銀行、企業和商品供應鏈互利共存、持續發展、良性互動的產業生態。從本質上來講,產業鏈融資是對商業信用提升的一種方式,目前大體上可由產業鏈內部企業提供和由銀行提供。產業鏈內部企業通過商業信用提供融資的優勢在于方便和及時。而缺陷也比較明顯,主要表現在:一是商業信用規模的局限性,受企業商品數量和規模的影響;二是商業信用方向的局限性,一般由賣方提供給買方,受商品流轉方向的限制;三是商業信用期限的局限性,一般只能是短期信用;四是商業信用授信對象的局限性,一般局限在企業間;另外還具有分散性和不穩定性等缺點。由銀行來提供產業鏈融資可以克服商業信用的這些局限性,但由于銀行信用的動態與產業資本的動態往往不一致,資金配置效率和風險控制水平不高。另外,銀行仍然位于產業鏈條之外,產業和物流信息無法有效獲取,風險控制難度較大。彎紅地(2008)根據其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風險模型,認為由于道德風險的存在,供應鏈金融所依賴的風險規避機制有失靈的可能性。胡躍飛和黃少卿(2009)認為,對整個產業鏈風險的監控與防范是產業鏈金融的核心,由于要做到對各個交易環節的風險都加以識別,風險控制更加復雜。

總體而言,目前銀行提供的產業鏈金融總體呈現出金融屬性較強,而產業屬性較弱的特點,而企業提供的產業鏈融資則缺乏規模和成本優勢。那么在大數據時代,是否可以對商業信用進行擴展進而實現產業鏈金融內部配套呢?海爾“互聯網+產業鏈金融”模式向我們展現了這樣一種可能,即:核心企業利用其在產業鏈中的核心控制作用,依托自身的財務公司和積累的海量產業數據開展融資業務,實現了銀行才能達到的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

三、海爾“互聯網+產業鏈金融”模式

(一)背景

海爾集團作為全球家電第一品牌,擁有24個工業園,5大研發中心,66個貿易公司,經銷商三萬余家,供應商2423家,涉及有色金屬、玻璃、模具、包裝、電機、運輸等近20個行業,形成了完整和清晰的產業鏈條。在以海爾集團為中心的產業鏈中有大量的中小企業,而這些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許多經銷商想擴大規?;蛐陆ǖ赇佉踩狈Y金。以建店融資為例,前期投入的資金要100萬—200萬元,普通創業者很難拿出足夠資金,由于缺乏抵押從銀行貸款也比較困難。海爾集團意識到,如今的市場競爭已超出企業與企業的范疇,而是產業鏈之間的競爭。上下游企業的生存狀況直接影響了產業鏈的健康程度與競爭力,上下游企業的融資難題同樣也制約著產業鏈的發展,對海爾自身的擴張與發展造成較大影響,因此海爾決定利用自身的優勢幫助上下游企業解決融資問題。

(二)尋求內生金融配套的思考

為更好地進行產業配套,海爾集團成立了海爾財務公司、海爾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日日順物流公司和快捷通第三方支付公司等。海爾財務公司在2002年成立,作為海爾集團內部的籌資、結算、融資和管理中心,充分發揮集團資金集中管理職能,主要資金來源是集團企業存款和銀行間市場拆入資金。2011年銀監會在對財務公司進一步優化分類監管過程中,允許符合監管要求的財務公司向集團業務產業鏈的上下游適當延伸金融服務,海爾財務公司意識到這是實現產業鏈融資內部配套的機會,借助其發達的信息網絡,服務范圍逐漸從集團內拓展到整個產業鏈。

于是,海爾財務公司在原公司業務部的基礎上,成立了供應鏈金融部,加上已經成立的經銷商金融部,共同對海爾集團產業鏈線條進行梳理,識別產業鏈融資的特有風險,設計出具有針對性、標準化并兼具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產品,為產業鏈上所有企業提供基于互聯網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在推進業務的過程中,海爾財務公司充分挖掘其在信息方面的優勢,盡力消除信息不對稱程度。海爾集團之前擁有兩大系統:一是完善的家電制造與銷售產業鏈ERP管理系統,包含客戶、訂單、物流、物料、發票、賬務、對賬、預算等八大管理模塊。二是財務公司信貸系統。2014年以來,海爾財務重點開展互聯網信息化建設,將集團ERP系統與財務公司信貸管理系統無縫對接,打造“海融易”在線平臺,向產業鏈企業全面開放,實現集團成員企業、上下游客戶、財務公司三方信息資源互聯共享。在此基礎上,海爾財務將金融產品與服務嵌入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通過平臺實時查詢供應商與經銷商的認證、考核、績效、供貨比例、合同、訂單、應付賬款、應收賬款等基本信息,以及采購額、銷售額、管理評價等關鍵信息,并與審貸信息有效銜接,實現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統籌管理。

(三)海爾產業鏈融資的基本交易框架

在此基礎上,海爾財務公司以海融易平臺、供應鏈融資業務平臺、信貸系統、賬務管理系統為基礎,構建了票據貼現、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互聯網式運行,各平臺之間的信息交流關系如下:

圖1:各平臺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流

結合海爾集團產業鏈特色和需求,財務公司設計了一系列特色產品,針對各個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提供金融服務,包括票據融資、保理、倉單融資、訂單融資、福費廷、建店融資等。除了融資業務外,海爾還推出了“預付款理財產品”,經銷商預先支付給海爾的貨款定金可享受14天年化率高達4.4%的收益。

海爾財務公司放貸采用信貸工廠模式,依托先進的信息系統技術,尤其是實時、高效的現場信息采集,高度標準化、智能化的信貸評分卡系統和分段、集中式的審核審批模式,做到信貸業務的各個環節流水化運作、標準化管理,最快可以實現2小時內放款(見表1)。通過互聯網平臺優化貸款辦理流程如下:

1. 在線融資申請。上游供應商可憑借供貨合同、訂單、發票等要素在線申請應收賬款保理,也可憑借電子銀行承兌匯票在線申請票據貼現。下游經銷商可憑借采購訂單、與合格擔保公司簽訂的擔保合同、承兌匯票等要素在線申請買方信貸,所有要件均掃描并上傳至平臺。

2. 在線審查授信。財務公司通過平臺“客戶管理”模塊查詢企業的質量認證、供貨排名、運營數據、管理評價等基本信息,依據客戶與集團成員企業的歷史交易數據和企業征信報告判斷其信用狀況,通過“訂單管理”、“發票管理”、“賬務管理”等模塊審查融資需求的真實性與合理性。根據審查結果做出授信決策,通過信貸業務系統在線審批放款。

3. 在線貸后監測。貸款發放后,海爾財務可通過平臺“物流管理”、“物料管理”、“對賬管理”等模塊實時查詢客戶與成員單位之間的貨物流與資金流,實時監測其償還能力。

在提高貸款發放效率的同時,海爾財務公司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風險制度體系,制定了具有業務特色的風險控制制度,實現了嚴密、可控和動態的風險控制。

首先,依托集團成員單位準入授信客戶。采用集團成員單位推薦、財務公司與成員單位聯合評價、動態管理名單的機制,把握好客戶準入標準。集團成員單位負責供應商準入,只有生產能力、研發能力、質量體系認證、環評、供貨排名、運營數據均達標的企業,才能成為合格供應商。海爾財務將供應商基本情況作為重要參考,結合財務報表數據對客戶開展綜合評價,實行客戶名單動態管理。此外,海爾財務還將上下游客戶授信納入成員單位綜合授信進行管理,實現風控“雙保險”。

其次,利用信息平臺建立全流程風險控制。依托海爾集團的信息化系統,結合各類業務特點,海爾財務公司建立了涵蓋業務準備、應收賬款管理、申請放款、風險預警等方面的信息化風險控制機制。在業務準備階段,確??蛻舨僮鞯恼鎸嵭院秃戏ㄐ?,海融易系統平臺通過KEY+手機密碼驗證的方式,驗證提交人的身份。通過對供應商進行信用評級管理,把控供應商的信用風險,并將信用級別與金融服務掛鉤。通過對所有供應商進行統一授信管理,并將供應商的授信額度納入集團成員企業的綜合授信額度管理,確保集團成員企業的綜合授信額度余額能夠覆蓋供應商的授信額度。例如,針對應收賬款管理,供應鏈融資業務平臺在處理應收賬款時,需根據ERP-SAP系統中的發票信息,校驗此發票的真實性、實時性、有效性,并在供應鏈融資業務平臺中查看是否已經轉讓。

第三,上游供應商資金封閉運作和訂單增減調劑。在供應商融資業務中,所有資金均在海爾財務為企業開立的賬戶中封閉運轉,貸款發放、銷售回款、到期償還的資金循環流程安全可控,避免信貸資金被挪用。在生產過程中供應商出現問題時,可利用存在大量同質性供應商的優勢啟動“自動修復”機制,即通過將訂單轉移至其他供應商實現鏈條的自我恢復,進而確保信貸資產安全。

第四,下游經銷商就近收購兼并。下游經銷商在經營過程中出現風險時,立即將其倉庫產品調撥至鄰近倉庫。一家經銷商倒閉,可由鄰近的經銷商將其兼并,有效防范信貸風險。

(四)業務開展情況

海爾財務公司產業鏈融資業務產品種類不斷完善,業務規模迅速擴大。產業鏈融資業務品種由最初的現金與票據結算,升級到目前的訂單融資、倉單融資、保理融資、票據融資、福費廷、建店融資等。2012—2015年,海爾財務各年度新辦理產業鏈融資業務規模分別為209.9億元、226.6億元、247.5億元、256.8億元,累計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2675家,其中,中小微企業占97.5%。截至2015年末,產業鏈融資余額126.2億元,與部分股份制銀行(如浦發、興業、恒豐等)青島分行的整體規模相當;無不良貸款。中小微企業融資占全部產業鏈融資的89.4%,比青島市銀行業中小微企業融資占比高出29.2個百分點。海爾產業鏈企業全部外源性融資中,來自海爾財務的融資平均占比為70.4%。部分產業鏈企業由于規模小、實力弱、缺少合格抵押品,或無法承擔過高的融資性擔保費用,成功獲得系統外融資的比例僅為33%,而海爾財務對企業融資需求的滿足率可達86.7%。

與傳統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相比,海爾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發展產業鏈融資在信息對稱性、期限匹配性、風險可控性、地域局限性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見表2)。

據測算,海爾財務產業鏈融資產品利率與國有商業銀行基本持平,略低于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可節約利息費用9395.8萬元;與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相比更具優勢,可節約利息費用達13144.3萬元。此外,2014年以來海爾財務所辦理的產業鏈融資業務中,若尋求系統外融資,約有一半需要融資性擔保。海爾財務依賴于完善的風控機制,無須企業尋求融資性擔保,省去平均年化2.3%的擔保費,金額約23418.8萬元(具體測算過程見表3)。

與此同時,海爾并沒有將融資業務局限在產業鏈內,與多家銀行建立了跨界在線融資平臺,使海爾日日順B2B平臺上的萬余家經銷商,通過“在線融資”窗口獲得銀行融資。

四、海爾產業鏈融資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優勢

信息不對稱是制約銀行信用的主要障礙,而海爾的金融內生配套則具有天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獲取方面有優勢。作為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海爾在信息傳遞上有著天然的優勢,是信息交流的中心,能夠更為直接地獲取產業鏈上企業的交互信息,通過信息的有效連接可以實時發現交易活動中能夠產生融資可能的信息,包括新訂單的產生、階段性的預付款、企業的庫存變化、入庫出庫等活動、下游經銷商的應付賬款等。二是在信息甄別方面有優勢。海爾的專業性優勢使其在分析上下游企業信息上,特別是在對庫存原材料及成品價值估計、商務信息真實性、行業景氣度、行業利潤率等信息的分析判斷上較之銀行要更具有優勢。海爾產業鏈金融平臺包含了完善的家電制造與銷售產業鏈ERP管理系統,包含客戶、訂單、物流等八大管理模塊,通過平臺可以實時查詢供應商與經銷商的基本信息和關鍵信息,及時了解融資企業的動態,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匹配。另外,信息優勢使得海爾集團能有效規避行業的系統風險。

(二)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金融配套持續的關鍵要素。銀行在風險控制上花費了大量成本,但效果卻并不十分理想,而核心企業可以依靠對產業鏈的約束力來加強風險控制。海爾不僅在產業信息方面具備優勢,在資金流方面也具有信息優勢,可以加強其對資金的控制。產業鏈中的資金流主要涉及銷售款、票據等,其中很多需要通過海爾財務公司來結算,整個資金的流動較為透明,在進行產業鏈融資時可以監控信貸資金的流向,一旦發現資金使用方向不明,可以隨時糾正,減少資金損失的風險。與資金流控制對應的是物流控制,即對支持性資產的有效控制。產業鏈金融的支持性資產主要為在途貨物、存貨、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等動產,在途貨物的配送主要依靠日日順物流,可以隨時監控物流的動向,而其他企業的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等也在產業鏈系統平臺有記錄。對于存貨而言,如果下游經銷商出現風險,立即將其倉庫產品調撥至鄰近倉庫,一家經銷商倒閉,可由鄰近的經銷商將其兼并。相比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銀行則缺乏對存貨的有效識別與直接控制力,也缺乏對物流過程的實時跟蹤控制能力,銀行目前普遍采用引入第三方的監管機制或其他信用支持技術,這又會導致風險控制成本的增加、業務操作環節的增加,核心企業在這方面的優勢一目了然。

產業鏈金融內部配套不僅可以實現對資金和物流的控制,對產業鏈內企業的控制力也很強,海爾產業鏈金融四年無不良貸款便是最直接的風險控制證據。海爾的風險控制主要借力于聲譽機制,因為海爾為產業鏈上的所有參與人提供了一種隱性激勵以保證其短期承諾行動,關心自身長期利益。海爾所構建的產業鏈為王國式產業鏈,表現為大量中小企業圍繞核心企業,按照產品生產上的增值環節,為核心企業進行配套生產,因此中小企業的依附性很強,對在產業鏈內的聲譽非??粗?。在此機制下,海爾與其他中小企業的博弈是多重博弈,企業守約的結果是實現雙贏,而如果違約只能面臨倒閉的下場,從而很少會出現挪用資金等問題,信貸資產安全受到保障。企業在與銀行的信貸交易中,聲譽制約機制較弱,即使出現違約,企業面臨的只是信用記錄受損,再次獲得貸款的難度增加,不會直接導致到企業的生存問題,而對核心企業的違約則會導致其直接退出產業鏈條。

(三)規模效應

在金融市場中,資金融通由銀行負責,而在產業鏈中需要有一家企業愿意提供資金融通才能實現商業信用的拓展,承擔這種角色的通常需要是產業鏈的核心企業。普通的商業信用分散發生在企業之間,難以形成較大規模,并且占用的資金可能并不是閑置資金,因此需要形成一個資金集散中心,可以將產業鏈中的閑散資金歸攏起來,實現各種商業信用形成規模經濟。海爾財務公司本身就是集團內部的籌資、結算、融資和管理中心,充分發揮集團資金集中管理職能,在接受集團內企業存款的同時也可以從銀行間市場進行融資,加上推出的“預付款理財”吸納的資金,整個資金運用規模達數百億元,有較強的規模經濟效應。另外,海爾財務基于互聯網的產業鏈金融以服務全產業鏈為目標,產業鏈延伸之處便是金融服務所及之處,有效突破了其他金融機構展業的地域限制。海爾產業鏈金融每年的融資額超過200億元,具有較明顯的規模經濟,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實現了對銀行信用的替代。

(四)交易成本優勢

低成本的高效運行是系統平穩有效的保證,借助商業信用進行融資需要盡力降低交易成本。海爾模式的成本優勢主要體現在資金配置效率和資金使用成本兩個方面:一是授信期限靈活,與生產周期精準匹配。海爾財務依據交易數據完成審批放款,融資期限與產品生產周期精準匹配,與銀行貸款相比更具靈活性,既能合理控制企業融資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信貸資金周轉使用效率。據調查,自“互聯網+產業鏈金融”模式實施以來,融資期限與企業生產周期匹配率達93.4%,高出銀行融資59個百分點。二是貸款高效快捷,降低綜合融資成本。依托互聯網的產業鏈融資從申請到發放均在線上完成,平均辦理天數約為3天,2014年以來節約綜合融資成本23418.8萬元。借助于高效率低成本的資金配置,產業鏈系統運行更加順暢,減少了無謂的損耗。

五、海爾產業鏈融資的屬性及實質

(一)商業信用交易

四年來,海爾累計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2675家發放了940多億元的貸款和融資,其中,中小微企業占97.5%,總體呈現出筆數多和單筆數額小的特點。而且,海爾對產業鏈內的中小企業發放無須抵押、擔保的信用貸款,這實質上,相當于認可并接納了由中小企業簽發的具有一定期限的商業承兌匯票。這實質上是認可和接納其商業信用的過程,是一種純正的商業信用交換、開發和利用活動。海爾模式實現了分散、弱小商業信用的歸集和規模開發,實現了對銀行信用的部分替代。

(二)內生金融配套

現在看,海爾的行為實際上是基于外生的銀行、信用社不能有效配套產業的無奈之舉。在同一產業鏈上,海爾與中小企業是共生、合作關系,互惠互利。因此,海爾的金融配套首先是基于服務產業的,不以營利為目的,是內生性金融配套。作為產業鏈的中樞,核心企業必須為系統提供共享的資源,找到行之有效的價值創造方法,以穩定已經處于產業鏈中具有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成員企業。核心企業主導的產業鏈金融具有更強烈的“產業色彩”,通過讓渡部分自身利益能夠強化供應鏈的整體利益。如“預付款理財產品”可以使經銷商獲得年化4.4%的收益,該理財產品的資金可投入到其他資金短缺企業解燃眉之急,產業鏈內的共生共贏加強。

(三)銀行信用特征

海爾產業鏈融資模式雖然屬于商業信用的作用范疇,但卻明顯有了質的飛躍,因為它已經發展出了只有銀行信用才具有的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內生金融配套既有商業信用基礎,又有產業共生、合作需求,所以才有了4年490多億元的貸款累計交易規模,產業鏈內中小企業高達86.7%的融資需求滿足率,普遍高于銀行供給水平,這不論在總量還是在結構上都具備了規模經濟優勢。而且,海爾一直在向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提供無須抵押和擔保的融資服務,其保理融資、票據融資和買方信貸的加權平均利率明顯低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當地農村信用社,低成本融資優勢顯露無遺。當然,海爾在提供低成本融資的同時,也從產業鏈上共生、合作的中小企業那里獲得穩定的產業收益。

六、大數據、互聯網平臺與產業實力

從海爾四年產業鏈融資的實踐看,同步發展出了規模和成本優勢。那么,是哪些核心要素促成了這樣一種有違常規的經濟現象?是什么引發了這種質的飛躍?

(一)大數據

海爾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建立產業鏈數據平臺中心,包含了客戶管理系統、訂單管理系統、物流管理系統、物料管理系統、核稅通發票管理系統等,提升產業鏈可視化水平。產業鏈融資平臺將供應商、制造商(核心企業)、分銷商、物流商、財務公司等所有節點直接對接,連接形成一個巨大的虛擬商業網絡集群,實現了產業鏈信息高效傳遞與可視化的提高,而這一平臺是銀行等外部機構無法有效介入的。借助于這一可視化平臺,可以迅速對用戶進行識別,判斷出企業的“健康”程度。作為產業鏈中最重要的一環,核心企業對整個產業也是最敏感的,上下游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以感知到,并利用數據平臺獲取到相應的信息,可以做出更優的決策,而這是銀行無法實現的。在這種背景下,海爾與產業鏈中小企業的融資交易更加順暢和可靠,可運用的資金都可以調動起來,使融資規模迅速擴大。

(二)互聯網平臺

海爾財務基于互聯網的產業鏈金融以服務全產業鏈為目標,產業鏈延伸之處便是金融服務所及之處,有效突破了其他金融機構展業的地域限制。在各種數據的整合利用下,即使遠隔千里,仍能夠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了如指掌,融資業務可以順利開展。如濟南某塑料有限公司是海爾集團一家小型供應商,由于受資產負債率限制,銀行對其授信規模僅為200萬元,辦理保理融資抵押率為70%;海爾財務根據企業與成員企業交易數據和信用狀況,為其授信500萬元,最大限度滿足企業保理融資需求,抵押率最高可達95%,超出銀行25個百分點。海爾通過內生性融資活動,對整個產業鏈以及所有環節進行融資全覆蓋,使眾多中小企業固化為有機的產業鏈的生產車間。

(三)經濟實力及金融歷練

以海爾為核心的產業鏈聚集了幾萬家企業,海爾集團積累了約1.2億的用戶,縣鄉級的代理商門店超過3.3萬家,有超過7000家的售后服務網點,還有超過15萬的海爾簽約研發人員。整個產業鏈條上的資金規模非常巨大,海爾利用產業鏈核心企業的地位與實力才能對整個產業鏈的資金資源進行調配。另外,產業鏈融資業務推進過程中的產品設計和風險控制也較為專業,海爾財務公司利用長期經營金融的經驗才可以勝任。借助于產業鏈的集成優勢,核心企業對外的話語權更加強大,不僅可以在與其他產業鏈的競爭中占據優勢,也可以在與其他利益主體的交易中為產業鏈帶來更多益處。例如,海爾財務公司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五家銀行的總行分別簽訂票據業務專項授信,此項措施加強了財務公司開具票據的流動性和承兌能力,推動海爾信用的社會化流通,也加強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票據的融資能力,克服了產業鏈內部資金有限的問題。

七、結論及展望

海爾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和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對產業鏈上的眾多中小企業的商業信用進行了深度、綜合開發和利用,并且發展出了只有銀行信用交易才具備的交易成本和規模經濟優勢,內生金融配套很好地替代了銀行信貸。海爾深度開發中小企業商業信用的成功經驗,可以為銀行提供有益借鑒。鑒于銀行位于產業鏈條之外,獲取產業內部信息的難度較大,可通過與核心企業合作的方式聯合推進業務。中信銀行已經與海爾集團合作建立了我國首家互聯網跨界在線融資平臺,海爾日日順B2B平臺上的萬余家經銷商,通過“在線融資”窗口,瞬間即可獲得中信銀行貸款。銀行在可控的風險下批量獲取了客戶,海爾經銷商在較低的成本下獲得了融資,海爾集團則支持了銷售渠道,實現了三方的共贏。

在產業鏈金融內部配套的前景方面,當前市場中產業鏈眾多,許多大型集團都有產業信息管理系統和財務公司,海爾“互聯網+大數據”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可復制性較強,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當然,這種模式還存在資金來源單一、無法與銀行實時結算等問題,雖然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銀行信用,但卻無法脫離銀行體系而存在。長期來看,內生配套需要與外生配套有效對接才能實現長遠發展,推動銀行對商業信用的承認與應用才能更好地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同時,在民營銀行逐漸放開的背景下,積累了大量產業鏈融資經驗的財務公司也可以轉制為中小企業專業銀行,對其開放吸收產業鏈內企業存款的權限以及與其他銀行實施結算和匯兌等功能,可以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

參考文獻:

[1]彎紅地.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模型分析研究[J].經濟問題,2008,(11).

[2]胡躍飛,黃少卿.供應鏈金融:背景、創新與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

[3]龔堅.供應鏈金融的銀行信用風險[D].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11.

[4]邵平.全產業鏈金融的創新與發展[J].中國金融,2013,(22).

[5]張敬峰,周守華.產業共生、金融生態與供應鏈金融[J].金融論壇,2013,(8).

[6]鄧惠剛.非銀行主體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4.

[7]肖琳殷.金融視角的商業信用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4.

Abstract:Relying on internet,big data and its economic strength,Haier group extends the scope of industry chain financing to deeply carry out credit transaction with enormou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n the industry chain. Withan analysis of the case,this article ge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the essence of Haier industry chain financing is a kind of pure exchange and exploration of commercial credit,which is equivalent to approve and accept the commercial acceptance draft issued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refore,it belongs to endogenous financial support. Second,Haier industry chain financing develops the advantage of transaction cost and scale economy which are only possessed by the bank credit, where internet and big data are the important variables to promote this new trend. Third,Haier industry chain financing has the possibility to be optimized as a specialized bank.

Key Words:big data,industry chain,commercial credit,endogenous financial support

猜你喜歡
商業信用產業鏈大數據
推進內蒙古產業鏈現代化的思路和舉措
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成立
家電制造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存在問題及改善措施
電商背景下網絡經濟發展創新問題及對策的思考
商業信用對貨幣緊縮政策的傳導機制研究綜述
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設研究
重慶將重點打造千萬畝產業鏈基地
淺析馬克思主義信用理論
Apple Watch產業鏈上的企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