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邊緣群體”及教育幫扶研究的意義與現狀

2016-05-14 11:33肖愛民于應華
學理論·下 2016年4期
關鍵詞:機制大學生

肖愛民 于應華

摘 要:大學生“邊緣群體”是大學校園學生分化的一個表現,這種分化源于社會發展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那些過于離群索居、與校園主流群體格格不入的學生,則有可能最終成為社會的“邊緣群體”,甚至有可能成為制造極端事件的主角而危害社會。為了加強對大學生“邊緣群體”及其教育幫扶的深入研究,有必要認真梳理和檢視其研究意義、研究現狀,明確其研究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邊緣群體”;教育幫扶;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4-0103-02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高校學生的情況也逐漸變得復雜起來。一些大學生受家庭貧困、學業成績落差、心理預期落差、生活習慣和觀念差異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逐漸被“邊緣化”。除了教室、寢室和食堂,他們很少出現在其他公共場所或參加校園文娛體育活動,一些大學生缺乏自律意識和進取精神,整天沉迷網絡游戲或手機網絡小說,經常翹課,甚至虛度光陰,自我揮霍?!斑吘壔笔沟么髮W生感受不到班級、學校、社會所給予的歸屬感、認同感,“邊緣化學生”的成就動機幾乎為零,甚至逐漸對人生和生命產生疑問與困惑,往往采取或消極或過激的應對方式。大學生“邊緣群體”是大學校園學生分化的一個表現,這種分化源于社會發展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同時,那些過于離群索居、與校園主流群體格格不入的學生,則有可能最終成為社會中的“邊緣群體”[1],甚至有可能成為制造極端事件的主角而危害社會。

一、研究意義

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日趨大眾化,各大高校每年都在以一定速度進行擴招,高等教育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發展,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加上社會競爭加劇,各高校中游離于大學生主流群體之外的“邊緣群體”不斷增多,折射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短板”問題。因此,對大學生“邊緣群體”及其教育幫扶進行專題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理應成為教育者的自覺責任和使命擔當。

1.理論意義

據資料看,目前,研究大學生“邊緣群體”的文獻資料包括論文和著作都比較少,在這些為數不多的文獻資料中,針對該類群體的研究又多集中在大學生“邊緣群體”的類型、成因以及心理幫扶對策方面,鮮有較為系統的理論闡述,而且在分析該類群體的特征、成因方面缺乏廣泛且深入的調查研究,在教育幫扶方面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措施和有效的平臺機制。我們試圖將理論研究與實證調查分析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充實和豐富對大學生“邊緣群體”及其教育幫扶的理論研究,以期豐富和完善教育幫扶大學生“邊緣群體”的理論依據,進一步推動相關理論研究。同時,對此問題的研究也有利于豐富對大學生“邊緣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依據,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現實意義

大學生“邊緣群體”是高校中亟待關注和幫扶的特殊群體,這部分大學生雖然人數并不占多數,但他們在學業、心理、生活和人際交往等方面都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他們需要得到來自學校、家庭、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和幫助。對大學生“邊緣群體”及其教育幫扶進行專門研究,全面系統地考察大學生“邊緣群體”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其成因,并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關理論就大學生“邊緣群體”教育幫扶的原則與內容、主體與途徑展開深入研究,搭建多維的大學生“去邊緣化”展示平臺,構建大學生“邊緣群體”從“邊緣”走向“中心”融入校園主流群體的有效機制,將有利于在實踐中增強家庭、學校、社會包括政府對大學生“邊緣群體”的關注和重視;有利于調動大學生“邊緣群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其自我發展意識和成就動機,促進其融入大學主流文化生活,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和綜合素質全面提高,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和服務社會發展。

二、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對大學生“邊緣群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大學生“邊緣群體”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教育引導等方面。不僅在理論層面提出了教育引導措施,更在實踐層面將其付諸實施,并進行評估和反思。

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芝加哥學派標志性人物羅伯特·E·帕克提出了“邊緣化”(Marginality)概念,“邊緣化”是指在種族或文化團體中的成員,由于通婚或移民,使得成員關系模糊不清,不能被任何一個種族或文化團體所接受。帕克認為,這些“邊緣人”由于身處社會底層,被社會主流文化排斥,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正因如此,他們具有不穩定性和反社會的傾向,其存在本身構成社會極為不穩定的因素[2]。

國外對大學生“邊緣群體”范圍的劃分更為廣泛。如美國教學研究專家F·E·威廉斯確立了有關邊緣學生的四個標準:(1)智商低;(2)學業成績差;(3)父親的職業層次低;(4)父母沒有中學畢業。蘇珊娜·埃爾南德斯和伊格納西奧·埃爾南德斯在《邊緣化學生的關鍵資源》(2011)一文中將“同性戀學生、學生運動員、學業能力不足的學生、退伍重返校園的學生、學生犯”歸在“邊緣群體”中。里賈德·戴爾·阿門在《學業準備不足的學生占邊緣化群體多數嗎?》(2011)一文中對學業準備不足的學生是“邊緣群體”的問題提出疑問。戴爾·阿門指出,這些學生處在尷尬境地,他們在入學時因學業成績不佳而處于邊緣地位,隨后即便是他們學業水平提升,但在資源獲取方面仍然受到種種限制[2]。

對大學生“邊緣群體”教育引導機制的研究方面,美國學者雷納爾多·雷耶斯對墨西哥裔美國學生如何通過CAMP計劃走出邊緣境地并走向成功進行了專門研究,并提出了幫助邊緣學生成為優秀學生的途徑。雷耶斯認為,最重要的是邊緣學生要有強烈的進取心,不斷鼓勵自己,將自己預設為學業上潛在的成功者,激發自己不斷進取的積極性。

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有關大學生“邊緣群體”的研究相對較少且不深入,主要是從大學生“邊緣群體”的概念、類型、形成原因及教育引導途徑入手。在途徑探析方面,國內學者大多傾向于從政府、社會、學校和邊緣學生個人四個方面進行闡釋。

李偉峰等在《邊緣化學生概念之內涵及其解讀》(2011)一文中將“邊緣化學生”界定為:邊緣化學生就是指在教育系統中,在一個具體班級組織下,因為教育價值判斷與規范的依賴性,導致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逐漸游離于教育價值觀規范下的主流教育活動之外或被受教育者主動忽視而排除在主流教育活動之外的教育對象[3]。

高雄風在《關于高校邊緣化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2012)一文中提出要建立和健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場,架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無形橋梁,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具體化和生活化,要創建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機制[4]。

陳佳薇等在《大學生“邊緣群體”生命價值認知的提升途徑》(2012)一文中提出在高校應該對“邊緣群體”積極開展生命教育,創造多維的“去邊緣化”展示平臺,營造寬容、接納、富有支持力的校園人際環境,切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效提高該群體的主觀幸福感,幫助其由“邊緣”走向“中心”,規避漠視和游戲生命現象,從而實現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5]。

王娟娟等在《淺析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的特征、成因及對策》(2013)一文中提出了引導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回歸中心群體的系列對策:幫助所有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營造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打造多平臺,去除“邊緣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開展系列生命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6]。

邱德峰在《邊緣學生的形成及轉化策略》(2013)一文中認為學校教育是邊緣學生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文章從教師的“定型化效應”、教師的成敗歸因、評價機制的不合理等方面進一步分析了學校層面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邊緣學生的轉化策略,包括走出定型化效應的“怪圈”、由成敗歸因向教師期待轉變、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7]。

喬杉在《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及其教育引導研究》(2014)碩士論文中就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校在引導教育大學生“邊緣群體”的路徑進行了探析,主要從情感關懷、心理疏導、管理方式和育人方法的優化、家?;?、實踐鍛煉等角度提出具體的幫扶對策,以期達到引導邊緣學生融入大學生主流群體的效果[2]。

趙悅悅在《大學生中邊緣化群體產生的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2014)一文中對大學生“邊緣化”特征進行了歸因分析:按產生原因可分為競爭型邊緣化與非競爭型邊緣化,按邊緣化的發展階段可分為初次邊緣化與再次邊緣化,按邊緣化的影響結果分為可逆邊緣化與不可逆邊緣化,按邊緣化的發生動機可分為主觀邊緣化與客觀邊緣化[8]。

三、研究思路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大學生“邊緣群體”相關文獻的梳理研究和深入的實證調查分析,界定大學生“邊緣群體”的基本概念,分析大學生“邊緣群體”在學業、心理、實踐活動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行為表現,歸納大學生“邊緣群體”的基本特征,并從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大學生“邊緣群體”自身等角度進行成因分析,在此基礎上,探析對大學生“邊緣群體”進行教育幫扶的原則與內容、主體與途徑,搭建多維的大學生“去邊緣化”展示平臺,構建大學生“邊緣群體”從“邊緣”走向“中心”融入校園主流群體的有效機制。

需要注意的是,“邊緣群體”與“主流群體”是個相對的概念,在實踐中很難對其進行區分和把握,加上大學生的成長軌跡、性格特點和價值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不能隨便給大學生貼上“邊緣群體”的標簽,以免適得其反?!斑吘墝W生”并非“問題學生”,大學生“邊緣群體”是高校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需要社會、學校及家庭給予更多的尊重和關愛,同時需要不斷完善各類心理干預機制、經濟救助機制和成長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艾福梅,袁汝婷,等.專題報道·來自角落的聲音——關注大學生“邊緣群體”[J].半月談,2014(22).

[2]喬杉.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及其教育引導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3]李偉峰,劉成偉.邊緣化學生概念之內涵及其解讀[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4]高雄風.關于高校邊緣化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2(2).

[5]陳佳薇,龍細連、陳順森.大學生“邊緣群體”生命價值認知的提升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6]王娟娟,畢研強.淺析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的特征、成因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3(6).

[7]邱德峰.邊緣學生的形成及轉化策略[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1).

[8]趙悅悅.大學生中邊緣化群體產生的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猜你喜歡
機制大學生
基于目前班級閱讀下幼兒多元表達內在機制的創建
一體推進“三不”體制機制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FTA中的環境協調機制
FTA中的環境協調機制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淺談基于Java的異常處理機制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