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托雷平改革中的村社政策

2016-05-14 11:33陳麗娟
學理論·下 2016年4期
關鍵詞:村社俄國

陳麗娟

摘 要:在19-20世紀斯托雷平改革是影響農村公社制度的一件大事。20世紀初俄國國內社會矛盾尖銳,農奴制改革后,國家保留了村社制度,1905年革命后,村社發生了變化,開始反對沙皇和政府,政府開始了斯托雷平改革對村社制度進行調整。

關鍵詞:俄國;村社;斯托雷平改革

中圖分類號:K51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4-0149-02

俄國的農村公社在基輔羅斯時期已經出現。公元9世紀末基輔羅斯建國后,農村公社成為封建國家的基層組織。俄國的農村公社在俄語中稱為米爾,其含義為世界。對于俄國的農民來說俄國的農村公社就是他們的世界,隨著俄國社會的變遷,公社制度也發生了變化。早期的村社是用繩子來丈量土地的,村社是有一定的地域范圍的納稅單位和受罰集體,村社的成員存在著連保,有責任維護村社內部的治安,同時也承擔著納稅義務。村社也是一種互助組織,有司法職能,一邊調解各個村民之間的糾紛。村社有行政、司法等職能,并對國家負責,所以,農村公社成為封建早期的基層組織。

一、村社職能的演變

在古羅斯處于分裂時期,米爾組織開始活躍起來,這一時期主要的表現形式為黑鄉。意為黑地,村社的成員為耕地的農民。公社中的農民要向國家提供賦役和勞役。黑鄉的土地表現為公社中的土地所有權都歸集體所有,農民只對占有的土地有其使用權和占有權。公社最高管理機構為村社大會,主要是選舉村社領導人和賦稅的分擔。村社的主要領導成為社長,在服從國家政權的同時村社還享有一定的自治權。

隨著土地生產和人口的變化。俄國土地出現了重分型土地,在俄國的中部,土地重分在17世紀就開始形成。國家和地主對村社中農民的賦稅開始增加。俄國的農民數量不斷增加,土地也已經開始不足,為了社會的發展農民平均占有耕種的土地,農村公社就開始重分土地。無論是局部土地還是全部土地重分,都意味著租稅的分配。農村公社在繳納租稅的連環保方式下,村社土地重分是為了保證封建租稅義務的順利實現,公社農民將按其能力分擔租稅。俄國農村公社中土地的重分中,比較富裕的農民即使獲得較多的土地,也要承擔較重的租稅,公社內部主張的集體化只能依靠富農來支付,由于農村公社和市場之間聯系的局限,村社內部階級分化,公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轉化也就暫停了下來。

二、斯托雷平改革的原因

斯托雷平改革在俄國的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斯托雷平改革以農村公社政策的改革為主要方面,改革旨在摧毀村社制度,扶植富農經濟的土地改革。日俄戰爭的慘敗引發了1905年革命,激化了社會矛盾,村社不再是國家管理農民維護社會穩定的工具。大多數的統治者都認為最初的做法是不對的,謝苗諾夫指出:“實行農民改革沒有重視所有權原則,而熱衷于村社原則?!盵1]為了防止革命和暴動,統治者開始要鏟除村社,轉而扶植富農。列寧說過:“1861年誕生了1905年?!盵2]正是對它們關系的詮釋。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任用斯托雷平進行改革。

三、村社政策方面改革的實施和結果

在1906年11月份,沙皇政府頒布了《關于農民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的現行法令若干規定的補充》,法令的基本內容:“(1)每一個擁有村社份地的主人——農民,任何時候都可以要求把他們的份地確定為自己的私產;(2)若份地超過家庭人口的定額,主人可以將這些多余部分按1861年改革規定的價格予以贖買;(3)個人不但有權支配土地,而且有權支配退出村社的莊院的全部財產;(4)農民退出村社必須取得村會的同意。如果村社共同重新分配土地,確定份地的主人有權要求村社盡可能分給他在一個地方的土地,以代替分散的土地?!盵3]關于這個法令農民堅持否定的態度,地主則堅持支持的態度,經過大會的修改和補充,于1910年6月27日宣布成為正式的法律。

1911年6月沙皇政府采用進一步破壞農村公社的方法頒布了土地規劃,即份地經過土地規劃都自動變成私產。沙皇政府通過各種優惠的政策來扶持富農集中土地、購買土地。斯托雷平改革的另一個措施是移民。為了解決農村公社農民的份地不足的情況和緩和地主和農民的矛盾,沙皇政府將一批農民遷移到西伯利亞、遠東等地區,被遷移的農民死亡率很高,除了少數的富農外,大多數農民都過著流浪漂泊的生活。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沒有緩和農民和地主的矛盾,土地集中在少數富農地主的手中,農民不斷破產成為無產者;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不能改變俄國農業落后的狀態;富農、地主有能力獨立經營,而貧農獨立經營的困難很大,貧民很少,又不能使用公共資源,退社后,農民生活更加的貧苦。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雖然促進了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沒有打破農奴制度的束縛,所以注定失敗。

四、改革對村社制度的影響

首先,斯托雷平的改革沒有摧毀公社制度。改革促進了村社經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改革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水平。一直以來的土地分配造成了土地的分散,縱橫交錯。每戶分得的土地有優有劣,可以保證村民豐收年還是饑荒年都是旱澇保收。但是,這種制度也是存在很大的弊端,土地的過于零散和離居民的住宅太遠,使得農業的技術不能很好發展,農民不能有效地耕種土地。斯托雷平改革鼓勵發展獨立的田莊和獨立的莊園,盡量地將農民的土地合成一份,有利于農業的集約化發展和農業技術的提高。一些富農地主退社發展自己獨立的田莊和農場,農業機器的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農民在富農地主的影響下,也紛紛效仿,大大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改革也促進了農副產品的影響,這些產品取得的經濟效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改革破壞了土地的公有制,培養了農民進行份地交易,農民樹立了私有財產的觀念。農民出售份地,使土地集中在了少數人的手中,同時也促進了土地的集約化。由于土地的集中,農民紛紛外出打工另謀出路。很多農民經商、打工,這樣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形成,農民不斷地接受新事物,他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再次,斯托雷平改革激化了貧民和富農、農民和地主的矛盾。土地改革后,對于公共的土地,地主想私吞,農民也奮力地爭奪,地主奪得了土地,農民往往不會忍氣吞聲,反而會報復地主,地主也會武力的鎮壓農民?;哪甑臅r候,村社往往不會救濟貧民,致使農民出售份地后外出打工,獲取地主所發的工資維持生活,這樣就導致地主和農民的矛盾加深。

最后,由于改革的影響,家庭的子女很早的就獨立生存,參加村社大會的成員逐漸的年輕化,為村社大會注入新的思想和血液。斯托雷平改革后,農民由于貧困外出打工,身上的流氓習氣越來越重,村社的文化教育落后,他們回社后經常和地主、富農發生沖突,反對土地規劃,無力改變現狀,于是就酗酒、無視長輩、無理取鬧的發泄他們心中的不滿情緒,這是年輕人和老年人兩代人沖突的表現,也是對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傳統權威的抗議與反抗。村社內部農民的力量在壯大,村社中的家長制受到了沖擊,年輕人和長者的個性和視野都有很大的不同,支撐村社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傳統的觀念被打破。人們越來越追求個體的發展與個人利益。1915年斯托雷平改革以失敗告終,貧苦農民成為反抗沙皇的主要力量,也預示著專制統治的結束快要來臨。

五、村社制度對俄國社會的影響

(一)封閉性

村社是俄國的基層組織,農民世代幾乎不離開村社,形成了一定的封閉性的特點。村社的封閉性對俄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封閉性是農民的自由被限定在村社中,他們所需的資源依附領主,認為村社才是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的保證,他們:“緊抱著村社不放,甚至不敢想象沒有村社自己能否生存”[4]。農民過于對村社依賴,使得農民缺乏自主意識,民主觀念淡薄,形成了逆來順受的處世態度。農民的態度也滋長了統治者囂張的氣焰,農民的依賴性成為農奴制一直長期存在的重要因素;村社的封閉性,農民之間無往來,缺乏溝通,強調集體原則,不利于農民運動的發生,同時鞏固了沙皇的專制統治;村社的封閉性使得農民形成保守的性格,缺乏創新思維,年輕人大多數都聽從長者的意見,因為他們很少接觸到村社以外的世界。

(二)集體主義

農民生老病死和婚喪嫁娶都不離開村社,在俄國自然條件惡劣的條件下,形成了一種集體主義的原則。在災年或困難的時候,都會互相幫助。農村公社內的財產共有,人們積極參加集體生活,農民很崇尚集體主義,但是這種集體的生活,也扼殺了農民的個性和自由地發揮,由此形成了俄國獨有的集體主義精神。這種集體主義的原則對俄國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普京曾這樣強調集體主義:“在俄羅斯,集體活動向來重于個人活動,這是事實;大多數俄羅斯人不習慣于通過自己個人努力和奮斗改善自己的狀況,要改變這種習慣是很緩慢的。我們且不去回答這樣做是好還是壞。重要的是有這樣的情緒,而且它很盛行,因此不能不重視?!盵5]

(三)平均主義

在村社中農民的地位平等,實行著平均主義的原則。村社中,農民的財產、生產資料、土地、收入是均等的,村社里的農民認為平均就是公平。村社意識中的平均主義思想,對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樣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土地的集約化發展,它阻礙著農民對財富的追求,使農民養成了安于現狀的惰性,形成了俄羅斯獨有的特色,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農村公社是俄國社會最基層的社會組織,它是農民進行生產生活的活動場所,在這種長時期的生活環境下,使得農民形成了獨有的生存意識和社會心理。東正教、農奴制、沙皇制度、村社制度是影響俄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俄國的農村公社被稱為“特殊的俄羅斯精神”[1]村社制度可以變動,但是對人民的影響卻是根深蒂固。農村公社職能的二重性有助于國家構建更穩定的社會秩序。同時,俄國的農民對俄國村社的過分依賴,成為1861年改革后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對俄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維特.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392.

[2]列寧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07.

[3]孫成木,劉祖熙,李建.俄國通史簡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6.

[4][俄]米羅諾夫.歷史學家和社會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64.

[5]董曉陽.村社意識與俄羅斯社會發展[J].中歐東亞研究,2002(6).

猜你喜歡
村社俄國
七顆鉆石
社會組織架起村社“協同發展橋”
加強村社財務管理 壯大集體經濟
俄國戲劇舞美特點初探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工業壟斷資本與國家
基層治理的活力源在哪里
基層治理要直面矛盾
布埃勃里托的“村委會”
哥德巴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