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在交大”

2016-05-18 12:37盛懿
博覽群書 2016年4期
關鍵詞:校友學校

盛懿

誕生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學,經過歲月的洗禮和磨煉,留下很多歷史的印痕和軌跡。其中“以學生為本、以教學為先、以學術為要、以學風為基”的模式,已經讓“學在交大”的理念演繹為全體交大人共同的信念和準則,長期形成的“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求創新”的優良教學傳統,也為“學在交大”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學在交大——延續120年的理念和實踐

19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和一批有識之士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盛宣懷以興學救國為辦學目的,學以致用為辦學原則,開創中體西用的辦學模式,推動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進程,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

20世紀初期,唐文治執掌校務14年期間,推行 “求實學,務實業”的尚實教育思想,強調道德品行教育,重視工文結合,以培養“第一等人才”為教育目標,廣攬名師,首創工科,厚植基礎,嚴謹治校,為我國近代工科教育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當時學校以“中學好(中文好)、科學好、體育好”而馳名,是我國東南各省中國人自己辦的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學,有“東南表率”之稱。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黎照寰任職校長14年間,確立順應社會發展的辦學理念,他認為大學應以研究高深學術首要之義,承擔“實業救國的社會責任”,并且要有相對自主的空間。他還提出智、德、體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針。他在關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完全的人”一文中指出:“凡為學生,須注重于智德體三育上之修養,蓋于學生學識上,須有充分之涵養,于體格上須練成健全之體魄,于道德上須有相當之訓練。才識豐,體力雄,志行高,俱此三者,始能任重致遠,為國效勞?!彼詫O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為宗旨,以振興實業為己任,把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辦學精神成功地運用到中國高等工科教育上面,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教育思想,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使交大形成理、工、管結合的辦學特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MIT”。

彭康自1953年到1968年擔任交通大學校長,在主持交大近15年的實踐中,其教育思想主要表現在:(1)尊重教育規律,強調培養高質量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2)重視基礎,積極引導師生處理好基礎理論和實踐知識、理論教學和專業教學的關系。(3)黨委要堅持實事求是,創造性地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以后,學校按照鄧小平提出的“重點大學既是辦教育的中心,又是辦科研的中心”“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精神,與國家和上海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緊密結合,與時俱進地提出建設“綜合性的高等研究大學” 的發展目標,在學科建設方面,實施“理工結合、文理滲透,有重點、有選擇地發展新興學科、邊緣學科,改造傳統學科,努力促進新老學科結合”的建設方針,重點加強系科建設,積極調整學科布局,基本完成了由船、機、電學科為主的工科大學轉向以理、工、管學科為主,兼有人文社會學科的綜合性大學發展的戰略調整。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重點開展師資培養和引進,健全教師晉升考核制度,建立起一支政治業務素質優良、學科面廣、結構層次較為合理的師資隊伍。在教學方面,圍繞繼承和發揚老交大傳統,全面推進教學改革和教學建設,形成學科結構合理、指導力量雄厚、學位質量能夠得到保證的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學位授予體系。在科研方面,貫徹“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積極組織重點研究課題和重大科技項目的攻關,加強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技術開發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國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學校以“上水平、創一流”為目標,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先后恢復和興建了理科、管理學科、生命學科、法學和人文學科等。1999年,上海農學院并入;2005年,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并。至此,學校完成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布局。近年來,通過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建設,學校高層次人才日漸會聚,科研實力快速提升,實現了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與此同時,學校通過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合作辦學,實施國際化戰略取得重要突破。

學在交大——讓最優秀的師生在最好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一)最優秀的學生在交大

1、嚴格錄取。交大自建校以來一直秉承門檻高,即擇優嚴格錄取的傳統。周浩泉在《回憶南洋公學十二年》一文里提到,與他1909年春同期錄取的附小插班生有14名,到1912年畢業時只有8名,6名學生被淘汰,淘汰率達40%以上;與他同時升至附中的附小畢業生有18名,到1916年附中畢業時,又淘汰了4名。在??齐A段,他入讀的土木??迫?0人,正式畢業時16名,有4位同學因兩門科目不及格而未能如期畢業??芍捎趯W校課程重,考試嚴,施行嚴格的淘汰制度被稱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罕見的現象”。

2、嚴格招生。一方面體現在增加考試難度,提高入學門檻。1939屆校友傅景常對當年親身經歷的交大入學考試依然記憶猶新,他的精彩回憶再現了當初考試的情形:第一場考化學,限三小時交卷。題目之多,連數都數不清。每一大題目下有很多小題,而小題并不小,內容非常復雜。奮筆疾書,只有寫的時間,沒有想的時間,更沒有稍停休息的時間……考場肅靜無聲,只聽到鋼筆沙沙地響。偌大的考場,坐了黑壓壓的滿場考生,此時如有銀針墜地或許也可以聽到聲音。收卷之后,肅靜而退,秩序井然。

另一方面體現在交大招生秉持公正,堅決杜絕后門,寧缺毋濫。只要成績合格,“雖家徒四壁,亦大加歡迎”;若是考分不夠,“雖豪門巨紳,亦拒諸門外”。曾任鐵道部長兼交通大學校長的孫科,他的兒子孫治平報考交大時因國文一科成績不及格,未能錄取。這種公正的做法已經在師生中約定俗成,誰要違反,哪怕是校長,都會遭到全校一致的反對。1923年校長盧炳田私自免試收取數名學生,遭到師生一致抗議,最后發展成“驅盧運動”,將他趕出校門。

3、嚴格要求。1934屆校友張光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回憶說:“當時教授物理、化學、數學的裘維裕、徐名材與胡敦復先生是有名的‘三大關。他們均用英語授課,講課認真,內容豐富,課業非常繁重。物理每周小考一次,不及格的比比皆是?;瘜W每月小考一次,每次考題繁多,大題目套小題目,答題要花兩三小時。教師批卷,打負分,以致有的同學得分為負分。物理、化學實驗報告要求英文書寫,報告要工整精確,否則退回重做?!蹦菚r,在學生中有句傳言:“念交大,如果一、二年級能夠通過,就可算大學畢業了?!?/p>

(二)潛心學術、用心教學的老師在交大

交通大學創建初期即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延攬了包括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開拓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國學大師唐文治等在內的一批名家任教。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交大學子們曾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概括當時的名教授,“那五權憲法,英文唐,國文陳,微積胡,物理裘,化學徐,與年前的三民主義,值半斤而八兩吧?!?0年代南洋大學時期的數學系教授胡明復、物理系教授周銘、化學系教授徐名材,三人名字中都有個“民”字的諧音,就稱呼他們為“三民主義”。而“五權憲法”則指的是30年代講授基礎課程的五大教授:英文的唐慶詒、國文的陳柱、數學的胡敦復、物理的裘維裕、化學的徐名材。

胡敦復、周銘、徐名材三位教授主講的數、理、化三課,是工科最基礎的課程,名教授把關基礎課,是交大教學特色的主要體現。當年學生們感覺三位主講的一、二年級數理化課程,是大學最難通過的一關。30年代的教授接過他們的接力棒,繼續牢牢把好基礎課程這道關。中英文也是名師執教,英文教授唐慶詒為唐文治之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中文系主任陳柱則是唐文治高足,國學上富有素養,熟于周秦諸子,尤精于子學,生平著述逾百部之多。

上述知名教授親自上教學第一線,都是指執教基礎課程的教授而言的。其實,工科及管理類著名教授同樣可圈可點。教授機械的周仁、土木的凌鴻勛、管理的馬寅初三人,1948年入選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教授中還有我國電機工業的奠基人鐘兆琳、給排水工程專家顧康樂、無線電專家張廷金、內燃機專家黃叔培、工程力學專家陳石英、鐵路運輸學家沈奏廷等,都是當時國內有名的工程技術專家。

1929年全校共有教師103人,其中教授(包括副教授)33人,約占教師總數的32%,其中除了國文教授外,均是留學歸國人員。1936年底教師增加至188人,其中教授40名,副教授29名,合計69人(其中2人同時在兩學院擔任教授),約占教師總數的37%。這些教授中,中國籍65名,外國籍4名。

1959年,上海交大專職教師隊伍有891人,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28名、講師179名。

跨入新世紀以來,學校結合國家人才強國思想,提出人才強校戰略,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任務。截至2015年12月,學校共有專任教師2873名,其中教授858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4名,中組部“千人計劃”70名,“青年千人”39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共107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8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5名,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11名,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9個。

(三)重大原創的成果在交大

1926年,即本校成立30周年之際,學校成立了國內最早的大學研究所——工業研究所,當時稱為南洋大學工業研究所。1929年交通大學改隸屬鐵道部后,校方鑒于“科學之事日新月異而歲不同,稍自封其權步,便為落伍”,于是加速發展科學研究,遂將原有的工業研究所擴充為交通大學研究所,黎照寰親自擔任所長,分工業研究組和經濟研究兩大部。這一時期,交大研究所著重于研究鐵路本身之建設、管理、職能和國民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

1959年,學校共完成189項達到當時國內先進水平的科研項目。這一時期的交大學生和教師以后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共77人。

“大躍進”期間,學校參與科研的師生已達數千人,參與項目也有400余項,科研經費一度上升到一二百萬元。其中,有相當數量的項目是合作參與工廠企業的新型產品設計研制,如設計當時最大15000噸自卸運煤船、設計2000匹馬力低速重型柴油機、設計制造探空火箭項目等。還有師生參與了國慶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中北京火車站自動扶梯的設計項目,當參與設計的師生親見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乘上了自動扶梯都倍感自豪。

進入20世紀60年代,上海交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進展明顯,以交大教師為主開展的科研項目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國防工程技術方面,圍繞造船、原子能技術、火箭技術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共計34項,進行了造船原理、艦船結構、艦用燃氣輪機和內燃機、艦用電氣、加速器技術及理論、稀有金屬、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試制成功2百萬電子伏可移動式靜電加速器,0.4和0.2百萬電子伏高壓倍加器也完成了設計和大部分試制工作。二是民用工程技術方面,所參加的重大科研共計10項,有新型船舶、特種船舶、新型內燃機、蒸汽燃氣聯合裝置、高溫材料、程序控制自動線、特種輕合金鑄造、新型儀表、新型電力設備、低溫物理及編寫《辭?!废嚓P篇章等工作,還結合學生的專業設計進行了萬噸自動裝卸礦石船、遠洋考察船的設計等,在國家評比中獲得好評。

從1978年至1991年,上海交大共鑒定科技成果1041項。特別是1985年以后,學校獲國家科技三大獎項數量增多,并連續數年奪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1998年至2006年,學校有6項成果分別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和“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多年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和經費數、SCI收錄論文數等指標連續多年在全國名列前茅。

(四)崇尚學術、嚴格要求的學風在交大

20世紀20年代,中國教育文化界學習美國、仿效美國成為一時之盛。

為了增加學校的學術氣氛,從1916年起,學校不斷邀請校外名人來校演講。1920年,杜威曾到學校演講《工藝與文化關系》。1921年改組為交通大學后,邀請校外名人的演講活動更顯頻繁活躍。20世紀30年代,學校的學術活動還表現在參與組建校外學術團體:最重要的表現是組建中國數學會。1935年7月25-27日,中國數學會在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交大在數學會組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交大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還組建了各類校內學生科技社團,主要有工程學會、經濟學會、科學社、一社、國際問題學會,并輔之出版各種學術期刊。如1921年9月,機械科學生陳廣源、吳達模等發起成立交通大學上海學校工程學會,學會以“研究工程學識,討論工程問題,引起同學對于工程上之趣味及觀念”為宗旨。1928年10月,會員增至289人,是當時交大學生自發組織的最大的科技社團。

20世紀20年代,學生的學業成績按考分(學期末的考試成績)、積分(平時的平均成績)分別以40%和60%計入總評分,以防止學生平時不努力、靠臨時突擊而獲得高分的弊端。學業成績除了學科成績之外,還有操行與體育成績的考核。操行即考察學生德育。在南洋大學時期,由學監負責考核,分別從氣質、性行、課業、服務等四個方面來考核。20世紀30年代學生操行由訓育處負責考核,對評判標準也進行了細化。

這種嚴格的管理制度,雖幾經演變,但嚴格的本質卻始終如一。

(五)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在交大

一座功能齊全且藏書量豐富的圖書館,是一所學校不可或缺的教育設施,更是營造優越學習環境的首要硬件條件。自南洋公學以來,上院、中院、外院、宿舍、實驗場所等陸續建成。1916年,學校20周年校慶前夕,有學生向學校倡議,采用募捐集資的辦法,建造一座圖書館大樓,以作為校慶20周年紀念。唐文治校長當即采納此議,并且成立了圖書館籌備會,有序開展募捐活動。20周年校慶前一月,即1917年3月,學校事先向師生校友及社會各界印發《交通部工業專門學校原名南洋公學20周年紀念圖書館募捐啟》,發起人為交通部、教育部負責人,本校歷任校長、著名校友等共計23人。其中巨商榮宗敬、榮宗銓兄弟捐助洋1萬元,成為數額最大的一筆私人捐贈。學校創始人盛宣懷家族捐款5000元……至校慶結束后不久,捐款共計洋41496.478元,合計交通部撥款,已達7萬余元,超過原定6萬元之數。1919年10月,一座三層羅馬建筑式樣的圖書館正式落成。10月10日舉行落成典禮。1920年3月13日,又舉行隆重的開館儀式。新圖書館占地面積2686平方米,可容納藏書10萬余冊,內設中文、西文圖書室及報刊閱覽室、標本模型陳列室、讀經室、辦公室等。

此外,交大學生對在學校的學生生活留下了許多美好回憶。據20世紀30年代《投考交大??贰半s俎”欄對交大學習環境和氛圍如是描述:交大學生對自己學校充滿自豪,有學生在文中稱贊:“凡來過此地的人,看見這寬敞的校舍,巍峨的建筑,豐富的圖書,完美的設備,循循善誘的教員,孜孜求學的學生,莫不異口同聲,嘖嘖贊羨?!?/p>

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學生們都能集中精力讀書,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蔚然成風。他們熱愛專業,刻苦鉆研,涌現出一批成績優異、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被同學們自發地稱呼為“小先生”“權威”“活字典”“小教授”“一只鼎”(上海話“了不起”的意思)。他們精神煥發、朝氣蓬勃,皆以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無產階級勞動者為奮斗目標。當時學生的讀書條件非常艱苦,有一個被評為上海市優秀集體的班級利用假期撿廢紙換錢,買回一本5元2角的《英華大辭典》,供大家使用,一時傳為佳話。后來成為全國氣墊船專家、優秀共產黨員的華怡,就是這批勤奮求學的青年學子中的一員。

至2015年底,交大連續三屆蟬聯“挑戰杯”冠軍(共四次奪冠);參加國內外競賽70余項,獲獎超1500人次,展示了交大學子的風采。

(六)最優秀的畢業生出在交大

交通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辦學的根本任務。一百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30余萬各類優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工程技術專家和醫學專家,如江澤民、陸定一、丁關根、汪道涵、錢學森、吳文俊、徐光憲、張光斗、黃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鍔、鄒韜奮、嚴雋琪、陳敏章、王振義、陳竺等。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國家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18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有3位來自交大。交大創造了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電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艘氣墊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斗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種原位肝手術、第一例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手術,第一個大學翻譯出版機構,數量第一的地方文獻,國內第一位歐洲科學院人文社科院士等,都凝聚著交大師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年輕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嶄露頭角。

到2015年為止,學校共有校友院士220多位。

學在交大——一種境界和追求

2015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在勵志講壇提出了“學在交大”的理念,希望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新的條件和環境下,營造更濃厚的勤奮學習、崇尚學術的氛圍。追根溯源,交大在百余年的歷史進程中已經形成了優良的學習傳統,而且已經成為無數交大校友的共識。

(一)學習是一種精神追求——好于學

1947屆校友胡國定(南開大學原副校長)說:“我總是把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看作交大的精神,為什么呢?因為交大人無論做什么事情,不管是科學技術工作還是社會革命工作,總要追求事物的真諦,徹底弄清楚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的道理,決不馬馬虎虎,隨風擺動。一旦弄清楚了,就一定不屈不撓地認真去做至于這樣做了,個人會遭到多大的磨難,或者可以撈到多少好處,是較少考慮甚至在所不計的。這就是交大的精神?!?

1940屆校友吳文?。ㄖ锌圃涸菏?、2001年首屆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曾接受《交大通訊》記者采訪時說:“我一直對物理有興趣,直到現在還是這樣。我對數學產生興趣是在讀大三時,當時武崇林教授給我們講授高等代數、實變函數論、高等幾何等數學課程。武老師講得形象生動、十分有趣,他不僅追求本質,而且重于解答疑難,精彩極了。從此以后,我就喜歡上了數學?!?/p>

(二)學習是一種自我挑戰——勤于學

1946屆校友金鳳(《人民日報》著名記者、專欄作家)回憶:“一方面,交大學風嚴謹,功課表排得滿滿的,每間宿舍夜晚燈火通明,絕大多數同學在開夜車用功學習。另一方面,交大社團生活分外活躍。全校有幾十個進步社會團體。文治堂前,壁報琳瑯滿目。大草坪上,山茶社社員在排練秧歌和新舞,練習大合唱……”

1947屆校友朱永藩(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回憶說:“當年我們讀書的條件非常艱苦。在重慶九龍坡,那是山區,交通不方便。吃的大米很差,下飯的菜是黃豆炒咸菜。就在那樣艱苦的學習環境中,在學校的嚴格要求下,同學們仍認真學習。而且,我們當年讀書,進了學校大門,仍舊壓力很大,時時擔心學不好而無法畢業?!?/p>

(三)學習是一種生存態度——樂于行

1946屆校友章燕翼(郵電高等教材編審委員、編審)回憶說:“老交大的傳統不是我們理解的入學考試的門檻高,而是進校后的一、二年級。一、二年級要淘汰很多人。一般進來的時候好幾十個人,畢業的時候僅剩十來個人,都淘汰了?!彼€說:“如果說交大的這些傳統對我們有什么影響的話,那就是使我們學會了樹立信心,堅信困難是可以解決的?!?/p>

1947屆校友樓海日(郵電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回憶說:“我們在大學讀書主要靠自學。那時大家都有一種自主向上的動力。在學專業課時,我們基本上都買了MIT的教材。當時因為窮,買的都是上海龍門書店的翻印教材,這種教材賣給學生很便宜。上海是個花花世界,但我們交大學生很少出去玩,我的同學中根本就沒有這種人?!?/p>

1934屆校友張煦(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博士生導師)回憶上世紀30年代在交大讀書的情景:“記得當時同學們傳誦的格言:‘向余年稚,今已壯矣。毋無知遇,毋徒知收獲,不問耕耘?!薄爱敃r上課非常嚴肅、認真,如在上院階梯教室上物理課,同學們早早地在固定位置上坐好,絕不可能遲到。8點整,講臺后的門一開,裘教授走進來,非常莊嚴……”

一百多年來,交通大學形成了自己的辦學傳統和特色:“重視招生質量,堅持擇優錄??;重視基礎理論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考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备爬ㄆ饋?,就是今天的“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求創新”??梢哉f,這是“學在交大”的基本內涵,更是上海交大成功的 “黃金定律”。 百廿交大的輝煌,就是一代代交大人在傳承并發揚這些傳統中創造出來的。

(作者為上海交大黨史校史研究室主任、檔案館館長)

猜你喜歡
校友學校
只有我一個人在學校是這樣嗎
大學二級學院加強校友工作途徑探索與研究
香港服裝學院專場發布
校友資源開發管理智慧系統初探
高校二級學院校友工作思考
“互聯網+”校友資源開發探索思考
學校推介
上學校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