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陽龍門石窟游記

2016-05-23 23:23道瑞
老年世界 2016年5期
關鍵詞:龍門石窟龍門白居易

道瑞

出洛陽城沿伊河南行20里,中岳嵩山蜿蜒而至的余脈為伊水中斷,形成現在西岸龍門山(常稱龍門西山,簡稱西山)和東岸香山(常稱龍門東山,簡稱東山)夾擁伊水的自然奇觀,一眼望去,綿延1公里的峭壁間錯落雕嵌著難以計數的龕窟塑像,這里便是聞名中外的龍門石窟。登坡攀階,抬頭放眼,窟里龕上,滿山皆佛,小者高不盈寸,秀骨清姿,大者高達數丈,慈祥莊嚴。青山綠水中的幻世佛國恍然隔絕了俗塵的喧囂,令參拜者頓時肺腑清澈,神思向往。石窟藝術并非佛教獨有,而佛教的石窟藝術也并非中國獨有,但中國的佛教石窟藝術卻譜寫了佛教藝術史上波瀾壯闊的一章。

據記載,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3年)前后。崇尚佛教的孝文帝在籌建新都洛陽的同時,把當年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開鑿云岡石窟的理念也帶到了洛陽,他看中了伊水龍門的這塊風水寶地,在伊河之西的龍門山開鑿了古陽洞。之后,追隨他的文臣武將、王公貴族也紛紛在此鑿龕造像,斧鑿聲聲頓時響徹龍門峽谷。一千五百多年過去了,龍門石窟現存窟龕兩千余個,造像十萬余尊,碑刻題記約三千品。按照兩個小時的游覽時間計算,平均每分鐘便可看到約一千尊大大小小的佛像。仰望著這些千姿百態的造像,我們仿佛看到千百年前,懸崖陡壁間支架縱橫,繩索懸系,赤膊的工匠頂著炎炎烈日,面對光禿禿的崖壁,或用力錘鑿,或精磨細刻,汗珠滴滴,浸潤著堅硬的巖層,目光沉沉,卻滿含著虔誠。這些工匠姓甚名誰,是僧侶,還是雕刻藝人,這些早已無法考證,但他們創造的龍門石窟卻穿過歲月的風雨,保留至今,堪稱世界奇跡。

進龍門之前,我們便按照提示牌關注了“龍門石窟”微信公眾號,進入公眾號中“互動游覽”頁面,便可聽到電子導游的講解,非常 方便。

“龍門”原叫“伊闕”,東西兩山對峙,伊水橫過,三百余米寬闊的水面波光粼粼,船只穿梭。兩山夾一水,猶如一道天然的門闕,蘇軾曾用“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來描繪這一天闕奇觀。民間有“禹辟伊闕”的傳說,而現實的景致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走進西山,首先看到的便是“禹王池”,一汪清泉中樹立一根石筍,傳說這是治水所用的工具。相傳,隋煬帝在洛陽游玩,遠眺伊闕風景,十分震驚,感嘆:“此非龍門乎?自古何不建都于此?”隨即下詔建都洛陽。自此,龍出洛陽,天闕為門。陳毅元帥曾題寫的“龍門”二字被鐫刻在橫跨伊水連接東西兩山的龍門大橋西側的橋孔上方,穿過這個橋孔,自北向南而上才真正走進了龍門 石窟。

北魏和盛唐是龍門石窟開鑿的旺盛時期。不同于北魏早期云岡石窟造像的超凡脫俗、粗獷威嚴,這里的北魏造像生活氣息漸漸變濃,趨向于溫和活潑、消瘦平直、堅勁質樸。代表性洞窟是西山的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據說,造賓陽中洞耗時24年,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窟頂飛天飄逸挺健,主像高鼻大眼,體態安詳,左右弟子、菩薩侍立,皆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被譽為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杰作。

唐代造像約占整個龍門石窟的三分之二,代表性洞窟有西山額潛溪寺、雙窟、萬佛洞、奉先寺,東山的擂鼓臺和看經寺。而唐代造像中又有百分之八十完成于高宗、武則天時期,這一時期的造像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藝術上,都達到了頂點。唐代造像有明顯世俗化和本土化傾向,更富于人情味,往往豐腴健康,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衣紋自然流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盧舍那大佛。

由禹王池依崖南行,踏著石階隨山勢攀登,從潛溪寺到敬善寺,從摩崖三佛龕到雙窟、萬佛洞,從惠簡洞到蓮花洞,不斷驚嘆與佛教文化的博大和雕刻藝術的精妙之后,你依然會被這座奉先寺這座磅礴的佛龕所震撼。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精代表性洞窟。在這里,整座山體被劈成南北寬約36米,東西深約40米的門形崖面,11尊佛像沿崖面鋪開,布局嚴謹勻稱。居中而坐的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最為高大的造像,通高17.14米,僅頭高就有4米,耳長近兩米。大佛身著通肩式袈裟,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得異常鮮明而圣潔,面部豐滿圓潤,雙眉彎如新月,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前方,鼻梁挺直,小小的嘴巴微含祥和的笑意,下頦圓而略向前突。老成持重的迦葉、溫順聰慧的阿難、雍容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在兩側侍立,與大佛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的群體形象。這組雕像主從分明、尊卑有別,如同皇帝宣召文武百官一般,盧舍那大佛便是人間的帝王,不少洛陽老百姓稱之為“武則天像”,說是以武則天為原型雕塑的。龍門石窟是北魏、唐朝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以己形象造佛,營造宗教輿論,對封建統治者來說,也是無可厚非的。

一路行來,佛龕漸稀,沿漫水石橋過伊水,便來到東山,自南而北前行,掩映在山溝曲凹間,高樹密林中的擂鼓臺、萬佛溝、看經寺各有特色??唇浰率菛|山最大的洞窟,慶幸的是,在封閉保護63年后,于今年3月份對公眾開放。消息一出,各大媒體紛紛關注,不斷跟蹤報道??邇茸钜俗⒛康氖强弑谙虏康?9尊浮雕羅漢像,他們身高約1.8米,或身披袈裟,或袒露肩臂,或半裸上身,手中各持念珠、香爐、錫杖、蓮花等佛教物件,姿態各異,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氣度非凡,足稱妙品。這是我國現存最精美的一組唐代羅漢群像。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南壁第一尊雕塑曾被盜,后藏于加拿大國家美術館。2001年,加拿大歸還了這尊雕像。當我們看到29羅漢齊聚一窟時,心里多少會有一絲安慰。

輾轉于龕窟之間,不難發現,從宗教到藝術,從造像、雕刻到美術、書法、音樂、舞蹈,乃至建筑、醫藥,龍門石窟不僅是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更是一處熠熠閃光的寶藏?;蛟S也正是因為如此,這里遭到的破壞觸目驚心,斷頭殘臂像比比皆是。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外國劫掠者勾結京洛兩地的古玩奸商,源源不斷地把石窟中的藝術瑰寶盜往海外,鑿盜不成,便永久性損壞。貪婪粗暴的文化掠奪給中華兒女留下了莫大的創傷和 遺憾。

出看經寺后沿河繼續北行,便可到達香山寺。半山腰上飛檐高翹的寺門上懸掛著“香山寺”的匾額,據說那是乾隆的題字。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定名、興盛于武則天時期,當時便是風景秀美的佛山圣地,很多文人墨客登臨吟詠,贊美龍門風光。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香山賦詩奪錦袍”就是發生在香山寺。這場皇家舉辦的詩會有力地促進了唐代詩歌的繁榮,成為一段文壇佳話。安史之亂后,香山寺逐漸衰落。

歷史風雨滄桑,現存的香山寺已經過多次重建修繕。1973年,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地方政府在香山寺內建“蔣宋別墅”,這幢兩層小樓至今仍在。佛家圣地竟淪為私家公館,這實在是暴殄天物,游人到此莫不 感慨。

提到香山寺,不得不提到白居易。白居易官至少傅,卻一生清貧,竟用為友人撰寫墓志的報酬重新修復香山寺。后來,他又出資修復了藏經堂,并收集綴補大量佛經。在他73歲時還捐錢募款,疏通伊水,為民造福,“我身雖沒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后人”是他的心聲。白居易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常住寺內,并和好友結成“香山九老會”,終日吟詠于堂上林下,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空山寂靜老夫閑,伴鳥隨云往復還。

家醞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p>

“愛風巖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棱。

且共云泉結緣境,他生當作此山僧?!?/p>

這兩首絕句正是他晚年生活的寫照和情趣意志的表達。

白居易長居洛陽18年,死后便葬在香山琵琶峰下,其墓園被稱之為“白園”,出香山寺向北五六百米就來到白園。園內瀑布飛瀉,竹翠蓮白,曲徑通幽,若不是看到白居易的墓冢,這里更像是風雅之士休閑避暑的別院小筑。白居易墓位于白園北面,墓寢是圓形黃土冢,冢上芳草萋萋,前立約3米高的墓碑,上書“唐少傅白公墓”,這塊碑據說是康熙年間才立的。另外,園內多次看到日文書寫的石刻,這大都是近代日本友人祭拜而立,白居易詩作之影響深遠可見一斑。

嚴格說來,香山寺和白園都不屬于石窟景區,但它們早已和龍門石窟渾然一體,相互輝映,孕育著流傳千古的詩情畫意。

離開白園,龍門石窟之旅將畫上句號。遠遠回望,綠樹灰巖間,點點龕窟依然佛光普照。早在2000年,龍門石窟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其“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今天的龍門石窟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成為洛陽乃至中國的一張名片,向世界展現著華夏文明的精深博大。

猜你喜歡
龍門石窟龍門白居易
《龍門日歷2023》
ART IN THE FIELD
民居攝影
早冬
早春(節選)
龍門石篆聯
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即事
龍門這邊(71)
龍門石窟,雕雕鑿鑿400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