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聽課時身份的轉換

2016-05-26 08:54王紅
考試周刊 2016年26期
關鍵詞:思考者欣賞者研究者

王紅

摘 要: 本文從教師以學習者、授業者、指導者、欣賞者、研究者、思考者的身份聽課時的感受,闡述了怎樣在聽課中通過培養聽課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學習者 授業者 欣賞者 研究者 思考者

對于初中物理教師來說,聽課是必不可少的。聽課既是教研的需要,又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通過聽課,一是教師間可以進行業務交流、切磋、互動,促進優勢互補,“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說明了這個道理;二是有利于青年教師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使自己能更快地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三是有利于良好教學風氣的形成,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入,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伴隨教齡的增長,我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聽課目的,我在聽課時的身份也在不斷轉換。有時是學習者;有時是授業者;有時是指導者;有時是欣賞者;有時是研究者;有時是思考者……

下面我就不同時期聽課時的不同身份,發表自己的看法。

1.學習者身份

記得我剛成為教師時,去聽課時都是抱著學習、取經的態度的,是以學習者的身份去聽的。那時的我不同于學生,聽課的目的是回去教學生。所以首要任務是要看老教師怎樣教。那時的我注意了如下幾點:課的結構。課型不同,課的結構也不同。例如:教學目標在何時采用何種方式呈現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何通過課堂提問使學生有意識地從認知結構中提取相關舊知識,并激活舊知識;怎樣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教學;怎樣通過簡明、準確、生動的語言系統呈現新內容;采用何種方式完成對新內容的鞏固;如何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加強知識的應用與遷移。除了要注意每個環節的實現方式,還要注意時間安排,否則就會出現一節課“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的不合理狀況,使課堂結構顯得不夠嚴謹。

學習者身份還有另一層含義。我作為一位聽課者要有意識地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按學生水平聽課。常想一想,如果我是學生那種水平,認識能力能否聽得懂,學得會,就是說看別的老師這樣講是否符合學生實際。

2.授業者身份

初中物理教了一輪后,所有章節也都教了一遍。這時的我會這樣聽課:這堂課我作為執教教師該怎樣講?將執教教師的教法與自己的構思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出優劣。聽教師的教材處理是否得當;重點難點的把握是否準確;在師生的交往、互動中,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某一環節的教學若由你來執教,是否有更好、更妙的處理方案;執教教師是否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展開教學。這樣可避免兩種態度:一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長處,不理解執教教師的良苦用心;二是無原則地同情、理解,看不到短處。

對于同樣一個知識點,作為授業者的我經常會思考老教師用怎樣的語言講解得透徹,我又該如何表達?怎樣表達既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又能使知識完整到位?我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做的:

①課堂結構設計。同樣的內容如果整體結構的設計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不同。我在聽指導老師和其他教師講課的時候,有時會想到一些其他講解方式或情節設計,就及時記錄下來,然后思考它的可行性。很多時候或許并不是好的設計,但我覺得這個過程讓我的思路更開闊了。

②注意聽課過程中教師的設問。課堂氣氛、知識過渡、教學效果都與設問的質量有關。

③案例和例題設計。對于那時剛工作的我而言,案例和例題的儲備非常有限,聽課是一個收錄優秀案例和例題的好途徑。聽課是教師進步的基石,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對教材的理解不是很深,教法也不一定就適合學生,所以講完后再聽課也是一種進步途徑。

3.指導者身份

年齡漸長,教齡漸長,這時的我聽新教師的課時,就要從指導者的角度聽。要做到:一運用已有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對課堂教學作出分析與判斷;二對課堂教學細心觀察,敏銳地發現優點,以便評課時及時給予肯定;三準確地發現講課者的不足,在歸納概括的基礎上形成改進和提高的建議。

聽課是指導培養教師的一個重要途徑。聽課者如何從指導者的角度聽課,首先是熟悉教材,掌握課標,分析教材,設計教案。其次,運用已有教育理論素養和自身教學經驗,對課堂教學做出分析和判斷。既能抓住授課教師每一啟發性思想的閃光,授課教師的教學風格和長處,又能準確地發現授課教師的失當和不足。再次,要對課堂教學細心觀察,敏銳地發現優點,以便評課時及時給予肯定、指導。最后,準確地發現講課者的不足,在歸納概括的基礎上形成對授課者改進和提高的建議,為授課者做好指導性評價。

4.欣賞者身份

當我還是新教師時,聽課的最佳身份應該是審美者而不是批評家,要多學習老教師的長處,閃光點,為我所用。從這個角度講,新教師要用美的眼光感受老教師平和可親的教態、幽默風趣的語言、細膩的情感、敏銳的視覺、靈活的應變能力、漂亮的粉筆字等內在、外在的美。

現在作為老教師的我認為聽課者的最佳身份應該是欣賞者。每一位授課老師都值得我們欣賞、學習與追求的是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學生的尊重、贊賞、合作、共享等更高層次的人性美。要多學習授課教師的長處,多體會其特有的風格、閃光點。

以何種心態聽課,往往決定了聽課質量。帶著欣賞的心態聽別人的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賞他人如何處理教材。通過聽課分析他人是如何處理教材的,如何設計課堂的。教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是最初的“劇本”。教師如何正確處理教材,突破教材的束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45分鐘的時間內,更多更好地落實“三維”目標,體現了教師的專業學科功底,以及教育理念、教育視野。能欣賞到這些,何樂而不為?記得有一次聽“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同課異構課。學生通過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兩位教師用了不同方法。一位教師讓學生探究了u>2f、u=2f、f2f慢慢移到u

欣賞他人教育教學技巧。教無定法,通過聽課看教師是怎樣運用現代教育教學技巧的,看教師是如何滲透教育思想與方法,實現“智慧地教”,聰慧地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欣賞他人如何喚醒學生。激發喚醒學生,指導他們聰明地學,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之一。通過觀察學生,反思自己上課時學生的表現,相互對照,查缺補漏,及時改進,提升自己。

5.研究者身份

記得還是新教師去聽課時,腦子是模糊的,完全不知道該聽些什么。有一次評課時覺得一個環節很好,卻被權威人士批得一塌糊涂。同事告訴我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為了不讓自己這個外行露馬腳,就常常把自己隱蔽起來,聽課自然也就談不上“有效”、“高效”了。

后來因為教齡漸長,有些場合總是被青年老師“逼迫”著講點什么。出于通過一定要講出些什么來維護一個“老”教師的尊嚴的心理,我只好在聽課時多一只眼睛、多一只耳朵、多一顆心。我的聽課本總是被分成兩半,一邊寫著過程,一邊寫著自己的即時點評。末了,還要一、二、三、四地梳理一下,算是總評。這樣才漸漸有了一些研究的目光與心態。

我一直在做一件很“傻”的事情,每聽一節課,就將課堂中的所有問題一一記錄,課后一一歸類,看看常態下的課堂這三種問題占了多大比例,哪種問題是最常用、最實用的,怎樣進行問題之間的轉換,等等。通過這樣的研究,直到現在,我發現自己對課堂中的“問題”都是最敏感的。

6.思考者身份

聽課的效率高低,首先取決于聽課的目的是不是明確,其次是要在聽課中學會思考。思考什么呢?第一是要用放大鏡發現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閃光的地方。第二是要思考這位老師的教學為什么會出現問題和不足,想一想如何修正。第三就是要想一想,這位教師出現的問題是共性問題,還是個性問題。在什么范圍內出現的問題,就在什么范圍內解決。第四是要拿這位教師的教學與自己比一比,看看自己有哪些長處,有哪些不足。所謂“見賢思齊,以人為鑒”就是這個道理。聽課是一項需要精力和心智的活動,不付出是不可能有所收獲的。

現在的聽課存在這樣的亂象:只作看客與聽眾。有的教師做聽課筆記時,只記一些大的教學環節,大多時候只當一名“忠實的看客與聽眾”,而沒有更多思考。

聽課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教學,無論聽什么課,都會有其“長短”。因此,聽后要對一些好的方法與機智拿過來,為己之用;對有些欠缺的地方,思考怎樣改進。如果能堅持做到總結與反思,則對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質量會有很大幫助。

不管教師在聽課時將自己定位于何種身份,都應把自己定位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旁觀者。如果把聽課者定義為課堂教學的旁觀者,聽課前無充分準備,聽課過程中無視學生的課堂活動,不重視收集學生課堂反饋信息,就無法獲取學生全面的、真實的課堂表現。只有有備而聽,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和授課教師一起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并盡可能以不同身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獲取第一手資料,從而學到授課教師的長處、閃光點,也為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堂課奠定基礎。

以上是我對聽課的認識,難免會存在不足。望能得到更多同行批評斧正,能與大家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思考者欣賞者研究者
留出想象的空白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
羅思敏:城市復興的設計思考者
藝術欣賞是對作品的再創造
研究者稱,經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茖W將如何回應?
研究者調查數據統計
讓高中生成為歷史課堂學習的思考者
從日用瓷出發談理念對欣賞者的意義
不愛運動,是因為太愛動腦
醫生注定是研究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