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聽讀說寫,滲透人文情懷

2016-05-28 23:59蔣大年
考試周刊 2016年36期
關鍵詞:人文情懷語文素養

蔣大年

摘 要: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解決語文教學“結構性”失衡等問題,需立足聽讀說寫,回歸語文本真,滲透人文情懷,煥發文學活力。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強化寫作與聽說教學,培根固本,補齊短板;以語化人,以文弘道,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關鍵詞: 聽讀說寫 人文情懷 語文素養

一、當前中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

1.重形式,輕實效——語文教學缺乏“語文味”。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既要“解惑”,又要“傳道”,但語文“載道”的根基在于言語文字,如果脫離了語文的言語特性泛談思想、空講道德、虛論情感,則易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喪失語文的根本屬性。

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凸顯了“以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這本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進步,但在一些課堂中,教師為追求活躍氛圍,無限度降低問題難度供學生討論,實際上學生不需思考即可應口而答;或是偏離教學主題組織各類活動,課堂看似熱鬧,實則與教學脫節……這些偏重形式而不顧實效的做法使語文教學變了味,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害而無益。開展合作探究是為了將問題引向深入而不是止于膚淺;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等于放任自流,毫無底線。語文教學中,任何環節、活動都應以語言文字為落腳點,體現出“語文味”。

2.重閱讀,輕寫作,略聽說——語文教學體系的偏差與錯位。

個體言語能力主要體現在聽讀說寫四個方面。涵養學生的言語能力,教會學生熟練、靈活地運用言語工具進行更好的表達交流是語文課程及教學的基本功能和重要目標,也是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顯著特征。但在實際教學中,受到應試的導向,師生更加重視可迅速提升或可直接轉化為分數的顯性知識的掌握,普遍存在重視閱讀、輕視寫作、忽視聽說的情況。具體表現在:對各類教材的處理上,“文本閱讀鑒賞”部分“一統天下”,而“表達交流”部分則往往被弱化,特別是“口語交際”部分則更少涉及;在日常教學中,分析、概括等答題技法訓練多,鑒賞、體悟和寫作的時間少。語文教學體系的偏差與錯位導致一些學生長于做題卻疏于運用——讀得不夠深入,理解不夠透徹,寫得比較膚淺,說得缺乏條理,甚至陷入了“啞巴語文”的窘境。

3.用技術代替藝術——對高效課堂的認識存在誤區。

在各學科教學均追求高效課堂的背景下,信息技術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毋庸置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將教學內容形象地展現出來,同時可以呈現大量文本信息,極大地拓展課堂信息量。但多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運用不當,反為其所累。通過技術化抽象為具體是多媒體的一大優勢,但語文是語言的藝術,其魅力不在于套版預設而在于生成創新,而在于具象刻畫中的抽象提升,在于想象聯想中的語言感悟和思想啟迪,在于“借語傳神”??梢?,二者在呈現目標上并非完全一致,語文教學中多媒體并不是隨時適用,處處要用。

當前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課堂信息量越大教學效率就越高”的認識誤區。于是,多媒體更成了承載大容量信息的寵兒,課件切換之間,大量訊息隨即呈現,看似內容豐富、氣氛活躍、高效便捷,但大容量課堂未必就是高效課堂。如果一堂課全程以課件為主導,學生往往就會囿于老師和課件的預設之中,失去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和涵泳品味的時間,實際上所獲無多,反而造成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

4.用教師講解代替學生體悟——事倍功半,師生皆苦。

日常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中,一些老師總擔心學生對知識或文本的理解不夠透徹,于是把文本掰碎揉爛,整堂課勤析細講,不厭其煩。就單節課而言,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某一問題深刻領悟,但長久如此則適得其反。從實際效果看,用教師的大量講解代替學生自主體悟,不僅壓抑了學生自主分析的積極性,更使他們養成了一切靠老師的習慣,使學生在被動接受中逐步喪失了閱讀興趣,最終所獲無多。

二、立足聽讀說寫,回歸語文本真

1.轉變觀念,正確看待和處理聽讀說寫四者關系,解決語文教學“結構性”失衡問題。

新的時代,社會發展不斷加速,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人才綜合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個體而言,言語能力已不再是專業能力之外的附加或點綴,而是其綜合素養的外在體現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較好地從事工作、開展人際交往的通用必備技能。

聽讀說寫作為言語功能的四個維度,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不善聽讀則難以準確接收外界信息,易造成誤解、誤判;不善說寫則不能準確表達自己思想情感,易造成溝通障礙。在教與學中,我們應轉變觀念,正確處理四者關系,不可偏廢。

2.語文應是表情達意的言語工具,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應試工具。

在日常教學中,迫于應試壓力,師生往往更注重字音、字形、詞句釋義、閱讀理解等考點的識記和訓練??荚囀菣z驗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但若一味陷于“應試”訓練,把語文當做應試的工具而不及其他,則會喪失言語作為藝術的優勢,學生學習毫無樂趣可言,應試效果反而不好。

實際上,應試能力也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一個方面,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可以統一的。很多學生學習語文都有“無心偶得勝于有意訓練”的體會,其實體現了語文綜合素養對于應試能力的一種助推效應。我們應將語文應試的一面與實際運用的一面統一起來,實現二者有機融合和相互促進。以專題訓練為途徑,以提高學生言語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為目標,突出重點,兼顧其他,讓學生得法于課內,收益于課外,應對考試有樂趣,培養能力有抓手。只有這樣,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3.強化寫作與聽說教學,培根固本,補齊短板。

強化寫作與聽說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成績,有助于豐富學生語文體驗,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必經之途。但在寫作與聽說教學中,往往存在一種錯覺,即口語表達最易,不需練習;寫作最難,訓練難以收效。師生往往忽視前者而逃避后者,使之成為語文教學中的短板。但從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角度看,這些短板必須補齊。一方面,說和寫是信息傳遞過程中的輸出環節,這一過程中,需要個體對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及其他信息進行篩選、整合和擇優處理,對個體理解、思維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學生進入中學階段,限于知識、生活閱歷的局限,對文本的閱讀理解在深度上會進入一個短暫的“高原狀態”,強化寫作與聽說訓練,會促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主動思考、體悟,在說和寫的提升中,實現讀的突破和理解的深入。

教學中教師可結合閱讀教學內容,通過課前三分鐘演講、專題辯論會、詩歌朗誦會、話劇表演活動等鼓勵學生善于傾聽,巧于表達;通過日常練筆、讀書筆記、心得交流、專題寫作練習、征文活動等方式,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寫作范疇;通過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校報、??让浇闉閷W生搭建表達交流、展示才華的平臺,激發學生巧說勤寫的興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聽說和寫作不僅是一堂課的任務或是試卷上的一道題,而且是我們表達思想、抒發情感、與人交流、與自然對話、思考人生、認識社會的根本途徑,更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詩性演繹和藝術呈現。

三、滲透人文情懷,煥發文學活力

1.語以化人,文以弘道——彰顯人文情懷,建構藝術人生。

語文的知識性和言語性決定了其在日常交際中的重要地位,而語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則賦予了其豐富而深邃的藝術價值,會對個體精神成長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人文性并非語文所獨有,但相比其他科目,語文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對個體的影響不同于道德的說教和法規的約束,而在于氣質的鍛造、品格的詩化和精神的涵養,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功在長遠。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的人文優勢和教化功能,在教學中以語化人,以情動人,以文弘道,滲透人文情懷,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2.向善尚美,抒寫真情——教真語文,學真文學,養真性情。

引導學生向善尚美、養真修德,是語文教育的最終指向。但近年來,學生習作中“假大空”盛行,充斥不少虛假情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對學生“求真、向善、尚美”的價值觀培養,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根植于生活的沃土,并借此觸摸社會的真實,喚起內心的真情,感悟人生的真諦,使學生認識到,虛假的絢麗只能博一時眼球,只有真實的思考、真摯的情感才能真正引發共鳴,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活出真性情,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靳健.后現代文化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人文情懷語文素養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美育實踐研究
論宋代豪放詞中的人文情懷
淺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
為小語課堂“瘦身”,為學生語文素養增“肥”
開放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開展高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探究
“胡楊精神”與塔里木大學人文情懷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