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眾創空間”構建的理念與方法

2016-05-30 10:48王國華
關鍵詞: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眾創空間

王國華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眾創空間”不同于傳統的創意空間,它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精神空間的融合體。它有著特殊的場域特征,受著時代風尚、社會環境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它不僅僅是應對市場變化的創意誕生場所,還是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空間,更是重要的學術和藝術中心,同時也是引導新思想、新思潮、新風尚的活躍場地。構建互聯網時代的眾創空間,必須本著“互聯互通、開放共享、跨界融合、自由平等”的互聯網精神,運用“非平面、立體化的,無中心、無邊緣、突破時間和邏輯的線性軌道,自由翱翔于思想世界的廣闊天地”的互聯網思維,跳出具體的產品設計和產業服務的細節,從文化層面上探尋和發現社會與歷史變遷對于消費者需求所產生的價值觀念影響以及所導致的新興產業機遇,用全新的文化創新模式創造出具有文化吸引力和文化認同感的產品與服務,滿足消費者新的意識形態訴求。

[關鍵詞]眾創空間;創客文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意識形態;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G3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4917(2016)02001309

“眾創空間”是近年來各種媒體出現頻率相當高的一個新詞。2015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對何為“眾創空間”給出了明確的定義:眾創空間是一種有效滿足大眾創新創業需求、具有較強專業化服務能力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眾創空間的特征是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獨特空間,它能夠發揮政策集成和協同效應,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是在當下各種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基礎上,充分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小企業創業基地、大學科技園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條件,發揮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主力軍作用所構建的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臺。構建眾創空間的目的是為了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網絡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趨勢,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1]由此可見,構建創意空間對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目前學術界對于“眾創空間”的構建與運營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集成”“資源開放共享”以及“服務模式創新”等幾個方面。在倡導政府“簡政放權”“優化市場競爭環境”“完善創新創業政策體系”“降低創新創業成本、壯大創新創業群體”等方面有少許的研究成果發表。但是,大多數文章還只是停留在對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的闡釋和注解層面,缺少用全球視野和互聯網思維來分析“眾創空間”構建的理念、路徑、方法以及內容特征與形態類別,尤其缺乏從歷史與社會變遷對于消費者需求所產生的重要而深刻的影響方面進行的研究。本文擬從社會和歷史文化變遷引起的意識形態機遇入手,從社會變革、科技發展以及文化變遷所帶來的人們價值觀念與消費需求轉變等方面,分析和論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構建大眾創新創業的眾創空間。

一、 社會變革與空間重構

法國著名思想家亨利·列斐伏爾(Henr.iLefebvre)(1905-1991年)認為,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的核心問題應當是“空間的重組問題”。[2]這種“重組”并不是地緣政治學意義上的國家疆域的變化和不同民族的地理空間的重組,而是歷史文化變遷所帶來的社會的物理空間、精神空間以及行為空間的不斷變化與重組。列斐伏爾把空間分為“物質空間、精神空間與社會空間”三種形態,他認為,物質空間“是直接可感的,是感性的,熱情的,可以直接進行準確測量與描繪的,與現實社會的工作場所、城市規劃等相關,這是傳統空間學科關注的焦點;‘精神空間是被概念化的空間,是在物質空間的基礎上構想的空間,是關于空間的知識建構,是一切書寫與言說構造的空間,是對物質空間的再現;而‘社會空間異于前兩類空間又包含前兩類空間?!盵3]

毋庸置疑,任何人都是一定歷史時期、一定時代環境、一定時間空間的人。從根本上來看,人類既是空間的存在者,又是空間的制造者?!叭祟愖猿霈F在這個星球上起就一直在為界定、捍衛和領土擴張而作戰和死亡?!盵4]這種“領土”既是人類的棲息地,又是人類的活動空間與生存空間。從哲學意義上講,“人類總是忙于進行空間與場所、疆域與區域、環境和居所的生產,而在這一生產的空間性過程或‘制造地理的過程中,人類主體總是包裹在與環境的復雜關系之中。人類主體自身就是一種獨特的空間性單元。一方面,我們的行為和思想塑造著我們周遭的空間,與此同時,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集體性或社會性,生產出更大空間與場所,而人類的空間性則是人類動機和環境或語境構成的產物?!盵5]因此,空間的變化總是隨著人類的文化觀念變化而變化,思想觀念左右空間形態,而特定的空間形態又不斷地規制和型塑著我們的觀念形態。

文化的變遷與科技進步常常帶來社會意識形態的巨變,也帶來了各種社會空間的重構。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城市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城鄉的物理空間、精神空間、社會空間都發生了巨變。尤其是在18世紀中期,蒸汽機代替了人力與畜力,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提高,工業社會取代了幾千年歷史的農耕社會,使得整個歐洲社會的空間形態、場域構成、價值模式以及人們行為方式等都發生著巨變。土地、農奴、爵位等貶值,科技、資本、文化等升值。進入19世紀晚期,“科學技術”與“專門知識”在社會經濟領域越來越顯示出它們的戰略重要性,使得大眾越來越敬重科學技術和專業知識。各種場域不同形態的社會活動空間層出不窮。沙龍、交易所、事務所、工作室等新型空間不斷涌現。

歷史進入到20世紀晚期,信息革命浪潮沖擊著工業社會的價值體系,改變了社會的空間形態與場域特征。工業社會的大機器生產與規?;a效應,漸漸被信息時代的個性化生產、定制化供應等生產模式所取代。工具理性主義、機械化權威等,讓位于信息化傳播、創新化商業模式。社會場域、空間形態開始顯現出分散化、流動化與個性化。實物形態的機器、產品貶值,非物質性信息與創意升值。尤其是在21世紀初,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主導的網絡時代的來臨,使得知識更新的速度空前加快,知識傳播與接受的方式更為先進,知識獲取的方式與途徑更加便捷,知識積累的成本更為低廉,使得知識本身的價值快速貶值,而知識的整合與應用技能迅速升值。類似比爾蓋茨、喬布斯這樣的許多沒有念完大學的專業人才在科技上往往有相當的成就。他們在有別于傳統的社會空間中拓展出新的社會空間,創造出全新的科技場域和科技展示的空間形態。隨著后工業社會的到來與社會分工的變化,知識與知識傳播方式和渠道都在迅速地發生著變化,整個社會空間都在隨之變化。

可以肯定,在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能像今天這樣人們彼此溝通那樣地便捷、獲取資訊那樣地迅速、了解世界那樣地及時、相互關聯那樣地密切……今天的時代就是互聯網時代。盡管人們對互聯網時代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整個人類已經離不開互聯網。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我們認為,迄今為止的人類最輝煌的時代應當是她所步入互聯網的時代。因為互聯網時代“帶給我們的是公正合理”、是“前所未有的團結和合作、高效率、低成本”、是“最豐富的知識”、并且讓我們“學習知識變得如此的簡單、如此的有效”,而且互聯網“把人類社會蘊藏已久的愛心、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感激發出來了。我們每天都會在網上看到,一方有難、全球支援的情形?!盵6]可以說,互聯網時代給我們創造出了“互聯互通、開放共享、跨界融合、自由平等”的時代精神。

從蒸汽機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短短幾百年,人類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引起這種變化的根由來自于人類自身喜新厭舊的本能,或者是人類無盡的創造欲望。欲望激發人類對自然的探索和認知,引領人類社會能力的不斷提升。當欲望與能力基本相匹配,人類社會就處于相對和諧發展的狀態;當欲望的增速明顯大于能力的增速時,則會貪欲盛行,社會各方面出現動蕩,人類社會進入“末法時代”。這種“欲望與能力”的交織構成人類社會的發展曲線,也注定了人類必定會永無止境地“創新、創新、再創新”的宿命。社會變革、文化變遷,必定帶來社會空間的重構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以及消費需求的轉換。這種轉換也勢必影響著人們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改變。

只有深刻地把握這種不斷變化的時代潮流,我們才能理解國務院為何在2015年多次頒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指導性文件的初衷??梢钥闯?,國務院號召大力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不僅關系到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催生新興業態、帶動就業、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等重要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而且還直接影響著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以及廣大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等重大現實問題。

任何社會的變革,首先來自于社會主體——人的思想觀念的變革。西方人文主義思潮興起與盛行,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思想啟蒙、狂飆突進等一系列的思想文化運動?;ヂ摼W時代的“眾創空間”構建,必須要從民眾思想觀念的啟蒙、價值觀念的轉變、需求方式的轉換入手,重組社會空間的內容、變革空間構成模式,發揮眾創空間的觀念引領作用。如同15-19世紀的歐洲社會的沙龍一樣,它作為獨特的“社會空間”,成為“近代西方文化史上最亮麗奪目的風景線之一,它從15世紀到19世紀曾經是西歐上層社會文化生活最集中的場所,經常左右一個時代的思潮與風氣?!薄胺▏蟾锩跋Φ膯⒚伤枷雮鞑?,沙龍就曾與力大焉,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盵7]今天的眾創空間構建同樣承擔著觀念啟蒙和社會秩序重構的任務。

由此可見,構建互聯網時代的眾創空間,不僅僅只是經濟意義上創意空間的拓展與創造,亦或產品生產場與產品生產模式的創新,更多地是探尋與總結在科技發展、社會變革與文化變遷的背景下,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以及需求方式的轉換規律,發現并把握由社會和歷史變遷引起的意識形態機遇,從改變眾創空間的主體觀念出發,以全新的社會需求的創造,獲取社會的廣泛文化認同,從而創新改變社會經濟現狀的變化范式?;ヂ摼W時代的眾創空間的構建,應當引導人們從過多的物質追求轉變到更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從生產更多的實物產品轉向創造更豐富的精神產品;從依靠單一的能源資源生產模式轉向多元的能源資源生產模式。尤其應當強調,互聯網時代的眾創空間不同于傳統的創意空間,它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精神空間的融合體。它有著特殊的場域特征,它受著時代風尚、社會環境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它不僅僅是應對市場變化的創意誕生場所,它還是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空間,更是重要的學術和藝術的中心,同時它也是引導新思想、新思潮、新風尚的活躍場地。它既承擔著營造全社會創新創業人文氛圍、樹立新的時代風尚等艱巨任務,又肩負著發現新的市場需求、創造滿足新時代需求的新產品重任。因此,21世紀的“眾創空間”不是一個傳統的、單純的物理空間形態,而是一個開放式的創業生態系統。我們不能把它當成一個簡單的生產有形產品的物理空間,更不能用過去的大興土木發展房地產的理念去建造一批辦公樓、寫字間、展覽廳等地面建筑物,而是要在各類新型孵化器的基礎上,通過創新一套適合現實需求的觀念體系,填充或改變傳統的物理空間的內容要素,凸顯空間主體的個性價值與時代色彩,讓主體族群的創意思維不斷地豐富客體空間的內容。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物理空間內容的不斷創新變化,來激發全體國民的創造激情、應對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觀念的種種變局。

眾所周知,當前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明顯的轉型期。在經濟方面的突出表現可以概括為如下三個特征:第一是經濟發展速度在放緩;第二是經濟結構在轉型;第三是發展動力在轉向。從經濟增速來看,我國持續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開始出現了連年持續下降的趨勢。由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1年的93%、2012年的78%、2013年的77%、2014年的74%、2015年的69%。

2011-2015年GDP增長率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gov.cn/tjsj/。

2016年以來依然呈現出下滑態勢。從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來看,經濟要素投入結構由傳統的“土地、資源、勞動力”等一般性生產要素,向投入“技術、人才、信息和知識”等高級要素轉型;生產排放結構由過去的大量廢水、廢氣、廢渣所謂的“三廢”排放,向綠色排放、低碳發展、循環發展轉型;產業結構由過去的高消耗產業、高污染產業、高排放產業、模仿型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綠色低碳產業、品牌產業以及服務型產業轉型;從經濟發展動力來看,由過去注重“出口、投資、消費”所謂“三駕馬車”帶動經濟發展,轉向為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著名學者李佐軍先生認為,“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三大發動機”[8]?!爸贫茸兏铩笔侵覆煌O⒌母母飫撔?;“結構優化”是指現代工業化與再工業化、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產業轉型升級等;“要素升級”是指不斷地技術創新、人力資本提升、信息化等。

新的經濟變局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促使我們拓寬視野、轉變發展方式、沖破思想藩籬、創新生產方式、拓展發展空間。這既是我們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尋找新的發展空間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們構建眾創空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 科技發展與產業轉型

任何科技成就都是人類偉大創造能力的具體顯現和智慧的結晶。而人類創造激情的自由迸發則是科技不斷進步的關鍵??萍几淖兩鐣?,科技改變生活,科技使得人類生活更美好。然而,如何觸發人類創造靈感的不斷顯露,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問題。眾創空間的構建,是激發人們創造激情迸發的一種嘗試。這種眾創空間的建設,意味著對傳統經濟模式的反思和對新經濟發展愿景的憧憬。

曾經擔任過前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顧問的美國著名社會批評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中,對推動當今社會發生顯著變化的科技力量進行了全面、透徹的剖析,對未來的經濟模式進行了大膽的描述,并系統地論述了科技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機遇和挑戰。里夫金敏銳地指出,每一次重大經濟變革都是在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之際發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19世紀的歐洲社會格局與地理空間產生巨變,眾多的工廠雨后春筍般涌現,最先是大量的紡織工廠,接著是各種機器制造廠,城市核心區密集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創了20世紀的城鄉新空間,催生了城市郊區的大片房地產業以及工業區的繁榮;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徹底改變21世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互聯網技術和再生能源結合起來,將會使得每一棟樓房轉變成住房和微型發電廠”?!霸?9世紀和20世紀,人們都很勤勞,成為一名勞動能手就是畢生的目標。人類世世代代都變成了機器,永無止境地追求物質財富:活著就是為了工作。第三次工業革命和合作時代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機會,擺脫束縛在功利世界里的機械的生活,享受自由帶來的愉悅:活著就是為了游樂?!盵9]279里夫金為我們描畫了一幅第三次工業革命給人類所帶來的美好生活藍圖——“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工作,活著是為了游樂?!彼柸澜缛嗣瘛巴度敫嗟臅r間和精力,推動公民社會建設,創造社會資本,”讓人類精神“在廣闊的社會未知領域里自由翱翔,繼續古老的精神探索,思考生存的意義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盵9]283里夫金尤其關注今天中國的發展,他認為:“中國人需要關心的問題是,20年后中國將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是置身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繼續依賴化石能源與技術,還是積極投身于第三次工業革命,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科技?”顯然,“對中國而言,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人才與資源,深刻地認知在21世紀上半葉開展第三次工業革命,建立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應當是目前的當務之急?!盵9]5

反思2008年爆發于美國的金融危機教訓,我們可以清醒地看到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需求方式”“供給方式”以及“增長方式”是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因而需要進行發展模式的創新和全方位的產業轉型升級。

首先,從我們的需求模式來看,我們的現階段的需求結構過于單一,過度依賴于有形的實物產品,嚴重欠缺文化產業方面的無形產品以及各種網絡虛擬產品的消費需求。而在現實資源約束條件下,實物產品的生產往往受制于具有剛性制約的資源體系。以石油、鐵礦石、天然氣等資源為例,全球性的生產需求都呈現出過度依賴于在剛性約束的資源產品消耗前提下的資源體系。其趨勢呈現出:現有模式下需求的增長越快,資源的剛性約束越大。而且,目前可見的成型科學技術無法突破這種剛性約束。

有專家分析,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從本質上看,不僅僅是美國債務泡沫的危機,也顯示出全球經濟在現有發展模式下的不可持續性。有數據顯示,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全球需求的增長是以美國債務為核心所創造的。美國債務需求構成主要是“國家的負債”和“家庭的負債”。就國家負債來看,美元發行的實質就是以未來的財政收入為抵押向未來負債;就家庭負債來看,就是以未來可能的收益或者可能的資產增值為抵押的透支消費。也可以說是用明天的錢保證今天的生活與消費方式。美國的消費帶動了全世界1/3以上的GDP,這個全球最大的債務國,要維持全球需求,就要不斷地放大美國債務。以發達國家為代表的“債務型需求”,推動著全球的需求不斷地脫離實體經濟面,因而導致了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具有前瞻性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的金融危機僅僅只是全球經濟系統性風險爆發的一種顯示,即使不發生金融危機,也會發生能源危機甚至社會危機。所以說,爆發于美國的2008年金融危機告訴我們:20世紀中后期的這種“以實物需求為核心”的后工業社會的人類財富增長模式與財富分配模式已經破滅,全世界都應當著力探尋新的需求空間。

其次,我們從供給模式看,在現有能源體系下,我們的供給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首先是我們的資源利用模式屬于不可再生、不可循環的模式。我們的資源、物質儲備以及我們的核心供給等是有總量限制的;其次是構成我們生活需求的資源、能源體系過于單一。這種單一的化石能源利用模式不可能持續發展。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進行大面積地替代現有的能源與資源,那么,通脹對于經濟發展的剛性約束將會長期存在,最大的損害就表現為通脹,而陷入惡性通脹的經濟將不可救藥,這是一種經濟新衰竭的表現。過去抵抗通脹的方法是加大生產,而現在加大生產完全不能解決儲備的稀缺,核心問題是我們的資源供給是在一個標準體系下。所以說當前的資源供給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來解決制約供給的瓶頸問題。

再次,從我們的增長模式來看,我們的制造能力不可能繼續增長。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盡管制造業的人口紅利快速放大需求,但供給的壓力也開始顯現。在國際分工制造環節里,我們以工業制成品出口為導向的投資對資源的消耗十分嚴重;中國目前的資源稀缺現象日益明顯,石油、鐵礦石等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對外依賴度過高。中國已成為石油、鐵礦石等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的進口最大國。隨著人口紅利消減之后,勞動力成本將快速提升,特別是制造業對于環境的壓力日益增大。在現有的能源體系和實物制造模式下,全球變暖、污染排放、霧霾天氣等等,使得我們的環境損害已接近臨界點。

所以,中國必須轉變發展模式,必須創新現有的供給模式與需求模式,尋找新的增長模式與新的產業空間,以適應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要求。

在供給模式上,要突破物質發展的限制,立足于原材料、能源等剛性約束條件,以科技進步帶動供給方式的創新,突破供給的瓶頸,滿足持續增長的需求;尤其要在需求上擺脫以物質為核心的束縛:立足于擺脫以實物生產為核心的需求模式,追求以非物質產品生產(內容、文化、感受、體驗等)為核心的需求模式。使得我們的需求更加接近人類需求的本質,因為從本質上看人類是精神的人。[10]

當前,舉國上下都在談論“供給側改革”,其目的就是創新供給模式。有專家提出,當前的供給側改革必須“要有‘三個轉化,一是理論動力如何轉化為實踐動力,二是上層動力如何轉化為中層動力,三是政府動力如何轉化為企業動力。要做到這關鍵的三個轉化,需要制度供給,需要政府放權。實際上,國企改革主要還是解決放權的問題,國企改革指導文件很清楚地表述了,未來要實現政企分開、政治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放開,放松管制等,另外還要加強監管,轉型升級等。因此,國企改革總體上就是制度供給的問題,政府的制度調整是根本的動力?!盵11]

在人類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都是供給的創新。而這種供給的創新主要體現在“科技的創新”“新材料的獲取”“新能源的創造”以及“管理方面的創新(環境負外部性減損)”等四個方面。這種供給的創新所帶來的是更大規模的制造、更廉價的供給價格、更多產能的供給規模以及更有效益的供給組織??梢钥隙?,整個工業文明的進步是基于科學技術的供給模式的進步。這種依賴科技創新突破資源瓶頸、供給更多的產品,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們發展眾創空間、創新供給模式的主要路徑。當然,供給模式的創新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高的社會成本,因為這種供給面改革創新必然會面對很多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尤其是它勢必牽涉到增長模式和需求模式的創新問題,因而,它是一個系統創新問題。

在需求模式方面的創新,主要是在需求內容上擺脫以物質為核心的束縛,立足于突破以實物生產為核心的需求模式,追求以內容、文化、感受、體驗等更加接近人類實質(幸福感為核心)的需求創新。滿足人類真正的核心向往——幸福感、新鮮感、體驗感等各種內心深處真正產生的內在需求感。

減少一系列不可持續的支出和消費,轉向可持續的、可循環的需求上。需求模式的創新要實現“三個轉向”:一是從現有經濟發展模式下以物質和資源為基礎的“硬消費”,轉化成更多的以文化和感受為核心的“軟消費”;二是從剛性的資源與能源儲備型態,轉向柔性儲備和循環增長型態;三是相對過大的實物消費轉向新體驗時代的非物質化的內容消費。以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途徑從而實現需求模式的創新。

從文明發展史以及社會和歷史的變遷規律來看,人類的心理感受從本質上來分析是非物質的,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力圖突破物質對人類的限制,并將逐漸放棄對物質的絕對依賴。在農業時代,農業時代是溫飽時代,是對物質的量的改變,更愿意為食物而付費;在工業時代,工業時代是對物質的質的改變,通過物質的富足達到精神的愉悅,更愿意為新技術、新物質的替代而付費;而在21世紀全新的體驗時代,對物質進行虛擬化,突出內容本身,更愿意為體驗和精神而付費。

我們的眾創空間如何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如何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催生新興業態、帶動就業、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這就需要我們的創新主體更多地關注互聯網時代的熱門產業門類和他們的運營模式。從目前世界產業發展態勢來看,在內容與體驗時代真正有價值的產業有如下5個類型:

空間形態不僅僅只是物理空間外在樣態的呈現,也是空間內容的展示。許多創意空間則是以商業模式創新來顯示其獨特空間內容的。例如,在當下高科技創意空間場域,呈現出許許多多的商業模式創新,而在這些商業模式中,以下三類企業將會成為真正的贏家。

隨著“內容與體驗時代”的到來,大批創客空間和原創孵化器等創意空間將會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創新型文化企業將會在現代科技的引領下朝著“互聯網+”與“文化+”的方向轉型,傳統文化企業和傳統的文化行業,將會朝著實現“+互聯網”與“+文化”方向轉型。在轉變我們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我們將會培育“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創客、極客和數客(大數據分析師),來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入新的更高發展階段與更深發展層次?!盵12]

三、文化的變遷與新機遇把握

科技的發展,不僅促使產業不斷地轉型升級,而且也帶來了社會形態與文化觀念的變遷。里夫金認為,中國如果選擇了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條道路,那么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亞洲的龍頭,引領亞洲進入下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中國必須清晰地意識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社會權力結構與權力關系與過去時代有著本質的變化?!暗谝淮喂I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均采用垂直結構,傾向于中央集權、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大權掌握在少數工業巨頭手中。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組織模式卻截然不同,其采取的是扁平化結構,由遍布全國、各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數千萬個中小企業組成的網絡與國際商業巨頭一道發揮著作用?!盵9]4里夫金預言:“這種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化力量結構的轉變,不僅將改變中國的商業領域,對文化政治領域也將產生重要影響。對于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自己創造信息并通過在線社交網絡實現與數百萬人共享的新一代中國年輕人來說,自己生產可再生能源并通過能源網絡實現共享這一設想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盵9]5

的確,新技術將催化并衍生出新的產業形態、新的交易模式以及新的消費方式等,并將創造出嶄新的價值觀念與商業邏輯。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由此發生了改變,消費內容也就隨之變化。過去,人們習慣購買有形產品,愿意為實物產品付費,現在,由于互聯網技術而誕生的諸多無形產品和在線虛擬產品深入人心,很多人開始愿意為無形產品和虛擬產品埋單;過去,人們認為在政府部門、國家事業機構或者大型國有企業工作才算是就業,算是具有“體面的工作”,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獨立創業或者在私有企業主那里做雇員也是一種就業;過去,很多人覺得那些“非盈利機構”“非政府組織”,甚至許多民間社團等“第三部門”(或稱之為公民社會),不過是“社會底層”的代名詞而已,是沒有任何社會權利、沒有任何政治前途、依靠社會捐贈的“社會寄生”機構,現在,很多有識之士認為,這些民間社會機構是未來社會的新興的經濟力量,更是未來解決就業的主要領域?!霸谠S多國家,‘第三部門是發展最快的就業部門。以法國、德國、荷蘭和英國為例,非盈利部門占就業增長總量的40%,也就是說,在1990-2000年之間,非盈利部門創造了380萬個就業機會?!盵9]281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使得智能技術、機器人和自動設備等新的科學技術得到更大范圍的應用。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另一方面也終結了大量的雇傭勞動力;一方面,造成了許多傳統行業的消失以及幾億人的就業崗位的消失,另一方面也因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設施建設會創造幾萬個新興的產業與行業以及幾億個新的就業崗位。同時,由于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引起的社會文化變遷,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在歐盟國家“第三部門”成為最重要的就業部門,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文化的變遷所引起的就業新機遇。里夫金認為,“在全世界最杰出最優秀的年輕人當中,有許多人拒絕從事傳統的市場和政府工作,反而青睞在非盈利的‘第三部門工作。這是因為他們這一代是伴隨互聯網成長的,所接觸的社會空間具有分散式、協作式的特點,而這恰恰與‘第三部門的特點相似,所以‘第三部門對他們更具吸引力。正如開源共享是虛擬空間的命脈,‘第三部門也是一個共享體,在那里人們相互分享智慧,為了社會聯系的純粹樂趣而居住在一起。公民社會好像互聯網一樣,他的核心設想就是把個人融入更大的網絡團體,不僅會提升團體的整體價值,而且也會提升每一個成員的自身價值”。[9]282

眾創空間的構建,要有突破性的創新思維,要善于發現由于文化變遷所帶來的意識形態新機遇。以歐盟國家大力發展“第三部門”為例,他們支持公民社會建設、創造各種政策環境扶持“第三部門”,其結果是帶來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形成了一支新興的經濟力量。究其原因,在于他們及時發現了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所創造的意識形態新機遇。這個機遇就是因為許多年輕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就業理念的轉變以及文化價值的認同。

實踐證明,“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創新必須在發現社會和歷史變遷引起的意識形態機遇的基礎上進行?!盵13]星巴克咖啡在20世紀80年代獲得空前的成功就在于他們發現了文化資本群體對于精致品味的意識形態需求,并用他們獨到的服務方式吸引了文化資本群體。耐克品牌的盛行也并不是在制鞋技術和賣鞋方式上的卓越努力,而是耐克品牌的創造者跳出了具體的運動鞋生產細節、專注于創造耐克的意識形態機遇。例如,耐克文化所宣揚的個人拼搏意志,耐克為打造“新美國夢”而在美國掀起的“慢跑熱”,耐克專注于美國貧民窟的非裔運動明星的打造等等。

在探尋如何構建互聯網時代的眾創空間問題上,很多研究者都把目光聚焦于眾創空間的物理屬性的挖掘與外在形態的描述方面,沒有考慮到互聯網時代對于消費者需求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忽略了從文化層面探索構建眾創空間的精神因素、制度因素以及社會和歷史變遷所帶來的意識形態需求變化等諸多人文因素。例如,很多研究者在眾創空間形態和運營模式上進行了許多的歸納與總結。投中研究院從眾創空間的業務模式和形態角度出發,認為目前我國現存的眾創空間主要分為:活動聚合型、培訓輔導型、媒體驅動型、投資驅動型、地產思維型、產業鏈服務型、綜合創業生態體系型等7種模式。但是,究竟如何構建一個具有思潮引領和行為啟迪的眾創空間,許多研究文章尚未涉及這些深層問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當借鑒發達國家創造各類高科技孵化器、培養各種創客精英、鼓勵全社會支持和寬容創客文化的經驗。尤其是美國硅谷的發展理念、管理手段與運營模式等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借鑒??梢哉f硅谷是互聯網時代眾創空間的搖籃,那里創造了世界上許多卓越的眾創空間。硅谷的成功可以歸納為以下5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硅谷十分注重區域發展的智庫建設。一流的大學是硅谷發展的重要智庫。硅谷首府圣荷西的教育系統不僅為硅谷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才,同時,濃郁的學院氛圍賦予了硅谷一個寬厚深遠的人文底蘊。例如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圣荷西大學等一批知名的學府,他們不僅為硅谷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理論創新指引,而且為硅谷培養了一流的人才,高素質的人才創建了高科技的公司。

第二,硅谷成功的標志就是它擁有一批世界知名的公司。在硅谷,市場主體不是政府而是公司。硅谷政府極為注重培育品牌企業,圣荷西市為吸引高科技企業在“企業區”落戶,對購買設備、雇傭工人、新建改建廠房等,提供稅收優惠。圣荷西市政府撥款支持各類中介機構的建立和運作,為其全力投入服務高科技企業創造條件,每年資助孵化中心等中介機構的資金達幾百萬美元。正因為如此,硅谷才誕生了IBM、英特爾、蘋果、思科等世界著名企業。這些著名公司本身即成為高科技的代名詞,是他們奠定了硅谷在全世界的高科技領導地位。

第三,硅谷尤其注意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傾力打造資本增值高地,從而吸納了充沛的風險投資資本。有資料統計,全美國的35%的創投基金都投資在圣荷西和硅谷的公司里。[14]因為硅谷有全美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引人的投資盈利市場。盡管高科技意味著高風險,但是,高科技終究會帶來高利潤。實踐證明,在一個注重創新的社會里,高科技永遠是風險投資的寵兒。

第四,豐富多元的人文環境營造是硅谷成功的又一秘訣。在硅谷,有一種“創客文化”值得我們學習。這種創客文化就是一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圣荷西乃至整個舊金山灣區,是整個美國文化的縮影。近十幾年來,來自世界各地的IT精英云集于此,尤其以亞洲人居多,各種膚色的移民帶來了多元的文化基因。圣荷西、庫帕蒂諾等地區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文化熔爐,這里崇尚自由,包容各種文化,贊賞創新和突破,這種文化精神才是硅谷真正的精髓和發展源動力。

第五,管理機制的不斷創新,保證了硅谷能夠不斷地吸引世界上眾多的優秀人才。最為典型的是硅谷創新了一整套誘人的股權激勵機制。在硅谷,企業主與員工不僅是人格上的平等關系,在財富分配方式上也體現了充分的平等與程序上的公正。硅谷公司對于優秀人才的激勵往往采取的是“股權認購方式”。股權認購就是以他的卓越技能或創新工作業績而獲得股權,員工不需要自己另掏腰包而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享有公司股份,這就使每個員工都能為公司的發展竭盡全力。即便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大家可能并不注重薪水,但股份認購權一定要談清楚。股權認購的激勵機制使得每個員工都能成真正地成為公司的主人,這種“人人都可以成功、人人都是主人”的文化環境和空間氛圍,使得硅谷成為世界上許多年輕人的創意天堂。硅谷這種經營管理的理念與方法值得我們在構建眾創空間中借鑒。

硅谷的經驗為我們認知社會文化變遷趨勢、把握意識形態新機遇,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念與方法,也為我們構建眾創空間描繪了形象的藍圖。

總之,眾創空間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本著“互聯互通、開放共享、跨界融合、自由平等”的互聯網精神,運用非平面、立體化的,無中心、無邊緣、突破時間和邏輯的線性軌道,自由翱翔于思想世界的廣闊天地的互聯網思維,跳出具體的產品設計和產業服務的細節,從文化層面上探尋和發現社會與歷史變遷對于消費者需求所產生的價值觀念的影響以及所導致的新興產業機遇,用全新的文化創新模式創造出具有文化吸引力和文化認同感的產品與服務滿足消費者的意識形態訴求。它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和一般性的地理空間,而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精神空間的融合體。它的核心功能是激發人類這個空間主體的創造激情、使得每個人能夠不斷地創新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與存在方式,從而讓人類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1/content_9519.htm。

[2]Henri.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London:Blackwell Ltd,1991.

[3]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91頁。

[4][美]查爾斯.莫爾、威廉.米切爾、威廉.圖布爾:《風景》,李斯譯,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5]包亞明主編:《城市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頁。

[6]306doc個人圖書館:《潘石屹出席世界互聯網大會:抓住互聯網就是抓住未來》,http://www.360doc4.net/articlenew/429924240.html。

[7][德]托爾尼烏斯:《沙龍的興衰:500年歐洲社會風情追憶》,何兆武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5頁。

[8]李佐軍:《產業園區如何應對經濟變局》,《中國房地產》2015年第6期。

[9][美] 杰里夫·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張體偉、孫豫寧譯,中信出版社 2012年版。

[10]周文彰、岳鳳蘭:《文化產業特性及其經營啟示》,《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11]李錦:《供給側的改革需要“三個轉化”》, http://business.sohu.com/20151209/n430510882.shtml。

[12]金元浦:《以創新理念引領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前線》2016年第1期。

[13][美]道格拉斯·霍爾特道格拉斯·卡梅?。骸段幕瘧鹇浴?,汪凱譯,商務印書館 2013年版,第6頁。

[14]李向輝、李艷茹:《美國硅谷科技創業經驗研究》,《江蘇科技信息》2014年第2期。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Mass Innovative Space”

at the Age of Internet

WANG Guohua

(Institute of Cultural Innovative Industr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2, China)

Abstract: The “mass innovative space” at the age of Interne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novative space. It is an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space, social space, and spiritual space under a specific period of time. It is specialized by its f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is influenced by its historical customs, social enviroenment and ideaology. It is not only the innovative birthplace to meet the changes of market,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ace for social culatural activities. Moreover, it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and artistic center and an active space for new thoughts, new trends, and new fash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ss innovative space at the age of Inernet must be based on such Internet spirits as “intercommunication, opening and sharing, crossintegration, and free equality.” With an applicatin of such ways of Internet thinking as “nonplane, threedimensional, centerless, borderless, linear track regardless of time and logic, and the ideaological realm of freedom, it breaks away from particular designs of products and details of industrial service, explores and discovers the influences of value concepts resulted from the needs of customers und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oppertunities for new industries. In order to meet the ideaological demands of the customers, it creates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are filled with cultural interest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with a new cultural innovation model.

Key words:mass creative space; maker culture; mass innovation; ideaology;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責任編輯孫俊青)

猜你喜歡
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眾創空間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下小微企業金融支持體系研究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視角下的廣西精準扶貧對策研究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動機制
眾創空間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