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貝柳斯《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創作特征及演奏技法分析

2016-05-30 09:31翟雪瑩
西江文藝 2016年10期
關鍵詞:曲式分析創作特征演奏技法

翟雪瑩

【摘要】:讓·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作為北歐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芬蘭國家的“精神領袖”。他一生都致力于將芬蘭的民族音樂推向國際的舞臺,創作集中在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創作領域涉及非常廣泛,有管弦樂、室內樂、管風琴曲、鋼琴曲、歌劇、戲劇配樂、清唱劇、合唱、音樂劇、獨唱與樂隊作品等?!禙大調鋼琴奏鳴曲op.12》創作于1893年,是他的早期鋼琴作品。本文希望借助分析該曲的第一樂章,幫助人們了解西貝柳斯早期鋼琴作品的創作風格和演奏風格,促進人們對西貝柳斯這位芬蘭民族音樂家創作中的北歐芬蘭音樂元素有進一步的認識。

【關鍵詞】:西貝柳斯;曲式分析;創作特征;演奏技法

一、西貝柳斯生平及創作背景

1865年12月8日,讓·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出生于芬蘭南部的一個小鎮上。他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北歐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創作了無數的經典作品,有享譽世界的《芬蘭頌》、以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為靈感創作的交響詩《庫萊爾沃》、交響幻想曲《波約拉的女兒》、傳奇曲《勒明基寧組曲》及七部交響曲等作品。

西貝柳斯在鋼琴領域的創作集中于1893—1929年,數量有127首之多?!禙大調鋼琴奏鳴曲op.12》創作于1893年,是他的早期鋼琴作品。同期的作品還有《六首鋼琴即興曲op.5》等。奏鳴曲這一古老的體裁,在古典主義時期就得到了完善,身為北歐民族樂派的西貝柳斯,即使只創作了《F大調鋼琴奏鳴曲op.12》和另外三首小奏鳴曲外,但他豐富的運用了芬蘭民族音樂元素,使得這一古老的體裁又重新綻放了光彩。

《F大調鋼琴奏鳴曲op.12》的創作背景是:芬蘭在19世紀初戰爭失敗后淪為俄國的附屬國,1890年,俄國頒布的法令激起了芬蘭人民的愛國之情,全國掀起了愛國主義浪潮。該曲就是在芬蘭人民英勇反抗俄國統治的背景下被創作出來的,傳遞出芬蘭人民積極向上、不斷進取、勇往直前的民族氣質。西貝柳斯作為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把浪漫主義后期的音樂手法與傳統的芬蘭音樂元素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展現出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不愧是芬蘭民族音樂的開創者。

二、《F大調鋼琴奏鳴曲op.12》第一樂章曲式分析

西貝柳斯作為浪漫主義后期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該曲中使用了傳統的奏鳴曲創作技法和一些新的元素。具體分析如下:

呈示部:主部F大調,分為a、b、c三部分。a部分是第一樂章的主題,結束在F大調的Ⅲ級和弦上,推動了音樂的發展。b部分雙手是同步的音階性的流動旋律。c部分以Ⅱ級和弦開始,結束在Ⅴ7上,是開放式的終止。主部的旋律為全曲奠定了歡快的感情基調。連接部的調性發生轉變:F大調—降A大調—降E大調—c小調。其中還引入了全新的素材,出現了大量的變化音。副部是抒情性的旋律線條,其中出現了大跳、十度和弦、八度雙音,這不僅擴大了音域,而且豐富了音響效果。結束部中75—80小節中每小節第一個音是c小調的主和弦,是一個隱藏旋律。這與浪漫派代表人物舒伯特等作曲家的創作手法有相似之處。在95—98小節轉入E大調,為展開部作準備。

展開部:引入部分中引入呈式部的副部主題和一些新穎的材料。左手十度大跨度和弦和右手八度和弦的寬廣音域使全曲達到了高潮。展開中心是引入呈示部主題進行發展的,151小節中旋律轉入右手中音區,左手伴奏轉位以低音持續加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上午伴奏形態。203—204小節是屬準備部分,這兩小節不同于傳統的作曲手法:屬準備出現在右手而非左手,并以F大調音階形式結束來強調屬準備。這是西貝柳斯的一大特色。

再現部:205—252小節是基本再現。副部在原有下行二度,上行五度基礎上轉位持續二度進行,之后六度大跳與之前的形象不同。結束部鞏固了主部的調性。313—317小節的Ⅳ—Ⅱ—Ⅰ的和弦連接使得音樂在莊重的氛圍下結束第一樂章結束。Ⅳ—Ⅱ—Ⅰ的結構,這種由Ⅱ—Ⅰ的終止式可以看作是變格終止的一種,這也是西貝柳斯創作手法的一大特色。

三、《F大調鋼琴奏鳴曲op.12》第一樂章的創作特征

1.西貝柳斯在1890年左右創作的《六首鋼琴即興曲op.5》為《F大調鋼琴奏鳴曲op.12》的創作奠定了基礎?!读卒撉偌磁d曲》被認為是不太成熟的作品,是“試驗品”,但是這成為了西貝柳斯具有卡勒瓦拉主義的浪漫色彩的首部鋼琴作品?!禙大調鋼琴奏鳴曲op.12》第一樂章的主題與第三首即興曲的中部聯系起來,可以看作是第三首即興曲中部的延續。所以,六首即興曲的寫作為F大調奏鳴曲的創作奠定了初步的寫作基礎。

2.《F大調鋼琴奏鳴曲op.12》第一樂章中西貝柳斯對主題的處理手法影響了其對后期交響樂的創作。西貝柳斯認為,主題應該是由一段音調優美的樂句組成的,是在F大調的上主音G上構成的強有力的旋律走向,而第二主題則是相對安靜的。在西貝柳斯的D大調第二交響曲中,他使用了a—b—a—b的結構形式,兩個對比性質的樂句并列在一起。這表明,西貝柳斯作為浪漫主義后期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對主題與主題的關系的把握、主題間的強烈對比等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3.西貝柳斯獨特的創作手法引導著芬蘭國內其他的作曲家進行鋼琴創作,其在轉調和和聲的處理手法上極具新意。例如本曲呈示部的結束部分接近尾聲時,西貝柳斯提前從F大調轉入E大調,并且使用省略Ⅲ級和弦的三音作為轉調的過渡和弦。進入展開部時,使用了E大調的Ⅲ級和弦進入展開部的手法,這在重視功能性和弦的古典主義時期是極為少見的。Ⅲ級和弦具有主、屬功能性,這樣的運用體現了西貝柳斯對古典時期創作手法的繼承和創新。第一樂章各部分的結構較規整,且音樂的構思始終圍繞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展開,這種創作手法與古典主義時期的創作手法是一脈相承的。

四、《F大調鋼琴奏鳴曲op.12》第一樂章演奏技法分析

優秀的演奏家除了要把握作曲家的生平、風格及創作該作品的時代背景、表達的思想內容外,還要具有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演奏水平。下面從觸鍵、速度與力度三方面簡要分析下第一樂章:

1.觸鍵

觸鍵的方式有連音(Legato)、跳音(Staccato),即所謂的連奏和斷奏。按照觸鍵速度來說,跳音最快,連音最慢。演奏連音的富有歌唱性的樂句時,要使用手指肉厚的指面來接觸琴鍵。觸鍵的速度要慢,彈完一個音時,借助手腕轉動,用向外“拖”的方法把力量很好的傳遞到下一個音上。這樣出來的音響效果是細膩柔和的,并且音與音之間也能夠很好的銜接住。

在第一樂章展開部的準備部分中,西貝柳斯使用了音階式的旋律來引出再現部。這種帶有音階性質的連續八分音符的樂句,由于音與音之間的距離短,所以對手指、手腕、手臂之間力量的傳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奏時,手指要積極地調動起來,避免出現懈怠的狀態觸鍵要彈到底。如果不把琴鍵彈到底的話,聲音會飄在半空中,這樣演出的音色是空洞的,并且音之間的力量傳送的也不均勻。另外,面對這種連綿不斷的樂句時,頭腦中的意識要先于聲音來感受到音符進行時的起伏感,不能為了彈奏而彈奏,避免出現機械式的敲擊。

在彈奏跳音時,注意觸鍵的速度要短,指尖要略微帶有“勾”的動作,并且保持直接接觸琴鍵,這樣出來的聲音是富有彈性的。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出現時,要使用斷奏的觸鍵方法來描述芬蘭白雪皚皚的冬季形象。右手的主題動機是用和弦表示的,所以要格外注意主旋律的走向,不要因為和弦的聲音層次加厚而淹沒主旋律的音響。手型的結構要牢固,一指和五指作為支撐,同時因為旋律音出現在五指上,所以力量在分配時要多向五指輸送些以達到突出主旋律的目的。

觸鍵速度的快慢和力度的大小影響著音色的變化。第一樂章呈示部中連接部的部分旋律要求的是明亮、輝煌的音色效果,演奏者可以在身體自然放松的狀態下讓手指離琴鍵高些,下鍵力量大些,出來的聲音就會越集中。而在第一樂章呈示部結束部的部分片段中需要柔和、抒情的音色時,演奏者就要讓手指接觸琴鍵的速度慢一些,力度小一些,手指盡量貼鍵以達到心目中想要的音響效果。

另外,觸鍵用力位置的不同也同樣影響音色。第一樂章展開部的情緒是高漲的,并且還是以和弦為主旋律聲部,所以在彈奏時讓身體適當地向前傾,并注入手臂、肩部、腰部的力量,這樣聲音在和弦連接時能保持音色的厚重感。同時左手在跑動時,手指要提前做好準備,感受指尖從琴鍵最深處抓起,保持積極的狀態,使聲音在琴鍵上干凈利落的跑動。

2.速度與力度

第一樂章是適度的快板(Allegro molto),整個樂章織體簡潔,作曲家用快速的節奏將主部主題的動機刻畫出來。大篇幅的密集型十六分音符和三連音的使用,使旋律在輕松的氛圍下透露出諧謔的意味。演奏者在彈奏時心中要有一個節拍器在打拍子,在保持快速的同時保證聽覺上的整齊,避免出現越彈越快的情況。此外,雖然全曲速度較快,但并不意味著使用機械化地一成不變的速度,演奏者可以根據音樂的發展在適當的地方使用彈性節拍(Rubato)。彈性節拍,就是演奏者根據音樂的韻律,樂句的呼吸等在演奏中作自由伸縮的處理。這種演奏方式由音樂感覺決定,彈奏時要結合作曲家所給出的明確提示和演奏者自身的音樂感覺進行正確的彈性節拍處理,切勿盲目混亂的使用。

第一樂章的力度變化大,從pp—ffz。呈示部的主題動機力度是mf(中強),塑造了熱烈歡快的形象。加入新材料后力度變為ff(更強),隨著副部主題節奏的變化以及和弦和八度音程的元素加入后,在力度上發生變化,并在一些需要突出的音符上使用了fz的強力度。但在結束部的尾聲處卻使用了pp的力度,這與前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展開部的情緒變化大,相對應的力度也變化頻繁,由p到ffz。開始時引用了副部主題的材料,所以也是從弱的力度開始,但隨著音型和織體的不斷變化,力度也推到了ffz,熱情奔放的情緒得到釋放,在音響上增加了緊迫感。隨后又使用了pp、mp和cresc等力度記號,推動著音樂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基本原樣再現了呈示部的音樂,也同樣使用了mf(中強),ff(很強)和fz,ffz(特強)的力度。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力度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西貝柳斯用逐級升高或逐級降低的方式來制造出小高潮或小冰點,在情緒的處理上張弛有度。

《F大調鋼琴奏鳴曲op.12》作為西貝柳斯早期鋼琴作品的代表作,其中所流淌的每個音符不僅體現了他的古典主義技法和浪漫主義情懷,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濃濃的愛國情緒和深深的民族情結。他那極富詩意的音樂語言,加上民族民間音樂的傳統語調,共同匯成了一首首新穎、精致、高雅和充滿意境的作品。西貝柳斯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精髓展現的淋漓盡致,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使芬蘭音樂飛向國際,走向世界,并完全融入世界音樂中,使之成為永恒的藝術。

參考文獻:

[1]胡向陽鄧紅梅.西貝柳斯[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2](英)大衛·伯奈特—詹姆斯.西貝柳斯[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3]尼爾斯-艾里克·林波姆.西貝柳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4]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曲式分析創作特征演奏技法
土家族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曲式分析
試論當代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的旋律創作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萊組曲演奏技法剖析
王建中鋼琴改編曲的民族特色
西方音樂的魅力
嗩吶常用演奏技法與聲學參量關系研究(一)
國產中小成本電影的發展策略探究
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誕節》曲式分析
鋼琴曲《六月——船歌》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