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在中亞的東干人

2016-05-30 12:20劉愛民
黨政論壇·干部文摘 2016年10期
關鍵詞:回民中亞方言

劉愛民

“時間可以治愈傷口”,我覺得把這句話用在“東干人”身上無比貼切。在過去的150年里,這句話其實就是東干人的生活寫照,也是他們的人生信念,陪伴他們度過漫長而艱難的歲月。

不堪回首的往事

東干人,是生活在中亞各國的華人穆斯林的統稱,如今大約有12萬人左右,他們分布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這四個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國家里。他們的祖先,是在150年前清朝同治年間,從陜西和甘肅等地遷徙出來的回民,當時大約有1萬多人。

往事不堪回首,那是一次舉世無雙的跨國遷徙,堪稱人類歷史上最艱難的大規模的移民行動。在清朝同治末年,我國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兩省爆發了大規模的回民暴動,最終被左宗棠率領的湘軍平定,在這次武裝沖突中,回漢兩族人民死亡達2000萬人之多!陜西、甘肅、寧夏有些城池,因為大規模的殺戮完全變成了無人區,男女老少,無一幸免。

還有一個直接后果,當時有十幾萬回民暴動人員和眷屬被左宗棠部驅趕到新疆邊境一帶,他們拒絕向清軍投降,為了求生,在寒冬里翻越雪山進入沙俄境內(現在吉爾吉斯斯坦)。這是一個嚴寒、饑餓、追殺交織在一起的痛苦經歷,是一個挑戰人類意志極限的時刻。最終,只有1萬多人活著逃到了沙俄的地盤上。這1萬多人,就是如今生活在中亞各國的12萬華人穆斯林——東干人的祖先。

東干人,其實就是回民的意思,如今成為中亞各國的一支少數民族。

走進東干村像是回國

12萬東干人,主要集中在中亞地區五個比較大的村落中,這五個村落如今分布在四個國家:哈薩克斯坦2個、吉爾吉斯斯坦1個、塔吉克斯坦1個、烏茲別克斯坦1個。在東干人內部,他們把這五個村落統稱為“東干村”,或者叫“老回村”。雖然相距遙遠,彼此之間卻很熟悉,許多人都是親戚。在前蘇聯時,他們生活在一個國家里,自由來往。蘇聯解體后,雖然分屬不同國家,但仍然來往不斷,似乎沒有多大不便。

我去的是烏茲別克斯坦的“東干村”。一走進“東干村”,仿佛走進了陜西某地的一個村莊,讓我們這些外國人像回國一樣,毫無陌生之感!我們首先去的是一家姓白的家庭,因為聽說“老家”來人了,他們一大家子大約有二三十人,都匯聚在大客廳里等候我們,婦女們居然在包餃子,而且是韭菜餡的!哎呀媽呀,我們感動得差點沒有掉眼淚。這是國外嗎?還是在國內???

最戳中我們淚點的,是他們居然還說著一口地道的陜西土話,稱我們是“老家人”,就是那種我們在陜西經常能夠聽到的親切的鄉音:婆姨、女子、娃……我們當時直接全聽懂了,根本不用翻譯,大家那個興奮,那個高興!最有趣的,他們叫

“領導”是“頭子”,叫“政府”是“衙門”,直接讓我們夢回大清了……

150年啦,東干人遠離中國,卻把家鄉的方言保留至今,而且始終當作日常用語,這真是奇跡啊。

150年前,中亞地區收留了無家可歸的東干人。作為回報,東干人對當地的貢獻也是巨大的。東干人來到之前,中亞的烏茲別克人、哈薩克人等,基本都是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吃牛羊肉和饃,不知蔬菜為何物,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相對落后。東干人來了之后,帶來了水稻種植技術和蔬菜種植技術,從此這里的人民慢慢吃上了大米和蔬菜,逐漸變成了農耕一族。還有,過去游牧民族是住帳篷的,寒冬靠木柴取暖。東干人帶來了“火炕”,被當地人稱為“神奇的溫暖的床”,逐漸使當地人告別了帳篷生活……這些變化,是東干人帶來的,是了不起的變化,他們把中原文明帶到了中亞地區,促進了中亞的社會進步。

不與外族通婚

對于定居異國的東干人來說,最大的難題并非一地一村之爭奪,而是要在強大的異族面前,如何確保本民族的繁衍和壯大,不使自己的族群消亡。這是從扎根中亞的第一代東干人開始,就代代相傳念念不忘的根本。他們要讓回民的純正血液在中亞的土地上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當然第一位的事情,就是讓自己的族群健康地繁衍下去。所以,東干人決不與外族通婚,偶爾東干村的男人可以娶別族的女人,但是東干村的女人決不會嫁給外族的男人。要讓每一個東干女子生育的孩子就是純正的回民血統。但是困難來了,東干人本來人數就很少,我去的這個村子總共只有1000多個東干人,許多人彼此都是親戚,如果本村的東干人內部通婚,近親概率極高,這非常不利于后代的健康。怎么辦呢?有辦法,東干人的婚姻,絕大部分都是“跨國婚姻”。我去的這個烏茲別克斯坦“東干村”的男人,找的媳婦都是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東干村”娶回來的,這就大大降低了近親的可能性。

這樣通婚的結果,衍生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東干人的婚禮特別熱鬧,幾乎都是“跨國婚姻”,參與婚禮的人數之多,令人咋舌。常常是成百上千人匯聚一地,吃流水席,持續數天。這也許是東干人最為重要的社交活動,這不僅是一次婚禮,更是一次大型的“相親”活動。千里迢迢的,大家見一次面不容易,家里如有待婚男女青年的,都會抓住這個機會見面相親。

除了族群繁衍,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沒有本民族的語言,這個民族很難說還有實際存在的意義,尤其當自己是一個弱小的少數民族。東干人把陜甘方言,作為自己的民族語言,150年始終不渝堅持下來。他們的孩子,無論在學校里學的是俄語還是烏茲別克語,回家都必須說老家方言,否則不給飯吃,還會挨揍。這是東干人的家規。

所以,我們去東干村時,驚奇地發現無論老人還是小孩,都會說陜西方言。對于我們這些北京人來說,有些句子聽起來還比較費勁,畢竟那是150年前古老的陜西方言。

新一代東干人夢想到中國

還有一點特別不容易,東干人今天使用的陜甘方言,可不是用漢字書寫的,而是用斯拉夫字母拼寫出來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怪異的情況?這原因就要說到蘇聯當年的文化控制政策,不允許少數民族使用自己的文字,一律必須使用俄語。在這種萬般無奈的處境下,東干人自己發明了用斯拉夫字母的發音,拼讀出陜甘方言,并完整保留原有的意思。真不得不佩服東干人的聰明,他們為了堅守住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了極大的變通能力!

我們在東干村做客時,看到東干村的女子結婚時,穿的婚服、梳的發飾還保留了許多晚清時期的滿族風格。端上來的食品當中,除了大量的陜西飯菜之外,還有滿族特色的食品——沙其馬。

東干人大多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在塔什干的農貿市場上,我看到賣蔬菜的大多是東干人,甚至有些蔬菜直接用“東干”命名,比如“東干蘿卜”。近幾年,東干人的就業開始跟中國搭上了線。隨著中國倡導“絲綢之路經濟帶”,許多中國企業陸續進入了中亞國家,這給東干人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中國企業特別青睞這些東干人,因為他們懂一些中文,便于溝通。他們特別勤勞,干活不怕吃苦。毋庸諱言,他們跟中國企業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我到過中鐵集團在當地一個大型的隧道施工工地,東干人在這里當翻譯、當司機、當工人的,比比皆是。剛開始時,我根本分不出來誰是中國人,誰是東干人。這種經濟往來的增加,也使東干人對自己曾經的祖國,有了新的向往。到陜西老家去旅游,到北京上海去讀書,是新一代東干人的夢想。

(摘自《世界博覽》2016年第15期 )

猜你喜歡
回民中亞方言
方嚴的方言
習近平主席在中亞
方言
說說方言
留住方言
樂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絲綢路
中亞速覽
話說回民的老禮兒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民營油企的中亞并購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