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作品讀需咀嚼

2016-05-30 00:34萬靜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16年10期
關鍵詞:荷塘月色荷塘寧靜

萬靜

美學大師朱光潛在文化隨筆《咬文嚼字》中這樣定位“咬文嚼字”:無論閱讀和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斟酌文字,實際上是調整思想和情感;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由此可見,作為文本組成的形式部件,語言文字是作者借以表達思想、傳達情感的重要媒介。對文本的閱讀、賞析和品味只有以語言文字為依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這樣才能“步入文本深處”,才能真正逼近作者之言所寄托的“心聲”,才能實現與作者情感上的契合。

作為寫景抒懷的經典散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特定心境和人生際遇下情感外化的產物。因“不寧靜“的心緒的觸動,作者獨自走出家門欣賞“荷塘月色”“月色荷塘”“荷塘四周”之景后實現“超出平常的自己”的超脫,內心的悒郁得到片刻消解后獲得的“淡淡的喜悅”。文筆所及,看似靜態的文字,實則質感與溫度俱佳,精心品讀如飲仙露瓊漿。下面從文字咀嚼的角度入手,去品味文字背后隱藏的情思和韻味。

一、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語音美

語音是語言的表層要素,解讀文本的語言,語音是不可忽視的。因為語音的音韻、節奏、旋律不同折射出來的作者的情感和審美情趣也不同。

音韻是由聲、韻、調三個部分組成,文學的語言常常運用音韻獨特的表現形式,以收到獨特的表達效果?!逗商猎律芬繇嵎矫孀罡惶厣漠攲偈褂昧舜罅康寞B詞:荷葉密度的“田田”,荷葉深度的“層層”,荷塘廣度的“曲曲折折”,樹木之多、夜色之濃的“蓊蓊郁郁”,樹叢茂密的“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等,一篇文章使用了三十多個疊詞,這些疊詞不僅深化物態情貌的形象感,增強了藝術表現力,而且節奏鮮明,韻律協調,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樂感,強化了文章的抒情性。

節奏是語言長短、高低、輕重、疾徐等構成的語言節律。文體不同,作者寄托的情感不同,語言呈現出來的節奏就不同。作為表現朱自清“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的文章,因為情思所囿,所以沒有音節高潮處的激越和奔放,只有似江南水鄉潺潺流水般的舒緩和溫潤,婉如一曲小夜曲在讀者心田涓涓流淌。正是這樣,《荷塘月色》里的景色總是“淡淡的”“恰到好處的”:“香”是“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色”是“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山”也是“遠山”,而且“只有些大意”,不是“酣眠”,而是“別有風味”的“小睡”。言為心聲,這樣的節奏與作者的心境是相契合的:熱鬧的蛙聲,江南采蓮的歡快,月色與荷塘的相映成趣。面對這些,作者內心的“不寧靜”也可以得到暫時的釋懷。而作者在繪景狀物時,除了色彩和畫面的搭配,還把長句和短句交替使用,構成句式的參差錯落,以增強節奏感。

旋律是文本的語言在表現作者思緒情感時,隨著情思的變化而變化,而在這種變化過程中,作者或喜或愁,或悲或樂很好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出門——小徑——歸來;荷塘——月色——荷塘四周,從里到外,由近及遠。正是在這種時空轉換中把作者“不靜——求靜——得靜——出靜”的情感表現了出來。而這種旋律的變化也把作者由“淡淡的憂愁”到“淡淡的喜悅”的心路變化歷程真實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語音不是單純的代表文字的聲音,其背后隱藏的是作者寄托的“此時此地此景此情”引發的情思。隨著音韻、節奏和旋律的變化,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感也在隨之變化。從這個層面上說,對“言為心聲”之“言”的關照是不可小覷的,它是我們觸摸和感受作者心靈律動的一個關鍵點。

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法美

文法包括詞法和句法,指文本追求的字詞貼切、生動傳神和語句的構成法則。凡是經典,除了注重思想的歷史厚重感和普適性意義外,最具特色的就是在遣詞造句用語方面有精當之處,像“一字千鈞”“一語中的”等形象說明選詞用語對表現文章思想內容和情感的作用。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紅杏枝頭春意鬧”之“鬧”,“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關于“推”與“敲”斟酌的佳話,孔乙己的一“排”與一“摸”,祥林嫂眼睛的“間或一輪”等等,都是寫景狀物摹形繪人的典范。不同的文本正是借助這些經典詞句才把所寫的對象深深地烙在讀者記憶的深處。

《荷塘月色》在用詞造句方面也是匠心獨運,體現了“于細微處見精神”的審美特質。對荷塘月色美景的描寫,不直寫月色,而是“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葉子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化靜為動,讓人看到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浮”字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楊柳的倩影似一位繪畫高手在揮毫潑墨,把它“畫”在荷葉上,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除了景物的描寫注重煉字,文章還有一些看似不經意的用筆,卻情味無窮?!笆裁炊伎梢韵?,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中的“覺”字,如果去掉則是一種真實的狀態,而就當時的心境和所處的現實而言,作者僅僅是渴望成為自由的人,沒有哀愁,只有喜悅罷了;“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中兩個“一定”的使用更能表現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表達的本是溢于言表的喜悅,但卻加上“好像”“像”,表明這種喜悅不是真切的情感體驗,而是建立在虛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

作為朱自清的“精神避難所”——“荷塘世界”的構筑,是其離開家、妻子、孩子短暫的時間之后情緒的釋放和精神世界的臨時圍筑。綜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筆下呈現的應該有“平時的荷塘”和“今晚的荷塘”兩個世界,與之相生成的則是“平常的自己”和“異化的自己”。平時的荷塘邊是一條小煤屑路,路邊的樹也不知名,“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一點詩意也沒有。而“今晚的荷塘”則“另有一番樣子”,獨居于此,好像來到“另一個世界里”。這樣,不同心境的同一個生命個體置身相同的環境中,自然得到不同的情感體驗:“平時的荷塘世界”里不得不按照環境或別人的要求去想去說去做,去生活,這是外部的、現實的、肉體的“自己”;而置身“今晚的荷塘”則“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都可以放在一邊,做一個獨自享受喜悅的自由人。對先生來說,明知道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在俯仰之間將化作陳跡,即便是暫時的,他仍要從容地享用這難得的“獨處”時光,消受這片刻的寧靜。先生置身“今晚的荷塘”,觀賞“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美景的“另一個世界里”,“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和現實與夢想保持著一段距離。兩個世界,兩個生命個體的矛盾沖突,在似忘未忘中實現了統一。

從用詞的層面了解了語言的魅力之后,接下來應該感受的是先生的用語技巧。作為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荷塘月色》與其說是觀賞景物,不如說是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是記錄他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營造一個內心渴望的,“超出了平常自己”的、與現實對立的陌生世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實與夢想的分野,與作者的心境是分不開的。背負丈夫、父親、兒子沉重倫理負擔的朱自清,因性格與時代之間的矛盾,加上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沒有緩和,所以才有“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言說?!捌砸跃右?,乃一篇之警策”,從全文看,不論文章的情感、思想和基調,還是接下來的敘述、描寫、抒情都是在此句的統攝之下引發出來的:不寧靜的內心,只能獨自出門到昔日的荷塘尋找精神的棲息地;不寧靜的內心,因為“月色”“荷塘”美景的浸染慢慢回復平靜,從而在“超出平常的自己”中實現了精神的自我超脫。綱舉目張,抓住了該句就為理解文本及作者復雜的內心世界找到了一把鑰匙。而“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把“它們”和“我”對照,把作者的孤獨寂寞及淡淡的哀傷形象地表現了出來。美麗的荷塘,朦朧的月色,熱鬧的蛙聲,作為賞景人,本是可以盡情地消受,從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可是作者卻“什么也沒有”?!拔覑蹮狒[,也愛寧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一個雙重并列的復句,把一個生命體的雙重性格對舉,而回歸到文本中,我們沒有看到“愛熱鬧”“愛群居”的作者的身影,只有對其“寧靜”“獨處”世界的刻畫?!熬秤尚纳?,正是因為作者“不寧靜”的、“淡淡憂愁”的心情使然,所以文章才顯出“或靜或動、亦真亦幻,或清新淡雅,或渺茫朦朧;或斑駁迷離,變化不定”的夢境之美。

三、淡妝濃抹總相宜的修辭美

散文是作者最愿意安放自己的情思,袒露自己心跡的文學樣式。正是這樣,我們品讀文本時才能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才能從字里行間觸摸到作者心靈的躍動。而這種情感體驗的取得,除了是“真文字、真性情”的釋放,還應該借助于修辭手法的使用。沉寂的文字是無生命的、客觀的,當作者把自己的情思泛化到文字中,它就變得有質感、有溫度?!逗商猎律纷鳛椤懊赖闹廖摹?,除了語音、文法的考究和精致,其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是一大特色。文章正是借助它們才把景物繪得逼真,境造得空靈,情抒得感人。

描繪景物,大量比喻的使用把概括的狀物形象化,使人印象深刻;把抽象化為具體,使事物清楚明白?!霸孪潞商痢焙汀昂商猎律钡木拔锩枥L,作者巧妙地使用比喻,在描繪其物象特征時,使文章更有形象感,以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出水的葉子——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朦朧的月光——流水一般,籠著青紗的夢”……這些比喻,不僅使靜態之物具有了動態美,而且還形象地描繪出景物形、色、質、態,給人留下廣闊的遐想空間,帶來無盡的審美享受。除了比喻,為了引發讀者的聯想,深化文本的意境,文章還使用了通感(移覺)的手法。文章借助通感把讀者的各種感覺打通,給人以新奇感,使文章的語言更為含蓄婉轉:“縷縷清香——渺茫的歌聲”“光和影的旋律——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嗅覺的清香,變成可聽的歌聲,讓沁人心脾的香氣化成直入心靈的樂音;光與影的視角轉化為富有節奏感的音樂,在層次感、錯落美、變化美中讓人自然想象到和諧的美景。

而為了增強文章的文化厚重感,朱自清還巧妙地引用了古詩文。欣賞完“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之后,接著作者把我們的視線與歷史對接,引用《采蓮賦》和《西洲曲》中的詩句,以此傳達出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和對江南故鄉的深深思念:《采蓮賦》對六朝“熱鬧”“風流”季節的描寫,寫出蓮湖采蓮嬉戲場面,突出了人情之美,而這與作者所處的現實恰好是相背離的,正是這種背離才可見出作者的真正用意;《西洲曲》則由眼前“荷塘”想到“采蓮”,從中可見作者對江南故鄉的思念,想走出現實的困境,所以才有“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表白。

當然,散文之美,不僅僅美在語言、形象的選擇和塑造,意境的渲染和圍筑,情感或直筆或曲筆的宣泄也是作者用心著筆之處。但是,作為最富情味、最逼近現實社會人生的文學樣式,我們首先感受到的則是語言。盡管它是文學作品的最表層,但也是我們理解和解構作品的切入點:節奏音韻的快慢與舒緩是作者內心不同情感的外鑠;文法語義的理解因為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承載,所以在理解字面表層義的同時,更應該咀嚼玩味其隱含的深層的寄托義,而對文本修辭的關照和品味,則是由具象的文字向更高藝術境界的自我攀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作者通聯:江蘇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

猜你喜歡
荷塘月色荷塘寧靜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小荷塘
寧靜之宅
熱鬧的荷塘
荷塘
《巷口的寧靜》
荷塘三記
荷塘月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