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版十三行兩種合冊》甘翰臣藏本

2016-06-06 11:57
大觀(書畫家) 2016年1期
關鍵詞:賈似道真跡拓本

仲 威


玉版十三行兩種合冊》甘翰臣藏本

仲 威

中國小楷至尊也

《曹植洛神賦》小楷書,殘本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無書者姓名,相傳真跡書于晉麻箋紙,宋紹興年間(1131—1162)僅存殘帖九行,帖后有米友仁鑒定題跋,定為王獻之真跡。宋末賈似道復覓得其后四行七十四字,始成十三行。元代真跡歸趙孟收藏,之后下落不明。

此帖真跡不傳,刻帖傳本頗多,其中最著名者當屬“玉版十三行”?!堵迳褓x十三行》帖石相傳為宋代賈似道刻于于闐碧玉者,故稱“玉版十三行”,久佚,明代萬歷年間從杭州葛嶺賈似道半閑堂舊址重新出土,初歸泰和縣令陸夢鶴,后經觀橋葉氏、王氏遞藏,康熙中此石轉入京師,康熙四十二年(1703)翁嵩年(蘿軒)以重價購歸嶺南??滴跛氖迥辏?706)秋刻楊賓、翁嵩年題跋于另一端石上(楊賓題刻十九行,翁嵩年題刻六行,四明厲大標鐫刻)??滴跄┠晏雰雀?,清末又流入民間,一度不明所在。20世紀60年代初,《玉版十三行》帖石為王壯弘先生發現,并非碧玉,而是端石,旋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存北京首都博物館。

此冊《玉版十三行》拓片兩張,整幅裝裱,未經裁剪。其一為“未進內府本”,系康熙末年拓本,張照(天瓶齋)、鄭文焯遞藏本。其二為“晉字未損本”,系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拓本。楊守敬、陳三立(伯嚴)、甘翰臣遞藏本,楊守敬審定為“原石初拓本”并奉為“小楷墨皇本”。兩種《十三行》可能經甘翰臣手合裝一冊,兩本皆有楊守敬題跋,其中“晉字未損本”,歷經二十余年后楊守敬又再度經眼并題跋,亦金石奇緣一段。

此冊楠木面板有鄭文焯題簽:“玉版十三行,齊玉堪藏?!?/p>

(1)“未進內府本”,系康熙末年拓本。(圖一)

首行“采”字“采”部完好。

二行“心振蕩而不怡”之“不”字橫畫上石花未與撇畫上石花泐連。

后附康熙四十五年(1706)秋楊賓、翁嵩年題刻。(圖二、圖三)楊賓跋云:“陸水修先生云賈秋壑得子敬書十三行鐫于于闐碧玉,萬歷間或從葛嶺斫地獲之,歸泰和陸夢鶴。朱文盎云此非宋刻也,乃錢塘洪清遠所刻,余從祖四桂老人親見玉工鐫字,是二說者,向未知其孰是。甲申三月于維揚吳禹聲家見宋拓本與此纖毫無異,

但‘我’字戈法尚細,‘宣和’印‘宣’字尚全耳,始信宋時已有此刻。若洪氏本亦于維揚杜氏見之,妍媸不啻霄壤,文盎徒聞四桂老人之言,遂誤認為一,不知其又從此本翻刻也。至陸說予亦未敢深信,蓋此刻獨有‘宣和’印而無悅生‘長’字印,又無米友仁跋,與《容臺集》所載秋壑家晉時麻箋不同,豈秋壑時所刻非麻箋耶,抑此玉不刻于秋壑而刻于宣和耶?!睏钯e懷疑“賈刻說”,頗具慧眼,此石實乃端石而非碧玉,又無賈似道印章,故非賈刻已明矣,此帖可能刻于紹興之前,宣和之后,此時《十三行》真跡尚未歸賈似道手。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未進內府本”帖尾有惲壽平(南田翁)書張丑(青甫)絕句。后接光緒丙申(1896)八月鄭文焯題跋:“右宋刻《玉版十三行》真本舊拓,咸豐初先撫部公得之大梁,蓋天瓶齋物也?!衲晗倪^石碌徐君子靜齋中獲見楊大瓢題此帖原石手拓一紙,合付裝池?!保▓D四)

后接陸懋宗題跋:“宋拓大令《十三行》,《銷夏錄》記載趙文敏跋云:二百五十字,紹興間搜訪僅得九行一百十六字,米友仁定為真跡,賈似道復得四行七十四字裝于后,有悅生騎縫印,人間止有此本,后歸文敏者也。又一本是《宣和書譜》所收,有七璽,是唐人臨本,末有柳跋兩行者也。此拓又是一本,相傳明時得之湖心,有篙痕十余處,聞系碧玉版,為前人著錄所未及,此為近之,筆勢超逸,確是元刻,與世所傳翻本相去霄壤,可寶也?!保▓D五)陸懋宗將碧玉版《十三行》定為元刻,若果如是,當有賈似道印章在焉,此處陸氏不能自圓其說,故將此碧玉版《十三行》定為又一本,以示區別于賈似道藏本和柳跋本。

圖六

圖七

后接光緒丁酉(1897)五月楊守敬題跋:“舊拓《玉版十三行》真本,神采煥發,山陰琴幾如在目前,此石得名后翻鐫者無慮數十,以余三十年搜羅之勤,僅得原石初拓一紙,以重價歸義寧陳伯嚴,今見此本如遇故物?!保▓D六)

后接光緒戊戌(1898)三月鄭文焯題跋:“至翁氏端石二刻跋本,在叔未時已嘆其流傳甚罕,求之久而始得,今端溪片石為余目擊而手摸,合之于闐碧珉珍裝迭寶?!保▓D七)

(2)“晉字未損本”,系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拓本。(圖八)

標題“晉中□令王獻之書”之“晉”字中橫完好。(注:后拓“晉”字中橫與其下“日”部泐連。)

首行“滸”字“口”部完好。

圖八

二行“玄芝”之“芝”字捺筆完好,其下“悅其淑美”之“其”字左豎完好。

二行“無良媒以接歡”之“以”字左半完好。

七行“神光離合”之“離”字“佳”部首橫完好。

九行最末“兮”字長橫左側完好。

十行“侶”字單人旁完好,“侶”字上有三點石花(如芝麻大?。﹩为毞蛛x。(注:后拓左側兩點石花泐連,“侶”單人旁之豎筆已泐。)

圖九

十一行“或”字鉤筆完好。

帖后有光緒甲午(1894)五月楊守敬題跋:“據《容臺集》云子敬《洛神賦》之存十三行當自秋壑(賈似道)始,何以柳周跋本(唐臨本)其文皆同,則知《十三行》已傳之唐代,吳興(趙孟)所云未足為典要?!保▓D九)楊氏此跋頗有見地,《十三行》墨跡舊傳宋宣和以后流散,紹興年間搜訪僅得九行,賈似道復得四行,乃成今日所見之赫赫有名“洛神賦十三行”,然傳世《洛神賦唐臨本》(后有柳公權題跋者)亦十三行,內容相同,若非此帖唐代即已殘損,即是唐臨本亦屬宋代以后的偽托之物,真所謂“孰為嫡嗣尚無佐證”。

楊守敬續題曰:“此本雖經翁楊(翁嵩年、楊賓)表章,當時氈拓無多,原石復佚,故市上所有即舊本亦多重刻,余奔走三十年,所見原石本不過數通,光緒庚辰(1880)道出津沽見此本于骨董店,墨色沉古,精彩射目,其為葛嶺未入土本耶,抑萬歷初拓本耶,不敢質言之也。旅囊羞澀,多方購之,為之擔延者數日,自此藏之篋笥奉為小楷墨皇。及訪書海外未嘗以此相易,去年秋,伯嚴陳兄訪余于鄰蘇園見之,愛不釋手,以重值相償,念此物為得所乃割而舍之。大瓢稱此刻如親見古仙聞吹玉笛,今余則如李后主揮淚對宮娥云?!保▓D九、圖十)

時隔廿一年后,民國三年(1914)楊守敬在上海甘翰臣府上重見此本后,再添一跋,其跋曰:“此本為光緒甲午(1894)義寧陳伯嚴三立以重值購去,距今廿有一年,為甘君翰臣所得,云是杭州人持來求售者以視余,獨念伯嚴今亦避居滬上,豈以經濟困難隱其名求售耶,抑為竊去輾轉至杭州耶。惟余則如同隔世如復見亡子,為之憮然?!保▍⒁妶D十)

共十開,帖文二開,題刻二開,題跋六開。冊高33.3厘米,寬17.6厘米。第一種拓片高27.3厘米,寬26.1厘米。第二種拓片高27.3厘米,寬25.5厘米。館藏號:S2974。

圖十

猜你喜歡
賈似道真跡拓本
頂級畫家
頂級畫家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對讀的新發現
《寫生翎毛圖》全幅現身,99%是徽宗真跡?
明刻《綠筠窩帖》及傳世拓本考
頂級畫家
拓本博古畫:金石傳拓與中國畫的交匯
《賈養材墓志》拓本
賈似道蠢昧醉“半閑”
吳昌碩真跡換“真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