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潮流:人人都能做工匠

2016-06-08 10:56闕政
新民周刊 2016年22期
關鍵詞:煎餅果子手藝

闕政

許多時候,“自己動手做些什么”的背后,都有一顆渴望“慢生活”的心。在生活節奏飛奔的城市里,“手作”不僅是陶冶性情,更是一種生活情趣的體現。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手作”已悄悄成為都市新流行。手藝好不好是其次,只要你有一顆匠心,人人都能成為工匠。

把愛好變成事業

辭職去做木匠,在很多人眼里可能都是不靠譜的事兒。但對于有些人來說,他們只不過想認真做好一件事。

在開始折騰木頭前,余浩是一名建筑師。用他自己的話說:“2008年畢業于老牌建筑院校,混進某大型設計院工作,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的行動路徑,就是從西三環外的家,開車到三環里上班?!?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1/03/xmzk201622xmzk20162221-1-l.jpg" style="">

供職在高大上的設計院,動不動就經手國家級項目,他卻迷茫了:“比起這些龐大的項目,我更渴望接觸真實的造物過程,一些很小、但是能夠親手建造起來的小項目,一些可以讓生活更有趣的項目?!?/p>

小時候,余浩住在南方鄉下,家里的家具都是請本地木工師傅打造的?!翱粗窘硯煾祩兟嘏傧屡倩?,把粗糙的樹木變成一件精細的家具,會由衷贊嘆這項手藝的神奇。許多年后的今天,我還記得在略微晦暗的房間里,木匠們來回拉著鋸子的聲音。陽光穿過屋頂的明瓦,照射著空氣中緩慢漂浮的灰塵……我很喜歡中國傳統家具的古樸感,也愛上了手工造物的踏實感?!?/p>

于是,2012年夏天,他辭了職,搬了家,逃離了玻璃幕墻叢林,搬到五環附近一處帶小院的住宅,自己做竹床、書架、桌椅,完成了初步的“木工自學”。

“當家裝修完的時候,我幼年時的記憶也隨之喚醒,裹挾著這么些年來建筑訓練讓我產生的戀物癖,讓我產生要設計和制作木制家具的念頭?!彼_始創作第一把椅子的草稿,并把它稱作“1號椅子”,設計靈感來自中國明代圈椅。

這一做,就是1095天?!皬臉痈宓讲馁|,從扶手到背桿以及榫的連接,一改再改,但總覺得欠點什么?!彼氲搅四竟そ绲脑娬苤袓u喬治,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創作過程:“我收來許多大木材,其實都是大樹,死了,或者因為開發給砍了下來,我不急著做什么,常年看著它們在雪里在雨里,它們自己會決定它們是什么,我只是依它們意愿,讓里面的靈魂再活過來?!?/p>

“我把這當成自己的創作方式,當一件作品完成時,也許它的生命才剛開始。接下來你需要的就是等,時間會告訴你它想成為什么。整整三年,我做了無數把‘1號椅子,我熟悉它的脾性,感受每一處肌膚與它相觸的力度。3年,足夠一幢高樓拔地而起,而我只做想做好這把椅子?!庇嗪普f,“在反復修改中,我將它調整為更適合普通居室的尺寸,優化了靠背部分的舒適度,同時使用直桿使椅子最終擁有某種區別于流行的簡約感和力量感。材料也從一開始的松木,橡木,到最終選定的北美白蠟木——它更堅固,重量更輕,并有著好看的花紋。椅面選用了牛皮紙繩編織,比一般的木制或者皮革織物椅面工序更復雜。它不僅有著更好的舒適度,冬暖夏涼,而且還是一種再生材料,非常環保。它是中國的,民間的,雅致的,有著日常生活的細微情愫?!?/p>

“1號椅子”完成之后,余浩和朋友一起創立了自己的家具品牌“田間作”,“開始正正經經地做起木匠來”。為了自己的創業,他還在“開始眾籌”平臺上發布了眾籌項目,短短數周就達到了174%的預期目標。

無獨有偶,來自臺灣的Jen也因為在澳大利亞游學期間的偶遇而愛上了做木匠。那一年,他24歲,“某個清晨,我走在一個空曠的草原上,正好撞見七八個木匠正彼此吆喝著,合力搭建一棟小木屋。他們拉著鋸子,手推著刨刀,用各種小工具,把剖開的木頭有序地搭建起來,精心地打造著角落里的小細節。陽光灑在被搭建的小屋上,工匠的敲打聲在街道上回蕩……我就站在小石子路上,看得出了神。如何可以像他們一樣,用自己的手,自己的汗水,沉浸在這個世界里?看起來極其普通的一幕,但真實地打動了我?!?/p>

后來,他辭了職,從事木工8年,在臺北開了工作室,可惜經營不善,終于難以為繼,決定妥協,關店去深圳同學的公司幫忙?!半x開臺灣前一晚,我把削木頭的刨刀裝進了行李箱,算是給自己留著念想,說不定還會再拿起它呢?”

在機場過安檢的時候,這把刀卻給他惹了麻煩?!靶欣钸^安檢的時候,面對安檢人員反復的盤查,我嚇出了一身冷汗,慌忙解釋那是削木頭的刨刀,為了洗白,我在幾百號人的眼皮子底下,紅著臉耍起了削木頭的動作……”

不過,此后,不管去哪里,他的包里總是裝著一把刨刀。到深圳以后,他對木工的愛好仍然不減,又連同幾個朋友開了新的工作室:“忘言手作”。去年,他們參加了深圳第一屆國際創客周,還和Intel、微軟一起得到了“藍絲帶”——這意味著他們是全場最酷的創客之一。

分分鐘變手藝人

曾經,有一本小而美的雜志,叫作《蝸?!?。創辦它的是三個85后大學生——沒有資金,沒有經驗,不會調圖片,也不會排版,只是想記錄民間手藝的美好。他們跑遍深山竹林,做第一手的田野調查,在老鄉家里,得到面對面的原生態口述——楓脂染、繞家繡、白興大寨染布匠、清水江畔老銀匠、蔚縣的掃帚……在《蝸?!费劾?,蔚縣的掃帚和蔚縣最出名的剪紙一樣美,因為說不定哪一天,這些手藝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想繼承老手藝,有時候,你需要一個師傅。

2004年前,李長江還只是一個普通的老式攝影愛好者,迷戀從前的攝影方式:“一家子去攝影館里正襟危坐,攝影師在碩大的木頭相機之后,蒙起一塊黑布,他得在黑布里搗騰半天?!庇幸惶?,他在網上看到了中國攝影界泰斗郭嘉平的名字,“帖子里反復出現的‘木質‘大畫幅‘手工三個詞,像魔咒一樣抓住了我!大畫幅木相機,它們是最古老的相機,目前也是最昂貴的相機,是結構最簡單的相機,也是使用最復雜的相機……12個小時后,我便站在了上海石門一路的弄堂口?!虾9险障鄼C械有限公司幾個字沉淀著時間的氣息,招牌并不難找。忐忑扣開房門,老人家的公司真的很‘有限:不足30平方米的屋子分為里外兩間,外間又用一個擺滿相機和配件的玻璃柜臺隔成辦公和會客,里間是加工‘車間,陳舊的金屬架上堆積如山的各種零件盒子。來開門的是正是郭老,深色夾克,白襯衫,戴著領帶。屋里,幾位老師傅正在制作木頭相機。我正想著怎么開口,老師傅卻很自然地說了一句‘你來了,便將我領進屋。他很開心,一泡茶便是一下午,我安靜聽他講故事……真沒想到,踏進這扇門,我竟然會成為郭嘉平先生的關門弟子”。

師傅教了他一種緩慢、繁復的匠人手藝:“濕版攝影”?!斑@種技術誕生于18世紀的英國,在干凈的玻璃上涂布火棉膠為主材的溶劑,再浸入硝酸銀,取出趁著濕的時候進行拍攝。早在膠片誕生之前,它才是攝影界的主流?,F在,數碼相機拍照,只需要動一下手指頭,而濕版攝影繁復到令人發指——光是拍攝所用的火棉膠便需先存儲7年,這還不夠,窖藏7年的原料還需提前1個月與顯影液等混合調配,以達到最完美的影調與手感。配好藥水后,更需根據畫面尺寸進行玻璃切割。玻璃必須清洗到一塵不染,因為任何小瑕疵都會影響畫面。有時候,一張16英寸的玻璃需要清洗一兩個小時。如果拍肖像,你需要像164年前那樣,將人的頸部、腰部用支架固定住。制作玻璃底片時,要輕柔細心將玻璃擦洗干凈。然后,才能讓火棉膠隨心所欲在玻璃板上流淌。將具備感光的玻璃板裝入片盒,準備就緒,你一生中的3秒,即將重現在這塊玻璃上?!睗癜鏀z影一共有14個步驟,稍不留神就會失敗。但一旦完成,幾百年后,這張照片仍舊可以完美如初。

李長江的師傅郭嘉平如今已年逾80,“經歷過兩次中風。每日仍騎一輛電動車,從靜安區的家到石門一路的工作室,夜晚設計圖紙,白天制作相機,風雨無阻?!崩铋L江很感慨:“有時候,你只需要一秒鐘。而在他們,就是一輩子?!?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1/03/xmzk201622xmzk20162221-2-l.jpg" style="">

無獨有偶,北大畢業的李臻穎,家鄉在長興顧渚,這里因茶聞名,曾是千年前茶圣陸羽培植茶園、寫下《茶經》的地方?!皬奶酵夤?,我們家祖輩世代制茶。舅舅呢,更像是迷上了茶葉,天氣一好,就往腰上插把鐮刀,肩上再扛把鋤頭,提溜一個大茶壺,上山,成天和茶樹作伴。一有空,我就會跟在他屁股后面,屁顛屁顛地往山上跑,一個大老爺們,追著他問這問那,跟小時候采茶一個新鮮勁兒?!?/p>

當地有一種“紫筍茶”,是一種“古時候作貢品時間最久的茶”,也曾經失傳300多年。2011年,“紫筍茶制作技藝”被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臻穎的舅舅鄭福年也成了著名的“古法制茶大師”?!按髮W的每一個假期,我都會跑去鄉下,看舅舅制茶。曾經在清朝之后停產失傳300多年的紫筍茶制作手藝,清清楚楚地呈現在我面前——在春日的清晨,趁太陽還未升起,露水還垂墜在葉片上的時候采下茶葉,再進行先分揀,攤青,放進桶子里蒸,連著桶子也得講究,唐朝人叫它‘釜甑。蒸完還得像搗草藥一樣,用杵臼把茶葉一點點搗碎,用布小心盛著放進圓形的小模具,再用方錘子輕輕捶平。捶結實了,拿出來穿個孔。剛炒完的茶葉,總是有點兒水汽,要除水汽,不能曬,得用最原始的方式烘干。往鍋里搗鼓幾根燒紅的炭火,再把茶餅放上去烘著,不一會兒,整間屋子,都彌漫著茶葉的清香……”

“它不是龍井,不在西湖,它在的地方,沒有許仙和白娘子斷橋相遇的美好故事。它也不是碧螺春,不在洞庭湖畔,乾隆皇帝沒有為它起過名字?!崩钫榉f說。但他為茶人的匠心打動,回到家鄉創辦了“蘇湖學堂”,開發、完善了一系列古法茶類的制作,讓紫筍古法制茶技藝有機會得到傳播和繼承。

還是那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

就是喜歡動手做些什么

有些人學手藝是為了留住傳統,還有些人,純粹就是喜歡動手做些什么。

Yolanda自封為紐約“煎餅俠”,她生長在北京大院,15歲就到美國留學,大學主修商科,輔修藝術,實習的時候在夢工廠做過制片助理,畢業后又當了服裝搭配師,創立過自己的飾品品牌?!把劭粗鸵鴷r尚行業的一路狂奔了??晌易蛔“?,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按點上班的人生不夠給勁啊。有天晚上,我跟我爹聊了一晚上創業。我爹覺得我們這些90后勇氣滿塞,就是缺少鍛煉?!蝗?,閨女你去做餐飲吧。這行最能磨練人?!?/p>

Yolanda做了一段時間的市場調查,發現,“流動餐車是紐約街頭一景,每到午餐時間,一些熱門餐車旁邊經常一排排的隊伍,跟iPhone新款開賣似的。餐車里裝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光是煎餅,你就能吃到一堆不同國家的。唯獨看不到中國的煎餅果子。作為在北京長大的孩子,煎餅果子簡直就是童年回憶里最香的東西。以前上學的時候,每天上學放學肚子餓了都會買一份,特別懷念那個味道??墒琴即蟮募~約城竟然沒有,怎么能忍!老天安排我來美國,一定是為了填補這個空白!”

為了做得更專業,她還跑回天津“拜師學藝”,“每天都在吃吃吃,吃不同鋪子的大媽大叔大嬸們攤的煎餅果子。街上吃到覺得好吃的,就纏著老師傅教手藝。一路嘗了足足100多家煎餅果子,到后來,只要舔一口醬就知道醬料里有些啥。也悟出了各地煎餅果子用料和口感的差別,北京的煎餅會加入白面,天津的豆面偏多,而山東的,則是雜面。比例不同,口感就不一樣……和面,單手打蛋,熬醬和辣椒油,做薄脆,把這些手藝全學完了,才肯重新飛回美國?!?/p>

下飛機沒幾天,她就申請了各種證書,買了輛二手餐車,起了個很霸氣的名字“飛天豬”,在曼哈頓,賣煎餅果子!“攤餅,4秒;刷醬,3秒;夾上一片自制的薄脆,放上幾塊我做的紅燒肉,裹一裹,切兩刀,熱騰騰的煎餅果子出爐,餐車外的這哥們喜氣洋洋地吃著走了?!泵刻炜梢再u掉將近200份煎餅果子,排隊買餅的人把人行道堵得水泄不通?,F在,她的故事就快被拍成網絡劇。

喜歡動手的還真不止Yolanda一個。在上海,原本從事手機硬件設計的Coffee-liz也辭職開辦了自己的皮具工作室。每個月,她都會在吳江路的集市上設攤,吸引了許多年輕白領來學手作皮具。

“做好一個短皮夾大約需要兩天,第一步是根據版型裁皮,然后打磨好皮背面毛糙的地方,處理好卡位,再由里到外打斬(打孔),縫線,最后用砂紙打磨平整,才能上邊油,考究一點的,還要擦上皮革用的保養油,這才算大功告成?!彪m然手作一個皮夾并不簡單,但很多零基礎的白領也愿意來挑戰一下自己的動手能力。做成的皮具,不管是自己用,還是送人作為禮物,都顯得更有心意。

許多時候,“自己動手做些什么”的背后,都有一顆渴望“慢生活”的心。在生活節奏飛奔的城市里,“手作”不僅是陶冶性情,更是一種生活情趣的體現。前不久,朋友圈里都被日本設計師深堀隆介的“樹脂金魚”刷屏了——在境遇不順的時候,他受自己養育的金魚啟發,用極大的耐心和技巧,把一層層樹脂澆灌成了立體動態的金魚。而法國藝術家 Anastassia Elias 則用別人眼里的垃圾:小小的衛生卷筒紙內芯,創作出了經典電影場景:希區柯克的《群鳥》、李小龍的《死亡游戲》、弗里茨·朗的《大都會》。還有一位挪威設計師Stian Korntved Ruud,在自己的Instagram上,每天放一張自己親手制作的小木勺,足足做了一年……其實,對于素人而言,即使只是拿一只舊襪子出來做個布偶,也能自得其樂吧。

猜你喜歡
煎餅果子手藝
手藝
老手藝
最貴的不是手藝
煎餅果子
買煎餅果子宜要薄脆嗎?
《尋找手藝》讓“手藝”文化走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