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把青春獻朱鹮

2016-06-15 14:04李海鴻
金秋 2016年11期
關鍵詞:姚家朱鹮種群

文/李海鴻

我把青春獻朱鹮

文/李海鴻

2008年1月路寶忠作為表彰的科學作者出席全科學技術大會

“一個人一生往往可以干很多事情,但有時候一件事也會讓人干上一輩子”,在陜西漢中洋縣,就有這么兩個“一條道走到黑”的師兄弟——路寶忠、翟天慶。為了拯救世界珍禽——朱鹮,用三十多年的大好光陰“一直干著一件既簡單又不簡單的事”。師出同門的他們,傾盡畢生所學,對朱鹮進行保護性拯救、科學化護養,讓曾經一度瀕臨滅絕的朱鹮種群在不為人知的陜南小山溝里繁衍壯大,并從這里展翅高飛,在美麗中國的遼闊版圖上形成一道悅目的風景線,更讓世界對中國“牧鹮人”對于和諧生態建設的卓越貢獻刮目相看。

姚家溝的第8戶人家

雖然兩年前就辦理了退休手續,可在年過六旬的路寶忠記憶里,所有和朱鹮有關的往事仍然歷歷在目:1981年1月,27歲的路寶忠從漢中農校畢業分配到洋縣林業局工作。1981年3月,組織選派他到西北大學攻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專業。同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蔭增研究員受中科院委托來洋縣尋找朱鹮時,意氣風發的路寶忠自告奮勇,陪同劉蔭增去大山深處尋找朱鹮蹤跡,從此與朱鹮結下不解之緣。1981年5月23日,在陜西洋縣姚家溝發現世界上僅存的7只朱鹮后,一支別開生面的“朱鹮保護小組”在中國秦嶺開始了長期不懈的保護生涯。

1981年6月5日,由路寶忠任組長的朱鹮保護研究“四人小組”正式進駐姚家溝,開始履行保護朱鹮的重大使命。

姚家溝位于大店村,距離洋縣縣城約40公里,山路崎嶇,海拔1200多米。在去姚家溝的路上,路寶忠身背被褥,肩挑鍋碗瓢盆,心里忐忑不安,一直算計著天黑之前能不能趕到目的地。還好,晚上8點半左右,四人安全到達。迎接大家的只有三間破舊的黑瓦房,和一座舊鍋臺上兩口已經銹跡斑斑的鐵鍋。疲憊不堪的他們來不及收拾,打開鋪蓋卷倒頭就睡。

“四人小組”在這里的工作,基本上圍著朱鹮轉,朱鹮在哪里,大家守護觀察在哪里。一年以后,朱鹮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時間產蛋,什么時間小朱鹮出殼,遇到了什么意外,這一切的一切全都在研究人員掌控之中。

朱鹮在姚家溝,牽動著西安、北京等地以及外國人的心,他們開始紛紛到姚家溝研究考察。為方便工作,路寶忠給駐地門口掛上“秦嶺一號朱鹮群體臨時保護站”的牌子。此后,姚家溝的一草一木,受到當地政府和“牧鹮人”嚴格保護。

一年一度,牧鹮人忍受著風餐露宿、蚊蟲叮咬和極度寂寞的環境,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常常幾個月回不了家,然而,朱鹮在這里卻享受著國寶級特殊呵護。它們每年都會在這里繁殖出2-4只可愛的“小寶寶”。據1981年-1990年觀察記載,朱鹮在姚家溝成功繁育朱鹮10窩,產卵30枚,出殼20只,出飛幼鳥19只,這組簡單數字記錄,在拯救瀕危物種的功勞簿上寫下輝煌的一筆。曾經的姚家溝是世界范圍內朱鹮惟一的天然避難所,如今的姚家溝已成為生物學界所公認的朱鹮圣地。

駐守“秦嶺一號朱鹮群體臨時保護站”,路寶忠和保護小組成員晝夜跟蹤關注7只野生朱鹮,為使它們不受人類等外界因素干擾和天敵傷害,在3至6月繁殖期,保護人員在每棵巢樹下搭建觀察棚進行24小時監護。為了防止蛇、黃鼠狼、流浪貓等上樹掏鳥窩、傷害雛鳥,保護小組和村民進行分工,晝夜輪流在樹下守著。保護小組的人一邊在樹下守護,一邊拿著望遠鏡、錄音機、照相機觀察朱鹮習性和狀態。為了防止蛇、黃鼠狼等動物上樹,他們想出了在樹干上涂抹黃油、安放刀片架,在每個巢下懸掛尼龍網,最大限度保護卵和幼鳥安全,一只只幼小可愛的生命在保護小組的呵護下茁壯成長。

路寶忠利用無線電遙測跟蹤掌握朱鹮動態

攻堅克難搞研究

“說實話,當時壓力挺大的?!弊鳛橐粋€“世界都在關注的課題”,組織把這么重大的項目交給剛從校園走出來的路寶忠,讓年輕的他真切地感受到肩頭沉甸甸的責任。為了不辜負組織信任,在和劉蔭增研究員一起工作的三年時間,路寶忠虛心向前輩求教,在實踐中一步步學習、積累著必要的專業知識,讓自己成長、成熟起來。

1983年,路寶忠等朱鹮保護人員在姚家溝發現從巢里掉下來的朱鹮雛鳥,他們邊搶救邊進行半野化飼養,從中探索積累了大量朱鹮救護飼養經驗;1990年,路寶忠帶領科研人員開始著手朱鹮人工飼養繁殖方面的研究。經過三五年潛心鉆研,終于攻克人工飼養條件下朱鹮產卵、孵化、育雛三個階段的技術難關,使朱鹮人工飼養獲得成功。隨著朱鹮人工種群建立和擴大,朱鹮野化放飛又成為重大科研課題,擺在他們面前。2004—2006年,他又帶領科研人員駐進洋縣華陽山區,克服重重困難搭建朱鹮野化訓練大網籠,開展朱鹮野化放飛試驗,為實施朱鹮再引入工程積累了成熟經驗。

“姚家溝的保護歲月是我們牧鹮人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牧鹮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從姚家溝開始的。姚家溝是朱鹮的圣地?!睂τ谧畛醪槐灰恍┤丝春玫摹傍B事”,路寶忠一干就是三十年,干得有聲有色。如今,無論官方還是民間,保護朱鹮的隊伍在一天天壯大,昔日的“四人小組”幾經組建已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工作在探索中一天天積淀,一天天走向成熟,在不斷傳承和發展。而這中間,和朱鹮的朝夕相處,讓路寶忠原本單純的工作責任轉化為日漸濃烈的愛意。這愛意,成為一種支撐,成為一個人和幾只鳥的世紀戀歌。

功夫不負有心人,二三十年的辛勞和積淀,路寶忠帶領科研工作者主持開展的《朱鹮拯救與保護研究》課題成果先后獲得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元月,他榮幸地出席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幾十年干了一件事”,“干得放不下,舍不得了?!痹谀赀^六旬的路寶忠心里,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朱鹮注定會是他此生不能割舍的“一塊寶”:在他退休前后的三五年時間里,雖然已退出領導崗位,但他關注并積極參與一些朱鹮的保護研究工作。2012年,他承擔了保護局朱鹮宣教館的布展,在他的精心研究籌劃下,經過一年多時間夜以繼日的工作,高質量地完成了標本室、圖片展示室布展任務。2013年至2015年,他受陜西省林業廳委托,以朱鹮專家的身份先后赴銅川、寶雞、延安等地進行朱鹮野化放飛項目的選點考察、指導協助野化放飛方案的制定,解決有關技術難題,不辭勞苦堅守在朱鹮放飛現場。2013年7月,在距朱鹮放飛前一個星期里,連日勞累加之夏季高溫,他病倒了。但他還是忍著膽結石的陣痛,堅持在放飛現場指揮把放飛大網掛設完好,朱鹮在秦嶺以北地區成功的野化放飛凝聚著路寶忠辛勤的汗水。

緊跟師兄步伐,“鳥官”為鳥癡迷

和師兄路寶忠一樣,1983年從漢中農校畢業的翟天慶,也是頂著壓力到朱鹮保護站工作的。當時,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不強,覺得一個中專生去管“鳥事”,“太不值得”!各種不理解讓年輕的翟天慶內心很是糾結。最終,他還是“服從組織安排”,義無返顧地背起被褥,追隨師兄的腳步,一頭扎到海拔1200米的朱鹮巢區,開始了自己的朱鹮保護研究事業。

全神貫注的翟天慶

工作中,翟天慶和師兄們一道,晝夜守護在觀察棚內,不顧蚊蟲叮咬,不怕寂寞孤單,長期與林間風聲作伴。功夫不負有心人,艱辛的觀察研究,堅韌的工作毅力,使得年輕的翟天慶逐漸摸清并掌握了繁殖期朱鹮的基本習性、活動規律。繁殖結束,朱鹮開始游蕩活動,為摸清朱鹮游蕩習性、分布范圍,他身背望遠鏡,天天跟蹤觀察,一天下來,足足要跑五六十里山路?!疤焐现禧q飛,地下天慶追”,朱鹮飛到哪,他就跟到哪。晚上回到駐地,他就著煤油燈亮光,細心整理當天所收集的觀察資料,認真記錄、保存,并根據當天觀察情況,制訂第二天工作計劃。有時白天被“任性”的朱鹮甩掉、跟蹤信息中斷,翟天慶就覺得自己失職了,到了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當聽到群眾報告朱鹮信息時,他常常第一個奔赴現場。據不完全統計,30多年中,每次核查朱鹮蹤跡,幾乎都有他的身影。由他親筆記錄的工作日記達40多本,階段性觀察記錄資料達5萬余字。

刻苦學理論,實踐出成果

埋頭苦干,深入第一線固然重要,學習掌握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同樣重要。為此,翟天慶先后被國家林業部和陜西省林業廳派到上海華東師大、大連鳥類研究所、西北大學等單位,學習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理論知識。學成歸來,又先后拜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錢燕文、西北大學教授陳服官、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王廷正為師,并借讀他們提供的《動物生態學》《脊椎動物學》《普通動物學》《鳥類疾病防治》等專業書籍,奠定理論基礎。

為掌握朱鹮的歷史分布,他先后到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西北大學圖書館查閱國內外有關記載朱鹮的文獻資料。同時結合前往德國、日本前后3次考察訪問機會,通過了解分析,深刻地認識到日本朱鹮滅絕的根本原因:“歸結于自然環境的極度破壞和覓食地農藥化肥的嚴重污染”。通過大專院校的理論學習,各位名師指點和國外考察,使他深刻認識到:“中國朱鹮的保護,要走出困境,必須記取中外歷史慘痛教訓,務必走出“保護環境重于保護朱鹮本身”的新路子。這一具有前瞻性的見解,為他創立的“保護朱鹮的棲息環境是朱鹮保護工作重中之重的保護理論的構想”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隨著朱鹮種群數量不斷增加,以及朱鹮巢區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遷移的現狀,巢區環境保護與當地村民生產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對此,翟天慶和同事一起,深入具有代表性的花園巢區調查研究,本著既不傷害群眾的實際利益,又要保障朱鹮繁殖安全原則,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提出了:“高海拔巢區方圓400米,低海拔巢區方圓200米內維持土地利用現狀,土地一旦輪歇,嚴禁新開墾耕種,輪歇地由站上投資樹苗款購樹苗,群眾自己栽植,并明確誰栽植,誰管理,誰受益”。這一辦法,深得民心,受到巢區廣大群眾好評。

翟天慶常說:“任何一項工作都離不開群眾和社會的理解支持”,他腳踏實地,心系群眾,并常常告誡大家:“只是一味地強調朱鹮保護,而回避群眾實際問題,是朱鹮保護工作的大敵”。經過堅持不懈的社區共管工作開展,朱鹮保護得到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僅1996——2000年間,站上共得到群眾報告的朱鹮活動信息96條,所發現的24具朱鹮尸體信息,全為當地群眾提供。隨著廣大群眾自覺保護意識的進一步增強,朱鹮巢區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一定的提高。一個樹木蔥綠、環境幽靜無污染的自然生態系統,為朱鹮種群的不斷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年一度的朱鹮繁殖期,是朱鹮種群發展壯大的黃金季節。切實做好繁殖期監護工作與提高朱鹮繁殖率至關重要。翟天慶通過多年摸索、試點,制定了朱鹮“產卵前后十天、出殼前后十天,出飛前后十天”定時定點觀察的保護方案;朱鹮游蕩期,在朱鹮集中分布區,他充分發揮聘用的季節性朱鹮保護信息員作用,讓他們就地承擔朱鹮保護觀察工作的舉措,有效地保證了游蕩期朱鹮的活動安全,監護成效十分顯著。他的這一保護舉措得到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圍繞保護,他更注重科研。據統計,翟天慶先后在國家高中級刊物上發表論文20多篇,共計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二歲雌性朱鹮繁殖成功”發表后,填補了國內外朱鹮研究史上的空白,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深入研究,讓朱鹮種群穩步增長

翟天慶的獲獎證書副本

2002年3月上旬,陜西省林業廳指定翟天慶為樓觀臺朱鹮種群異地飼養繁殖技術總負責,全面負責再引入60只朱鹮的飼養繁殖技術工作。他由此感到肩膀上擔子的分量。針對樓觀臺的自然環境和籠養條件,根據多年來在朱鹮家鄉洋縣積累的飼養繁殖經驗,以及與當地工作人員的認真分析和反復研究,針對第一年15對鳥的繁殖行為表現,他毅然提出自然繁殖與人工孵化相結合的異地朱鹮種群繁殖方案,即:“3對鳥作為自然育雛試驗,其余12對進行人工孵化”。繁殖結束,配對的15對鳥,繁殖成活幼鳥26只,其中自然繁殖3對鳥,共產卵7枚,繁殖成活7只,自然繁殖成活率達到100%,創朱鹮保護以來自然繁殖的第一例,得到省林業廳和國家林業局的充分肯定。近年來,在加大朱鹮種群規范飼養、科學管理基礎上,他提出了按照當年配對鳥總數60%的比例,重點實施自然育雛的繁殖方案,并逐步減少人工孵化的繁殖方式。截至2004年10月,樓觀臺異地朱鹮種群繁殖數量發展到171只。

嚴謹的工作作風,求實的奉獻精神,滲透在翟天慶工作的每個環節。據統計,他每年有三分之二時間生活工作在巢區,從事定點觀察、記錄和專項研究,同鳥結下不解之緣。他無論到哪個巢區,都會習慣地操起觀察鏡,主動把自己編入觀察班次中,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觀察點的好班頭,癡心的大鳥迷”。

翟天慶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同志關懷備至,而對自家的事卻顧及很少。母親患病5年,他在家照顧時間共計不到半月。1991年2月,他正在朱鹮巢區制定監護工作方案,母親病危,電臺多次催他回家,但他嘴里答應卻并未動身。待他任務完成踏進家門,再也沒有見到慈母的面容。娘舅家指責他:“你就這么忙?你母親病情垂危時,多少次呼喊要見你一面,就這點小小的要求你都做不到,你還算個兒子嗎?這么干,你到底圖個啥?不就是幾只鳥嗎!”

“是啊,我們到底圖個啥呢?”人到晚年,兩師兄弟閑時聚在一起,回眸“牧鹮人”從蹣跚起步到茁壯成長的歲月,過往的寂寞與惆悵,經歷的困惑與坎坷,種種辛酸和歷練涌上心頭。有感慨卻也十分欣慰:目前,國內外朱鹮總數量已發展到兩千余只,朱鹮已由姚家溝飛越秦嶺,飛向世界,朱鹮家族正在由衰落走向興旺,這是中國的驕傲,是以路寶忠、翟天慶為優秀代表的新老“牧鹮人”的驕傲!

猜你喜歡
姚家朱鹮種群
山西省發現刺五加種群分布
買件虛擬衣服穿在身上
江西弋陽縣姚家鐵礦地質特征及成因
朱鹮 從7到1000的生存跨越
優雅的朱鹮
朱鹮你好
啊,朱鹮
中華蜂種群急劇萎縮的生態人類學探討
姚家莊村的幸福和煩惱
開往春天的航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