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寄宿生情感關懷的策略研究

2016-06-21 20:12劉善澤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 2016年6期
關鍵詞:適應期寄宿生情感

劉善澤

一、問題的提出

我校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來自23個自然村,絕大多數家庭以種地為生,閑暇時間許多家庭主要成員外出打工,與孩子聚少離多。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孩子表現出本能的愛,盡力滿足孩子的一些要求,但這種滿足更多地體現在物質層面上。孩子來校時,大包小包帶“好吃的”。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全天候住校省心了、麻煩少了,周末接回家時問得最多的是“作業完成如何”“學習如何”“成績如何”。孩子住校后思念家人,但卻很難與家人見面、交流。

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農村離婚率不斷上升,一部分孩子成了單親兒。這些學生由于家庭結構的不健全、失去父母應有的監護與愛撫,很多人產生心理扭曲現象,他們在校的不良表現尤為突出。還有個別孩子性格剛烈、脾氣暴躁、刁蠻任性,喜歡惹是生非。追根溯源,這些孩子的不良表現都因寄宿而導致的情感缺失。受傳統理念影響,寄宿制學校管理重考試成績和校園穩定,教師教學重知識傳授紀律安全,對寄宿生情感關懷無暇或重視不夠,致使寄宿生全天候在校園總是進入聽講作業狀態。他們心情不愉快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很好的排解方法,內心感到寂寞、孤獨甚至壓抑,常常會是一些小矛盾就可能會給他們內心留下很大陰影。因此,關懷寄宿生的情感就是關心寄宿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學校、教師和家長們的重要任務。

二、研究的基礎

情感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能否獲得滿足的反映。情感分為情感形成、情感發生、情感發展、情感消退四個階段。關懷寄宿生的情感,就是對寄宿生給予重視與愛護,即對其心理與行為的感情投入。因此,這種關懷將體現在寄宿生心理和行為兩個方面。

心理學依戀理論表明:依戀是某一個體對另一個體(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長期持續的情感連接。依戀性在個體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依戀關系是學齡兒童適應不良行為問題的重要預測指標。兒童的依戀行為有四種類型,即焦慮——矛盾型,焦慮——混亂型,焦慮——回避型,焦慮——安全型。其中,只有安全型行為依賴對兒童有著積極的影響。兒童安全型依戀行為表現為:只要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場,兒童就能感到足夠的安全,就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玩耍,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當父母離開時,兒童明顯地表現出苦惱和不安,想尋找父母回來。當父母回來后,兒童會很容易平靜下來。兒童的安全型依戀行為中,其父母等主要監護人起著主導性的影響作用。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被同伴拒絕的可能性較低,社會適應性更好,其行為問題的發生率也較低。

小學寄宿生活一般都要經過極度不適應期、初步適應期、完全適應期三個階段。寄宿之初屬于極度不適應期,一般會持續兩周左右。在這個階段,他們對新環境表現出強烈的排斥心理,會大哭大鬧,任憑教師如何哄勸,都很難止住哭聲。這個階段突出表現是想家,對教師充滿陌生和畏懼;對身邊同學充滿陌生、焦慮,情緒不穩。他們迫切渴望父母來身邊陪伴或離開寄宿環境,回家與父母團聚。兩周左右以后屬于初步適應期,這時,大多數寄宿生開始慢慢變得熟悉學校環境,對教師初步有了依賴之情,也慢慢熟悉了身邊同學,對寄宿環境逐漸開始適應。兩三個月以后屬于完全適應期,這時,大多數寄宿生適應了學校環境,對教師依賴性強了,與同學交往頻繁了、廣泛了,師生關系也穩定了,預示著完全適應了寄宿學校的生活。除此之外,在少數寄宿生身上還存在冷漠、孤僻、麻木等不關心他人的嚴重心理問題。

對這些寄宿生心理關懷和行為關懷的不足,將直接導致其心理適應期變長,很不利于寄宿生順利成長。只有學校、教師、家庭真心實意投入真情實感,他們才能夠在遠離家庭、遠離父母的情況下,健康快樂成長。

三、采取的策略

1.培養健康向上的教師群體是前提

農村寄宿學校教師非常辛苦,每天要管理幾十名背景、能力、興趣各不相同的學生,還要上好學科課和處理學生作業,每周還要值一兩次晚班全程住校。為了不把負面情緒傳染給學生,教師就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緒情感,就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自控力和毅力。受應試教育的壓力、素質教育的開展、住校安全的確保,寄宿學校教師心理疾病遠遠高于非寄宿學校教師,相當多的人出現疲勞、焦慮、角色過度、完美傾向等有損身心健康的傾向。

從個體層面說寄宿學校教師也是人,喜怒哀樂也是常情。但從教師工作層面說,又不允許他們情緒情感經常處于潮起潮落的波動中。因此,在遇到壓力和挫折時,我們引導教師要學會控制憤怒、哀傷、退縮等不良情感,尋找方式排遣。我們尊重、理解、同情教師,更多的時間在校與他們同吃同住同交談,評模獎勵、物質待遇向教師傾斜。我們倡導教師多交往、多溝通,堅定自信,了解自己,悅納他人,多角度全方位培養教師樂觀向上的健康情感。

2.建立和諧合作的家校關系是關鍵

學生寄宿后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尤其是那些父母外出務工即使到周末也無法與之團聚的學生,更顯孤獨無助,更需要家校聯手解決。

(1)信息溝通,助力情感。學校利用“校訊通”“家長熱線”“親情熱線”“家長手機報”等現代通信工具,加強班主任、生活教師與家長的聯系。及時溝通寄宿生在學習、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出現的情感問題,共同分析原因,找到妥帖的解決辦法。通過書寫親情書信、撥打親情電話、節假日小團聚等方式,增強親子情感交流,化解因長期分離而造成的情感缺失。

(2)培訓家長,溫暖情感。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等形式,增強家長及其他監護人重視子女情感健康責任心。給他們講明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關注孩子情感,打打電話說說話,切不可只關心學習成績,不關心孩子成長的煩惱和需要,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定期回家來校和孩子和教師談談。孩子在幼兒和小學階段,父母最好不要同時外出打工;家庭成員都要和睦相處,給孩子營造一種溫馨溫暖的家庭氛圍,盡量彌補因父母親的缺位而導致的情感殘缺。

(3)參與管理,融洽情感。我校通過家長義工進校園參與學校管理的辦法,融洽親子關系。每天都有兩名家長進校進班,看看校園、班級、食堂、宿舍等環境,親身感受教育投資給農村學校帶來的巨大變化;聽聽校長的介紹、教師的講課、孩子的發言,全程觀摩校園活動;參與體驗升旗、間操、晚鍛煉、社團、教研等學校當日大型集會活動,親身體驗學生們的快樂活動;和孩子共進一次午餐,感受餐桌上的親情;走時寫寫,給學?;虬嗉壛粝乱恍┖媒ㄗh。家長義工進校園這一舉措,融洽了家校關系,推動了學校工作,也滿足了孩子們成長中的情感需要。

3.營造平等和諧的校園環境是保證

(1)優化校園環境,浸潤情感。大氣漂亮的教學樓,碧綠的塑膠操場、蔥綠的各種樹木,齊全的功能室、大容量的圖書室,總讓孩子們賞心悅目;看的課程(電視、電腦)、玩的課程(各種社團、游戲),總是牽絆著孩子們;食堂花色多樣的飯菜讓孩子們找到了家的感覺;教師早午晚的陪伴、夜間的巡查,頭疼感冒時的端藥遞水、寂寞煩惱時的話語,讓孩子們感到家的安穩,親人的溫暖……

(2)融洽師生關系,溫暖情感,發揮好班主任的作用。在寄宿生剛來校時,對一切都陌生,尤其是內向的孩子,更易生疏、膽怯、畏懼。班主任要親近他們、愛撫他們,幫他們消除新環境帶來的不適感。在學習內容和時間上要靈活多樣,不讓孩子承擔過多的學習壓力,尤其要重點關注特殊家庭的孩子。在開學初抓好反彈,有的直截了當說想家,有的低頭不語,有的裝病等。教師要耐住性子,和他們一起玩,別總在要求作業質量上打轉。

發揮好科任教師作用。自然、適度、得體的教態,真摯、謙虛、親切的表情,贊許、期待、微笑的目光,適當、適度的手勢,一經融入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會產生情感共鳴,投入到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

發揮生活教師的作用。生活教師在某種程度上是學生父母的“代替品”。走進宿舍,誠懇與之交流,耐心聽取學生反映的問題,及時幫助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及時向學校有關方面反映。細心觀察學生一舉一動的情緒變化,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特長愛好,對學生每天的內務、紀律、衛生、安全等及時檢查,對每一個學生的細微進步,及時表揚鼓勵。

(3)密切同學關系,拉近情感。良好的同學關系,有利于寄宿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同學關系不良,就有可能導致學校適應困難,社會能力缺乏。要重點處理好特殊學生的特殊關系,摸底調查,建立檔案。一般特殊學生檔案包括以下類型:家庭貧困;厭學;思想偏激;先天性疾病、身體缺陷;經常違紀違規;智力遲緩;單親家庭;重組家庭。

多措并舉,齊抓共管。分包到年級領導,年級領導落實到班主任、副班主任及科任教師身上。

不同學生不同對策。年級教師和他們“結對子”跟蹤輔導,讓孩子感受到親人般的呵護與關懷;班級學有余力的同學也和他們“結對子”;班級舉行“過橋”“小火車”等聯誼活動;利用好國家對住宿生補助政策,全力對貧困家庭學生傾斜,讓他們在校住得好、吃得好、學得好、玩得好;在校、區各類比賽中,盡量推薦特殊生參加,給他們成功的機會;從嚴管教“大哥大”“大姐大”,為挨欺負的孩子壯膽撐腰、討回公道和自尊,讓他們在校園也能夠挺起胸脯走路,也能和其他學生一樣共享快樂。如針對個別向低年級小同學要錢的、無償使用老實同學飯卡的,在宿舍指使弱小疊被打水值日的,學校從嚴處理。

(4)開好課外活動,豐富情感。為展示各班精神風貌,學校每周按班輪流升旗。各班自選升旗手、護旗手、升旗主持、指揮;進行文體節目、經典誦讀等特色展示。升旗儀式后學校逐班評比打分,學期末表彰“最佳升旗班級”。

陽光運動大課間。樹立“健康第一”思想,開足上好體育課,開展好系列體育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教室,享受陽光,自覺鍛煉身體。在時間上20分鐘晨練,30分鐘間操,40分鐘晚活動。在活動項目上,踢毽子、跳繩、丟沙包、跳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呼啦圈、毽球……

內務整理也比賽。各班班主任為本班學生現場展示整理被褥的方法與技巧,活動中,孩子們疊被褥的、擺用品的、擦窗戶的、拖地板的,個個忙得不亦樂乎。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真正進一步鍛煉孩子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習慣。

社團行動放異彩。寄宿制學校學生比走讀學生有充裕的課余時間。這既是管理的難點,也是可以利用的管理資源。我們本著“參加一個社團,培養一種興趣;學會一門知識,練就一項技能;體會一個成功,享受一份快樂。培養個性特長,提高綜合素質”的目標,組建踢毽、跳繩、乒乓球、羽毛球、舞蹈、繪畫、朗讀等30個社團。學生在教師精心輔導下,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社團活動中。在參與活動中,學習技能,磨練意志,增進友誼,促進合作。

此外,學校還組織“兩操一素一舞”大賽,寄宿生精神飽滿,步伐整齊,口號響亮、動作到位、英姿颯爽,充分展示出雙灤四小學生們的精神風貌。組織六一聯歡會,為孩子們展示才藝搭建平臺,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激發了學生爭先創優的上進心。

(5)學科教學,滲透情感。結合學校心理咨詢與輔導、公民與道德教育、健康與體育教學等,并融入班會、周會,以不同的主題、系列教育與訓導的方式,協助學生發展健康和諧的情感。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寄宿生是一個特殊群體,只有家長、學校、社會齊抓共管,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對其行為、心理及時把握及時引導,才能使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順風又順水,抵達理想的彼岸。

(作者單位:河北承德市雙灤區第四小學)

猜你喜歡
適應期寄宿生情感
情感
臺上
一年級小學生適應期存在的問題對策研究
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幾點感悟
探尋高一學生如何順利度過數學“適應期”
女教師產后返崗適應期的“?!迸c“機”*
主題素材閱讀之“情感”篇
重視農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