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說自學

2016-07-09 20:25徐克平
學校教育研究 2016年22期
關鍵詞:自學書包兒子

徐克平

36歲,一個不算小的年齡,好在一直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雖沒成器也沒成名更沒成家(本就沒敢指望過哦),卻也有些許體會和感悟,不妨說與大家聽聽。

《說苑》中有這樣一句話“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這是晉國樂師師曠鼓勵晉平公晚年學習的故事中的一句,它所提倡的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這種奮發進取的精神在這個日新月異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更有其現實意義,這種意識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共識,我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中,也熱切地投入在這個“學無止習無涯”的滾滾大潮中。

學歷的進修、“繼續教育”課程的學習、集體(小組)性業務學習、政治學習、外出參觀考察、甚至兩三個人的言語交流都是一種學習的途徑,“自學”更是各種學習方式的有效補充,而且經過多年的體會,還對這種學習方式情有獨鐘,私下里認為——“這邊風景獨好”呢。好在哪呢?且聽我一一說來——

一、時間的隨機性

它可以是手捧經綸綱章的昏天黑地的苦學,也可以是在睡前醒后茶余飯后一小時段的瀏覽翻閱,還可以是等人候車的時間間隙的吟誦背記,時間或長或短權由自己拿捏和把握,長可通宵達旦,短可三五分鐘,進能功退能守,少了幾分壓力和緊迫,多了些許怡然和自在,有如在自選超市撿拾商品一般收放自如隨心所至。

二、地點的靈活性

可以是辦公室的正襟危坐,也可以是斜倚沙發床頭的信手拈來,還可以是站臺、車廂、公園中的亂中取靜,環境或大或小,或安靜或嘈雜,難得的是這一份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的悠然,享受那種徜徉在精神家園與紛繁隔阻開來的王者般的唯我獨尊。

三、內容的廣博性

他可以是天文地理,可以是古今中外,可以是鴛鴦蝴蝶,可以是倫理綱常,可以是政治,可以是經濟,還可以是小兒為什么夜哭……只要你愿意,形形色色五花八門都可以攘入你的書桌書架或書包,聚寶盆聚納百寶一樣為你所有,為你所用。

四、目的的專一性

身為社會人,需要你做的事說的話寫的文是多雜的,也許昨天一次慷慨激昂的“愛崗敬業”的演講,今天又要完成一篇“還我綠色家園”的倡議書,明天又要論“戰爭與和平”“人文與物質”……每個領域我們不都是內行都是強項吧?這時自學的目的專一性就突顯其優勢:或看書或上網查資料找出處,或找資深人士探討請教追根求源,只要有目標,盡可以把搜羅來的知識淺嘗一次、惡補一把,豐富到你的人、文、話語里,活脫脫半個專家赫然人前。

諸多優勢,勿需贅言,如果說上邊稍許有些調侃地說了自學這種學習方式的優越性,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再謹小慎微地說說自學的感受及收獲吧。說謹小慎微,表達的是我的一種謹慎和虔誠,因為學問是嚴肅的,來不得半點馬虎,不管我思想的深度是否到位,但我保證,我的態度是到位的了。

一、學與習

學,是由不知到知模仿的過程,習,是知而反復模仿練習的過程,孔子說“學而實習之”是快樂的事情,我理解學是從理論中來,習是到實踐中去。我在看《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其中有這樣幾段內容:“……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在學業上落伍,這主要是他們不會學習、不會掌握知識的結果……你應當首選教會兒童熟練地讀和寫。學生如果沒有學會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閱讀和感知所讀的東西,沒有學會流利而正確無誤地書寫,那么,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談不上順利地學習……必須使閱讀能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這使我聯想到我上四年級的兒子,每次試卷發下來,我發現語文都是在“閱讀分析”的題型中丟分,這說明孩子沒掌握閱讀的方法,更沒讀懂短文的全部內容,或者連問的是什么都沒讀懂,怎么能不丟分呢?上面我摘述的幾段話給我帶來啟示:如何能讓孩子學會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閱讀和感知所讀的東西,學會流利而正確無誤地書寫,使閱讀達到一種自動化的程度,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的能力呢?我用游戲的形式和孩子做了一次嘗試,我找來一摞紙,和兒子說“今天咱倆做個游戲”,兒子興致盎然,忙問什么游戲,我說游戲的名字叫“啞巴傳書”“從現在開始我們都不說話,我們把想說的想問的寫在紙上,把回答的內容也寫在紙上”于是,這樣一段對話產生了“媽媽:上次說去肯德基給你過生日能得到禮物,可咱一直沒去,你說什么時候去好呢?

兒子:這個周五去吧!

媽媽:不知道會是什么禮物啊,會是書包呢?還是小水壺呢?

兒子:但愿是書包,因為我已經買了一個漂亮的新水壺了。

媽媽:是啊,我也希望是書包,更實用些。

兒子:那我和阿慧說說,讓她送咱書包。

媽媽:阿慧是誰???

兒子:是肯德基的大明星啊,上次咱去那,她還和我說話著呢,您忘了?她在肯德基的服務員里最漂亮了。

媽媽:噢,那她會送咱書包嗎?

兒子:試試吧,熟人好說話嘛!

媽媽:好吧,不過我有些擔心:本來周五不是你的生日,我們說是你生日,是不是算騙人呢?

兒子:那怎么辦呢?

……”

整整兩頁紙被我們飛快地寫滿了,思維是活躍狀態,兒子能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我傳達給他的信息,而且能流利地書寫,錯字在此次“傳書”游戲結束后給圈畫下來,并讓其改正。采用任何形式的最終目的都是“教育”,這段對話最終在思想上、行為上的最終認同的結果是:不去肯德基過生日了,等到明年9月17日的到來,這個日子、這個活動已經成為孩子心中一個美好的期待了。

這種學是從理論中來,習是到實踐中去的體會是我感受頗深并愿意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繼續驗行的。

二、學與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不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也就產生更多的疑惑?!拔釃L終日不食,終夜不寐,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也說的是思和學不能偏廢,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如果把我們比喻成想在知識的浩淼的天空翱翔的鳥,那么學和思就是我們的雙翼,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時刻努力讓自己的雙翼豐滿和堅強,均衡發展,所以在學習中我每讀一篇文章必定通過思考寫出自己的感想。比如,我讀了《學前教育》刊物中一篇文章——“歐洲幼教考察之反思”,作者把考察中看到的場景稍加筆墨點畫——“兒童的自由度相當大,令我驚嘆……兒童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外出活動(期間教師需要征求家長的意見),結果是幾乎每一個班里都有一部分兒童外出了,另一部分兒童仍留在班級……又如,混齡班教室里,大孩子可隨意把尚在嬰兒車里坐著不會走路的孩子‘抱出來確切地說是‘拖出來,放到一旁的地上,然后幾個大點的孩子一起逗嬰兒……”作者沒做更多的主觀評論,只是引發斷想:“國外的許多教育現象盡管先進性創新性毋庸置疑,但本身作為新生事物必然有尚待改善之處,可是卻常常被學習者、借鑒者給予較多的合理化解釋,使之在科學性、合理性、創新性等方面近乎完美以致神化……”讀罷這篇文章我寫下如下感想:很理性的考察后思考。確實聽得太多的是“人家外國……外國家長……外國幼兒園……”一副艷羨的神情和語氣,真好象外國的月亮都是圓的了??偸亲晕曳穸?、妄自菲薄也是不足取的,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同樣應該去糟粕、取精華、辨證地學習和接受。再比如,閱讀《快樂》一文,我感受到作者感情的“真實!真切!真實于‘感動在每個教師個體的點滴細微之處,真切在那份‘感動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懷著善感的心看世界,能發現世間有那么多溫馨的東西時時撫觸著我們心靈中那溫情的一隅”。

三、學與悟

我所說的悟是一種“感悟”,《現代漢語詞典》釋為“有所感觸而領悟”。生活中如果能從不引人注意小事中得到啟發、思考、感悟這也是一種學習,一種思想的提升和升華。在幼兒園校園里一盆無人打理的植物,就曾引發我的感觸,寫了一篇名為《拾遺朱頂紅》的文章:

在校院月季園里,棄置著一個小花盆,里面一株丑小的植物幾近干枯,那是哪班新學期開始清掃教室后的淘汰品。

教室里自然角的新綠一盆盆一簇簇生機盎然了,每次我為一盆新的植物培土都去月季園,每次都在不經意間瞥見那株叫做朱頂紅的丑小的植物越發干澀晦暗,每次在不經意間進入我視線的那株丑小的植物都提示我一下:它還沒有死。偶爾我會閃現一個疑問:這么熱的天,偶爾天公降一次或大或小的雨,落到它盆里的雨水又是那么有限,它居然還能殘活。

數月過去,秋風已經讓人在早晚間不禁寒噤了?;ú輼淠敬蠖嚅_始蕭瑟。在那個冷風習習的日暮時分我再次光顧月季園為暖室里的花取土,驀然間,見到那株丑小的植物依然,依然倔強地守侯在那里,只是更加羸弱。我不由生了惻隱之心:它會凍死的——我把它拎回教室。

沒有賞葉植物的蓊郁,沒有觀花植物的妖嬈,它似乎永遠是一個安靜地站在角落里不言不語不聲不響的灰姑娘。

沒有因曾忍耐漫長夏日的煎熬而得到我的偏愛,只是隔三差五地“享受”一下我瓶瓶罐罐里“甘霖”的滋潤,可是,可是卻在入室后的不多時日,它竟然,竟然悄悄地,悄悄地吐露花苞!我詫異,我驚訝,怎么可能???----這么一株又小又丑幾近干枯的植物!——可這確實是真的啊,那兩兩對生的花苞日益飽滿蓬勃欲出!我有些汗顏了——為什么,為什么我只給了你一點,你卻回報我全部,我只為你撥開一縷云,你卻回報我滿目的艷陽,我只給你一抹綠,你卻回報我整個的春天。愧喜交織中,在我羞于多看卻又朝朝頻顧惜中那四抹絢麗的紅極盡生命的燦爛綻放了!依然靜靜地,靜靜地,象一個溫婉的女子娓娓訴說她一世的等待,訴說她一世的期盼。

無由地,心頭淺吟著這樣的詩句:

如何讓我遇見你

在我最美麗的時候 為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期盼

當你走進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我慶幸,我終究沒有“無視地走過”。哦,拾遺朱頂紅,救贖我漠然、偏執的魂靈。

——

在生活中我們的眼睛我們心往往為表象蒙塵,從而對人對事的看法有失偏頗。其實每個人——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愛人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同事還有我們自己都象這株朱頂紅,都有著他的絢爛有著他的熱情,我們為什么不去發現去挖掘,給他機會和空間,讓他施展和釋放呢?也許他要的真的不多,只要你給他一個支點,這支點或許就是一份賞識一份鼓勵一份理解一份寬容。給他一個支點,他就可能回報你“撬起地球”的壯麗——為什么我們還要漠然偏執甚至殘忍呢。由此感悟而得此文, 所謂“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 只有真正從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才是真的感悟。

“知不足而后進”,在自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一是斷章取意,看文章時很多時候我看到某段內容和我思想有謀合之處,就按照我的思路去理解,不免會以點蓋面以偏蓋全,沒理解、體會到作者思想的深度和高度。二是淺嘗輒止,對很多知識性的東西我往往看個大概,只對皮毛了解一二,不能深入系統地學習其實質和精髓,學不到更扎實更深刻的知識。這些都成為我學習路途的障礙,我會努力擯棄這些不可取的習慣,讓自己的“學”不是流于形式標榜于口頭,而是通過日積月累,艱苦跋涉,真的把自己歷練成一個沉穩厚重的人。

高爾基說“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沒有比知識更強大的力量,如果我們教師、學生、工人農民等各行各業的祖國的建設者都用知識武裝自己,這將是怎樣一個堅不可摧的大軍啊,何愁家不興旺國不富強?朋友們,春天到了,讓我們陶醉在這陽光明媚花紅柳綠的季節吧,而知識的汲取和吸納更如春日陽光的沐浴,春日花團的簇擁,這是更讓我們沉醉的——生命的春天,永駐的春天!

猜你喜歡
自學書包兒子
打兒子
小書包
我的書包
找書包
誰的兒子笨
你養的好兒子
風躲在哪里
告讀者
怎樣培養自學的習慣
編者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