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麻活血湯聯合西藥治療風痰瘀阻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40例*

2016-07-11 02:03郭振鑫
中醫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阻型天麻西藥

楊 清,高 鵬,郭振鑫

(1.鄭州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8; 2.河南中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

·臨床研究·

天麻活血湯聯合西藥治療風痰瘀阻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40例*

楊清1,高鵬2,郭振鑫2

(1.鄭州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8; 2.河南中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摘要目的:觀察天麻活血湯聯合西藥治療風痰瘀阻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0例風痰瘀阻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抗血小板聚集、營養神經、活血化瘀等基礎治療和尼麥角林片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服天麻活血湯(天麻、膽南星、半夏、鉤藤、羚羊角、川芎、當歸、芍藥、丹參),水煎,1 d 1劑,分早晚2次溫服。兩組均以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治愈17例,顯效13例,有效9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7.5%;對照組治愈10例,顯效9例,有效15例,無效6例,有效率為85.0%。兩組對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天麻活血湯聯合西藥治療風痰瘀阻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療效顯著,安全性高。

關鍵詞風痰瘀阻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中西醫結合療法;天麻活血湯/治療應用;尼麥角林片/治療應用;臨床觀察

后循環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中老年人中常見病、多發病,臨床分型包括后循環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腦梗死,PCI約占所有缺血性中風的20%[1],臨床主要表現為眩暈,視物成雙,短暫性全面遺忘,行走不穩,跌倒發作,頭痛和頭面部麻木不適等癥狀。從病因學上來講是腦動脈粥樣硬化,深穿支小血管的病變和栓子的脫落阻塞血管等。中醫學認為:眩暈包括頭暈和目眩,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感覺自身或外部環境旋轉。兩者常同時出現,所以統稱為眩暈。本病呈反復性發作,纏綿難愈,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嚴重者會出現暈厥、脫證,危及生命。2013年5月—2014年5月,筆者采用天麻活血湯聯合西藥治療風痰瘀阻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40例,總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風痰瘀阻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80例,所選患者均符合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對后循環的定義和診斷標準[1]。經過頭顱MRI或CT等臨床檢查,排除其他部位的腦梗死和其他性質的腦部病變。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48~74歲;發病過程3~17 d;后循環TIA 25例,腦干梗死6例,小腦梗死4例,后循環其他供血區的梗死5例;既往病史中高血壓27例,2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癥15例。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在45~75歲;發病過程2~18 d;后循環TIA 23例,腦干梗死8例,小腦梗死6例,后循環其他供血區的梗死3例;既往病史中高血壓29例,2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癥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及風痰瘀阻型腦血管病診斷標準,自擬風痰瘀阻證診斷標準。①頭暈伴有自身旋轉,或外界景物旋轉,或頭暈伴有肢體癥狀,舌體顫動或伴一側歪斜,或有眼震、脈弦。②咳吐痰,或伴有惡心、嘔吐,或口中黏膩不爽、表情淡漠、反應遲鈍,或默默少語,或嗜睡,或頭昏沉不適,或形體偏胖,或舌體偏胖、苔白膩或脈滑,或脈濡。③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或舌體下可見脈絡瘀滯或脈澀,或伴有針刺樣頭痛,痛處固定不移,或唇甲青紫或紫暗,或面色晦暗,脈沉弦遲或澀或結代。

3試驗病例標準

3.1納入病例標準

所選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1]:①年齡40~80歲;②以眩暈為主癥,有或沒有惡心、嘔吐等臨床表現;③除了主癥外至少合并有視物成雙、眼震、偏盲、視覺異常、假性球麻痹、Horner綜合征、共濟失調、跌倒發作等臨床癥狀;④頭顱MRI或CT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區影像學正?;蚬K?。

3.2排除病例標準

①年齡>75歲;②耳石癥,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藥物性眩暈,后循環其他性質的眩暈如出血、占位等;③伴有心、肝、腎等嚴重臟器病變者和凝血功能異常等血液病患者;④中醫辨證不符合風痰瘀阻證中醫癥候學標準的。

4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抗血小板聚集、營養神經、活血化瘀等基礎治療和尼麥角林片對癥治療,尼麥角林片(由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 2014060257,10 mg/片),2片/次,3次/d,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服自擬天麻活血湯。藥物組成:天麻30 g,膽南星15 g,半夏15 g,鉤藤30 g,羚羊角9 g,川芎15 g,當歸15 g,芍藥15 g,丹參15 g。水煎,1 d 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兩組均以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治療前后由專門人員觀察和記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明顯的不適癥狀、相應的實驗室檢查。

5療效判定標準

自擬。治愈:臨床癥狀完全緩解或消失。顯效:眩暈為主癥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或減輕,完全不伴有視物旋轉,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頭暈有所減輕,但仍伴有不嚴重的視物旋轉。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效果,甚至眩暈癥狀加重。

6結果

6.1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2.53,P<0.0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6.2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經過14 d的治療,對照組和治療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出現。

7討論

眩暈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尤其多見,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主要表現形式,占椎基底動脈癥狀的45.5%~81%[3]。顱腦內的大動脈狹窄或閉塞很容易出現血栓形成、腦灌注不足等,導致椎基底動脈系統的供應障礙,出現眼震、視物成雙、眩暈、共濟失調的臨床癥狀[4]。中醫學對眩暈早有認識,《黃帝內經》提出虛實都可引起眩暈,《靈樞·衛氣》提出“上虛則?!?,《靈樞·口問》也提出“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薄饵S帝內經》中有關眩暈的理論為以后的辨證奠定了基礎。閻半書[5]提出眩暈分緩急,急性者非痰莫屬,情志或用腦過度容易誘發;緩解期為脾腎虛損,血虛血瘀為主。楊權[6]認為:眩暈是由于肝腎精血不足,筋脈失養,經絡阻滯,髓海失養所致。以上各家觀點也不同程度驗證眩暈致病的多因素,為實驗與臨床研究進一步提供理論依據。

該病多由于肝腎不足,肝陽偏亢,生風化熱所致。肝陽偏亢,風陽上擾,故頭痛、眩暈;肝陽有余,化熱擾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證屬本虛標實,而以標實為主,治以平肝熄風為主,佐以清熱安神、補益肝腎之法。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為君藥;羚羊角性寒質重,功能平肝潛陽,并能除熱明目,與君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川穹、芍藥補益肝腎以治本;膽南星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陽;半夏合當歸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陽;丹參神寧心安神,均為佐藥。

筆者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風痰瘀阻型眩暈為最常見眩暈臨床類型之一,采用祛風化痰活血的方法,并聯合常規西藥對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效果確切,與單純使用西藥優勢更加明顯。

8參考文獻

[1]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組.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9):786-78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72.

[3]白麗,吳惠,劉珺,等.丹紅注射液聯合尼麥角林膠囊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2013,8(8):1085-1086.

[4]陸小青,黃寧靜.眩得寧聯合阿斯匹林治療后循環缺血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0):1176-1177.

[5]閻半書,劉仲喜.茯苓澤瀉湯加味治療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55例[J].河南中醫,1998,13(1):22.

[6]楊權.定眩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0例[J].陜西中醫,1998,9(7):299.

(編輯馬虹)

文章編號:1001-6910(2016)03-0018-03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志碼: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3.10

*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攻關重點項目(122102310177);鄭州市科技局科技攻關項目(131PPTGG417-1)

收稿日期:2015-12-22;修回日期:2016-01-20

猜你喜歡
阻型天麻西藥
隔姜灸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脾虛濕阻型肥胖并發高脂血癥的臨床觀察
西藥和中成藥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應分析
三伏貼貼敷治療寒濕痹阻型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
天麻無根無葉也能活
寒濕痹阻及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腕關節MRI表現的相關性研究
天麻蜂蜜膏,頭痛失眠都能用
HPLC-RID法同時測定天麻丸中3種成分
RP-HPLC法同時測定7個產地天麻中5種成分
補腎養血通絡方聯合西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5例
參附芪養心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5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