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農村融資難問題的研究

2016-07-11 21:22李雪薇
現代經濟信息 2016年12期
關鍵詞:金融服務金融機構融資

摘要:農村經濟主體的正常金融需求對農村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促進作用,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維護國民經濟有序平穩運轉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從農村融資的融資環境、融資需求及融資供給等方面對農村融資難的現狀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從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加強金融生態建設、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等方面提出緩解農村融資難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融資;農村金融體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2-0000-01

一、我國農村的融資現狀

近幾年,金融扶持“三農”發展的力度持續加大。2014年12月,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總余額為236002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13%;其中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為194383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12.4%;農戶貸款余額為53587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了19%。盡管在構涉農貸款有所增長,但相對于總的貸款基數,其增長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2014年各地區紛紛出現了一批新的農村信用社、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2014年新增42201個農村信用社營業網點,在涉農機構從業的人員人數也增加了40余萬人。2014年末,已經有二百余家與農業相關的企業在債券市場上派發了債務融資工具。在股票融資領域上,兩年內新增3家農業企業成功上市,新增4家涉農公司,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新增55家公司。在期貨市場方面,新農產品期貨的上市拓寬了農業企業和農民套保避險的渠道。但是較大的環境而言,新增的投入并未在根本上解決融資窘境。

二、我國農村的融資存在問題

農村資金供求不均衡,融資缺口大。 融資渠道窄,資金來源匱乏,融資形式少。除農村信用社外其他的多種金融組織之間還未能形成有效競爭格局。這種情況促進了民間金融的發展,形成不正規金融組織,民間金融不屬于正常的金融市場,風險大,容易失控。近幾年,向三農的投資金額雖然增長,但其比例卻只降不升,業務品種的增加量未能有效的改善其品種分布。

資金外流情況未徹底改善,農村資金需求隨著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擴張,資金需求量急劇上升。與此同時,商業銀行每年在農村吸收的儲蓄款每年有巨大部分通過信用社從農村流向城市。郵政儲蓄機構存貸比例不平衡,每年有上億資金通過郵政儲蓄機構流出農村,用于農村、農業的資金數額在增大,但是比例在逐漸減少。

三、農村融資難的原因

我國農耕方式迅速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改變,農村金融服務越來越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對資金的需求。然而長期以來,國家支農政策對農村的調節方式不能很好的起到作用,未能合理充分的利用金融杠桿解決農村的融資問題,長期側重于直接投入財政資金?,F有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遠遠不能適應農村的實際金融需求。我國金融產品在數量和品種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都存在著很大差距,尤其在農村,這種情況更加嚴峻。金融機構服務欠缺,隨著經濟發展及農民觀念的進步,農村金融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這就需要金融機構提供理財、咨詢等多種金融服務,而金融機構難以應對,使農戶及企業無法享受應有的服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生產積極性。

農村投融資環境相對不佳,制約了農村內部生產效率的提高。首先是農村市場化水平較低。由于農民自身對經濟適應能力較弱,對信號反應遲鈍,經營規模小,進入市場得不到有效保護,限制了市場資金的投入;其次是農村金融穩定性相對差,金融機構服務能力弱,制度存在缺陷,使非正規金融組織活躍,而非正規金融機構不受國家法律保護,經營風險大。

地方政府對工業和農業投入的失衡,導致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向工業領域。有限的資金被有約束的使用在其他領域,直接導致了農村經濟金融發展的滯后,造成了農業資金匱乏的現狀,讓農村融資狀況難上加難。國有企業的“虹吸”效應,農村地區向銀行體系提供了銀行總存款的近1/3,但只得到了1/10的貸款,銀行體系成為把資金從農村地區轉移出來的中介機構。城鄉流動加劇,我國城鎮化發展加快,城市二三產業規模擴大,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帶動農村資金向城市地區流動。

四、解決融資困境對策建議

(一)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在現有的改革基礎上加大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力度。在政策上結合農村實際,積極適應目前的農業特點、農民需求,持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類型和金融產品種類,打破過去傳統的銀行客戶識別方式。提高金融機構網點在農村的覆蓋面。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打造涵蓋商業金融、合作金融、保險機構在內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擴大覆蓋程度。建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多種形式,使各種信貸機構互相補充,互相協調,將金融服務產品真正引進廣大農村地區,降低金融機構準入門檻,促進私人資本流入農村金融市場。

(二)調整優化財政支農政策

在現有的財政支農的基礎上,加大財政支農力度。第一,準確把握改革的基本點。應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需要處理好中央事權和地方事權的關系以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第二,完善農村風險補償機制,在抵押條件上采取更靈活的政策,幫助農民解決各方面的問題,才能有效解決農村融資難的問題。

(三)加強農村金融生態建設

創造良好信用環境,提高融資能力。首先,建設完善新型體系。加速農戶和經濟合作社電子信用檔案的建立,共享農村信用信息平臺,進行對農戶信用的評價。其次,金融管理部門、銀行、政府應制定出切實合理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加強對金融訴訟案件的執行力度,對違反信用的人進行社會行為限制。最后,各級政府應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宣傳力度,讓農民了解金融知識,增強對金融詐騙的防范意識,了解金融法律法規、借貸人權益等,強化農民信用意識,創造良好信用環境。

參考文獻:

[1]Jacob.Yaron.在建立健全的農村金融機構過程中政府職能的轉變,中國農村金融與信貸設施研討會[R].法國巴黎,2013.

[2]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4.

作者簡介:李雪薇(1992-),女,河北邯鄲人,河北經貿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

猜你喜歡
金融服務金融機構融資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的重要途徑
“三農”和普惠金融服務再上新臺階
讓金融服務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協力推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
融資
融資
前海自貿區:金融服務實體
金融機構共商共建“一帶一路”
7月重要融資事件
5月重要融資事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