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的經學貢獻之三荀子的音樂理論

2016-07-29 14:20山西高專誠
名作欣賞 2016年25期
關鍵詞:樂者先王荀子

山西|高專誠

荀子的經學貢獻之三荀子的音樂理論

山西|高專誠

在文學成就之外,荀子對“樂”也有高深的研究?!盾髯印分械膶F稑氛摗吩谥袊魳肥飞暇哂袆潟r代的意義。早期儒家有過《樂經》之類的經典,卻沒有流傳后世,所以《荀子》中關于“樂”的記載和論述,就顯得非常重要和珍貴。

荀子 《樂論》 音樂

說到音樂,應該說它是與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共同出現、共同生長和發展的。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音樂傳統,相關研究和考古發現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古代中國人不僅有著深厚而廣泛的音樂實踐、音樂活動,而且還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音樂理論。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兩家相對關注音樂,甚至喜歡音樂,但道家更偏重于個人欣賞或享受,而儒家又在其中加入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即陶冶情操、教化人心的作用,并且社會功能更重于個人欣賞。

在文學成就之外,荀子對“樂”也有高深的研究。事實上,在那個時代,文學與音樂也是相通的?!对娊洝分械拿恳皇自?,本來都是有樂聲的。荀子精通詩篇,不可能對與詩相關的音樂沒有研究。

《荀子》中的專篇《樂論》在中國音樂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既是音樂迷,又是聲樂專家。他本人喜歡唱歌①《論語·述而第七》:“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返)之,而后和之?!?,還與魯國的首席樂師交流音樂理論②《論語·八佾第三》:“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并親自整理《詩經》中的樂章③《論語·子罕第九》:“子曰:‘吾自衛反(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門人弟子也有頗擅長聲樂者④《論語·先進十一》:“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曾皙)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鬃蛹霸缙谌寮覍σ魳啡绱酥匾?,是中國古代音樂實踐和理論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

荀子對于音樂的貢獻,可以說源之于孔子,但更勝于孔子。原因之一,可能是流傳下來的荀子的言論更多一些,所以我們感覺荀子說得更為詳盡一些。但是,也有一些方面是明顯的思想觀念的演進,因而也更值得我們重視。

《樂論》既有關于音樂或樂教的一般性的理論說明,也有關于音樂的作用和具體禮儀中的奏樂要求的描述,而《樂論》本身則是現存中國古代最早的音樂理論論著。早期儒家有過《樂經》之類的經典,卻沒有流傳后世。所以,《荀子》之中關于“樂”的記載和論述,就顯得非常重要和珍貴。

音樂的創制

荀子是理性主義的思想家,從來不回避現實問題,所以他說: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導,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導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

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⑤均見《荀子·樂論》。

荀子開宗明義,認為音樂是給人快樂的,是人情的自然流露,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所以,人是離不開音樂的。

音樂通過聲音和動靜表現自身,這與人的生存之道是相合相應的,所以,人既不能沒有音樂,也不能沒有音樂的表現形式。但是,正如音樂本身有其規則一樣,人欣賞音樂也應該有規則,否則就會造成混亂。

在這個關鍵時刻,還是荀子一向崇拜的推進文明進程的先王們,因為擔心音樂給人心和社會造成混亂,就制作了積極向上的樂聲以引導人們欣賞音樂、得到快樂,一如《詩經》中《雅》《頌》部分的樂曲所呈現的。正如上文所說,孔子整理過《雅》《頌》部分的樂章,并且認為《詩經》“無邪”,具有歡樂而不過度、哀痛而不毀傷的特點。⑥《論語·八佾第三》: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p>

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觀點,荀子認為,以《詩》樂為代表的先王制作的雅正之樂,其主旨是快樂而不流漫,足以感動人心,使邪僻污濁的音樂沒有市場。

事實上,圣人也是人,所以荀子明確說,圣人也是喜歡音樂的,同時,圣人也是順應民心的,也把自己對音樂的良好感受,傳導到民眾心中,起到移風易俗、和睦人民的作用。

當然,在這個關鍵時刻,荀子也沒有忘記斥責墨子的觀點,即墨子主張“非樂”,認為音樂不能帶來任何實際價值,應該全面禁絕。荀子甚至斥責道:“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猶瞽之于白黑也,猶聾之于清濁也,猶欲之楚而北求之也?!蹦訉τ谝魳返恼J識,好似盲者不辨黑白,聾人不分清濁,好似從中原出發要到楚國卻向北行進一樣,真是大錯特錯了。

總之,音樂的基本作用是給人帶來歡樂,是人的自然要求和反應。但是,因為音樂帶給人的歡樂必然會影響人的思想,所以,音樂不可能是空洞的,而是應該有內容的。正規而莊重的音樂可以鼓舞戰斗士氣、提高生活品位、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而頹廢和狂亂的音樂,比如“鄭、衛之音”,則足以使人心志散亂,行為有失檢點。顯然,荀子既肯定了音樂自身的特性,也堅持了早期儒學重視音樂教化的傳統?!盾髯印贰皹氛摗笔侵袊糯魳防碚摵偷掠碚摰闹匾鹪春椭饕M成部分,當然也是晉文化的組成部分。

音樂的作用

很顯然,先王創制音樂是有目的的。根據先王制作音樂的原則,音樂的作用由人身擴展到社會:

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⑦均見《荀子·樂論》。

在宗廟等正式的政治場合,君臣上下同聽廟堂雅樂,讓人產生平和敬畏之感;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同聽音樂,促進相互關系的和睦親切;在鄰里族人之間,年長者和年幼者同聽音樂,有助于實現和氣順暢。這就是說,遵循上述原則,要使音樂達到讓人們思慮一致、和諧相處的目的,以及調節生活節奏、促進以文相處,足以讓社會遵循基本的道德原則,以應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

由此可見,荀子心目中的音樂,以欣賞和諧為基礎,完全超越了普通的美感,達到了調節人際關系,進而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征誅揖讓,其義一也。出所以征誅,則莫不聽從;入所以揖讓,則莫不從服。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先王之道,禮樂正其盛者也。⑧均見《荀子·樂論》。

說到音樂的具體作用,荀子特別提到音樂與軍事活動的關系。

荀子認為,《雅》《頌》之類的正聲,能夠提升人的志向、開闊人的見識。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音樂,戰士們手持武器,能夠保持莊重的儀容;伴隨著有節奏的音樂,行軍和進攻的戰斗行動整齊劃一,進退才會有度。所以說,出征需要有音樂伴隨前進,便于戰士聽從命令;凱旋需要有音樂伴隨成禮,便于彰顯軍容,其所發揮的作用是一樣的。從音樂與行軍打仗的和諧配合中,同樣能夠感受到先王制禮的精髓所在。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攖也。如是,則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其鄉,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聲于是白,光輝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為師。是王者之始也。⑨均見《荀子·樂論》。

荀子充分認識到了音樂對人的積極影響。與普通人的感覺不同,荀子認為音樂能夠進入人的精神深處,能夠讓人的心態和思想快速地發生變化,因此,先王才非常重視音樂的修飾作用。中庸平和的音樂能夠讓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嚴肅莊敬的音樂能夠讓人與大道趨齊,不胡作非為。一旦讓民眾達到了音樂如此影響之下的效果,軍隊就會強勁有力,國家就能安定祥和,敵國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這樣一來,百姓安居樂業,在上者建功立業、名揚四海,天下人就都想來接受其統治。不用說,這顯然是王道的良好開始。音樂的作用,逐漸由個人欣賞上升到提升精神品位,擴展到社會發展,直到實現仁政。

當然,著眼于現實,荀子也注意到“邪音”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不利作用,以及對于社會和國家的瓦解之力,斷言“禮樂廢而邪音起”,邪樂是國家遭受危亡之威脅的原因之一。所以,“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并為此專門設置“太師”一職,使其“修憲命,審詩章,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利用音樂的獨特作用,輔助法令的執行,審定詩篇的樂章,禁止過度宣泄的樂聲,按照時事的要求,維護雅樂的正統地位。

音樂的理論

為了證明上述觀點,荀子進一步從樂理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論證:

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則亂。先王惡其亂也,故修其行,正其樂,而天下順焉。故齊衰之服,哭泣之聲,使人之心悲;帶甲嬰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愓;窕冶之容,鄭、衛之音,使人之心淫;紳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故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女色,口不出惡言。此三者,君子慎之。⑽均見《荀子·樂論》。

荀子指出,對于普通人而言,如果因外物而產生了喜好或厭惡之類的情感,卻沒有恰當的發泄渠道,心中就會煩亂。心中煩亂的結果,有時候不加以控制,應該說有可能產生不利于自己和他人,甚至不利于社會的行為。先王認識到不能任由人的煩亂情緒的發泄,于是就用音樂修飾人們的行為,端正其快樂的方向,天下之事就順暢自然了。

那么,上述好惡之情是如何產生的呢?荀子舉例說,遇到喪事,有哭泣之聲,會讓人心中悲切;帶著武器行走在行伍之中,聽著戰士們悲壯的歌聲,會讓人心神不安;聽到鄭、衛之聲,看到妖冶之容,會讓人心中無度失控;穿著正式的禮服,聽到雅正的樂聲,會讓人心中莊嚴。這些情感的出現是人所無法抑制的,所以,君子的選擇是,不聽過度宣泄的音樂,不看妖冶的女色,不說惡毒的言語。這就證明,環境對人的情感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有時會是不可克服的,為此,必須在必要的時候,在適當的地方,給人們提供雅正的音樂。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應,善惡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鐘鼓導志,以琴瑟樂心。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廣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時。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⑾均見《荀子·樂論》。

從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來看,奸邪之聲和雅正之聲都能使人生發感應,只不過是,對于奸邪之聲,是生理上的逆氣發生感應,并進而對人形成消極混亂的心理影響;而對于雅正之聲,則是生理上的順氣發生感應,并進而對人形成積極有序的心理影響。所以,良好的聲樂和不良的聲樂,都會引發人們生理和心理上的感應和應和,并且還有其相像和相似之處,這就要求君子之人非常謹慎地對待不同的環境,遠離奸邪之聲的影響和誘惑。在這里,荀子并不是簡單地認為只有雅正之聲才能喚起人們的感應,更沒有認為奸邪之聲會自動被雅正之聲所壓制甚至消滅,而是從客觀的角度看待所謂奸邪之聲,承認奸邪之聲也會有聲樂原理上的感人之處,比如鄭、衛之聲也有音樂上的感染力,這就要求人們注意環境的影響力,以積極防范的態度面對負面的事物及其負能量。這種態度,對于傳播和發揚正面事物和正能量而言,具有更加明顯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奸邪之聲的如此分析,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我們是看不到的。

面對奸邪之聲的影響所及,君子之人應該如何從正面加以應對呢?

荀子說,君子應該積極倡導雅正之樂,充分利用雅正之樂已有的特定場合和音樂力量的特點,引導人們的心志,在完成禮儀的同時,使人們的行為也走上正常軌道,并且通過日積月累,讓人們從個人耳目聰明和血氣和平開始,達到社會的移風易俗和天下的安寧,使音樂之美與道德之善實現有機融合??鬃诱f過,雅正的主旋律音樂就是“盡善盡美”的音樂,既有音樂之美觀,又有道德教化的寓意在其中。⑿《論語·八佾第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薄渡亍肥谴笏磿r代的主旋律,《武》是周武王時代的主旋律。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故樂者,所以導樂也。金石絲竹,所以導德也。樂行而民向方矣。故樂者,治人之盛者也。⒀均見《荀子·樂論》。

音樂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是讓聽者獲得快樂,但不同的是,君子是因為音樂中表現的大道而快樂,普通人則是因為音樂中美好的樂聲而快樂。普通人的這種快樂,純粹是一種生理上的快感,所以,君子要用大道克制欲望,讓人們從音樂中得到快樂,卻不能產生心理上的煩亂。因為一旦欲望占了上風,大道不知所在,人們最終得到的只能是思想上的惑亂,而不是快樂了。

音樂能夠引導人們獲得真正的快樂。通過健康向上的音樂,人們應該獲得道德修養上的提升,并在社會上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由此看來,對于社會治理來說,音樂是一種最高級的手段。也就是說,一旦音樂能夠發揮其移風易俗的作用,那就將是一個大治的社會。

荀子認為:“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币魳纷非蟮氖呛椭C的精神境界,禮則是表現天理的道德高度,而禮樂的共同性質,是它們的終極性和永恒性。這就是說,儒家對禮樂的重視,實際上是對于人類最高精神和至高道德的追求。從音樂理論開始,進而上升到禮樂治國的高度,也只有荀子的博大思想體系能夠容納這樣的內容。

在探討了音樂理論之后,荀子也對“聲樂之象”進行了分析。所謂聲樂之象,就是雅正之樂的演奏過程,以及各種樂器及其演奏之聲象征意義,比如“鼓,其樂之君邪!故鼓似天,鐘似地,磬似水,竽笙、管鑰似星辰日月”,由此可見荀子與孔子一樣,既是音樂愛好者,又是音樂專家,更是音樂理論家,并把對音樂的專長融和到治國理政、關懷天下的情懷之中。

在自己親身的音樂實踐中,“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從鄉人的禮賓賞樂的過程中,荀子深切感受到了王道是如何可以改變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在詳細介紹了這個過程之后,荀子總結說:

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者行,是足以正身安國矣。彼國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⒁均見《荀子·樂論》。

這樣的過程,體現出的是社會地位貴賤明了,高低分明,和暢快樂而不流淫,兄弟長幼各居其位,場面安靜祥和,沒有絲毫的紊亂。荀子認為,如果這五個方面做到位了,那么,個人就足以正身,國家就足以安定,各個國家因此而安定了,天下也就安定了。由此可見,禮樂的作用,從一個鄉人聚會的場面上,就能感受到王道是如何改變了一個社會和國家了。

先秦時代傳統的儒家有“六藝”和“六經”之說。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六經”則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其中有關樂的部分,不論是樂的實踐,還是《樂》書,都沒有明確的記載和流傳。特別是《樂》書,人們都認為應該有,卻一直沒有看到這部專書。這樣一來,《荀子》書中的樂論,就成為彌足珍貴的先秦時代儒家音樂理論的系統見證。荀子“樂論”的文字并不是很長,卻是一氣呵成、首尾相續之作,非常值得人們去學習和研究。

作 者: 高專誠,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思想、三晉文化。主要著作有《孔子?孔子弟子》《子夏與三晉儒學》《專制之父韓非子》《荀子與先秦學術的終結》等。

編輯:張勇耀mzxszyy@126.com

猜你喜歡
樂者先王荀子
試論荀子的“先王觀”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經典語錄
荀子“圣王”的三種解讀
知恥自律
泰民眾愿行善報答先王
知止者富 知樂者常樂
知識小詞條
紅粉影院《單人樂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